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純潔,承認它的權力和權利,并願為之做出犧牲。
但是他的性格又不足以使他公開地接受那種宣揚善和崇拜貞潔的說教。
他暗自地陶醉着貞潔的芬芳,有時卻又公開附和那些唯恐有人以為他們貞潔或尊崇貞潔的玩世不恭之徒,跟着他們說些淺薄的話。
他從未很好地弄明白,流傳在民間語言中的善、真、純的隻言片語有多重的分量,又要經過多麼深遠多麼曲折的途徑。
他也沒有想過,不帶虛僞的赧顔勇敢地大膽地說出來的話,決不會被上流社會那些色情狂們的不體面的叫喊所淹沒,而會作為珍珠沉入社會生活的大海,并且總能找到接納它的貝殼。
許多人說起善良的話來是嗫嗫嚅嚅,羞羞答答,而說起淺薄的話來卻肆無忌憚,大喊大叫;不幸的是,他們沒有料到,淺薄的話同樣不會白說,它會留下一道長長的痕迹,有時還是無法磨滅的。
因此奧勃洛莫夫的行為是端正的,他良心上沒有任何污點,也不能指責他是沒有感情、沒有内心鬥争、冷漠而又缺乏心肝的無恥之徒。
天天都有人在講述某某人換了馬和家具,某某人換了女人&hellip&hellip為此他們花了多少錢多少錢&hellip&hellip這類話他可聽不下去。
他不止一次地為某個男人喪失了尊嚴和人格而感到難受,為某個陌生女人淪為妓女而流淚。
但是他保持沉默,因為他害怕上流社會。
大家應該料想到這一點。
奧麗加就料想到了。
男人們都嘲笑這種怪物,而女人們卻立即理解了他們。
純正、貞潔的女人喜歡這樣的人,是因為與他們有共鳴,堕落的女人喜歡他們,則是為了洗滌自己的靈魂。
夏天漸漸過去了,早晚變得陰暗而又潮濕。
不僅丁香,連椴樹花也凋謝了,漿果也收完了。
奧勃洛莫夫和奧麗加卻天天見面。
奧勃洛莫夫跟上了生活的步伐,就是說,他又掌握了過去荒廢了的東西。
他知道法國公使為什麼要離開羅馬;英國人為什麼調軍艦運兵到東方;德國和法國什麼時候要修新公路他也很感興趣。
但是關于要修一條經過奧勃洛莫夫田莊到村裡去的路的事,他卻不加考慮,也不去法院認證委托書,連寫給施托爾茨的信也沒有送出去。
他知道的也僅僅是在奧麗加家裡每天談到的那些事,以及他那裡收到的報紙上的消息。
由于奧麗加的堅持,他也相當勤奮地注意了當代的外國文學。
其他的時間就消磨在純愛情的氛圍裡了。
這玫瑰色的氛圍雖然經常有所變化,它的基調卻是那萬裡無雲的地平線。
如果奧麗加有時還必須費神去思考奧勃洛莫夫其人,思考自己對他的愛情,如果這愛情在她的心中還留有空蕩的時間和空間,如果她的問題在他的頭腦中得不到完全的和現成的解答,他的意願對她的意願的召喚不作回應,她的蓬勃朝氣和勃勃生機碰到的隻是一種凝滞不動的癡情目光,那麼,她就會墜入痛苦的沉思之中,一種蛇一樣的冷冰冰的東西就會爬進她的心裡,使她從夢幻中清醒過來,而那個溫馨的神話般的愛的世界就變成了一個萬物蕭索的秋天。
為什麼會有幸福不完滿、不滿足的感覺呢?她在尋找這個答案。
她還缺少什麼呢?還需要什麼呢?愛奧勃洛莫夫&mdash&mdash是命中注定的。
他的溫和、真正信仰善和特别多的柔情(她從未見過哪一個男人有如此溫柔多情的目光),證明了這一愛情是正确的。
至于他不能對她的每一個眼神都報之以理解的目光,有時他的聲音跟她不知是在夢裡還是在清醒時所聽到的聲音不一樣&hellip&hellip這又算得了什麼呢?這是一種想象,是神經作用,何必去聽信它們并胡思亂想呢? 最後,如果她想擺脫這愛情,又如何能擺脫呢?事情已經發生了,已經戀愛了,這可不像是穿一件衣裳,可以随便從自己身上脫掉。
&ldquo一生不能愛兩次,&rdquo她想道,&ldquo據說愛兩次是不道德的&hellip&hellip&rdquo 她就這樣地學着愛,嘗試着愛,并且用眼淚和微笑去迎接她将跨出的任何新的一步,反複地思考它。
接着便出現了專注的表情,眼淚和微笑都隐去了。
這使奧勃洛莫夫大為吃驚。
但是她并沒有讓奧勃洛莫夫知道自己的這種想法和内心鬥争。
奧勃洛莫夫卻沒有去學習愛,他曾在他所夢想的甜蜜的幻景中昏昏欲睡,這一點他曾經對施托爾茨口頭描述過。
有時候他還相信生活中可以永遠沒有波折,于是他又夢見奧勃洛莫夫田莊,那裡的居民都有一張善良、友好、無憂無慮的面孔,他們都坐在露台上,由于富足和圓滿的幸福而閉目遐想。
就是現在他有時也還陷入這種遐想。
有兩次在等待遲到的奧麗加時,他竟在樹林裡睡着了&hellip&hellip不料突然飄來一片雲。
有一天,他們倆正從什麼地方懶洋洋地走回來,沒有說話,剛要穿過大路時,迎面灰塵滾滾,一輛馬車從塵霧中疾馳而來,馬車上坐着索尼奇卡及她的丈夫,還有一位先生,一位太太&hellip&hellip &ldquo奧麗加!奧麗加!奧麗加·謝爾蓋耶夫娜!&rdquo響起了一陣呼喚聲。
馬車停了下來,所有這些先生們和太太們全都下了車,圍住奧麗加,相互問好,接吻,大家立即說起話來,好久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奧勃洛莫夫。
後來他們突然把目光轉到他的身上,有一位先生舉起帶把眼鏡看着他。
&ldquo這是誰?&rdquo索尼奇卡問道。
&ldquo伊裡亞&m
但是他的性格又不足以使他公開地接受那種宣揚善和崇拜貞潔的說教。
他暗自地陶醉着貞潔的芬芳,有時卻又公開附和那些唯恐有人以為他們貞潔或尊崇貞潔的玩世不恭之徒,跟着他們說些淺薄的話。
他從未很好地弄明白,流傳在民間語言中的善、真、純的隻言片語有多重的分量,又要經過多麼深遠多麼曲折的途徑。
他也沒有想過,不帶虛僞的赧顔勇敢地大膽地說出來的話,決不會被上流社會那些色情狂們的不體面的叫喊所淹沒,而會作為珍珠沉入社會生活的大海,并且總能找到接納它的貝殼。
許多人說起善良的話來是嗫嗫嚅嚅,羞羞答答,而說起淺薄的話來卻肆無忌憚,大喊大叫;不幸的是,他們沒有料到,淺薄的話同樣不會白說,它會留下一道長長的痕迹,有時還是無法磨滅的。
因此奧勃洛莫夫的行為是端正的,他良心上沒有任何污點,也不能指責他是沒有感情、沒有内心鬥争、冷漠而又缺乏心肝的無恥之徒。
天天都有人在講述某某人換了馬和家具,某某人換了女人&hellip&hellip為此他們花了多少錢多少錢&hellip&hellip這類話他可聽不下去。
他不止一次地為某個男人喪失了尊嚴和人格而感到難受,為某個陌生女人淪為妓女而流淚。
但是他保持沉默,因為他害怕上流社會。
大家應該料想到這一點。
奧麗加就料想到了。
男人們都嘲笑這種怪物,而女人們卻立即理解了他們。
純正、貞潔的女人喜歡這樣的人,是因為與他們有共鳴,堕落的女人喜歡他們,則是為了洗滌自己的靈魂。
夏天漸漸過去了,早晚變得陰暗而又潮濕。
不僅丁香,連椴樹花也凋謝了,漿果也收完了。
奧勃洛莫夫和奧麗加卻天天見面。
奧勃洛莫夫跟上了生活的步伐,就是說,他又掌握了過去荒廢了的東西。
他知道法國公使為什麼要離開羅馬;英國人為什麼調軍艦運兵到東方;德國和法國什麼時候要修新公路他也很感興趣。
但是關于要修一條經過奧勃洛莫夫田莊到村裡去的路的事,他卻不加考慮,也不去法院認證委托書,連寫給施托爾茨的信也沒有送出去。
他知道的也僅僅是在奧麗加家裡每天談到的那些事,以及他那裡收到的報紙上的消息。
由于奧麗加的堅持,他也相當勤奮地注意了當代的外國文學。
其他的時間就消磨在純愛情的氛圍裡了。
這玫瑰色的氛圍雖然經常有所變化,它的基調卻是那萬裡無雲的地平線。
如果奧麗加有時還必須費神去思考奧勃洛莫夫其人,思考自己對他的愛情,如果這愛情在她的心中還留有空蕩的時間和空間,如果她的問題在他的頭腦中得不到完全的和現成的解答,他的意願對她的意願的召喚不作回應,她的蓬勃朝氣和勃勃生機碰到的隻是一種凝滞不動的癡情目光,那麼,她就會墜入痛苦的沉思之中,一種蛇一樣的冷冰冰的東西就會爬進她的心裡,使她從夢幻中清醒過來,而那個溫馨的神話般的愛的世界就變成了一個萬物蕭索的秋天。
為什麼會有幸福不完滿、不滿足的感覺呢?她在尋找這個答案。
她還缺少什麼呢?還需要什麼呢?愛奧勃洛莫夫&mdash&mdash是命中注定的。
他的溫和、真正信仰善和特别多的柔情(她從未見過哪一個男人有如此溫柔多情的目光),證明了這一愛情是正确的。
至于他不能對她的每一個眼神都報之以理解的目光,有時他的聲音跟她不知是在夢裡還是在清醒時所聽到的聲音不一樣&hellip&hellip這又算得了什麼呢?這是一種想象,是神經作用,何必去聽信它們并胡思亂想呢? 最後,如果她想擺脫這愛情,又如何能擺脫呢?事情已經發生了,已經戀愛了,這可不像是穿一件衣裳,可以随便從自己身上脫掉。
&ldquo一生不能愛兩次,&rdquo她想道,&ldquo據說愛兩次是不道德的&hellip&hellip&rdquo 她就這樣地學着愛,嘗試着愛,并且用眼淚和微笑去迎接她将跨出的任何新的一步,反複地思考它。
接着便出現了專注的表情,眼淚和微笑都隐去了。
這使奧勃洛莫夫大為吃驚。
但是她并沒有讓奧勃洛莫夫知道自己的這種想法和内心鬥争。
奧勃洛莫夫卻沒有去學習愛,他曾在他所夢想的甜蜜的幻景中昏昏欲睡,這一點他曾經對施托爾茨口頭描述過。
有時候他還相信生活中可以永遠沒有波折,于是他又夢見奧勃洛莫夫田莊,那裡的居民都有一張善良、友好、無憂無慮的面孔,他們都坐在露台上,由于富足和圓滿的幸福而閉目遐想。
就是現在他有時也還陷入這種遐想。
有兩次在等待遲到的奧麗加時,他竟在樹林裡睡着了&hellip&hellip不料突然飄來一片雲。
有一天,他們倆正從什麼地方懶洋洋地走回來,沒有說話,剛要穿過大路時,迎面灰塵滾滾,一輛馬車從塵霧中疾馳而來,馬車上坐着索尼奇卡及她的丈夫,還有一位先生,一位太太&hellip&hellip &ldquo奧麗加!奧麗加!奧麗加·謝爾蓋耶夫娜!&rdquo響起了一陣呼喚聲。
馬車停了下來,所有這些先生們和太太們全都下了車,圍住奧麗加,相互問好,接吻,大家立即說起話來,好久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奧勃洛莫夫。
後來他們突然把目光轉到他的身上,有一位先生舉起帶把眼鏡看着他。
&ldquo這是誰?&rdquo索尼奇卡問道。
&ldquo伊裡亞&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