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死亡的河流

關燈
它們現已無法抵禦撒藥人的襲擊了。

    在這一年的夏、秋季節裡進行了大量噴藥(有些地方噴了16次之多)之後,提琴手蟹的狀況曾由米爾斯博士進行了統計:“這一次,提琴手蟹的進一步減少已變得很明顯了。

    在這一天(10月12日)的季節和氣候條件下,這兒本應有100,000隻提琴手蟹群居,然而在海濱實際上隻見到不足100隻,而且都是死的和有病的,它們顫抖着,抽動着,沉重地、勉勉強強地爬行然而在鄰趕的未噴藥的地區中的提琴手蟹仍然很多。

    ” 這個有提琴手蟹存在的地方是這種生物栖居世界的生态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地方。

    對許多動物來說,它們是一種重要的食物來源。

    海岸浣熊吃它們,象鈴舌秧雞、海岸鳥這樣一些居住在沼澤地中的鳥和一些來訪的候鳥也吃它們。

    在新澤西州的一個噴灑了DDT的鹽化沼澤中,笑鵝的正常數量在幾周内減少了85%,推測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噴藥之後使這些鳥再也找不到充足的食物了。

    這些沼澤提琴手蟹還有其他方面的重要性,它們通過它們到處挖洞的活動而使沼澤泥地得到清理和充氣。

    它們也給漁人提供了大量餌料。

     提琴手蟹并不是潮汐沼澤和河口中唯一遭受農藥威脅的生物,有些對人更為重要的其他生物也受到危害。

    切撒皮克灣和大西洋海岸其他地區中有名的藍蟹就是一個例子。

    這些蟹對殺蟲劑極為敏感,在潮汐沼澤、小海灣、溝渠和池塘中的噴藥殺死了那裡的大部分藍蟹。

    不僅當地的蟹死了,而且從其他海洋來到撒藥地區的蟹也都中毒死亡。

    有時中毒作用是間接發生的,如在即第安河畔的沼澤地中,那兒的蟹象清道夫一樣地處理了死魚,然而它們本身也很快中毒死去了。

    人們還不太了解大紅蝦受危害的情況然而它們與藍蟹一樣屬于節足動物的同一族,它們具有本質上相同的生理特征,因而推測可能會遭到同樣影響。

    對直接具有人類食物經濟重要性的蟹和其他甲殼類來說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

     近岸水體——海灣、海峽、河口、潮汐沼澤——構成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生态單元。

    這些水體對許多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來說如此關系密切和不可缺少,以緻于當這些水體不再适宜于生物居住時,這些海味就從我們的餐桌上消失了。

     甚至在那些廣泛地生活在海岸水體的魚類中,有許多都依賴于受到保護的近岸區域來作為養育幼魚的場所。

    幼小的大鰽白魚大量地存在于所有栲樹成行的河流及運河的迷宮之中,這些河流在佛羅裡達州西岸三分之一的低地中婉蜒環繞。

    在大西洋海岸,海鳟、叫魚、石首魚和鼓魚在島和“堤岸”間的海灣砂底淺灘上産卵,這條堤岸象一條保護性鍵帶橫列在紐約南岸大部分地區的外圍。

    這些幼魚孵出後被潮水帶着通過這個海灣,在這些海灣和海峽(卡裡圖克海峽、帕勒恰海峽、波桂海峽和其他許多海峽)中,幼魚發現了大量食物,并迅速長大。

    若沒有這些溫暖的、受到保護的、食料豐富的水體養育區,各種魚類種群的保存是不可能的。

    然而我們卻正在容忍讓農藥通過河流和直接向海邊沼地噴灑而進入海水。

    而這些魚在幼年階段比成年階段更容易化學中毒。

     另外,小蝦在幼年時期依存于近海岸的覓食區。

    豐富而又廣泛巡遊的蝦類是沿南大西洋和墨西哥灣各州所有漁民的主要捕撈對象。

    雖然它們在海中産卵,但幼蝦卻遊入河口和海灣,這種幾周齡的小蝦将經曆形體連續的蛻皮和變化。

    從5-6月份到秋天,它們停留在那兒,在水底碎屑上覓食。

    在它們近岸生活的整個期間,小蝦的安全和捕蝦業的利益都全仰仗于河口的适宜條件。

     農藥的出現是否對捕蝦人和市場供應是一個威脅呢?由商業捕漁局最近所做的實驗室試驗可能會提供答案:發現剛剛過了幼年期的、具有商業意義的小蝦對殺蟲劑的抗藥性非常低——其抗藥性是用十億分之幾來衡量的,而不是通常使用的百萬分之幾的标淮。

    例如在實驗中,當狄氏劑濃度為十億分之十五時,即有一半的小蝦被殺死。

    其他的化學藥物甚至更毒。

    異狄氏劑始終是最緻命的農藥之一,它對小蝦的半緻死量僅為十億分之零點五。

     這種威脅對牡蛎和蛤更是加倍嚴重,這些動物的幼體同樣是十分脆弱的。

    這些貝殼栖居在海彎、海峽的底部,栖居在從新英格蘭到得克薩斯的潮汐河流中及太平洋沿岸的庇護區。

    雖然成年的貝殼定居不再遷移,但它們把它們的卵子散布到海水中。

    在海水中,在幾周時間内幼體就可以自由運動了。

    在夏天的日子裡,一個拖在船後的細跟拖網可以收集到這種極為細小、象玻璃一樣脆弱的牡蛎和蛤的幼體,與它們一同打撈起來的還有許多組成浮遊生物的漂流植物和動物。

    這些牡蛎和蛤的幼體并不比一粒灰塵大,這些透明的幼體在水面上遊泳,吃微小的浮遊植物如果這些細微的海洋植物衰敗了,這些幼小的貝殼就要餓死。

    而農藥能有效地殺死大多數浮遊生物。

    通常用于草坪、耕地、路邊,甚至用于岸邊沼澤的除草劑隻要有十億分之幾的濃度,即可成為這些構成軟體貝殼幼蟲食物的浮遊植物的強烈毒劑。

     這種嬌弱的幼體被各種極微量的常用殺蟲劑殺死了。

    即使它們暴露于不足緻死的濃度情況下最終也會引起死亡,因為它們的生長速度不可避免地将受到阻滞,這必将延長幼貝在緻毒的浮遊生物環境中生活的時間,這樣就減少了它們發育成為成魚的機會。

     對于成年軟體動物來說,看來至少對某些農藥直接中毒的危險要少得多。

    但這也不一定是很保險的。

    牡蛎和蛤可以在其消化器官及其他組織中蓄集這些毒素。

    人們吃各種貝殼時一般都是把它們全部吃下去,有時還吃生的。

    商業捕漁局的菲利浦·巴特勒博士曾提出了一個不吉祥的比喻,在這個比喻中我們可能發現我們本身已處于一種類似知更鳥的同樣處境。

    巴特勒博士提醒我們說,這些知更鳥并不是由于受到DDT的直接噴灑而死去的,它們死亡是由于它們吃了已在其組織中蓄積了農藥的蚯蚓。

     消滅昆蟲使用農藥的直接作用是明顯的它造成一些河流和池塘中成千上萬的魚類或甲殼類突然死亡。

    雖然這種事故是悲慘的、令人吃驚的,但間接到達江灣、河口的農藥所帶來的那些看不見的、人們還不知道的和無法測量的影響卻可能最終具有更強大的毀滅性。

    這全部情況涉及到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至今還沒得出圓滿的答案。

    我們知道,從農場和森林中出來的洪流中含有農藥,這些農藥現正通過許多、也許是所有的河流被帶入海洋。

    但我們卻不知道這些農藥的全部總量是多少而且一旦它們彙入海洋,我們當前還沒有任何可靠的方法在高度稀釋的狀況下去測出它們。

    雖然我們知道這些化學物質在遷移的漫長時間裡肯定發生了變化,但我們卻無法知道最終的變化産物究竟比原來毒物的毒性更強,還是更弱。

    另外一個幾乎未被探查過的領域是化學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考慮到當毒物進入海洋之後,那兒有很多的無機物質與之混合和轉化,這個問題就變得更為急迫。

    所有這些問題急需得到正确回答,隻有廣泛的研究才能提供這些答案,然而用于這一目的的基金卻少得可憐。

     内陸和海洋的漁業是一項關系到大量人民收入和福利的非常重要的資源。

    這些資源現已受到進入我們水體的化學物質的嚴重威脅,這一情況已毋容置疑了。

    如果我們能把每年花在試制愈來愈毒的噴撒劑上的錢的零頭轉用在上述建議的研究工作上去,我們就能夠發現使用較少危險性物質的辦法,并從我們的河流中将毒物清除出去。

    什麼時候公衆将充分認清這些事實而去要求采取這一行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