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盜
關燈
小
中
大
我的童年時代有無數美好溫馨之事,有伴在父母膝下的安逸,有童年之愛,有溫柔光明世界中的自得其樂。
然而我最關心的,依然是在生命中找尋自我的那些步伐。
我嘗過甯靜之美、幸福之灣和天堂之樂,然而這些已是遠方的美景,我并不渴望重歸其間。
因此,回首少年時代,我隻談論那些新鮮的故事,那些鞭策着我,令我辭别往日的故事。
我依然不時迎頭撞上“另一個世界”,時時感到恐懼、壓抑和愧疚,那裡的事迹總是驚世駭俗,威脅着我眷戀的甯靜生活。
在後來那些年中,我不斷意識到,自己心中正在滋生一種原始沖動,而在光明正派的世界中,這一沖動隻能被遮掩起來。
和所有人一樣,我将那股緩緩覺醒的性意識視為大敵,是禁果、誘惑和罪惡。
我的好奇,和那些夢幻、欲望和恐懼帶給我的幻影——青春期的秘密,完全不配進入安逸童年的溫柔鄉。
我和所有人一樣,過上了一種兩面派的童年生活,雖然童年已不再。
我的表層意識生活在家庭的正派世界中,否認那個噴薄而出的新世界。
同時,我又生活在隐秘的幻想、欲望、渴望中,而我那表層意識的生活不斷借此架起恐懼的橋梁,因為我的童年已悄然崩塌。
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我的父母也完全無法幫助我面對這種不可言談的性沖動。
他們隻能不厭其煩地讓我去作那種絕望的嘗試,去否認現實,繼續蝸居在童年世界中,雖然童年已變得愈發虛僞。
我不知道父母在此事上是否能有所作為,也不為此怪罪他們。
面對自我、找到自我原本就是我的事,而我像所有那些出身良好的孩子們一樣,在這一點上做得一塌糊塗。
每個人都會經曆這一困境。
對于一般人,這正是他們的自我需求和外界環境的沖突達到巅峰的時刻,此時他們隻能苦苦向前邁進。
這一死而複生的經曆便是我們的命運,很多人平生隻有在此時才能有這樣的經曆——在童年的枯萎和死亡中,我們愛戀的一切都将離去,身邊隻剩世道的孤獨和淡漠。
很多人在這一關口便舉足不前,終其一生痛苦地緬懷無可挽回的往日,緬懷遺失的天堂夢——而這正是所有夢幻中最可怕最要命的幻想。
還是回到我的故事中吧。
告别童年時的那些感受和夢幻實在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黑暗的另一個世界”又找了回來。
弗朗茨·克羅默的魔障現在變成了我的心魔。
“另一個世界”再次控制了我。
和克羅默的糾葛結束後,又過了幾年,那段戲劇化的沉重往事離我已十分遙遠,仿佛隻是一個短暫的噩夢,早已随風而逝。
最後一次邂逅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弗朗茨·克羅默。
可我的悲劇人生中的另一個重要人,德米安,卻沒有完全退出我的生活。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他和我若即若離,并沒有再影響我。
後來,他才緩緩接近我,重新顯現出他的力量和影響。
我試着回憶自己當時對德米安的了解。
我和他大約有一年多都沒有再交一語。
我回避他,他也不來找我。
一次在路上相遇,他隻對我點了點頭。
有時我覺得,他的友善中有一絲嘲諷的意味,或許也隻是我的幻覺。
我和他似乎都忘了兩人之間的那段故事,以及他對我的影響。
我試着回想他的身影,回憶時我才察覺,他依然存在我的記憶和意識中。
我能回想起他上學的樣子,孤身一人,或和其他高年級學生一起,回憶中的他與旁人格格不入,沉默寡言,仿佛人群中的幽靈,沉浸在自己的空氣和法則中。
沒有人喜歡他,或和他有深交,除了他的母親,然而即便在母親跟前,他也不像個孩子,而像個大人。
老師們也不怎麼理睬他,他是個好學生,卻從來不願意取悅任何人,我們不時聽到一些流言,說他曾以一些冷僻問題或奇談怪論反駁老師,讓他們當場下不了台。
合上雙眼,他的身影就浮現在腦中。
那是在哪裡?哦,想起來了,在我家屋前的小巷中。
有一天,我瞥見他站在那裡,手中拿着一個筆記本,描畫着什麼。
他畫的是我家門拱上的鳥形徽章。
我立在窗前,在窗簾的遮擋下窺視他,驚異地看那張面向徽章的專注、冷靜、聰敏的臉,那是一張男人的臉,是學者或藝術家的臉,深思熟慮,意志堅定,透出驚人的聰慧和冷靜,眼神仿佛無所不知。
還有一幕。
那是不久之後,在大街上。
我們在放學的路上圍觀一匹倒在路上的馬。
那匹馬還拴在車轅上,躺倒在農車前,兩隻鼻孔大張着噴氣,身上的某處傷口正汩汩流出血來,漸漸地竟将街沿的白色灰塵染成了暗色。
我感到有些惡心,随即轉過頭來,卻看見了德米安的臉。
他沒有往前擠,而是站在人群的最後方,像平時那樣高深莫測。
他似乎在看馬頭,目光中依然透着那絲深沉、鎮靜、近乎偏激但又冰冷逼人的專注。
我不禁久久打量他,雖然當時隻是模糊的感覺,我還是看出了一些與衆不同的東西。
望着德米安的臉,我不僅知道那不是男孩
然而我最關心的,依然是在生命中找尋自我的那些步伐。
我嘗過甯靜之美、幸福之灣和天堂之樂,然而這些已是遠方的美景,我并不渴望重歸其間。
因此,回首少年時代,我隻談論那些新鮮的故事,那些鞭策着我,令我辭别往日的故事。
我依然不時迎頭撞上“另一個世界”,時時感到恐懼、壓抑和愧疚,那裡的事迹總是驚世駭俗,威脅着我眷戀的甯靜生活。
在後來那些年中,我不斷意識到,自己心中正在滋生一種原始沖動,而在光明正派的世界中,這一沖動隻能被遮掩起來。
和所有人一樣,我将那股緩緩覺醒的性意識視為大敵,是禁果、誘惑和罪惡。
我的好奇,和那些夢幻、欲望和恐懼帶給我的幻影——青春期的秘密,完全不配進入安逸童年的溫柔鄉。
我和所有人一樣,過上了一種兩面派的童年生活,雖然童年已不再。
我的表層意識生活在家庭的正派世界中,否認那個噴薄而出的新世界。
同時,我又生活在隐秘的幻想、欲望、渴望中,而我那表層意識的生活不斷借此架起恐懼的橋梁,因為我的童年已悄然崩塌。
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我的父母也完全無法幫助我面對這種不可言談的性沖動。
他們隻能不厭其煩地讓我去作那種絕望的嘗試,去否認現實,繼續蝸居在童年世界中,雖然童年已變得愈發虛僞。
我不知道父母在此事上是否能有所作為,也不為此怪罪他們。
面對自我、找到自我原本就是我的事,而我像所有那些出身良好的孩子們一樣,在這一點上做得一塌糊塗。
每個人都會經曆這一困境。
對于一般人,這正是他們的自我需求和外界環境的沖突達到巅峰的時刻,此時他們隻能苦苦向前邁進。
這一死而複生的經曆便是我們的命運,很多人平生隻有在此時才能有這樣的經曆——在童年的枯萎和死亡中,我們愛戀的一切都将離去,身邊隻剩世道的孤獨和淡漠。
很多人在這一關口便舉足不前,終其一生痛苦地緬懷無可挽回的往日,緬懷遺失的天堂夢——而這正是所有夢幻中最可怕最要命的幻想。
還是回到我的故事中吧。
告别童年時的那些感受和夢幻實在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黑暗的另一個世界”又找了回來。
弗朗茨·克羅默的魔障現在變成了我的心魔。
“另一個世界”再次控制了我。
和克羅默的糾葛結束後,又過了幾年,那段戲劇化的沉重往事離我已十分遙遠,仿佛隻是一個短暫的噩夢,早已随風而逝。
最後一次邂逅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弗朗茨·克羅默。
可我的悲劇人生中的另一個重要人,德米安,卻沒有完全退出我的生活。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他和我若即若離,并沒有再影響我。
後來,他才緩緩接近我,重新顯現出他的力量和影響。
我試着回憶自己當時對德米安的了解。
我和他大約有一年多都沒有再交一語。
我回避他,他也不來找我。
一次在路上相遇,他隻對我點了點頭。
有時我覺得,他的友善中有一絲嘲諷的意味,或許也隻是我的幻覺。
我和他似乎都忘了兩人之間的那段故事,以及他對我的影響。
我試着回想他的身影,回憶時我才察覺,他依然存在我的記憶和意識中。
我能回想起他上學的樣子,孤身一人,或和其他高年級學生一起,回憶中的他與旁人格格不入,沉默寡言,仿佛人群中的幽靈,沉浸在自己的空氣和法則中。
沒有人喜歡他,或和他有深交,除了他的母親,然而即便在母親跟前,他也不像個孩子,而像個大人。
老師們也不怎麼理睬他,他是個好學生,卻從來不願意取悅任何人,我們不時聽到一些流言,說他曾以一些冷僻問題或奇談怪論反駁老師,讓他們當場下不了台。
合上雙眼,他的身影就浮現在腦中。
那是在哪裡?哦,想起來了,在我家屋前的小巷中。
有一天,我瞥見他站在那裡,手中拿着一個筆記本,描畫着什麼。
他畫的是我家門拱上的鳥形徽章。
我立在窗前,在窗簾的遮擋下窺視他,驚異地看那張面向徽章的專注、冷靜、聰敏的臉,那是一張男人的臉,是學者或藝術家的臉,深思熟慮,意志堅定,透出驚人的聰慧和冷靜,眼神仿佛無所不知。
還有一幕。
那是不久之後,在大街上。
我們在放學的路上圍觀一匹倒在路上的馬。
那匹馬還拴在車轅上,躺倒在農車前,兩隻鼻孔大張着噴氣,身上的某處傷口正汩汩流出血來,漸漸地竟将街沿的白色灰塵染成了暗色。
我感到有些惡心,随即轉過頭來,卻看見了德米安的臉。
他沒有往前擠,而是站在人群的最後方,像平時那樣高深莫測。
他似乎在看馬頭,目光中依然透着那絲深沉、鎮靜、近乎偏激但又冰冷逼人的專注。
我不禁久久打量他,雖然當時隻是模糊的感覺,我還是看出了一些與衆不同的東西。
望着德米安的臉,我不僅知道那不是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