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每四個中有一個
關燈
小
中
大
紐約的斯朗——凱特林癌症研究所工作。
當考慮到惡性病變和染色體的破壞究竟誰先誰後的時候,這些研究者毫不猶豫地說:“染色體的異常變化發生在惡性病變一之前。
”可能,他們推測,在最初的染色體破壞和因此而造成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出現之後,需要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讓災難和錯誤貫徹到許多代細胞中去(這就是惡性病變的很長潛伏期),這段長時間使突變最終被集中積累起來,并使細胞擺脫控制而開始不規則的增生,這個增生就是癌。
歐幾維德·溫吉是染色體穩定性理論的早期倡導者之一,他感到染色體的倍增現象特别有意義。
通過反複觀察已知六氯苯及其同類高丙體六六六能引起實驗植物細胞中染色體的倍增,而且這些化學物質與許多有可靠診斷證明的緻命貧血症病例都有牽連,那麼這兩種情況之間是否有内在聯系呢?在許多種農藥中究竟是哪些農藥幹擾了細胞分裂、破壞了染色體并引起突變的呢? 很容易看出來為什麼白血病應該是一種由于暴露于放射性或與放射性有相似作用的化學物質而引起的最普通疾病。
物理或化學緻變因子打擊的主要目标是那些分裂作用特别旺盛的細胞。
這包括了許多組織,不過最重要的是那些從事制造血液的組織。
骨髓是人一生的紅血球的主要制造者,它每秒鐘向人體血液中放出将近一千萬個新的紅血球細胞。
白血球以一種易變的、但仍然是巨大的速度形成于淋巴腺和一些骨髓細胞中。
某些化學物質使我們又想起了放射性産物锶90,這些化學物質對骨髓具有特殊的親合性。
苯是殺蟲藥溶劑中的通常組份,它進駐骨髓,并可以沉積在那兒長達二十個月之久。
多年以來,在醫學文獻中苯本身已被确認是白血病的一個病因。
迅速生長的兒童身體組織也能提供一種最适宜于癌變細胞發展的條件。
麥克華倫·勃尼特先生指出,不僅白血病在全世界範圍内正在增長,而且它已在3-4歲年齡組中變得極為普通了,而這個年齡的兒童并沒有表現出其他疾病高發,據這位權威談:“這種在3-4歲年齡之間所出現的白血病發病峰值除了用這些兒童在出生前後暴露于緻變的刺激物來解釋外,很難再找到其他解釋了。
” 另一種已知可引起癌症的緻變物是尿脘。
當懷孕的老鼠經這種化學物質處理後,不僅母鼠出現了肺癌,而且幼鼠也同樣出現肺癌。
在這一實驗中,幼鼠暴露于尿脘的唯一可能機會是在出生前,這證明此化學物質必定通過了胎盤。
正如惠帕博士曾警告過的,在暴露于尿脘及其有關化學物質的人群中,有可能由于出生前暴露于化學物質而在嬰兒中引起腫瘤。
象氨基甲酸酯這樣的尿脘在化學上與除草劑IPC和CIPC有關。
不顧癌症專家們的警告,氨基甲酸酯已被廣泛使用,不僅用作殺蟲劑、除草劑、滅菌劑,而且還用在增塑劑、醫藥、衣料和絕緣材料等各種産品中。
通向癌症的道路也可能是間接的。
有些物質一般來說不是緻癌物,但它可以妨礙身體某些部分的正常功能,并由此引起惡性病變。
有一些癌症可作為重要的例子,特别是生殖系統的癌症,它們的出現與性激素平衡被破壞有一定聯系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性激素的破壞反過來又引起一些後果,這些後果影響了肝髒保持這些激素正常水平的能力。
氯化烴正好是這種類型的因素,因為所有氯化烴對肝髒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毒的,所以它能夠招緻這種間接的緻癌作用。
當然,性激素在體内是可以正常存在的,并且起着一種與各種生殖器官有關的、必不可少的、刺激生長的作用。
然而,身體具有一種長期建立起來的保護作用來消除激素的多餘積累,肝髒起着一種保持雄、雌性激素之間平衡的作用(不管是哪種性别都産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雖然數量比例不同),肝髒可以阻止任何一種激素的過多積累。
然而,如果肝髒受到疾病或化學物質危害,或如果維生素B供應不足,肝髒的上述功能就會被破壞。
在這種狀況下,雌性激素就會達到一個異常高的水平。
後果如何呢?至少在動物方面有大量的實驗證據。
其中一例如下,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人員發現,由于疾病而使肝髒受損的兔子表現出子宮腫瘤的高發病率,研究人員認為子宮腫瘤高發的形成是因為肝髒已不能再抑制血液中的雌性激素,以緻于“最後這些腫瘤演化到癌變的水平”。
對小白屬、大白鼠、豚鼠和猴子的廣泛實驗表明,長期服入雌性激素隻需小劑量已能引起生殖器官組織的變化,“從良性蔓延變化到明顯的惡性病變”。
通過服入雌性激素,歐洲大鼠也誘發出腎髒腫瘤。
雖然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着不同的醫學觀點,但大量證據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同樣的影響也會發生在人的組織中。
穆斯格爾大學維多利亞皇家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所研究過的150例子宮癌中有三分之二提供了證據,證明體内雌性激素含量水平異常的高。
後來又有20個病例,其中90%都具有高活動性的雌性激素。
雖然用所有現代醫學的實驗手段也檢查不出肝髒有什麼損害,但這個人仍可能已得了足以幹擾消除雌性激素的肝損害。
氯化烴很容易引起這種情況,如我們所知,氯化烴攝入量很低就引起了肝細胞的變化,它們也同樣引起維生素B的損失。
這一情況極為重要,因為其他環節的證據表明這種維生素具有抵制癌症的保護作用。
以後的C·P·洛茲(他一度擔任斯朗-凱特林癌症研究所的指導者)發現,暴露于一種非常強烈的化學緻癌物的實驗動物,如果喂給他們酵母——一種天然維生素B的豐富來源,它們就不會出現癌症。
這種維生素的缺乏也被發現與口腔癌,可能還有消化道其他部分的癌相伴随。
這一情況不僅在美國觀察到了,而且在瑞典和芬蘭遙遠的北部地區也發現了,這些地方的日常食物通常缺少維生素。
容易得早期肝癌的人群,例如非洲斑圖部落,他們典型地遭受着營養缺乏。
男性胸癌在非洲一些地方也占優勢,此情況與肝病相營養不良有關。
在戰後,希臘的男性胸癌的增多是饑餓時期的一個普通伴随物。
簡言之,關于農藥在癌症中的間接作用的讨論是由于已證實它們具有損害肝髒和減少維生素B供給的能力,這就導緻了體内自生的雌性激素的增多,也就是說由身體本身産生了這些物質。
現在還有大量各種的人工合成雌性激素正在加入到我們環境中來,我們正日益嚴重地暴露在這些物質之中——它們存在于化妝品中、醫藥中、食物中和職業性暴露中。
這種聯合的影響是一件值得極為關注的事情。
人類暴露于緻癌化學物質(包括農藥)中是難以控制的,并且也是多種多樣的。
一個人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暴露途徑攝入同一種化學物質。
砷就是一個例子。
它存在于許多具有不同形式的環境之中:作為空氣污染物存在,作為水的污染物存在,作為食物殘毒存在,作為醫藥存在,作為化妝品存在,作為木料防腐劑存在,或是作為油漆和墨水中的染料存在等。
十分可能的是,這些暴露方式中沒有哪一種能單獨使人類陷入惡性病變。
——但是任何單獨的一種假定的“安全劑量”都可能壓翻已經負載了許多其他種“安全劑量”的天平。
另外,人類的惡性病變也可以由二、三種不同緻癌物的共同作用所造成,因而存在着一個它們作用的綜合影響。
例如,一個暴露于DDT的人幾乎同時也暴露于烴類之中,而這些烴類是作為溶劑、顔料展開劑、減速劑、幹洗滌劑和麻醉劑而被廣泛使用着。
DDT的“安全劑量”在這種情況下又有什麼意義呢? 上述情況由于這樣一個事實而變得更加複雜化,即一種化學物質可以作用于另一種化學物質而改變其作用效果。
癌症有時需要兩種化學物質互相影響才能發生,其中一種化學物質先使細胞或組織變得敏惑,然後在另一種化學物質或促進因素的作用下細胞或組織才發生真正的癌變。
這樣,除草劑IPC和CIPC就在皮膚癌的發生中起了帶頭者的作用,它播下了癌變的種子,而當另外一些東西(也許是普通的洗滌劑)進入人體作用時,癌變就會在人體中發生。
更進一步說,在物理因素與化學因素之間也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
白血病的發生過程可能分為兩個階段,惡性病變的開始是由X射線引起的,而攝入的化學物質(如尿脘)則起了促進的作用。
人群在
當考慮到惡性病變和染色體的破壞究竟誰先誰後的時候,這些研究者毫不猶豫地說:“染色體的異常變化發生在惡性病變一之前。
”可能,他們推測,在最初的染色體破壞和因此而造成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出現之後,需要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讓災難和錯誤貫徹到許多代細胞中去(這就是惡性病變的很長潛伏期),這段長時間使突變最終被集中積累起來,并使細胞擺脫控制而開始不規則的增生,這個增生就是癌。
歐幾維德·溫吉是染色體穩定性理論的早期倡導者之一,他感到染色體的倍增現象特别有意義。
通過反複觀察已知六氯苯及其同類高丙體六六六能引起實驗植物細胞中染色體的倍增,而且這些化學物質與許多有可靠診斷證明的緻命貧血症病例都有牽連,那麼這兩種情況之間是否有内在聯系呢?在許多種農藥中究竟是哪些農藥幹擾了細胞分裂、破壞了染色體并引起突變的呢? 很容易看出來為什麼白血病應該是一種由于暴露于放射性或與放射性有相似作用的化學物質而引起的最普通疾病。
物理或化學緻變因子打擊的主要目标是那些分裂作用特别旺盛的細胞。
這包括了許多組織,不過最重要的是那些從事制造血液的組織。
骨髓是人一生的紅血球的主要制造者,它每秒鐘向人體血液中放出将近一千萬個新的紅血球細胞。
白血球以一種易變的、但仍然是巨大的速度形成于淋巴腺和一些骨髓細胞中。
某些化學物質使我們又想起了放射性産物锶90,這些化學物質對骨髓具有特殊的親合性。
苯是殺蟲藥溶劑中的通常組份,它進駐骨髓,并可以沉積在那兒長達二十個月之久。
多年以來,在醫學文獻中苯本身已被确認是白血病的一個病因。
迅速生長的兒童身體組織也能提供一種最适宜于癌變細胞發展的條件。
麥克華倫·勃尼特先生指出,不僅白血病在全世界範圍内正在增長,而且它已在3-4歲年齡組中變得極為普通了,而這個年齡的兒童并沒有表現出其他疾病高發,據這位權威談:“這種在3-4歲年齡之間所出現的白血病發病峰值除了用這些兒童在出生前後暴露于緻變的刺激物來解釋外,很難再找到其他解釋了。
” 另一種已知可引起癌症的緻變物是尿脘。
當懷孕的老鼠經這種化學物質處理後,不僅母鼠出現了肺癌,而且幼鼠也同樣出現肺癌。
在這一實驗中,幼鼠暴露于尿脘的唯一可能機會是在出生前,這證明此化學物質必定通過了胎盤。
正如惠帕博士曾警告過的,在暴露于尿脘及其有關化學物質的人群中,有可能由于出生前暴露于化學物質而在嬰兒中引起腫瘤。
象氨基甲酸酯這樣的尿脘在化學上與除草劑IPC和CIPC有關。
不顧癌症專家們的警告,氨基甲酸酯已被廣泛使用,不僅用作殺蟲劑、除草劑、滅菌劑,而且還用在增塑劑、醫藥、衣料和絕緣材料等各種産品中。
通向癌症的道路也可能是間接的。
有些物質一般來說不是緻癌物,但它可以妨礙身體某些部分的正常功能,并由此引起惡性病變。
有一些癌症可作為重要的例子,特别是生殖系統的癌症,它們的出現與性激素平衡被破壞有一定聯系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性激素的破壞反過來又引起一些後果,這些後果影響了肝髒保持這些激素正常水平的能力。
氯化烴正好是這種類型的因素,因為所有氯化烴對肝髒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毒的,所以它能夠招緻這種間接的緻癌作用。
當然,性激素在體内是可以正常存在的,并且起着一種與各種生殖器官有關的、必不可少的、刺激生長的作用。
然而,身體具有一種長期建立起來的保護作用來消除激素的多餘積累,肝髒起着一種保持雄、雌性激素之間平衡的作用(不管是哪種性别都産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雖然數量比例不同),肝髒可以阻止任何一種激素的過多積累。
然而,如果肝髒受到疾病或化學物質危害,或如果維生素B供應不足,肝髒的上述功能就會被破壞。
在這種狀況下,雌性激素就會達到一個異常高的水平。
後果如何呢?至少在動物方面有大量的實驗證據。
其中一例如下,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人員發現,由于疾病而使肝髒受損的兔子表現出子宮腫瘤的高發病率,研究人員認為子宮腫瘤高發的形成是因為肝髒已不能再抑制血液中的雌性激素,以緻于“最後這些腫瘤演化到癌變的水平”。
對小白屬、大白鼠、豚鼠和猴子的廣泛實驗表明,長期服入雌性激素隻需小劑量已能引起生殖器官組織的變化,“從良性蔓延變化到明顯的惡性病變”。
通過服入雌性激素,歐洲大鼠也誘發出腎髒腫瘤。
雖然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着不同的醫學觀點,但大量證據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同樣的影響也會發生在人的組織中。
穆斯格爾大學維多利亞皇家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所研究過的150例子宮癌中有三分之二提供了證據,證明體内雌性激素含量水平異常的高。
後來又有20個病例,其中90%都具有高活動性的雌性激素。
雖然用所有現代醫學的實驗手段也檢查不出肝髒有什麼損害,但這個人仍可能已得了足以幹擾消除雌性激素的肝損害。
氯化烴很容易引起這種情況,如我們所知,氯化烴攝入量很低就引起了肝細胞的變化,它們也同樣引起維生素B的損失。
這一情況極為重要,因為其他環節的證據表明這種維生素具有抵制癌症的保護作用。
以後的C·P·洛茲(他一度擔任斯朗-凱特林癌症研究所的指導者)發現,暴露于一種非常強烈的化學緻癌物的實驗動物,如果喂給他們酵母——一種天然維生素B的豐富來源,它們就不會出現癌症。
這種維生素的缺乏也被發現與口腔癌,可能還有消化道其他部分的癌相伴随。
這一情況不僅在美國觀察到了,而且在瑞典和芬蘭遙遠的北部地區也發現了,這些地方的日常食物通常缺少維生素。
容易得早期肝癌的人群,例如非洲斑圖部落,他們典型地遭受着營養缺乏。
男性胸癌在非洲一些地方也占優勢,此情況與肝病相營養不良有關。
在戰後,希臘的男性胸癌的增多是饑餓時期的一個普通伴随物。
簡言之,關于農藥在癌症中的間接作用的讨論是由于已證實它們具有損害肝髒和減少維生素B供給的能力,這就導緻了體内自生的雌性激素的增多,也就是說由身體本身産生了這些物質。
現在還有大量各種的人工合成雌性激素正在加入到我們環境中來,我們正日益嚴重地暴露在這些物質之中——它們存在于化妝品中、醫藥中、食物中和職業性暴露中。
這種聯合的影響是一件值得極為關注的事情。
人類暴露于緻癌化學物質(包括農藥)中是難以控制的,并且也是多種多樣的。
一個人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暴露途徑攝入同一種化學物質。
砷就是一個例子。
它存在于許多具有不同形式的環境之中:作為空氣污染物存在,作為水的污染物存在,作為食物殘毒存在,作為醫藥存在,作為化妝品存在,作為木料防腐劑存在,或是作為油漆和墨水中的染料存在等。
十分可能的是,這些暴露方式中沒有哪一種能單獨使人類陷入惡性病變。
——但是任何單獨的一種假定的“安全劑量”都可能壓翻已經負載了許多其他種“安全劑量”的天平。
另外,人類的惡性病變也可以由二、三種不同緻癌物的共同作用所造成,因而存在着一個它們作用的綜合影響。
例如,一個暴露于DDT的人幾乎同時也暴露于烴類之中,而這些烴類是作為溶劑、顔料展開劑、減速劑、幹洗滌劑和麻醉劑而被廣泛使用着。
DDT的“安全劑量”在這種情況下又有什麼意義呢? 上述情況由于這樣一個事實而變得更加複雜化,即一種化學物質可以作用于另一種化學物質而改變其作用效果。
癌症有時需要兩種化學物質互相影響才能發生,其中一種化學物質先使細胞或組織變得敏惑,然後在另一種化學物質或促進因素的作用下細胞或組織才發生真正的癌變。
這樣,除草劑IPC和CIPC就在皮膚癌的發生中起了帶頭者的作用,它播下了癌變的種子,而當另外一些東西(也許是普通的洗滌劑)進入人體作用時,癌變就會在人體中發生。
更進一步說,在物理因素與化學因素之間也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
白血病的發生過程可能分為兩個階段,惡性病變的開始是由X射線引起的,而攝入的化學物質(如尿脘)則起了促進的作用。
人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