第三章 印度兵暴動
關燈
小
中
大
像這樣恐怖的死刑場面随處可見。
就在當天的拉合爾,尚貝蘭旅長在對第五十五兵團的兩名印度兵執行完死刑後,講了這樣一番話: “你們剛剛看到活人被塞進炮眼,然後被炮彈炸成碎片;這是叛徒應受的懲罰。
你們應該知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将受的痛苦折磨。
他們之所以要被處以炮刑而不是絞刑,這是因為我不想讓他們沾上半點被劊子手處死的奇恥大辱,而且這足以證明我們的政府即使在這種關鍵時刻也不願對你們的宗教和社會等級成見有絲毫損害。
” 七月三十日,一千二百三十六名戰俘相繼被處死,而另外五十名則被關在牢裡餓死或悶死。
八月二十八日,在逃往拉合爾的八百七十名印度兵中,皇家軍隊就無情地殺戮了六百五十九人。
九月二十三日,德裡被占後,印度王室的三位王子,即王位繼承人和他的兩個表弟無條件地向奧德森将軍投了降。
将軍隻派了一支五人小分隊把三位王子押在有五千印度人的大隊伍中,——一比一千的巨大懸殊。
但在半路上,奧德森讓人停下王子們坐的馬車,自己登了上去,命令他們露出胸膛,用匕首把三位王子都殺死了。
德-瓦爾布森先生說:“這次由英國軍官親自執行的死刑在旁遮普,定會受到最高贊賞。
” 德裡被占後,有三千戰俘被處以炮刑或絞刑,其中包括二十九名王室成員。
在攻克德裡的戰鬥中,有二千二百五十一名歐洲兵和一千六百八十六名當地軍人喪命。
在安拉阿巴德,不僅印度兵遭屠殺,而且連普通老百姓也被卷入狂熱的劫難中。
十一月十六日,在勒克瑙,兩千名被斯坎德-巴格繳了槍的印度兵遭到屠殺,他們的屍體堆滿了一個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房間。
在坎普爾大屠殺之後,雷爾上校在把囚犯送上絞刑架前,總要強迫他們用舌頭把那些遭到屠殺的受難者留在屋子裡的每滴血迹恬幹淨。
這對印度人來說,無疑是臨死前受的奇恥大辱。
而在印度中部,死刑的槍聲同樣也接連不斷,被槍殺的印度兵不計其數。
一八五八年三月九日,英軍進攻“黃屋”,在第二次包圍勒克瑙後,采取十人怞一的恐怖政策殺了許多印度兵,而且經常性地是指使西克斯人把他們活活燒死。
十一日,五十具印度兵的屍首把勒克瑙王妃宮的護城河填得滿滿的,完全喪失了理智的英軍連傷兵也沒放過。
在曆時十二天的戰鬥中,共有三千名印度兵被絞死或被槍殺,其中有三百八十人逃往伊達斯普島,而後又轉移到克什米爾島。
總之,在這場把所有戰俘都統統處死的極其殘酷的報複行動中,先不計算死在戰場上的印度兵,單單一場旁遮普戰役,就有不下六百二十八名印度人被軍方下令塞進炮眼或用槍打死,一千三百七十人被官方處死,還有三百八十六人由兩方面權威同時下令處以絞刑。
在一八五七年初,據估計,共有不下一百二十萬的印度官兵和兩百萬的當地居民喪命,而後者隻不過是暴動隊伍中的一些并不堅定的參加者。
格拉德斯通先生曾在英國議會中極力抗議這場可怕的報複,顯然他是不無道理的。
這些死亡數據對于以下的叙述是不可缺少的。
因為它可以使讀者理解如果說印度人仇恨英國人,那麼英國人也同樣仇恨印度人,十年之後,仍有人為坎普爾和勒克瑙兩地的受難者們戴孝。
至于為平息這場暴動而進行的戰役,簡要列舉如下。
首先是在旁遮普進行的第一場戰役,約翰-勞輪斯先生不幸戰死沙場。
然後是圍攻暴動的中心德裡,幾千名逃兵的加盟增強了這座城市的防禦,穆罕默德-夏-巴哈杜爾被封為印度半島的皇帝。
氣急敗壞的總督在給指揮官的最後一封電報中命令道:“結束德裡!”而于六月十三日開始的圍攻直到九月十九日方才結束,而且還要了哈裡-巴爾納爾德和約翰,尼科爾森兩位将軍的性命。
同時,那納-薩伊布自封為王并在畢勒烏爾的城堡裡舉行了加冕儀式。
得知這個消息後,哈弗洛克将軍率大軍馬不停蹄趕往坎普爾。
但到坎普爾時,已是七月十六日,既未能阻止最後那場屠殺,也沒有抓住那納,他早已帶着五千人馬和四十門大炮逃之夭夭。
既然如此,哈弗洛克隻得在烏德王國打了第一仗,而後又帶着剩下的一千七百名士兵和十門炮于七月二十八日經恒河朝勒克瑙進軍。
以下該談到科蘭-坎貝爾先生和總參謀長詹姆士-烏特朗了。
在對勒克瑙的長達八十七天的圍攻中,哈裡-勞輪斯和哈弗洛克将軍相繼喪命。
所以科蘭-坎貝爾隻得暫時逃到已被收回的坎普爾,準備再戰。
與此同時,其他幾支部隊攻下了印度中部的一個城市,莫伊爾,又征服了馬爾瓦,于是英國在烏德王國的統治地位重新得以建立。
在一八五八年初,坎貝爾和烏特朗發動了對烏德的第二場戰役。
四支步兵分隊分别由詹姆士-烏特朗本人和愛德華-呂卡爾兩位參謀長以及瓦爾波爾和弗蘭克斯兩位旅長擔任指揮。
由霍普-格朗率領的騎兵以及由威爾森和羅伯特-納皮爾率領的特種兵總共大概有兩萬五千餘人,另外,由尼泊爾王公率領的一萬兩千名古爾格卡斯士兵将與他們會合。
但貝戈姆①的
就在當天的拉合爾,尚貝蘭旅長在對第五十五兵團的兩名印度兵執行完死刑後,講了這樣一番話: “你們剛剛看到活人被塞進炮眼,然後被炮彈炸成碎片;這是叛徒應受的懲罰。
你們應該知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将受的痛苦折磨。
他們之所以要被處以炮刑而不是絞刑,這是因為我不想讓他們沾上半點被劊子手處死的奇恥大辱,而且這足以證明我們的政府即使在這種關鍵時刻也不願對你們的宗教和社會等級成見有絲毫損害。
” 七月三十日,一千二百三十六名戰俘相繼被處死,而另外五十名則被關在牢裡餓死或悶死。
八月二十八日,在逃往拉合爾的八百七十名印度兵中,皇家軍隊就無情地殺戮了六百五十九人。
九月二十三日,德裡被占後,印度王室的三位王子,即王位繼承人和他的兩個表弟無條件地向奧德森将軍投了降。
将軍隻派了一支五人小分隊把三位王子押在有五千印度人的大隊伍中,——一比一千的巨大懸殊。
但在半路上,奧德森讓人停下王子們坐的馬車,自己登了上去,命令他們露出胸膛,用匕首把三位王子都殺死了。
德-瓦爾布森先生說:“這次由英國軍官親自執行的死刑在旁遮普,定會受到最高贊賞。
” 德裡被占後,有三千戰俘被處以炮刑或絞刑,其中包括二十九名王室成員。
在攻克德裡的戰鬥中,有二千二百五十一名歐洲兵和一千六百八十六名當地軍人喪命。
在安拉阿巴德,不僅印度兵遭屠殺,而且連普通老百姓也被卷入狂熱的劫難中。
十一月十六日,在勒克瑙,兩千名被斯坎德-巴格繳了槍的印度兵遭到屠殺,他們的屍體堆滿了一個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房間。
在坎普爾大屠殺之後,雷爾上校在把囚犯送上絞刑架前,總要強迫他們用舌頭把那些遭到屠殺的受難者留在屋子裡的每滴血迹恬幹淨。
這對印度人來說,無疑是臨死前受的奇恥大辱。
而在印度中部,死刑的槍聲同樣也接連不斷,被槍殺的印度兵不計其數。
一八五八年三月九日,英軍進攻“黃屋”,在第二次包圍勒克瑙後,采取十人怞一的恐怖政策殺了許多印度兵,而且經常性地是指使西克斯人把他們活活燒死。
十一日,五十具印度兵的屍首把勒克瑙王妃宮的護城河填得滿滿的,完全喪失了理智的英軍連傷兵也沒放過。
在曆時十二天的戰鬥中,共有三千名印度兵被絞死或被槍殺,其中有三百八十人逃往伊達斯普島,而後又轉移到克什米爾島。
總之,在這場把所有戰俘都統統處死的極其殘酷的報複行動中,先不計算死在戰場上的印度兵,單單一場旁遮普戰役,就有不下六百二十八名印度人被軍方下令塞進炮眼或用槍打死,一千三百七十人被官方處死,還有三百八十六人由兩方面權威同時下令處以絞刑。
在一八五七年初,據估計,共有不下一百二十萬的印度官兵和兩百萬的當地居民喪命,而後者隻不過是暴動隊伍中的一些并不堅定的參加者。
格拉德斯通先生曾在英國議會中極力抗議這場可怕的報複,顯然他是不無道理的。
這些死亡數據對于以下的叙述是不可缺少的。
因為它可以使讀者理解如果說印度人仇恨英國人,那麼英國人也同樣仇恨印度人,十年之後,仍有人為坎普爾和勒克瑙兩地的受難者們戴孝。
至于為平息這場暴動而進行的戰役,簡要列舉如下。
首先是在旁遮普進行的第一場戰役,約翰-勞輪斯先生不幸戰死沙場。
然後是圍攻暴動的中心德裡,幾千名逃兵的加盟增強了這座城市的防禦,穆罕默德-夏-巴哈杜爾被封為印度半島的皇帝。
氣急敗壞的總督在給指揮官的最後一封電報中命令道:“結束德裡!”而于六月十三日開始的圍攻直到九月十九日方才結束,而且還要了哈裡-巴爾納爾德和約翰,尼科爾森兩位将軍的性命。
同時,那納-薩伊布自封為王并在畢勒烏爾的城堡裡舉行了加冕儀式。
得知這個消息後,哈弗洛克将軍率大軍馬不停蹄趕往坎普爾。
但到坎普爾時,已是七月十六日,既未能阻止最後那場屠殺,也沒有抓住那納,他早已帶着五千人馬和四十門大炮逃之夭夭。
既然如此,哈弗洛克隻得在烏德王國打了第一仗,而後又帶着剩下的一千七百名士兵和十門炮于七月二十八日經恒河朝勒克瑙進軍。
以下該談到科蘭-坎貝爾先生和總參謀長詹姆士-烏特朗了。
在對勒克瑙的長達八十七天的圍攻中,哈裡-勞輪斯和哈弗洛克将軍相繼喪命。
所以科蘭-坎貝爾隻得暫時逃到已被收回的坎普爾,準備再戰。
與此同時,其他幾支部隊攻下了印度中部的一個城市,莫伊爾,又征服了馬爾瓦,于是英國在烏德王國的統治地位重新得以建立。
在一八五八年初,坎貝爾和烏特朗發動了對烏德的第二場戰役。
四支步兵分隊分别由詹姆士-烏特朗本人和愛德華-呂卡爾兩位參謀長以及瓦爾波爾和弗蘭克斯兩位旅長擔任指揮。
由霍普-格朗率領的騎兵以及由威爾森和羅伯特-納皮爾率領的特種兵總共大概有兩萬五千餘人,另外,由尼泊爾王公率領的一萬兩千名古爾格卡斯士兵将與他們會合。
但貝戈姆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