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關燈
小
中
大
他在家幹些什麼呢?看書?看報?寫作?學習?
是的,如果他手頭有一本書,有一張報紙,他是會看一看的。
當他聽說有這麼一本很出色的作品時,他也會産生一種讀讀它的想法。
他會去找,去向人借書,如果人家能很快地給他提供這本書,他是會讀的。
對他所讀的東西也會形成自己的想法,再進一步,他甚至能掌握作品的精神。
可是你瞧,就在這時他躺下了,兩眼無精打采地望着天花闆,書擱在一邊,沒有讀完也沒有讀懂。
冷卻的速度比他當初發生興趣的速度還要快。
他一旦丢下這本書,就永遠也不會再去讀它。
他其實也和别人一樣,十五歲之前在寄宿學校念書,後來年老的雙親經過長期的争取,才決定把他送到莫斯科去,在那裡将就着完成了學業。
膽小、冷漠的性格,使他的慵懶和任性沒有在外人面前完全地暴露出來。
因為在學校裡不會給嬌生慣養的子弟特殊照顧。
他必須端正地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在課堂上不許做任何别的事,他得吃力地溫習功課。
這弄得他滿頭大汗,不斷地長籲短歎。
他把這一切都看作是上帝對我們的罪孽施行的懲罰。
他做功課從不去管老師用指甲劃出的那一行以外的東西,也不對老師做任何的提問,不要求講解,他隻滿足于筆記本裡所寫的那點東西,即使不完全明白老師講的和教的東西,他也沒有流露過令人厭煩的好奇心。
如果他能勉強地修完一本所謂統計學、曆史或政治經濟學之類的書,他就非常滿足了。
每當施托爾茨給他拿來一些必須閱讀的課外書籍時,奧勃洛莫夫都會久久地默默地望着他。
&ldquo布魯圖,連你也反對我!&rdquo他歎口氣說,把書接過去。
這種過分的閱讀使奧勃洛莫夫感到很不自然,很沉重。
要這些耗費紙張、時間和墨水的筆記本幹什麼?要這些教科書幹什麼?把一個活生生的學生禁閉六七年,用嚴格的制度去限制他,責罰他,坐在教室裡疲憊不堪地做功課,不許跑,不許鬧,不許娛樂,這到底又是為什麼? &ldquo什麼時候才生活呢?&rdquo他又問自己,&ldquo什麼時候才讓這一知識資本周轉起來?況且這種知識有部分在生活中是沒有用的,例如政治經濟學、代數、幾何,我如何把它用在奧勃洛莫夫田莊上呢?&rdquo 曆史課本也隻會令人煩惱。
背誦它,讀它,可是上面寫着:災難降臨了,人類不幸。
瞧,人們重新振作起來,不斷地工作,幹活,忍受着千辛萬苦,盼望好日子來臨。
好日子終于來了,曆史也該歇一會兒了。
可是不行,天空又出現了烏雲,建立的大廈倒塌了,又得不斷地工作,幹活&hellip&hellip好日子不常在,迅速過去。
生活奔流不息,不斷向前流去,沖毀一切。
認真讀書他感到疲倦。
那些思想家無法激起他對抽象真理的追求。
不過詩人使他活躍起來。
他和大家一樣,長成了青年。
他現在到了人生最幸福的時刻,不會背叛任何人,而是對一切人微笑,年富力強,對生活充滿了希冀,渴望為民造福、犧牲自我、積極行動。
在這個時期,人的心髒、脈搏激烈跳動、感情沖動、言詞激越,眼睛裡流着甜蜜的淚水。
智慧和心靈變得清澈明亮了;他抖掉了瞌睡,他的靈魂要求行動。
施托爾茨幫他延長了這個時期,延長到他的朋友的天性所能允許的最大限度。
他抓住奧勃洛莫夫喜歡詩人這一點,有一年的時間嚴格約束他去思考和研讀。
施托爾茨利用青年人都喜歡想入非非這一特點,在朋友讀詩的時候,除了欣賞外,又加入了其他目的:嚴肅地指出他自己和他朋友的生活道路和前程,吸引朋友去考慮未來。
他們倆都十分激動,流過淚,并且相互莊嚴宣誓要走一條合乎理性的、光明的道路。
施托爾茨的熱情感染了奧勃洛莫夫,在他心裡燃起了勞動的渴望,追求遙遠的卻又是誘人的目标的渴望。
可是希望之花開過之後并沒有結果。
奧勃洛莫夫的思想有點變了。
現在他隻是偶爾才按施托爾茨的要求讀一兩本書,也不是一下子讀完,而是不慌不忙地、懶洋洋地浏覽一下罷了。
不論他讀到多麼有趣的地方,如果這時到了吃飯或睡覺的時間,他都會把書倒扣過來擱着,去吃飯或熄燈睡覺。
如果給他的書是第一卷,那麼他讀完之後不會去借第二卷,如果第二卷也送來了,他就慢慢地讀。
到後來他連第一卷也讀不下去了。
他的大部分閑暇時間都是胳膊肘擱在桌子上而腦
當他聽說有這麼一本很出色的作品時,他也會産生一種讀讀它的想法。
他會去找,去向人借書,如果人家能很快地給他提供這本書,他是會讀的。
對他所讀的東西也會形成自己的想法,再進一步,他甚至能掌握作品的精神。
可是你瞧,就在這時他躺下了,兩眼無精打采地望着天花闆,書擱在一邊,沒有讀完也沒有讀懂。
冷卻的速度比他當初發生興趣的速度還要快。
他一旦丢下這本書,就永遠也不會再去讀它。
他其實也和别人一樣,十五歲之前在寄宿學校念書,後來年老的雙親經過長期的争取,才決定把他送到莫斯科去,在那裡将就着完成了學業。
膽小、冷漠的性格,使他的慵懶和任性沒有在外人面前完全地暴露出來。
因為在學校裡不會給嬌生慣養的子弟特殊照顧。
他必須端正地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在課堂上不許做任何别的事,他得吃力地溫習功課。
這弄得他滿頭大汗,不斷地長籲短歎。
他把這一切都看作是上帝對我們的罪孽施行的懲罰。
他做功課從不去管老師用指甲劃出的那一行以外的東西,也不對老師做任何的提問,不要求講解,他隻滿足于筆記本裡所寫的那點東西,即使不完全明白老師講的和教的東西,他也沒有流露過令人厭煩的好奇心。
如果他能勉強地修完一本所謂統計學、曆史或政治經濟學之類的書,他就非常滿足了。
每當施托爾茨給他拿來一些必須閱讀的課外書籍時,奧勃洛莫夫都會久久地默默地望着他。
&ldquo布魯圖,連你也反對我!&rdquo他歎口氣說,把書接過去。
這種過分的閱讀使奧勃洛莫夫感到很不自然,很沉重。
要這些耗費紙張、時間和墨水的筆記本幹什麼?要這些教科書幹什麼?把一個活生生的學生禁閉六七年,用嚴格的制度去限制他,責罰他,坐在教室裡疲憊不堪地做功課,不許跑,不許鬧,不許娛樂,這到底又是為什麼? &ldquo什麼時候才生活呢?&rdquo他又問自己,&ldquo什麼時候才讓這一知識資本周轉起來?況且這種知識有部分在生活中是沒有用的,例如政治經濟學、代數、幾何,我如何把它用在奧勃洛莫夫田莊上呢?&rdquo 曆史課本也隻會令人煩惱。
背誦它,讀它,可是上面寫着:災難降臨了,人類不幸。
瞧,人們重新振作起來,不斷地工作,幹活,忍受着千辛萬苦,盼望好日子來臨。
好日子終于來了,曆史也該歇一會兒了。
可是不行,天空又出現了烏雲,建立的大廈倒塌了,又得不斷地工作,幹活&hellip&hellip好日子不常在,迅速過去。
生活奔流不息,不斷向前流去,沖毀一切。
認真讀書他感到疲倦。
那些思想家無法激起他對抽象真理的追求。
不過詩人使他活躍起來。
他和大家一樣,長成了青年。
他現在到了人生最幸福的時刻,不會背叛任何人,而是對一切人微笑,年富力強,對生活充滿了希冀,渴望為民造福、犧牲自我、積極行動。
在這個時期,人的心髒、脈搏激烈跳動、感情沖動、言詞激越,眼睛裡流着甜蜜的淚水。
智慧和心靈變得清澈明亮了;他抖掉了瞌睡,他的靈魂要求行動。
施托爾茨幫他延長了這個時期,延長到他的朋友的天性所能允許的最大限度。
他抓住奧勃洛莫夫喜歡詩人這一點,有一年的時間嚴格約束他去思考和研讀。
施托爾茨利用青年人都喜歡想入非非這一特點,在朋友讀詩的時候,除了欣賞外,又加入了其他目的:嚴肅地指出他自己和他朋友的生活道路和前程,吸引朋友去考慮未來。
他們倆都十分激動,流過淚,并且相互莊嚴宣誓要走一條合乎理性的、光明的道路。
施托爾茨的熱情感染了奧勃洛莫夫,在他心裡燃起了勞動的渴望,追求遙遠的卻又是誘人的目标的渴望。
可是希望之花開過之後并沒有結果。
奧勃洛莫夫的思想有點變了。
現在他隻是偶爾才按施托爾茨的要求讀一兩本書,也不是一下子讀完,而是不慌不忙地、懶洋洋地浏覽一下罷了。
不論他讀到多麼有趣的地方,如果這時到了吃飯或睡覺的時間,他都會把書倒扣過來擱着,去吃飯或熄燈睡覺。
如果給他的書是第一卷,那麼他讀完之後不會去借第二卷,如果第二卷也送來了,他就慢慢地讀。
到後來他連第一卷也讀不下去了。
他的大部分閑暇時間都是胳膊肘擱在桌子上而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