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關燈
小
中
大
為火旺時無論是炕還是爐子都不能觸摸,否則會把手燙出泡來。
隻有一次,他們的單調生活被一件真正意外的事件破壞了。
那天午飯後休息完了之後,大家聚在一起喝茶,忽然一個從城裡返回的奧勃洛莫夫田莊的莊稼漢來了,他在懷裡掏呀掏了半天,終于掏出一封寫給伊裡亞·伊萬諾維奇·奧勃洛莫夫的被揉皺了的信。
大家都為之一怔。
女主人甚至臉色都有點兒變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到了那封來信上,鼻子也朝那個方向伸了過去。
&ldquo什麼怪事!是誰寫的?&rdquo女主人終于冷靜下來說。
老奧勃洛莫夫接過信,困惑不解地在手裡翻了翻,不知道該怎麼辦。
&ldquo你是從哪裡拿來的?&rdquo他問那位莊稼漢,&ldquo是誰給你的?&rdquo &ldquo就是我在城裡歇腳的那家客棧,&rdquo莊稼漢說,&ldquo有兩回郵局來人打聽有沒有奧勃洛莫夫田莊的人,說是有一封信,是給老爺的&hellip&hellip&rdquo &ldquo噢&hellip&hellip&rdquo &ldquo是的,我開頭躲開,當兵的便帶着信走了。
是那個維爾赫廖沃村的誦經士看見了我,告訴了他,他又來了,一來便罵人,把信給了我,還收了我五戈比。
我問他這信怎麼辦?他叫我交給老爺。
&rdquo &ldquo你就不該接過來。
&rdquo女主人生氣地說。
&ldquo我本來就沒有接。
我說,咱要這信幹啥,咱不要。
我說,東家又沒有叫咱拿信,我不敢拿,你們自己送去吧!可是當兵的罵得很厲害,還說要去告長官,我這才接了。
&rdquo &ldquo蠢貨!&rdquo女主人說。
&ldquo這到底是誰寫來的呢?&rdquo老奧勃洛莫夫仔細地看着地址,若有所思地說,&ldquo筆迹好像很眼熟,真的。
&rdquo 于是信在衆人手中傳了一遍,大家一起讨論着,猜測着:信是誰寫的?是什麼内容?最後大家還是弄不明白。
伊裡亞·伊萬諾維奇叫人去找眼鏡,光找眼鏡就找了一個半小時。
後來他戴上眼鏡,正想把信拆開。
&ldquo得了,别拆,伊裡亞·伊萬諾維奇,&rdquo妻子害怕地阻止了他,&ldquo誰知道這是什麼信?也許是一封可怕的信,是什麼災禍。
現在的人都變成什麼樣了!反正明天或後天拆也來得及&mdash&mdash它又不會跑掉。
&rdquo 于是信和眼鏡兒都放了起來,上了鎖。
大家開始喝茶。
如果沒有特别不尋常的事情發生,沒有讓奧勃洛莫夫田莊的人大腦激動的話,這封信就會一年一年地擱下去了。
可是喝完茶以後,乃至第二天,大家的話題,還是離不開這封信。
大家終于憋不住了,到了第四天,大家聚集在一起,帶着不安的心情把信拆開了。
老奧勃洛莫夫看了一眼落款。
&ldquo拉季謝夫,&rdquo他念道,&ldquo嗨,是菲利普·馬特維依奇寫來的!&rdquo &ldquo啊哈,原來是他!&rdquo周圍的人都站了起來,&ldquo怎麼,他至今還活着?你瞧,他還沒有死!感謝上帝!他都寫了些什麼啦?&rdquo 老奧勃洛莫夫大聲地念起信來。
原來,菲利普·馬特維依奇請求他寄一張釀啤酒的配方,因為奧勃洛莫夫田莊的啤酒釀得特别好。
&ldquo寄給他,寄給他!&rdquo大家都說應給他回封信。
這樣過了兩個星期。
&ldquo應該寫信,應該!&rdquo伊裡亞·伊萬諾維奇多次對妻子說,&ldquo配方在哪兒呢?&rdquo &ldquo配方在哪兒?&rdquo妻子說,&ldquo還得去找,等着吧,急什麼?等到過節,我們開齋的時候再寫也可以,跑不了&hellip&hellip&rdquo &ldquo也好,最好寫寫我們是怎樣過節的。
&rdquo伊裡亞·伊萬諾維奇說。
過節的時候,大家又談到這封信。
伊裡亞·伊萬諾維奇已完全準備好,就要寫信了。
他來到書房裡,戴上眼鏡,在寫字台跟前坐下。
房間裡一片寂靜。
已經吩咐下人們不得跺地闆和大聲喧鬧。
&ldquo老爺在寫信!&rdquo人們都敬畏地相互提醒。
在家裡,隻有當有人死了時才用這種聲調說話的。
&ldquo尊敬的先生。
&rdquo他用顫抖的手慢慢地、歪歪斜斜地并且像做什麼危險的事而小心翼翼地剛開了一個頭,妻子就突然走了進來。
&ldquo到處都找過了,就是沒有配方,&rdquo她說道,&ldquo還得到卧室的衣櫃裡再找一找。
這信怎麼寄去呢?&rdquo &ldquo從郵局寄去。
&rdquo伊裡亞·伊萬諾維奇答道。
&ldquo那得花多少錢?&rdquo 老奧勃洛莫夫拿舊日曆看了看。
&ldquo四十戈比。
&rdquo他說。
&ldquo瞧,為這點小事就要花四十戈比!&rdquo妻子說,&ldquo我們最好還是等一等,等城裡來人時,托他捎去。
你叫莊稼漢去打聽打聽。
&rdquo &ldquo也對,最好等有機會時捎去。
&rdquo伊裡亞·伊萬諾維奇答道,拿筆在寫字台上敲了敲,将筆插進墨水瓶裡,并摘下眼鏡。
&ldquo真的,這樣好些,&rdquo他最後說,&ldquo還來得及送去。
&rdquo 菲利普·馬特維依奇最後收到配方沒有,我們就不知道了。
伊裡亞·伊萬諾維奇有時手裡也拿着一本書,什麼書那是無所謂的。
他并沒有想過讀書有什麼實際的需要,倒認為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奢侈,就像牆上可以挂一幅畫,也可以不挂,也像散步一樣,可以去也可以不去。
因此,對他來說看什麼書是無所謂的。
他隻是把書看作是讓人消遣、解悶的東西。
&ldquo很久沒看書了,&rdquo他說,有時也換一個說法,&ldquo讓我來看看書吧!&rdquo或者不過是從偶爾看見的哥哥遺留下的那堆書裡随便抽出一本,不管是伊·戈利科夫的著作,還是《圓夢新編》,還是米·赫拉斯科夫的《羅斯記》,或是亞·蘇馬羅科夫的悲劇,或者哪怕是前年的新聞報紙&mdash&mdash他讀起來都同樣感興趣,還不時地說: &ldquo瞧,真會編!這個強盜!嘿,你真該死!&rdquo 這些感慨都是對作者發出的&mdash&mdash他一點也不尊重作家這個稱号,甚至還對作家有點鄙視。
舊時的人對作家都會有這種情緒,他與當時的其他許多人一樣,把作家看作是逗樂取笑者、遊手好閑者、酒鬼一類的人。
他有時會拿兩年前的報紙上的東西念給大家聽,或者作為新聞告訴大家。
&ldquo聽着,來自海牙的消息,&rdquo他說道,&ldquo國王陛下短期旅行後平安地返回了皇宮。
&rdquo這時,他透過眼鏡打量着所有的聽衆。
或者是說: &ldquo某某駐維也納的公使遞交了國書。
&rdquo &ldquo這裡還有一條消息,&rdquo他繼續念道,&ldquo讓莉斯夫人的作品翻譯成俄文了。
&rdquo &ldquo他們翻譯這些書,大概都是為了,&rdquo聽衆中一個小地主指出,&ldquo騙取我們這些貴族的錢罷了。
&rdquo 可憐的伊留沙,卻天天都得到施托爾茨那裡去上學。
每星期一早晨他一起來,煩惱也跟着來了,他聽見瓦西卡站在台階上扯着嗓門叫喊: &ldquo安季普卡!套上花馬,送小少爺到德國人那裡去上學!&rdquo 孩子的心顫動了一下,他悶悶不樂地來到母親跟前。
母親也知道他為什麼不高興,說些好話來哄他,其實她自己也在偷偷歎氣,舍不得跟孩子分離整整一個星期。
這個早晨,他們都不知道該給他吃什麼好。
給他烤了小白面包,八字形甜面包,拿來各種腌菜、餅幹、果醬以及種種幹的和濕的美食,甚至儲備一些食品,讓他帶走,因為他們認為,在德國人那裡不會吃得太好。
&ldquo那兒要餓肚子的,&rdquo奧勃洛莫夫田莊的人都說,&ldquo中午飯就給一道湯,一道熱菜,再加土豆、奶茶,而晚飯嘛,隻能擦擦鼻子。
&rdquo 不過,伊留沙所夢見的星期一,大多不是聽見瓦西卡在叫人套花馬,而是母親坐在茶桌後面帶着微笑等着他,并且告訴他好消息: &ldquo今天你就不用去上學了,星期四是個大節日,何必為三天跑來跑去呢?&rdquo 或者母親突然向他宣布: &ldquo今天是祭祖周,顧不上念書了,我們得煎薄餅。
&rdquo 要不就是星期一早晨母親仔細地把他打量一番後說: &ldquo今天你的眼睛不大有神,你不舒服嗎?&rdquo她還搖了搖頭。
調皮的孩子雖然身體健康,卻不作聲。
&ldquo這個星期你就待在家裡,&rdquo她說,&ldquo而那邊到時候再說。
&rdquo 家裡人也都相信,祭祖周無論如何是不能去念書的,星期四的節日也是非過不可的,所以這一星期也就不能念書了。
隻有當男仆和女仆為小少爺而受到責罰時,他們才會說一些牢騷話: &ldquo淘氣包!你什麼時候才到德國老師那兒去上學呢?&rdquo 除此以外,安季普卡也會在一周的中間和開頭,突然趕着那匹熟悉的花馬到德國人那裡去接伊裡亞·伊裡奇少爺,說是瑪麗娅·薩維什娜,或者納塔利娅·法捷耶夫娜,或庫佐夫科夫一家人來了,所以請少爺回去! 于是伊留沙在家裡一待就是三個星期。
後來一看,離基督受難周沒有幾天了,然後就是複活節,接着不知為什麼家裡又有人認定,複活節後的聖多馬周也不興念書。
這樣一來,離盛夏就僅剩下兩個星期了&mdash&mdash已不值得再到學校跑一趟了。
而到了夏天,德國老師自己也要休息了,因此最好還是等到秋天再說吧。
轉眼間,伊裡亞·伊裡奇在家已足足玩了半年。
在這一段時間裡他長得多快呀!長得多胖啊!睡得多香啊!家裡人對他贊歎不已,相反,孩子每星期六從德國老師那兒回來時,卻是又瘦又蒼白。
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孩子們就完了!父親和母親都說,書什麼時候念都可以,健康卻是有錢也買不來,人生最寶貴的是健康。
你瞧,他從學校回來,就像病人剛出院似的,身上沒有肉,瘦成那個樣&hellip&hellip但仍然很淘氣,還是不停地跑啊,跳啊! &ldquo是啊,&rdquo父親說,&ldquo念書這事可不講情面,誰都得乖乖地受這份罪。
&rdquo 溫情的父母都繼續尋找各種借口,把孩子留在家裡。
除了節日外,别的借口也有的是:冬天天氣太冷,夏天天氣太熱,都不适合孩子上學,有時天要下雨,秋天道路泥濘難走。
對安季普卡他們有時也不放心,說他常常醒不醒,醉不醉,眼神粗野,萬一出一點事&mdash&mdash馬車輪子陷進泥坑裡,車子翻下什麼地方去,那可不得了。
不過,父母親都竭力想使這些借口在他們自己的眼裡,特别是在施托爾茨的眼裡顯得有更多的合理性,因為施托爾茨不論在當面還是背地裡都聲稱不能容忍這種溺愛。
普羅斯塔科夫和斯科季甯的時代早已過去了,&ldquo學則明,不學則暗&rdquo的諺語,随着書商們帶來的種種書籍,已經傳播到大大小小的村鎮裡了。
老頭子們雖然也明白教育的好處,但是他們是從表面理解了這種好處:他們看到,如今大家都到社會上去闖蕩,也就是說想撈個一官半職,獲得勳章,掙大錢。
而要得到這一切,隻能通過讀書的途徑;過去那些書吏、刀筆吏所熟悉的老一套,早已過時,他們的處境很不妙。
如今還有一種不祥的傳聞:隻有一點文字知識不行了,還必須懂得其他的迄今從未聽說過的學問。
九品官與八品官之間裂開了一道深淵,要通過它,需要有某種文憑作為橋梁。
因循守舊、貪污腐化的官僚開始銷聲匿迹了。
許多在位的人都被上司以思想危險而革職,有些人還被送上了法庭,最幸運的人也不過在揮手告别新秩序後,能及時隐退到自己購置的安樂窩裡去。
老奧勃洛莫夫夫婦對這種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懂得教育的好處,但隻限于眼前能看到的好處。
至于說&ldquo書是人的内在需要&rdquo這一點,他們還是遠遠認識不清的。
所以目前他們隻想讓自己的伊留沙獲得一些在人面前顯得體面的優勢。
他們夢想兒子有朝一日能穿上繡花官服,想象他當上了樞密院的大官,母親甚至還想象他當上了省長。
不過他們還希望,兒子達到這一目的所付出的代價盡可能地小,能通過各種巧計,偷偷地繞過教育和仕途中的種種礁石和障礙,不費力氣就跳過它們,也就是說,稍稍讀一點書,不勞心費神,也不損害他那從小養好的福态身子,隻需走走規定的形式,就能拿到一張寫有伊留沙各科成績及格的文憑。
這一整套奧勃洛莫夫式的教育體系遭到施托爾茨體系的強烈反對。
雙方展開了頑強的鬥争。
施托爾茨直接、公開、堅決地攻擊對方,對方則用上面所說的其他種種巧計來避開攻擊。
鬥争怎麼也決不出勝負。
德國人的頑強性本來也許可以戰勝奧勃洛莫夫夫婦的固執和愚頑,可是施托爾茨卻在自己方面遇到了困擾,緻使雙方相持不下。
原來,施托爾茨老師的兒子嬌縱了小奧勃洛莫夫:課堂上悄悄地給他提示,課下幫他做作業。
伊裡亞·伊裡奇還清楚地記得當年他家和施托爾茨家的生活情景。
他在自己的房間裡剛剛睡醒,就看見站在他床邊的紮哈爾,也就是這個後來成為他的貼身侍仆的鼎鼎有名的紮哈爾·特羅菲梅奇。
紮哈爾就像原來的保姆一樣,給他穿襪子,給他穿鞋。
伊留沙雖然已經是十四歲的男孩兒了,但還是隻知道躺在床上時而伸出這隻腳,時而伸出那隻腳給紮哈爾,若是稍有不合适,就朝紮哈爾鼻子上踢一腳。
若是紮哈爾心裡不滿膽敢告狀,那麼就還要挨大人的一頓揍。
然後紮哈爾給伊裡亞·伊裡奇梳頭,穿上衣,小心謹慎地讓少爺把兩隻手伸進袖筒裡,免得過分地碰着他,還告訴他接下來該做什麼,比方早晨起來要洗臉等等。
伊裡亞·伊裡奇想要什麼時,隻要眨眨眼睛,立馬就有三四個仆人走過來去完成他的心願;他本是一個好動、快活的孩子,如果是什麼東西掉在地上了,或要拿什麼東西卻夠不着,或需要搬什麼、跑去做什麼等,他都想親自去撿,親自去做。
可是這時候,他的父親和母親,還有三個姑姨都會異口同聲地喊道: &ldquo你這是幹嗎?上哪兒去呢?瓦西卡、萬卡、紮哈爾卡是幹什麼用的?喂,瓦西卡!萬卡!紮哈爾卡!你們沒有看見嗎?看我收拾你們&hellip&hellip&rdquo 于是,伊裡亞·伊裡奇什麼也無法自己親手去做。
後來他發現,這樣很舒服,便自己也學會了使喚人: &ldquo喂,瓦西卡!萬卡!給我這!給我那!要這個,不要那個,快去!快拿來!&rdquo 有時雙親的慈愛的關懷也使他感到厭煩。
不論他從樓梯上跑下來還是在院子裡跑一跑,他的身後都會突然響起十幾個人的絕望的呼喊聲:&ldquo哎喲!哎喲!快扶住他,快拉住他!他會跌倒的,他會摔傷的&hellip&hellip站住,站住!&rdquo 冬天若是他跑到沒生火的過道裡,或者去開氣窗,也會發出同樣的喊叫聲:&ldquo哎喲!上哪兒去?這怎麼可以?别跑,别去,别打開門,小心摔倒,小心着涼&hellip&hellip&rdquo 于是,伊留沙隻好郁悶地待在屋裡,好像暖房裡的一朵珍奇的小花,備受關照,也像一朵在玻璃罩下的花,生長得很慢,沒有生氣。
他的精力無法向外施展,便轉而向内,逐漸地發蔫、枯萎了。
有時,他一覺醒來,會覺得精力如此充沛,清新、快樂,會感到身體裡有什麼東西在活動、沸騰,仿佛有一個小鬼鑽到了裡面,鼓動他時而爬到屋頂上,時而騎着馬跑到草場上,或者在圍牆上坐一會兒,或者逗弄逗弄村裡的小狗,或者突然想在村子裡自由地奔跑,然後跑到地裡,沿着小路跑進白桦林裡去,一步三跳地沖向谷底,或者是跟頑皮孩子們一起玩擲雪球,比試一下自己的力氣。
他身體裡的小鬼一個勁地催促着他。
他堅持着,堅持着,終于堅持不住,于是在一個寒冬裡,他連帽子也不戴就跑到院子裡去了,然後又出了大門,雙手捏着雪球,向一群頑皮孩子那裡奔去。
風卷雪像刀一樣割着他的臉,嚴寒撕扯着他的耳朵,嘴裡和喉嚨裡都灌滿了寒氣,而胸心卻充滿了歡快。
他撒開腿飛跑,尖聲怪叫,哈哈大笑。
瞧,頑皮的孩子們也在那兒;他擲了一個雪球&mdash&mdash沒打中,因為他還不熟練;他剛要捏一個雪球,一個大雪團卻正好打在他的臉上,他摔倒了;也因為不習慣,所以他感到很痛,不過也很開心,于是他哈哈大笑,眼睛裡含着淚水&hellip&hellip 家裡鬧騰起來了,因為小少爺不見了,大家又是喊叫,又是喧鬧。
紮哈爾卡跑出屋外,接着瓦西卡、米奇卡、萬卡也跟着跑了出來,他們都驚慌失措地滿院子亂跑。
緊跟在他們後面的是兩條狗。
衆所周知,狗一看見有人跑,立即就會跟上去的。
人們又喊又嚎,狗也汪汪叫着滿村子亂竄亂跑。
他們終于找到了那群頑皮孩子,并開始對他們實行制裁:抓他們的頭發,揪他們的耳朵,打他們的後腦勺,連他們的父親也受到威吓。
接着小少爺被圍了起來,用随手拿來的羊皮襖給他裹上,又把父親的大衣給他披上,然後用兩張毛毯,莊嚴隆重地把他擡回家去了。
家裡人都絕望似的以為看不見他了,以為他完了。
而看見他安然無恙地被擡着回來時,父母親高興得無法形容。
他們感謝上帝,接着便給兒子喝薄荷水,喝接骨木水,晚上還要喝馬林果茶,并且還要卧床三天。
其實隻有一種做法對他是有益的,那就是再放他去打雪仗&hellip&hellip
隻有一次,他們的單調生活被一件真正意外的事件破壞了。
那天午飯後休息完了之後,大家聚在一起喝茶,忽然一個從城裡返回的奧勃洛莫夫田莊的莊稼漢來了,他在懷裡掏呀掏了半天,終于掏出一封寫給伊裡亞·伊萬諾維奇·奧勃洛莫夫的被揉皺了的信。
大家都為之一怔。
女主人甚至臉色都有點兒變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到了那封來信上,鼻子也朝那個方向伸了過去。
&ldquo什麼怪事!是誰寫的?&rdquo女主人終于冷靜下來說。
老奧勃洛莫夫接過信,困惑不解地在手裡翻了翻,不知道該怎麼辦。
&ldquo你是從哪裡拿來的?&rdquo他問那位莊稼漢,&ldquo是誰給你的?&rdquo &ldquo就是我在城裡歇腳的那家客棧,&rdquo莊稼漢說,&ldquo有兩回郵局來人打聽有沒有奧勃洛莫夫田莊的人,說是有一封信,是給老爺的&hellip&hellip&rdquo &ldquo噢&hellip&hellip&rdquo &ldquo是的,我開頭躲開,當兵的便帶着信走了。
是那個維爾赫廖沃村的誦經士看見了我,告訴了他,他又來了,一來便罵人,把信給了我,還收了我五戈比。
我問他這信怎麼辦?他叫我交給老爺。
&rdquo &ldquo你就不該接過來。
&rdquo女主人生氣地說。
&ldquo我本來就沒有接。
我說,咱要這信幹啥,咱不要。
我說,東家又沒有叫咱拿信,我不敢拿,你們自己送去吧!可是當兵的罵得很厲害,還說要去告長官,我這才接了。
&rdquo &ldquo蠢貨!&rdquo女主人說。
&ldquo這到底是誰寫來的呢?&rdquo老奧勃洛莫夫仔細地看着地址,若有所思地說,&ldquo筆迹好像很眼熟,真的。
&rdquo 于是信在衆人手中傳了一遍,大家一起讨論着,猜測着:信是誰寫的?是什麼内容?最後大家還是弄不明白。
伊裡亞·伊萬諾維奇叫人去找眼鏡,光找眼鏡就找了一個半小時。
後來他戴上眼鏡,正想把信拆開。
&ldquo得了,别拆,伊裡亞·伊萬諾維奇,&rdquo妻子害怕地阻止了他,&ldquo誰知道這是什麼信?也許是一封可怕的信,是什麼災禍。
現在的人都變成什麼樣了!反正明天或後天拆也來得及&mdash&mdash它又不會跑掉。
&rdquo 于是信和眼鏡兒都放了起來,上了鎖。
大家開始喝茶。
如果沒有特别不尋常的事情發生,沒有讓奧勃洛莫夫田莊的人大腦激動的話,這封信就會一年一年地擱下去了。
可是喝完茶以後,乃至第二天,大家的話題,還是離不開這封信。
大家終于憋不住了,到了第四天,大家聚集在一起,帶着不安的心情把信拆開了。
老奧勃洛莫夫看了一眼落款。
&ldquo拉季謝夫,&rdquo他念道,&ldquo嗨,是菲利普·馬特維依奇寫來的!&rdquo &ldquo啊哈,原來是他!&rdquo周圍的人都站了起來,&ldquo怎麼,他至今還活着?你瞧,他還沒有死!感謝上帝!他都寫了些什麼啦?&rdquo 老奧勃洛莫夫大聲地念起信來。
原來,菲利普·馬特維依奇請求他寄一張釀啤酒的配方,因為奧勃洛莫夫田莊的啤酒釀得特别好。
&ldquo寄給他,寄給他!&rdquo大家都說應給他回封信。
這樣過了兩個星期。
&ldquo應該寫信,應該!&rdquo伊裡亞·伊萬諾維奇多次對妻子說,&ldquo配方在哪兒呢?&rdquo &ldquo配方在哪兒?&rdquo妻子說,&ldquo還得去找,等着吧,急什麼?等到過節,我們開齋的時候再寫也可以,跑不了&hellip&hellip&rdquo &ldquo也好,最好寫寫我們是怎樣過節的。
&rdquo伊裡亞·伊萬諾維奇說。
過節的時候,大家又談到這封信。
伊裡亞·伊萬諾維奇已完全準備好,就要寫信了。
他來到書房裡,戴上眼鏡,在寫字台跟前坐下。
房間裡一片寂靜。
已經吩咐下人們不得跺地闆和大聲喧鬧。
&ldquo老爺在寫信!&rdquo人們都敬畏地相互提醒。
在家裡,隻有當有人死了時才用這種聲調說話的。
&ldquo尊敬的先生。
&rdquo他用顫抖的手慢慢地、歪歪斜斜地并且像做什麼危險的事而小心翼翼地剛開了一個頭,妻子就突然走了進來。
&ldquo到處都找過了,就是沒有配方,&rdquo她說道,&ldquo還得到卧室的衣櫃裡再找一找。
這信怎麼寄去呢?&rdquo &ldquo從郵局寄去。
&rdquo伊裡亞·伊萬諾維奇答道。
&ldquo那得花多少錢?&rdquo 老奧勃洛莫夫拿舊日曆看了看。
&ldquo四十戈比。
&rdquo他說。
&ldquo瞧,為這點小事就要花四十戈比!&rdquo妻子說,&ldquo我們最好還是等一等,等城裡來人時,托他捎去。
你叫莊稼漢去打聽打聽。
&rdquo &ldquo也對,最好等有機會時捎去。
&rdquo伊裡亞·伊萬諾維奇答道,拿筆在寫字台上敲了敲,将筆插進墨水瓶裡,并摘下眼鏡。
&ldquo真的,這樣好些,&rdquo他最後說,&ldquo還來得及送去。
&rdquo 菲利普·馬特維依奇最後收到配方沒有,我們就不知道了。
伊裡亞·伊萬諾維奇有時手裡也拿着一本書,什麼書那是無所謂的。
他并沒有想過讀書有什麼實際的需要,倒認為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奢侈,就像牆上可以挂一幅畫,也可以不挂,也像散步一樣,可以去也可以不去。
因此,對他來說看什麼書是無所謂的。
他隻是把書看作是讓人消遣、解悶的東西。
&ldquo很久沒看書了,&rdquo他說,有時也換一個說法,&ldquo讓我來看看書吧!&rdquo或者不過是從偶爾看見的哥哥遺留下的那堆書裡随便抽出一本,不管是伊·戈利科夫的著作,還是《圓夢新編》,還是米·赫拉斯科夫的《羅斯記》,或是亞·蘇馬羅科夫的悲劇,或者哪怕是前年的新聞報紙&mdash&mdash他讀起來都同樣感興趣,還不時地說: &ldquo瞧,真會編!這個強盜!嘿,你真該死!&rdquo 這些感慨都是對作者發出的&mdash&mdash他一點也不尊重作家這個稱号,甚至還對作家有點鄙視。
舊時的人對作家都會有這種情緒,他與當時的其他許多人一樣,把作家看作是逗樂取笑者、遊手好閑者、酒鬼一類的人。
他有時會拿兩年前的報紙上的東西念給大家聽,或者作為新聞告訴大家。
&ldquo聽着,來自海牙的消息,&rdquo他說道,&ldquo國王陛下短期旅行後平安地返回了皇宮。
&rdquo這時,他透過眼鏡打量着所有的聽衆。
或者是說: &ldquo某某駐維也納的公使遞交了國書。
&rdquo &ldquo這裡還有一條消息,&rdquo他繼續念道,&ldquo讓莉斯夫人的作品翻譯成俄文了。
&rdquo &ldquo他們翻譯這些書,大概都是為了,&rdquo聽衆中一個小地主指出,&ldquo騙取我們這些貴族的錢罷了。
&rdquo 可憐的伊留沙,卻天天都得到施托爾茨那裡去上學。
每星期一早晨他一起來,煩惱也跟着來了,他聽見瓦西卡站在台階上扯着嗓門叫喊: &ldquo安季普卡!套上花馬,送小少爺到德國人那裡去上學!&rdquo 孩子的心顫動了一下,他悶悶不樂地來到母親跟前。
母親也知道他為什麼不高興,說些好話來哄他,其實她自己也在偷偷歎氣,舍不得跟孩子分離整整一個星期。
這個早晨,他們都不知道該給他吃什麼好。
給他烤了小白面包,八字形甜面包,拿來各種腌菜、餅幹、果醬以及種種幹的和濕的美食,甚至儲備一些食品,讓他帶走,因為他們認為,在德國人那裡不會吃得太好。
&ldquo那兒要餓肚子的,&rdquo奧勃洛莫夫田莊的人都說,&ldquo中午飯就給一道湯,一道熱菜,再加土豆、奶茶,而晚飯嘛,隻能擦擦鼻子。
&rdquo 不過,伊留沙所夢見的星期一,大多不是聽見瓦西卡在叫人套花馬,而是母親坐在茶桌後面帶着微笑等着他,并且告訴他好消息: &ldquo今天你就不用去上學了,星期四是個大節日,何必為三天跑來跑去呢?&rdquo 或者母親突然向他宣布: &ldquo今天是祭祖周,顧不上念書了,我們得煎薄餅。
&rdquo 要不就是星期一早晨母親仔細地把他打量一番後說: &ldquo今天你的眼睛不大有神,你不舒服嗎?&rdquo她還搖了搖頭。
調皮的孩子雖然身體健康,卻不作聲。
&ldquo這個星期你就待在家裡,&rdquo她說,&ldquo而那邊到時候再說。
&rdquo 家裡人也都相信,祭祖周無論如何是不能去念書的,星期四的節日也是非過不可的,所以這一星期也就不能念書了。
隻有當男仆和女仆為小少爺而受到責罰時,他們才會說一些牢騷話: &ldquo淘氣包!你什麼時候才到德國老師那兒去上學呢?&rdquo 除此以外,安季普卡也會在一周的中間和開頭,突然趕着那匹熟悉的花馬到德國人那裡去接伊裡亞·伊裡奇少爺,說是瑪麗娅·薩維什娜,或者納塔利娅·法捷耶夫娜,或庫佐夫科夫一家人來了,所以請少爺回去! 于是伊留沙在家裡一待就是三個星期。
後來一看,離基督受難周沒有幾天了,然後就是複活節,接着不知為什麼家裡又有人認定,複活節後的聖多馬周也不興念書。
這樣一來,離盛夏就僅剩下兩個星期了&mdash&mdash已不值得再到學校跑一趟了。
而到了夏天,德國老師自己也要休息了,因此最好還是等到秋天再說吧。
轉眼間,伊裡亞·伊裡奇在家已足足玩了半年。
在這一段時間裡他長得多快呀!長得多胖啊!睡得多香啊!家裡人對他贊歎不已,相反,孩子每星期六從德國老師那兒回來時,卻是又瘦又蒼白。
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孩子們就完了!父親和母親都說,書什麼時候念都可以,健康卻是有錢也買不來,人生最寶貴的是健康。
你瞧,他從學校回來,就像病人剛出院似的,身上沒有肉,瘦成那個樣&hellip&hellip但仍然很淘氣,還是不停地跑啊,跳啊! &ldquo是啊,&rdquo父親說,&ldquo念書這事可不講情面,誰都得乖乖地受這份罪。
&rdquo 溫情的父母都繼續尋找各種借口,把孩子留在家裡。
除了節日外,别的借口也有的是:冬天天氣太冷,夏天天氣太熱,都不适合孩子上學,有時天要下雨,秋天道路泥濘難走。
對安季普卡他們有時也不放心,說他常常醒不醒,醉不醉,眼神粗野,萬一出一點事&mdash&mdash馬車輪子陷進泥坑裡,車子翻下什麼地方去,那可不得了。
不過,父母親都竭力想使這些借口在他們自己的眼裡,特别是在施托爾茨的眼裡顯得有更多的合理性,因為施托爾茨不論在當面還是背地裡都聲稱不能容忍這種溺愛。
普羅斯塔科夫和斯科季甯的時代早已過去了,&ldquo學則明,不學則暗&rdquo的諺語,随着書商們帶來的種種書籍,已經傳播到大大小小的村鎮裡了。
老頭子們雖然也明白教育的好處,但是他們是從表面理解了這種好處:他們看到,如今大家都到社會上去闖蕩,也就是說想撈個一官半職,獲得勳章,掙大錢。
而要得到這一切,隻能通過讀書的途徑;過去那些書吏、刀筆吏所熟悉的老一套,早已過時,他們的處境很不妙。
如今還有一種不祥的傳聞:隻有一點文字知識不行了,還必須懂得其他的迄今從未聽說過的學問。
九品官與八品官之間裂開了一道深淵,要通過它,需要有某種文憑作為橋梁。
因循守舊、貪污腐化的官僚開始銷聲匿迹了。
許多在位的人都被上司以思想危險而革職,有些人還被送上了法庭,最幸運的人也不過在揮手告别新秩序後,能及時隐退到自己購置的安樂窩裡去。
老奧勃洛莫夫夫婦對這種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懂得教育的好處,但隻限于眼前能看到的好處。
至于說&ldquo書是人的内在需要&rdquo這一點,他們還是遠遠認識不清的。
所以目前他們隻想讓自己的伊留沙獲得一些在人面前顯得體面的優勢。
他們夢想兒子有朝一日能穿上繡花官服,想象他當上了樞密院的大官,母親甚至還想象他當上了省長。
不過他們還希望,兒子達到這一目的所付出的代價盡可能地小,能通過各種巧計,偷偷地繞過教育和仕途中的種種礁石和障礙,不費力氣就跳過它們,也就是說,稍稍讀一點書,不勞心費神,也不損害他那從小養好的福态身子,隻需走走規定的形式,就能拿到一張寫有伊留沙各科成績及格的文憑。
這一整套奧勃洛莫夫式的教育體系遭到施托爾茨體系的強烈反對。
雙方展開了頑強的鬥争。
施托爾茨直接、公開、堅決地攻擊對方,對方則用上面所說的其他種種巧計來避開攻擊。
鬥争怎麼也決不出勝負。
德國人的頑強性本來也許可以戰勝奧勃洛莫夫夫婦的固執和愚頑,可是施托爾茨卻在自己方面遇到了困擾,緻使雙方相持不下。
原來,施托爾茨老師的兒子嬌縱了小奧勃洛莫夫:課堂上悄悄地給他提示,課下幫他做作業。
伊裡亞·伊裡奇還清楚地記得當年他家和施托爾茨家的生活情景。
他在自己的房間裡剛剛睡醒,就看見站在他床邊的紮哈爾,也就是這個後來成為他的貼身侍仆的鼎鼎有名的紮哈爾·特羅菲梅奇。
紮哈爾就像原來的保姆一樣,給他穿襪子,給他穿鞋。
伊留沙雖然已經是十四歲的男孩兒了,但還是隻知道躺在床上時而伸出這隻腳,時而伸出那隻腳給紮哈爾,若是稍有不合适,就朝紮哈爾鼻子上踢一腳。
若是紮哈爾心裡不滿膽敢告狀,那麼就還要挨大人的一頓揍。
然後紮哈爾給伊裡亞·伊裡奇梳頭,穿上衣,小心謹慎地讓少爺把兩隻手伸進袖筒裡,免得過分地碰着他,還告訴他接下來該做什麼,比方早晨起來要洗臉等等。
伊裡亞·伊裡奇想要什麼時,隻要眨眨眼睛,立馬就有三四個仆人走過來去完成他的心願;他本是一個好動、快活的孩子,如果是什麼東西掉在地上了,或要拿什麼東西卻夠不着,或需要搬什麼、跑去做什麼等,他都想親自去撿,親自去做。
可是這時候,他的父親和母親,還有三個姑姨都會異口同聲地喊道: &ldquo你這是幹嗎?上哪兒去呢?瓦西卡、萬卡、紮哈爾卡是幹什麼用的?喂,瓦西卡!萬卡!紮哈爾卡!你們沒有看見嗎?看我收拾你們&hellip&hellip&rdquo 于是,伊裡亞·伊裡奇什麼也無法自己親手去做。
後來他發現,這樣很舒服,便自己也學會了使喚人: &ldquo喂,瓦西卡!萬卡!給我這!給我那!要這個,不要那個,快去!快拿來!&rdquo 有時雙親的慈愛的關懷也使他感到厭煩。
不論他從樓梯上跑下來還是在院子裡跑一跑,他的身後都會突然響起十幾個人的絕望的呼喊聲:&ldquo哎喲!哎喲!快扶住他,快拉住他!他會跌倒的,他會摔傷的&hellip&hellip站住,站住!&rdquo 冬天若是他跑到沒生火的過道裡,或者去開氣窗,也會發出同樣的喊叫聲:&ldquo哎喲!上哪兒去?這怎麼可以?别跑,别去,别打開門,小心摔倒,小心着涼&hellip&hellip&rdquo 于是,伊留沙隻好郁悶地待在屋裡,好像暖房裡的一朵珍奇的小花,備受關照,也像一朵在玻璃罩下的花,生長得很慢,沒有生氣。
他的精力無法向外施展,便轉而向内,逐漸地發蔫、枯萎了。
有時,他一覺醒來,會覺得精力如此充沛,清新、快樂,會感到身體裡有什麼東西在活動、沸騰,仿佛有一個小鬼鑽到了裡面,鼓動他時而爬到屋頂上,時而騎着馬跑到草場上,或者在圍牆上坐一會兒,或者逗弄逗弄村裡的小狗,或者突然想在村子裡自由地奔跑,然後跑到地裡,沿着小路跑進白桦林裡去,一步三跳地沖向谷底,或者是跟頑皮孩子們一起玩擲雪球,比試一下自己的力氣。
他身體裡的小鬼一個勁地催促着他。
他堅持着,堅持着,終于堅持不住,于是在一個寒冬裡,他連帽子也不戴就跑到院子裡去了,然後又出了大門,雙手捏着雪球,向一群頑皮孩子那裡奔去。
風卷雪像刀一樣割着他的臉,嚴寒撕扯着他的耳朵,嘴裡和喉嚨裡都灌滿了寒氣,而胸心卻充滿了歡快。
他撒開腿飛跑,尖聲怪叫,哈哈大笑。
瞧,頑皮的孩子們也在那兒;他擲了一個雪球&mdash&mdash沒打中,因為他還不熟練;他剛要捏一個雪球,一個大雪團卻正好打在他的臉上,他摔倒了;也因為不習慣,所以他感到很痛,不過也很開心,于是他哈哈大笑,眼睛裡含着淚水&hellip&hellip 家裡鬧騰起來了,因為小少爺不見了,大家又是喊叫,又是喧鬧。
紮哈爾卡跑出屋外,接着瓦西卡、米奇卡、萬卡也跟着跑了出來,他們都驚慌失措地滿院子亂跑。
緊跟在他們後面的是兩條狗。
衆所周知,狗一看見有人跑,立即就會跟上去的。
人們又喊又嚎,狗也汪汪叫着滿村子亂竄亂跑。
他們終于找到了那群頑皮孩子,并開始對他們實行制裁:抓他們的頭發,揪他們的耳朵,打他們的後腦勺,連他們的父親也受到威吓。
接着小少爺被圍了起來,用随手拿來的羊皮襖給他裹上,又把父親的大衣給他披上,然後用兩張毛毯,莊嚴隆重地把他擡回家去了。
家裡人都絕望似的以為看不見他了,以為他完了。
而看見他安然無恙地被擡着回來時,父母親高興得無法形容。
他們感謝上帝,接着便給兒子喝薄荷水,喝接骨木水,晚上還要喝馬林果茶,并且還要卧床三天。
其實隻有一種做法對他是有益的,那就是再放他去打雪仗&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