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帕洛馬爾沉思 第二章 處世待人
關燈
小
中
大
和他們之間有一條無法填平的鴻溝。
在我們這輩人與他們那輩人之間肯定發生了什麼事情,破壞了生活的連續性,使我們之間失去了共同的參照物。
” 繼而他又想道:“不對,困難在于我要譴責他們,批評他們,鼓勵他們或者勸誡他們時,我總是想,年輕時我若受到這種譴責、批評、鼓勵或勸誡,我也不願意聽。
時代變了,人的行為、語言、習俗都相應發生了很大變化,可我年輕時的思想與現在的年輕人的思想差别并不大,因此,我無權對他們講話。
” 帕洛馬爾先生長時間在這兩種考慮問題的方式之間徘徊。
最後才得出結論:“這兩種立場之間不存在矛盾。
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連續性被瓦解是由于生活經驗無法傳遞,是由于不可能使年輕人避免我們已經犯過的錯誤。
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來自他們的共性,正是由于這種共性他們才周期性地重複同一生活方式,猶如動物的種屬不斷繼承與傳遞它們那生物學上的本能一樣。
我們與年輕人之間的真正差别,是時代帶來的不可逆轉的變化發生作用而産生的結果,也就是說,是我們曆史地留給他們的遺産。
我們應該對這份遺産負責,即使留下這份遺産并非出自我們的自願。
因此,我們沒有什麼值得教導他們的。
他們生活之中類似我們生活方式的地方,我們無法施加影響;他們生活之中打着我們的烙印的地方,我們卻不願承認自己的過錯。
” 3、模式之模式 帕洛馬爾先生一生之中曾經有個時期,那時他的行為準則是:首先,在思想上建立一種最完善、最符合邏輯、從幾何學上講最有可能的模式;第二,檢驗這個模式是否适合生活中可能觀察到的實際情況;第三,進行必要的修改,使模式與現實相吻合。
帕洛馬爾先生曾經認為,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發明并用來研究物質結構與宇宙結構的這種方法,是他可以借來研究錯綜複雜的人類問題首先是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的惟一方法。
這裡要善于掌握兩方面的情況:一方面是人類社會那既無規則形狀又無邏輯可言的生活現實,這裡隻有畸形與紊亂;另一方面是完美無缺的社會結構模式,這裡圖形清晰,圖上的直線與曲線,圓形、橢圓與平行四邊形,橫坐标與縱坐标,井井有條。
要建立模式(帕洛馬爾先生是知道的),需要有個出發點,即需要一些原理,從而演繹自己的結論。
這些原理(亦稱公理、公設)不需要人們去别處挑選,而是頭腦裡本來就有的。
如果一個人頭腦裡沒有任何原理,那麼他怎麼進行思維呢?因此,帕洛馬爾先生頭腦裡也有這些原理,隻是(由于他既非數學家,亦非邏輯學家)未曾花力氣整理它們。
演繹是他喜愛的一種活動,因為這種活動他可以獨自一人默默地進行,既不需要什麼器械,又可随時随地進行,坐在沙發上或散步時都可以進行。
對于歸納法他卻不大信任,也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經驗不準确、不全面。
所以建立一種模式對他來說就成了在(隐隐約約存在于頭腦裡的)公理與(看不見摸不着的)經驗之間建立奇妙的平衡。
這種模式一旦建立起來,它比公理與經驗就具有更為牢固的穩定性。
一個好的模式确實如此,它的每個部分都與其他部分互相聯系,使得整體連貫一緻,宛如一部機器,如果其中一個齒輪卡住了,整個機器都會停下來。
從定義上講,模式不需要更換任何部件,可以完全正常地運轉。
然而生活現實呢,我們看得很清楚,它卻百孔千瘡,無法運行。
因此,隻能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迫使生活現實接受模式的形式。
相當長一段時期,帕洛馬爾先生都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心情無動于衷或漠不關心,隻注意模式圖上的線條是否安甯與和諧,不關心人類生活現實為了具備模式的形狀會遭受什麼損害
在我們這輩人與他們那輩人之間肯定發生了什麼事情,破壞了生活的連續性,使我們之間失去了共同的參照物。
” 繼而他又想道:“不對,困難在于我要譴責他們,批評他們,鼓勵他們或者勸誡他們時,我總是想,年輕時我若受到這種譴責、批評、鼓勵或勸誡,我也不願意聽。
時代變了,人的行為、語言、習俗都相應發生了很大變化,可我年輕時的思想與現在的年輕人的思想差别并不大,因此,我無權對他們講話。
” 帕洛馬爾先生長時間在這兩種考慮問題的方式之間徘徊。
最後才得出結論:“這兩種立場之間不存在矛盾。
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連續性被瓦解是由于生活經驗無法傳遞,是由于不可能使年輕人避免我們已經犯過的錯誤。
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來自他們的共性,正是由于這種共性他們才周期性地重複同一生活方式,猶如動物的種屬不斷繼承與傳遞它們那生物學上的本能一樣。
我們與年輕人之間的真正差别,是時代帶來的不可逆轉的變化發生作用而産生的結果,也就是說,是我們曆史地留給他們的遺産。
我們應該對這份遺産負責,即使留下這份遺産并非出自我們的自願。
因此,我們沒有什麼值得教導他們的。
他們生活之中類似我們生活方式的地方,我們無法施加影響;他們生活之中打着我們的烙印的地方,我們卻不願承認自己的過錯。
” 3、模式之模式 帕洛馬爾先生一生之中曾經有個時期,那時他的行為準則是:首先,在思想上建立一種最完善、最符合邏輯、從幾何學上講最有可能的模式;第二,檢驗這個模式是否适合生活中可能觀察到的實際情況;第三,進行必要的修改,使模式與現實相吻合。
帕洛馬爾先生曾經認為,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發明并用來研究物質結構與宇宙結構的這種方法,是他可以借來研究錯綜複雜的人類問題首先是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的惟一方法。
這裡要善于掌握兩方面的情況:一方面是人類社會那既無規則形狀又無邏輯可言的生活現實,這裡隻有畸形與紊亂;另一方面是完美無缺的社會結構模式,這裡圖形清晰,圖上的直線與曲線,圓形、橢圓與平行四邊形,橫坐标與縱坐标,井井有條。
要建立模式(帕洛馬爾先生是知道的),需要有個出發點,即需要一些原理,從而演繹自己的結論。
這些原理(亦稱公理、公設)不需要人們去别處挑選,而是頭腦裡本來就有的。
如果一個人頭腦裡沒有任何原理,那麼他怎麼進行思維呢?因此,帕洛馬爾先生頭腦裡也有這些原理,隻是(由于他既非數學家,亦非邏輯學家)未曾花力氣整理它們。
演繹是他喜愛的一種活動,因為這種活動他可以獨自一人默默地進行,既不需要什麼器械,又可随時随地進行,坐在沙發上或散步時都可以進行。
對于歸納法他卻不大信任,也許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經驗不準确、不全面。
所以建立一種模式對他來說就成了在(隐隐約約存在于頭腦裡的)公理與(看不見摸不着的)經驗之間建立奇妙的平衡。
這種模式一旦建立起來,它比公理與經驗就具有更為牢固的穩定性。
一個好的模式确實如此,它的每個部分都與其他部分互相聯系,使得整體連貫一緻,宛如一部機器,如果其中一個齒輪卡住了,整個機器都會停下來。
從定義上講,模式不需要更換任何部件,可以完全正常地運轉。
然而生活現實呢,我們看得很清楚,它卻百孔千瘡,無法運行。
因此,隻能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迫使生活現實接受模式的形式。
相當長一段時期,帕洛馬爾先生都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心情無動于衷或漠不關心,隻注意模式圖上的線條是否安甯與和諧,不關心人類生活現實為了具備模式的形狀會遭受什麼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