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帕洛馬爾沉思 第一章 旅遊
關燈
小
中
大
1、沙庭
小院内鋪着一層白色的粗沙,上面用釘齒耙耙出一條條平行的淺溝,或圍繞着五堆石塊亦曰矮礁,耙出一圈圈同心圓溝。
這就是日本著名文化古迹之一,京都龍安寺的岩沙園,也是佛教中最講究修心的禅宗僧侶坐禅的典型形象。
他們采用的方法最簡單,而且不依靠語詞(不靠念經)。
這個方形沙庭,三面砌有厚厚的圍牆,從這裡隻能看到牆外綠色樹梢;第四面是個木台階,參觀者可以在台階上穿行、站立或打坐。
散發給參觀者的說明書上有寺院住持的簽名,并用日文和英文兩種文字寫道:“如果把目光收攏來隻看這個沙庭,我們便能超脫自己那個相對的我,悟到絕對的我,做到息想淨心。
” 帕洛馬爾先生願意按照這個建議去做,滿懷信心地坐到台階上,一個一個地觀看這些礁石,注視沙庭上的沙浪,讓那連接這幅圖景上各個部分的不可言狀的和諧感漸漸滲透自己的思想。
換言之:他盡力像獨自一人觀看這個僧壇靜思的僧侶那樣,來想像這裡的一切。
因為(我們忘記說了)帕洛馬爾先生擠坐在台階上幾百位觀衆之間,四面八方受到擠壓:照相機、攝影機在人們的胳膊、腿和耳朵之間從各個角度拍攝由日光和閃光燈照明的岩沙庭;一隻隻穿着毛襪的腳毫無秩序地從他身上跨過(在日本,進門時都要脫掉鞋);身為教育者的父母要把衆多的幼兒幼女推向前排;一群群身穿學生服的少年擁擠向前,急不可待地要參觀這著名古迹;勤奮的參觀者有節奏地忽而擡頭忽而低頭,檢驗說明書上寫的是否符合實際,或者檢驗他看到的這一切是否都寫進了說明書。
“我們可以把沙庭看成是浩瀚海洋中的群島,或者看成是伸出雲海的幾座高峰。
我們可以把岩沙庭看成是一幅畫,把寺廟的圍牆看成畫框,或者忘卻圍牆,想像沙海無限蔓延,覆蓋全球。
” 說明書中包括這些“使用說明”。
帕洛馬爾先生覺得,如果一個人真的相信他有個自我需要超脫,真的相信他可以把這個自我化為目光并從自我的内部去觀察世界,那麼這些說明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可以輕而易舉地立即付諸實踐。
然而,正是這個出發點需要另外加以想像。
可是,當自我混雜在擁擠的人群之中,與成百上千雙眼睛一起觀看岩沙庭,與成百上千雙腳掌踏着同一條旅遊路線時,這是很難做到的。
難道我們隻好得出這樣的結論;僧侶們為了擺脫痛苦,達到不貪不惑的境界,必須具備貴族的性格,而且周圍要有廣闊的時空和無憂無慮的環境? 這種看法可能引起貴族們的懷舊之情,因為大衆文化的廣泛傳播使他們喪失了往日的天堂。
但在帕洛馬爾先生看來,這卻未免太簡單了。
他希望選擇一條較為困難的道路,即按照今天惟一可能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引頸觀看,在實際觀察中捕捉僧侶沙庭可能告訴他的一切。
帕洛馬爾先生看到什麼了呢?他看到了大數目字時代的人類。
人類就像這塊平整沙庭中的沙,沙庭就像世界。
沙庭是由無數顆覆蓋地球表面的沙粒組成的,人類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他看到地球不停地、無動于衷地轉動,毫不關心人類的命運,看到人類在艱難地、不屈不撓地進行吸收與同化……看到人類的沙粒把規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聚集排列成直線的或曲線的圖案,猶如釘齒耙在沙庭上耙出的那些圖案。
把人類比喻成沙庭上的沙,把世界比喻成其中的礁,這裡包含了兩種不同性質的和諧:非人類的和諧與人類的和諧。
非人類的和諧隻有各種力的平衡,似乎沒有任何意圖,而人類的和諧則追求幾何形狀或音韻格律的合理性,雖說這種合理性永遠也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但是,在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和諧之間總能察覺出另一種和諧…… 2、蛇與人頭骨 帕洛馬爾先生正在墨西哥參觀
這就是日本著名文化古迹之一,京都龍安寺的岩沙園,也是佛教中最講究修心的禅宗僧侶坐禅的典型形象。
他們采用的方法最簡單,而且不依靠語詞(不靠念經)。
這個方形沙庭,三面砌有厚厚的圍牆,從這裡隻能看到牆外綠色樹梢;第四面是個木台階,參觀者可以在台階上穿行、站立或打坐。
散發給參觀者的說明書上有寺院住持的簽名,并用日文和英文兩種文字寫道:“如果把目光收攏來隻看這個沙庭,我們便能超脫自己那個相對的我,悟到絕對的我,做到息想淨心。
” 帕洛馬爾先生願意按照這個建議去做,滿懷信心地坐到台階上,一個一個地觀看這些礁石,注視沙庭上的沙浪,讓那連接這幅圖景上各個部分的不可言狀的和諧感漸漸滲透自己的思想。
換言之:他盡力像獨自一人觀看這個僧壇靜思的僧侶那樣,來想像這裡的一切。
因為(我們忘記說了)帕洛馬爾先生擠坐在台階上幾百位觀衆之間,四面八方受到擠壓:照相機、攝影機在人們的胳膊、腿和耳朵之間從各個角度拍攝由日光和閃光燈照明的岩沙庭;一隻隻穿着毛襪的腳毫無秩序地從他身上跨過(在日本,進門時都要脫掉鞋);身為教育者的父母要把衆多的幼兒幼女推向前排;一群群身穿學生服的少年擁擠向前,急不可待地要參觀這著名古迹;勤奮的參觀者有節奏地忽而擡頭忽而低頭,檢驗說明書上寫的是否符合實際,或者檢驗他看到的這一切是否都寫進了說明書。
“我們可以把沙庭看成是浩瀚海洋中的群島,或者看成是伸出雲海的幾座高峰。
我們可以把岩沙庭看成是一幅畫,把寺廟的圍牆看成畫框,或者忘卻圍牆,想像沙海無限蔓延,覆蓋全球。
” 說明書中包括這些“使用說明”。
帕洛馬爾先生覺得,如果一個人真的相信他有個自我需要超脫,真的相信他可以把這個自我化為目光并從自我的内部去觀察世界,那麼這些說明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可以輕而易舉地立即付諸實踐。
然而,正是這個出發點需要另外加以想像。
可是,當自我混雜在擁擠的人群之中,與成百上千雙眼睛一起觀看岩沙庭,與成百上千雙腳掌踏着同一條旅遊路線時,這是很難做到的。
難道我們隻好得出這樣的結論;僧侶們為了擺脫痛苦,達到不貪不惑的境界,必須具備貴族的性格,而且周圍要有廣闊的時空和無憂無慮的環境? 這種看法可能引起貴族們的懷舊之情,因為大衆文化的廣泛傳播使他們喪失了往日的天堂。
但在帕洛馬爾先生看來,這卻未免太簡單了。
他希望選擇一條較為困難的道路,即按照今天惟一可能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引頸觀看,在實際觀察中捕捉僧侶沙庭可能告訴他的一切。
帕洛馬爾先生看到什麼了呢?他看到了大數目字時代的人類。
人類就像這塊平整沙庭中的沙,沙庭就像世界。
沙庭是由無數顆覆蓋地球表面的沙粒組成的,人類是由無數個體組成的……他看到地球不停地、無動于衷地轉動,毫不關心人類的命運,看到人類在艱難地、不屈不撓地進行吸收與同化……看到人類的沙粒把規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聚集排列成直線的或曲線的圖案,猶如釘齒耙在沙庭上耙出的那些圖案。
把人類比喻成沙庭上的沙,把世界比喻成其中的礁,這裡包含了兩種不同性質的和諧:非人類的和諧與人類的和諧。
非人類的和諧隻有各種力的平衡,似乎沒有任何意圖,而人類的和諧則追求幾何形狀或音韻格律的合理性,雖說這種合理性永遠也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但是,在這兩種不同性質的和諧之間總能察覺出另一種和諧…… 2、蛇與人頭骨 帕洛馬爾先生正在墨西哥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