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彼得
關燈
小
中
大
韌性。
最近幾年,工作壓力太大,他讀書和寫作的愛好受到不少限制,幾乎就被窒息了。
不過他對教育和戲劇的激情卻始終十分活躍。
對于舞台、對于将文學轉化為可看可聽的戲劇的熾熱興趣,與他熱衷于教育和出版事業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将美送到人間。
我們禀性相近,對世事看法一緻,這是構成我們友誼的基礎。
我們都具有藝術家的敏感和固執,對獨立性有強烈的要求,我們都從先人那裡繼承了嚴格講求秩序和道德的習慣,即使在我們追求自由沖出約束之後,這種習慣仍然悄悄地卻強有力地影響着我們。
和每一種友誼一樣,在我們的友誼裡,除了共同點,還有相異處,正是這些相異之處每每觸發我們對對方的興趣和愛心。
我們有不同的特性、愛好和習慣,彼此總想借此相互批評,彼此也正因此而互相吸引或感動。
然而我們總是互相尊敬,彼此的批評總是友善而不過分。
我們相識時,我是年長的一個,比他多走過一段路,他從小就讀過我的書,戰後,在他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當他徘徊于放棄和重新開始之間時,我是他最有力的支持。
在我這方面,不但尊敬他是極富天賦的出版家和作家,更加尊敬他是受難者、是英雄,他比我以及我的任何一位朋友經曆過更多可怕和敵意很深的事。
我的朋友彼得是衆人愛戴的人,他有很強的吸引力,即使在無意間,魅力也照樣散發。
即使他情緒極差,我們恨不得責備他時,仍然不得不愛他。
我特别喜歡他在我書房或陽台上工作的樣子,紙張和印刷物,墨水筆和鉛筆,一切都有條不紊放在桌上,他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工作,像個希羅尼摩斯。
這樣的情景如果能夠重現,那該有多好。
彼得去世後,我收到許多慰問信,來自朋友、同行、讀者,其中最好的一封是魯道夫·施羅德寫的。
我也收到許多報紙刊登的紀念文章,每一篇都充滿贊語,稱贊他是出色的出版家,是恐怖時代的受難者和鬥争者。
但是太少談到他作為詩人和作家的成就,人們對此簡直就是毫無所知!他的文學作品為數不多。
我們這些作者和朋友,曾在他六十歲和六十五歲生日時分兩次為他出版了《選集》,印刷精美,是非常好的禮物。
但這兩個集子是非賣品,印數也少,所以有些人沒有見過。
幸好他聽從我們的勸說,選出幾篇最好最有文學性的作品在1957年結集出版了。
當時我曾把那本可愛的小書送給好些人。
那本書叫《孟德羅》,書名取自1944年底彼得作為政治犯被拘留期間開始寫的一本小說,沒有寫完,隻是斷篇,但這講述青年鄉村教師彼得的一百頁作品,比一些當代的名著和一些先鋒派作品更優秀。
這本珍貴的書還收了幾篇散文,我認為那是經典性的散文,是應該收入教科書的,特别是《訪客》和《蘋果園》。
我們這時代裡沒有人能寫出比這更好的文章了。
當一個人的主要活動皆見諸公衆時,要接近事實地總結他一生的成就并不難。
而他所受的痛苦折磨則非常隐蔽,隻有關愛的心能猜測感覺到幾分。
越大越深的痛苦他講得越少。
他以玩笑而超越的口氣對親近的朋友講過一些事,比如他非常喜歡的柏林漂亮的家如何在轟炸中毀于一旦,還有他從集中營裡逃出後漂流了多久才得以回來,這些是他經受過也已克服了的、不再為之用心的事。
在希特勒地獄裡的遭遇他怕提,也罕得一提,我們隻能以愛他、與他一起受難的心情去想像。
而他最後幾年健康情況之糟是有目共睹的。
這還不夠。
備受愛戴又頗知保護自己權威的他,自&ldquo二戰&rdquo起,多少年來一直過着沒有舒适家庭、沒有人照顧的日子,過着一種并非完全志願的苦修生活,他生活在非常倔強的孤獨中。
這孤獨和失落、這外在的歸屬感缺失與一内在的歸屬感缺失相呼應,有關此,我們隻有在少數幾次非常私人性的談話中碰擦到一點。
他經曆過德國可怕的曆史,誇誇其談者口中的&ldquo偉大時代&rdquo、戰争、戰敗、革命、野蠻行為、破壞,最後是重建,美軍占領區裡大家努力建設,頗有成果,他也參與建設,參與玩魔術,也頗有成果。
然而,對這廟會裡的勤勞、健忘、追逐名和利的作風,他藍色的悲傷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看得透,他早已不信他生活于其中的内在的真和世界的真了,他在這世上感覺不到溫暖,覺得不舒服。
這個如此熱愛生命的人,這個為享受生命而生的人,最後或許更願意死,死亡使他離開了那些亂七八糟的事。
讓我在此不揣冒昧引用施羅德信裡的話:&ldquo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蘇爾坎普孤獨地承受着何種人間地獄的痛苦啊!而他總是鼓起勇氣,采取與人為善、高尚、即使有誤也值得尊敬的人生态度。
&rdquo 當今,&ldquo真正的德國&rdquo&ldquo真的德國&rdquo&ldquo親切的德國&rdquo這些詞彙已經成為套話,每當我聽到或讀到這樣的詞彙時,我就看見彼得高瘦的身影。
施羅德亦屬同類人。
最近幾年,工作壓力太大,他讀書和寫作的愛好受到不少限制,幾乎就被窒息了。
不過他對教育和戲劇的激情卻始終十分活躍。
對于舞台、對于将文學轉化為可看可聽的戲劇的熾熱興趣,與他熱衷于教育和出版事業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了将美送到人間。
我們禀性相近,對世事看法一緻,這是構成我們友誼的基礎。
我們都具有藝術家的敏感和固執,對獨立性有強烈的要求,我們都從先人那裡繼承了嚴格講求秩序和道德的習慣,即使在我們追求自由沖出約束之後,這種習慣仍然悄悄地卻強有力地影響着我們。
和每一種友誼一樣,在我們的友誼裡,除了共同點,還有相異處,正是這些相異之處每每觸發我們對對方的興趣和愛心。
我們有不同的特性、愛好和習慣,彼此總想借此相互批評,彼此也正因此而互相吸引或感動。
然而我們總是互相尊敬,彼此的批評總是友善而不過分。
我們相識時,我是年長的一個,比他多走過一段路,他從小就讀過我的書,戰後,在他人生道路的關鍵時刻,當他徘徊于放棄和重新開始之間時,我是他最有力的支持。
在我這方面,不但尊敬他是極富天賦的出版家和作家,更加尊敬他是受難者、是英雄,他比我以及我的任何一位朋友經曆過更多可怕和敵意很深的事。
我的朋友彼得是衆人愛戴的人,他有很強的吸引力,即使在無意間,魅力也照樣散發。
即使他情緒極差,我們恨不得責備他時,仍然不得不愛他。
我特别喜歡他在我書房或陽台上工作的樣子,紙張和印刷物,墨水筆和鉛筆,一切都有條不紊放在桌上,他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工作,像個希羅尼摩斯。
這樣的情景如果能夠重現,那該有多好。
彼得去世後,我收到許多慰問信,來自朋友、同行、讀者,其中最好的一封是魯道夫·施羅德寫的。
我也收到許多報紙刊登的紀念文章,每一篇都充滿贊語,稱贊他是出色的出版家,是恐怖時代的受難者和鬥争者。
但是太少談到他作為詩人和作家的成就,人們對此簡直就是毫無所知!他的文學作品為數不多。
我們這些作者和朋友,曾在他六十歲和六十五歲生日時分兩次為他出版了《選集》,印刷精美,是非常好的禮物。
但這兩個集子是非賣品,印數也少,所以有些人沒有見過。
幸好他聽從我們的勸說,選出幾篇最好最有文學性的作品在1957年結集出版了。
當時我曾把那本可愛的小書送給好些人。
那本書叫《孟德羅》,書名取自1944年底彼得作為政治犯被拘留期間開始寫的一本小說,沒有寫完,隻是斷篇,但這講述青年鄉村教師彼得的一百頁作品,比一些當代的名著和一些先鋒派作品更優秀。
這本珍貴的書還收了幾篇散文,我認為那是經典性的散文,是應該收入教科書的,特别是《訪客》和《蘋果園》。
我們這時代裡沒有人能寫出比這更好的文章了。
當一個人的主要活動皆見諸公衆時,要接近事實地總結他一生的成就并不難。
而他所受的痛苦折磨則非常隐蔽,隻有關愛的心能猜測感覺到幾分。
越大越深的痛苦他講得越少。
他以玩笑而超越的口氣對親近的朋友講過一些事,比如他非常喜歡的柏林漂亮的家如何在轟炸中毀于一旦,還有他從集中營裡逃出後漂流了多久才得以回來,這些是他經受過也已克服了的、不再為之用心的事。
在希特勒地獄裡的遭遇他怕提,也罕得一提,我們隻能以愛他、與他一起受難的心情去想像。
而他最後幾年健康情況之糟是有目共睹的。
這還不夠。
備受愛戴又頗知保護自己權威的他,自&ldquo二戰&rdquo起,多少年來一直過着沒有舒适家庭、沒有人照顧的日子,過着一種并非完全志願的苦修生活,他生活在非常倔強的孤獨中。
這孤獨和失落、這外在的歸屬感缺失與一内在的歸屬感缺失相呼應,有關此,我們隻有在少數幾次非常私人性的談話中碰擦到一點。
他經曆過德國可怕的曆史,誇誇其談者口中的&ldquo偉大時代&rdquo、戰争、戰敗、革命、野蠻行為、破壞,最後是重建,美軍占領區裡大家努力建設,頗有成果,他也參與建設,參與玩魔術,也頗有成果。
然而,對這廟會裡的勤勞、健忘、追逐名和利的作風,他藍色的悲傷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看得透,他早已不信他生活于其中的内在的真和世界的真了,他在這世上感覺不到溫暖,覺得不舒服。
這個如此熱愛生命的人,這個為享受生命而生的人,最後或許更願意死,死亡使他離開了那些亂七八糟的事。
讓我在此不揣冒昧引用施羅德信裡的話:&ldquo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蘇爾坎普孤獨地承受着何種人間地獄的痛苦啊!而他總是鼓起勇氣,采取與人為善、高尚、即使有誤也值得尊敬的人生态度。
&rdquo 當今,&ldquo真正的德國&rdquo&ldquo真的德國&rdquo&ldquo親切的德國&rdquo這些詞彙已經成為套話,每當我聽到或讀到這樣的詞彙時,我就看見彼得高瘦的身影。
施羅德亦屬同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