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彼得
關燈
小
中
大
(1959年)
3月28日是彼得·蘇爾坎普的生日。
他是在法蘭克福一家醫院裡過的生日,當時他已病入膏肓。
我送了他一首我的新詩《早晨的時刻》,還配了水彩畫。
他把它拿給來探望他的朋友們看,也和大家一起喝了口香槟。
三天之後,也就是3月31日的早晨,他與世長辭。
我失去了一位最忠貞的朋友,一位我最離不開的朋友。
朋友過世之後我們才覺察到,我們愛他到什麼程度,我們是以什麼特别的色彩去愛他的。
而愛的程度和色彩有許多種。
多數情況下,愛和認識幾乎相同,我們最愛的人,我們認識他也最深。
我們在失去朋友時的悲痛程度不是最重要的,那和我們自己當時的狀況大有關系。
在某段時間,某些日子、時刻裡,我們對于逝去、對于萎謝和死亡的法則能夠泰然處之,這時我們接受死亡的消息就像樹木在秋天裡被風吹了一口氣一樣,它微微地戰栗着,輕輕歎一口氣,讓一把枯葉随風飄去,自己則陷入夢一般的寂靜中;别的時候,同一死亡的消息會使我們像被火燒、被斧砍那麼痛。
突然而來的死亡消息和我們擔心着将發生的、在想像中演習過的死亡又大不相同。
我親愛的朋友彼得的死訊就是這後一種。
多少年來,他最親近的人都知道他在受病痛的折磨,情況危險,經常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盡管在活潑激動的讨論中,他看似生龍活虎,可是如果我們見到他談話結束後的樣子,看見他高高的身影向前彎着,在房子前面舉步維艱地走着,兩臂無力地垂下,面無表情,眼光無神看着周圍的景色,或者看見他和大家談得很興奮的時候,忽然大咳起來,那種我們大家都害怕的、令人心驚膽戰的、咳聲吓人的咳嗽,他可愛的臉會變得通紅,整個變形,見到他緩慢艱難地從座位上站起來離去,搖手叫别人别在意時,我們就知道情況到底如何了,每次告别,我們都害怕這将是最後一次。
就這樣,我對彼得辭世的消息既不覺得突然也不感到驚駭。
沒有揪心的痛苦,痛苦給自己留了時間,它要慢慢來,即使是現在,它也仍然沒有結束。
不過,在我心中彼得的形象很快就有了轉變,變得鞏固、清晰,這樣的形象隻屬于那些對我們十分寶貴、十分重要的有完滿人生的人,事實上隻屬于那些死亡使得他們在我們記憶中,在我們内心的畫像廳裡變為完滿的人。
因為我們也知道一些人,他們死之後我們感覺不到他們是完滿的,也不會說他們的人生是完滿的。
我的朋友多少年以來一直徘徊在生死的邊緣上,好些時候已經走得那麼遠,遠到我們對他的愛隻有死者才能得到。
多少次他又回來了,走出注定必死者的尊嚴回到日常的工作中來,走出克服了死亡者的優越回到眼下的氣氛,委身于偶然。
可是現在他不能夠再次回來了,我看見,也感覺到,長期以來對我而言彼得屬于那種完滿的、超越現實的人(我不想用&ldquo戴着光環的人&rdquo這樣的詞語),而不屬于和我在同一層次上活着的人。
我有這種感覺,部分由于我知道他曾經受過極大的考驗,在德國最黑暗的時代被判了死刑,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在千鈞一發之際逃過了死亡,也由于我深知他病情嚴重。
雖然每次告别之時,我們都會彼此注視對方,無言地問:&ldquo我們還有再相見的時候嗎?&rdquo還有,&ldquo是你先走還是我先走呢?&rdquo不過,我内心深處知道,這位比我年輕得多的朋友比我更加接近死亡。
他比我年歲小,看起來像孩子,顯得過分年輕,而他卻比我成熟、老到。
他勇敢的一生經曆了許多險境,兩種不同的生活态度交替着決定他的生活,而被動的、沮喪的那種占了上風。
他有時充滿活力,全心投入創造性的、有教育意義的工作,有時則渴望逃離世事,渴望甯靜和隐蔽的生活。
戰時彼得·蘇爾坎普被關進過監牢、集中營,他在德國将近投降時,在混亂中出于偶然逃脫了厄運。
自那之後,他那自&ldquo一戰&rdquo以來本已岌岌可危的健康狀态便整個垮了,心髒病嚴重,肺部也有毛病。
雖然這樣,他這些年來不僅是困苦地,而且還是緊張地、高強度地生活着,他的工作成就斐然,能夠這樣是因為他繼承了古老農民堅韌性格的遺風。
當個人精力實際上已經耗盡時,這種堅韌的傳承支撐着搖搖欲墜的人,使他能承受常人難以勝任的工作重擔。
終他一生,這種得自傳承的韌性、與大地的親近、秩序井然和忍讓的力量不斷地和他個人的性情和性格發生沖突,他不得不全力沖出父輩農民的遺傳,避不回家鄉,時常更換工作,他做過教師、士兵、軍官、編劇、編輯、出版人和作家,獨自一人征服世界。
一旦回到家鄉父親的農舍,他就成了陌生人,沒有人理解他,這在他那篇可做範文的散文中有十分貼切的描寫。
但是當他面對激動的青年作家、神經緊張的生意人、導演或演員的時候,他從容不迫帶有家鄉口音的話便能起到令人安靜的作用,在特别好的時刻,可以從他口中聽出他父輩農民智慧的耐心和
他是在法蘭克福一家醫院裡過的生日,當時他已病入膏肓。
我送了他一首我的新詩《早晨的時刻》,還配了水彩畫。
他把它拿給來探望他的朋友們看,也和大家一起喝了口香槟。
三天之後,也就是3月31日的早晨,他與世長辭。
我失去了一位最忠貞的朋友,一位我最離不開的朋友。
朋友過世之後我們才覺察到,我們愛他到什麼程度,我們是以什麼特别的色彩去愛他的。
而愛的程度和色彩有許多種。
多數情況下,愛和認識幾乎相同,我們最愛的人,我們認識他也最深。
我們在失去朋友時的悲痛程度不是最重要的,那和我們自己當時的狀況大有關系。
在某段時間,某些日子、時刻裡,我們對于逝去、對于萎謝和死亡的法則能夠泰然處之,這時我們接受死亡的消息就像樹木在秋天裡被風吹了一口氣一樣,它微微地戰栗着,輕輕歎一口氣,讓一把枯葉随風飄去,自己則陷入夢一般的寂靜中;别的時候,同一死亡的消息會使我們像被火燒、被斧砍那麼痛。
突然而來的死亡消息和我們擔心着将發生的、在想像中演習過的死亡又大不相同。
我親愛的朋友彼得的死訊就是這後一種。
多少年來,他最親近的人都知道他在受病痛的折磨,情況危險,經常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盡管在活潑激動的讨論中,他看似生龍活虎,可是如果我們見到他談話結束後的樣子,看見他高高的身影向前彎着,在房子前面舉步維艱地走着,兩臂無力地垂下,面無表情,眼光無神看着周圍的景色,或者看見他和大家談得很興奮的時候,忽然大咳起來,那種我們大家都害怕的、令人心驚膽戰的、咳聲吓人的咳嗽,他可愛的臉會變得通紅,整個變形,見到他緩慢艱難地從座位上站起來離去,搖手叫别人别在意時,我們就知道情況到底如何了,每次告别,我們都害怕這将是最後一次。
就這樣,我對彼得辭世的消息既不覺得突然也不感到驚駭。
沒有揪心的痛苦,痛苦給自己留了時間,它要慢慢來,即使是現在,它也仍然沒有結束。
不過,在我心中彼得的形象很快就有了轉變,變得鞏固、清晰,這樣的形象隻屬于那些對我們十分寶貴、十分重要的有完滿人生的人,事實上隻屬于那些死亡使得他們在我們記憶中,在我們内心的畫像廳裡變為完滿的人。
因為我們也知道一些人,他們死之後我們感覺不到他們是完滿的,也不會說他們的人生是完滿的。
我的朋友多少年以來一直徘徊在生死的邊緣上,好些時候已經走得那麼遠,遠到我們對他的愛隻有死者才能得到。
多少次他又回來了,走出注定必死者的尊嚴回到日常的工作中來,走出克服了死亡者的優越回到眼下的氣氛,委身于偶然。
可是現在他不能夠再次回來了,我看見,也感覺到,長期以來對我而言彼得屬于那種完滿的、超越現實的人(我不想用&ldquo戴着光環的人&rdquo這樣的詞語),而不屬于和我在同一層次上活着的人。
我有這種感覺,部分由于我知道他曾經受過極大的考驗,在德國最黑暗的時代被判了死刑,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在千鈞一發之際逃過了死亡,也由于我深知他病情嚴重。
雖然每次告别之時,我們都會彼此注視對方,無言地問:&ldquo我們還有再相見的時候嗎?&rdquo還有,&ldquo是你先走還是我先走呢?&rdquo不過,我内心深處知道,這位比我年輕得多的朋友比我更加接近死亡。
他比我年歲小,看起來像孩子,顯得過分年輕,而他卻比我成熟、老到。
他勇敢的一生經曆了許多險境,兩種不同的生活态度交替着決定他的生活,而被動的、沮喪的那種占了上風。
他有時充滿活力,全心投入創造性的、有教育意義的工作,有時則渴望逃離世事,渴望甯靜和隐蔽的生活。
戰時彼得·蘇爾坎普被關進過監牢、集中營,他在德國将近投降時,在混亂中出于偶然逃脫了厄運。
自那之後,他那自&ldquo一戰&rdquo以來本已岌岌可危的健康狀态便整個垮了,心髒病嚴重,肺部也有毛病。
雖然這樣,他這些年來不僅是困苦地,而且還是緊張地、高強度地生活着,他的工作成就斐然,能夠這樣是因為他繼承了古老農民堅韌性格的遺風。
當個人精力實際上已經耗盡時,這種堅韌的傳承支撐着搖搖欲墜的人,使他能承受常人難以勝任的工作重擔。
終他一生,這種得自傳承的韌性、與大地的親近、秩序井然和忍讓的力量不斷地和他個人的性情和性格發生沖突,他不得不全力沖出父輩農民的遺傳,避不回家鄉,時常更換工作,他做過教師、士兵、軍官、編劇、編輯、出版人和作家,獨自一人征服世界。
一旦回到家鄉父親的農舍,他就成了陌生人,沒有人理解他,這在他那篇可做範文的散文中有十分貼切的描寫。
但是當他面對激動的青年作家、神經緊張的生意人、導演或演員的時候,他從容不迫帶有家鄉口音的話便能起到令人安靜的作用,在特别好的時刻,可以從他口中聽出他父輩農民智慧的耐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