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通過一扇狹小的窗戶

關燈
官的細胞就必須具有不斷增殖的能力。

    這種作用是借助于細胞的有絲分裂或核分化過程來完成的。

    在一個即将分裂的細胞中,具有重要性的變化首先發生在細胞核内,最後擴展到整個細胞。

    在細胞核内,染色體發生了奇妙地移動和分裂,以便本身排列成為老的式樣,這種老的式樣可以将遺傳的決定因素——基因傳遞給子代細胞。

    通過這種方式,每一個新的細胞都将含有一整套染色體,而所有的遺傳信息密碼就編排在染色體中。

    借助于這種方式,生物的種屬的完整性就被保留下來了借助于這種方式,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一種特殊類型的細胞分裂發生在胚胎細胞的形成過程中。

    因為對一定種類的生物來說其染色體數目是一個常數,所以結合形成一個新個體的卵子和精子隻能帶着一半數目的染色體進入新的結合體中。

    這一過程借助于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極為精确地得以完成,這一染色體變化發生于産生新細胞的分裂作用過程中。

    在這時,染色體自身并不分裂,而是由每對染色體中分離出的一個染色體完整地進人每一個子體細胞。

     整個生命發展的關鍵就被揭示于一個細胞中。

    細胞分裂的過程對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來說都是一樣的無論是人還是變形蟲,無論是巨大的水杉還是極小的酵母細胞,如果沒有了這種細胞分裂作用,便都不再能夠存在了。

    因而,任何妨害細胞有絲分裂的因素都對有機體的興旺發展及其後代是一個嚴重威脅。

     “諸如象有維分裂這樣一些細胞組織的主要特征已存在了五億年之久,也許近于十億年,”喬治·蓋勞德·西蒙森和他的同事彼譚德萊、蒂範尼在他們的内容廣博的名為《生命》的一書中寫道:“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生命世界雖然肯定是虛弱和複雜的,但是它在時間上已是難以置信的經久——甚至比山脈還要經久。

    這種經久性完全是依靠着幾乎難以置信的精确性——遺傳信息帶着這種精确性由一代複現着一代。

    ” 不過在這千百萬年全部過程中,這種“難以置信的精确性”從未遭受過像二十世紀中期由人造放射性、人造及人類散布的化學物質所帶來的如此直接和巨大的威脅的打擊。

    一個卓越的澳大利亞醫生、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麥克華倫·勃乃特先生認為上述情況是我們時代的“最有意義的醫學特征之一,作為越來越有效的治病手段的、但生命卻末曾經驗過的化學藥物的生産的一個副産品,是使保護人體内部器官免受改變因素危害的整個屏障作用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被突破。

    ” 人類染色體的研究還處于早期階段,所以隻是在最近才有可能去研究環境因素對染色體的作用。

    直到1956年由于新的技術的出現才使得精确确定人類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46個成為可能,并且使如此細緻地觀察它們成為可能,這種觀察可以使整個染色體或部分染色體的存在與否被檢查出來。

    由環境中某些因素而引起的遺傳危害的整個概念相對是比較新的,并且除了遺傳學家之外,它很少能夠被人們所理解,所以這些遺傳學家的意見難得被人們所采納。

    以各種形式出現的放射性危害現在已經令人信服地被充分理解了,——雖然有時在一些意外的場合下還被否認。

    穆勒博士常常感到惋惜的是“不僅有這樣多的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者,而且有這麼多的醫學專業人員拒絕接受遺傳原則”。

    化學物質可以起到與放射性同樣作用的這一事實現在幾乎沒有被公衆所知曉,同樣也沒有被大部分醫學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所了解。

    由于這種原因,一般所應用的化學物質(更确切來說是實驗室中的化學物質)的作用至今尚未得到評價,但對于這些作用作出評價是極為重要的。

     在對這種潛在危險作出估計方面,麥克華倫先生并不是孤立的。

    一位英國傑出的權威皮特·亞曆山大博士曾說過:“與放射性有類似作用的化學物質可以代表着比放射性更大的危險。

    ”穆勒博士根據幾十年來在基因方面的傑出研究所提出的遠景警告說:各種化學物質(包括以農藥為代表的那些物質)“能夠提高突變的頻率像由放射性引起的一樣多……在人們暴露于不尋常的化學物質的現代情況下,我們的基因遭受這樣的緻變物的影響已達到了相當程度,然而我們至今對這個程度幾乎還一無所知。

    ” 對化學緻變物問題的普遍忽視也許是由于這樣一個事實,即最初發現化學緻變物僅僅是出于學術上的興趣。

    氮芥子氣始終沒有從空中噴撒向整個人群它的使用是被掌握在實驗生物學家或生理學家的手中,他們将它用于癌症治療。

    (用這種方法治療染色體破壞的病人的例子已于最近被報道)但是殺蟲劑和除草劑已經在與大量人群密切接觸了。

     隻要對該問題稍加注意,就可以收集到一定數量有關農藥的專門資料,這些資料顯示出這些農藥以多種方式妨害着細胞的重要過程——從微小的染色體損傷到基因突變并且帶來導緻最後惡變災難的後果。

     幾代暴露于DDT的蚊子已轉變成為一種被稱為雄雌同體的奇怪生物——它是半雄半雌的。

     被多種苯酚處理過的植物的染色體遭到了嚴重毀壞,基因發生變化,出現大量的突變和“不可逆的遺傳改變”。

    當遭受苯酚作用後,突變在遺傳實驗學的經典材料——果蠅身上也發生了這些果蠅發生了如此危險的突變,就如同它們被暴露于一種普通的除草劑或尿烷中一樣,達到了緻死的程度。

    尿烷屬于被稱為氨基甲酸酯的那類化學物質,從這類化學物質中正在湧現出日益增多的殺蟲劑和其他農用化學物質。

    有兩種氨基甲酸酯已被實際用于防止儲藏中的馬鈴薯發芽,——确切來說是因為它們中斷了細胞的分裂作用,這一點已被證實。

    其中之一的馬來酰肼估計是一種強大的緻變物。

     經六氯聯苯(BHC)或高丙體六六六處理過的植物會變得奇形怪狀,在它們的根部帶有像腫瘤一樣的塊狀突起物。

    它們的細胞的體積變大了,這是由于染色體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