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帕洛馬爾沉思 第三章 默思

關燈
1、世界觀察世界 經曆了一系列不值得在這裡重提的精神上的冒險之後,帕洛馬爾先生決定,他今後的主要任務是從外部觀察事物。

    帕洛馬爾先生眼睛近視、思想馬虎、性格内向,不像是那種被譽為觀察家的人。

    然而有些東西(如一堵牆,一隻貝殼,一片樹葉或一把茶壺),仿佛總在請求他仔細地、長時間地加以注意,他也會下意識地開始對這些東西進行觀察,他的目光也開始觀察着各個細枝末節,最後再也丢不下它們了。

    帕洛馬爾先生決定,今後要加強自己的注意力:首先,不要放過來自各種事物的召喚;其次,要對自己的觀察活動給予應有的重視。

     這樣就迎來了第一個重要時期:帕洛馬爾先生深信外部世界今後将會向他揭示無窮無盡的事物等待他去觀察,他便把自己的視線投向進入他的視野的一切事物。

    結果他并未感到什麼愉快,便放棄了這種嘗試。

    接下來是第二個時期:這時他深信值得觀察的隻是某些東西而不是所有的東西,他應該去尋找這些值得觀察的東西。

    為此他每次都要進行挑選、排除、編制觀察順序,很快他便發現,如果他把他的自我與自我的一切問題都摻和進來,隻會把事情搞得更糟。

     那麼,如果把自我排除在外,又怎麼進行觀察呢?觀察時使用的眼睛是誰的呢?一般認為,自我仿佛站在窗口向外看的人,站在眼睛後面觀察展現在眼前的廣闊的世界。

    這麼說,有個開向世界的窗戶了。

    窗戶那邊是世界,這邊是什麼呢?這邊也是世界。

    如果不是世界,你說是什麼呢?帕洛馬爾先生聚精會神地稍加思索,便把窗戶外的世界移置到窗台後邊了。

    這樣一來,窗戶外面還剩下什麼了呢?窗戶外面還是世界,世界這時分成兩半:進行觀察的世界和被觀察的世界。

    他呢?“自我”呢?帕洛馬爾先生呢?他難道不是這一半觀察那一半的世界的一部分?既然窗戶外邊是世界,窗戶裡邊也是世界,那麼“自我”就成了窗戶,世界就是通過自我觀察世界。

    世界為了觀察它自身,需要借助帕洛馬爾先生的眼睛(及其眼鏡)。

     好吧,帕洛馬爾先生從今以後觀察事物,不是從内部進行觀察,而是從外部進行觀察。

    這麼說還不夠清楚,應該說他觀察事物時的目光,不是來自他的體内而是來自他的體外。

    他要立刻進行驗證:現在不是他在觀察,而是外面的世界在向外面觀察。

    确定這個論題之後,他向四周投射目光,期待着看到另一種世界。

    什麼呀,四周還和平常一樣死氣沉沉的。

    必須重新研究一下:隻講外部世界觀察外部世界是不夠的,應該說視線的軌迹從被觀察者出發到達觀察者并使二者連接起來。

     無窮無盡的、啞口無言的事物之中,一種召喚、一種表示或一個眼色出現了,某種事物脫穎而出,要意味什麼……意味什麼呢?意味它自己,一種事物被其他事物盯着而感到滿意時,說明它意味着它自己而不是别的什麼,說明它周圍的事物都意味着它們自己而不是别的什麼。

     這種情況并非經常發生,但遲早會發生,隻須等待這樣一個時刻:世界既要觀察又要被别人觀察的時刻,恰恰這時帕洛馬爾先生從二者之間穿過。

    或者說,帕洛馬爾先生根本無需等待,因為這種事情總是發生在人們最意料不到的時刻。

     2、宇宙是面鏡子 帕洛馬爾先生因難以與同類搞好關系,感到非常苦惱。

    他羨慕具有這種天賦的人:他們總能找到恰如其分的話,善于同任何人打交道;他們能和大家和睦相處并能使人感到舒坦;他們輕松自如,知道什麼時候應當維護自己的權益、疏遠某些人,什麼時候則應該拉攏這些人以赢得他們的好感與信任;在和他人交往中,他們毫不吝啬,又能誘導他人奉獻;他們能立刻了解一個人的價值:此人對他們的相對價值以及此人的絕對價值。

     帕洛馬爾先生卻不具備這些天賦,他滿懷遺憾地想道:“隻有與世界協調一緻的人,才能得到這些天賦。

    因此,他們不僅能夠和各種人員建立和睦的關系,而且能夠與各種事物、各個地方、各種環境、各種機遇,同宇宙中的星移鬥轉,同分子中的原子組合,都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