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關燈
師,氣喘籲籲地趕回來後看到這樣一副慘景,也肯定會驚慌失措,握持相機的手會因心情激動而發顫的。

    然而,您那幅照片中絲毫沒有抖動的痕迹,簡直就像……” 中野說着用手指了指架好的三腳架。

     “簡直就像是用固定三腳架上的相機拍攝的,畫面毫不抖動,十分清晰利落。

    所以我真是佩服您的攝影技術。

    同時,您那種遇事不慌的沉着勁兒也實令人不得不為之折服啊!” 恭介分析了一下中野所說的這些話。

     的确,當時自己是那兒架起了三腳架,将三腳架的三條腿穩穩地固定地面上,再将裝有85毫米長焦鏡頭的照相機固定三腳架上,守候着拍攝時機…… 中野借口畫面上沒有抖動的痕迹來牽出三腳架,但那不過是他建立推測基礎上的冷嘲熱諷而已。

    當然,他更想以此來試探自己的反應。

    事實上他不就正斜眼瞟着自己嗎? “謝謝。

    ” 恭介隻對中野贊賞他攝影技術的話表示感謝,而沒理睬他所涉及的三腳架。

    從目前情況來看,還不能說中野完全猜到了那件事的全過程。

    因此,必須弄清楚他究竟了解到何種程度。

     “剛才您說,您拍攝撞車事故現場時,交替使用了裝有85毫米鏡頭和35毫米鏡頭的相機,又換上了105毫米的長焦鏡頭,是這樣吧?那麼,您一共拍了多少張呢?”中野以一個好學者的口吻問道。

     “是啊。

    二十四張一卷的膠卷拍了有四卷吧。

    ” “四卷?就是說拍了九十六張照片?” “嗯。

    雖說拍了這麼多張,但其中有的是重複的,有的根本沒用,所以等沖印放大後也就剩下十來張了。

    再将其中覺得滿意的作為應征作品投給了報社,那就是後來得月度獎和年度最高獎的那一幅。

    一般拍十卷膠卷,能拍到一張滿意的就不錯了。

    ” 恭介的口氣似乎教導中野,這就是業餘愛好者和專業攝影家之間的差别! “是這樣啊。

    ”中野欽佩地說道“這我們外行人看來,簡直就是浪費膠卷,覺得太可惜了。

    那麼,現場拍完四卷膠卷要花多長時間呢?” “這個嘛,因為我隻顧一個勁兒地拍,沒怎麼注意。

    不過,怎麼說也得花三十分鐘吧。

    ” “三十分鐘……”中野略想了一下,随後又道“那麼直到拍攝結束,救護車、警車都還沒趕到現場嗎?” “還沒有到。

    我記得是又過了二十分鐘左右,救護車才到的。

    一定是報警報晚了吧。

    ” “住附近的那些看熱鬧的人,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也比較晚了,記得是我拍完後再過了五分鐘左右,看熱鬧的人才多起來的。

    ”恭介憑記憶回答道。

     “哦,如果是拍完後五分鐘,那就是從您開始拍攝時的三十五分鐘以後了?可見那一帶的人睡得早,對外邊的動靜反應遲緩,是吧?” “何以見得?” “不是嗎?您聽見高速公路上的響聲是您下到村路或縣路,正要爬上位于東面的山丘的時候吧?那麼,那一帶的居民所處的位置跟您一樣,應該也聽到那聲巨響。

    當時是晚上十一點左右,即便各家各戶都關着窗戶看電視,響聲那麼大,也不可能聽不到。

    聽到了響聲理應馬上跑出門外,一跑出門外,便可看到高速公路方向的天空紅彤彤的,立刻就會想到是發生了火災。

    因此,那兒的人應該和您差不多同時趕到現場的。

    可他們偏偏比您晚了三十五分鐘才出現現場。

    所以,我才說那裡的人真遲緩。

    ” 糟糕!恭介不由得心中暗叫了一聲。

     當時,自己一開始就把照相機固定三腳架上守那裡,事故如期而至後,自己就忙不疊地拍了起來。

    過了三十來分鐘後,從山崖處傳來了人聲,趁自己還沒被人發現,就急忙卸下相機裝進包裡,收起了三腳架,順着斜坡躲躲閃閃地溜了出來,然後混看熱鬧的人群中…… 正因為有這樣的記憶,所以才一不留神如實說出了“圍觀的人到得晚”這樣的話。

    應該稍作思考才回答的。

     恭介很想收回剛才說過的話,但又想到還是不要弄巧成拙的好。

    于是,他繼續裝糊塗:“是啊,誰知道他們是怎麼回事呢?” 不知不覺中,恭介察覺到自己已經處于守勢了。

     一陣風從竹馬腳下吹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