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阿德蕾的信
關燈
小
中
大
會像變魔術似的喚出幾百種畫面,有些一定也會在我心中複活而恢複青春。
不過,僅僅現在這樣,就已有數不清的畫面出現了,多得像草地上的小花,我們隻要開啟心靈接受它,我們金色童年的故事就會蘇醒,那個懷抱着我們、滋潤着我們、教育着我們的世界就會出現,那是我們父母及先人的世界,一個既是德國式的又是基督教的世界,一個既是施瓦本的又是國際性的世界。
那兒每一個靈魂,甚至每一個基督教徒的靈魂,都是平等的,那兒,人們對猶太人、黑人、印度人或是中國人都不感覺陌生,都能包容。
由于外祖父母和父母都獻身傳教事業,這些有色人種弟兄也進入我們的生活畫面和靈魂世界,我們不但聽說他們以及他們的國家,我們也認識來到我們家做客的幾位。
家中如果有來自印度的客人,不管是印度人還是從印度回來的歐洲人,談話中就可以聽到梵文,還可以聽到現代印度語。
我們自己家中的氛圍又是多麼非民族性更非民族主義的!外祖父是施瓦本人,外祖母是法語區瑞士人,父親是德裔俄國人,我們兄弟姐妹裡,大哥生于印度,是英國籍,二哥由于在施瓦本讀書,入了德國籍,我們其他的孩子都是瑞士巴塞爾市民,因為父親供職巴塞爾時出錢買了巴塞爾戶口。
我們畢生無法成為真正的民族主義者,與這種家庭淵源有很大的關系,雖然它不是惟一的原因。
在這民族主義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我們隻需記起我們的童年和家庭淵源,便能夠不被這種民族偏見所幹擾,這實在是太好了。
這樣,你對我而言就不是一個德國人,而我對你而言也不是個饕餮者了。
去年夏天,妮侬幫我一起選了部分詩歌,印了一本詩集,這是二十五年來我的第三本詩選。
這是一本漂亮、稱手而便宜的小書,扉頁上印了&ldquo獻給我的姐姐阿德蕾&rdquo幾個字。
你未見到過這本書。
不過,說不定這信能通過什麼渠道到達你那兒,那麼你至少就會知道,我在選編這本回顧我一生的詩集時,心中想着你,感覺到你就在我身旁。
我還重新出版了《少年好時光》,也是一本便宜的通俗本,在我戰前所寫的書當中,這是我,大概也是你,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因為書中相當忠實地叙述了我們的少年時光、我們的老房子、我們的家鄉。
但是,我寫那本書的時候,還不完全明白我們生長在其中的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它如何造就了我們。
那是個德國色彩和新教色彩很濃的世界,不過在那兒可以看到全世界,它與全世界都有聯系,它是個完整的、自我和諧的、未受損傷的健康世界,沒有破洞,沒有面紗,是個人道的基督教世界,樹林與河流、花鹿與狐狸、鄰居與姑姨,還有聖誕節與複活節、拉丁文與希臘文、歌德、馬蒂亞斯·克勞迪烏斯、艾興多夫都是那兒有機的部分,與它十分相配。
那是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同時也是個秩序井然面向中心的世界,它屬于我們,就像空氣陽光和風雨屬于我們一樣。
戰争和這些魔鬼把戲還沒有發生之前,誰會想到屬于我們的這個世界會重病纏身,病入膏肓,它的頭上會蓋着一層置人于死地的頭皮,會有一層似麻風的半真實、半不真實的東西?誰會想到,我們原先的世界似被包圍在霧中,與我們完全陌生,從我們身邊完全消失,被一個鬼蜮般的無實質的世界所取代? 我們是幸運的,不是因為我們保住了手和腳并且有飯吃有房住,而是因為我們心中有這樣一個完整、未受損傷的健康有序的世界,我們能夠回到那兒,這才是我們的珍寶、我們的幸運。
我們那個美麗高潔的神仙世界是我們的避難所,在現時的陌生中我們能夠在那兒相會,在那兒交談,保留在我們心中的世界是我們的子女和孫輩所沒有的,有的話最多也隻能有那麼點影子。
在這兒我重又找到了你,在祖先的影子下,在樹葉的沙沙聲中找到了年輕歡樂的你,而你也在這兒找到了年輕完好的我。
我們記起母親花園裡的剪秋蘿和夾竹桃,記起外祖父母箱子裡的印度小雕像和紡織品,記起一個小檀香木箱子的味道以及外祖父書房裡彌漫的煙霧。
我們彼此點頭示意,望着卡爾夫教堂的塔頂,看着星期日鎮上的樂隊在教堂高廊大鐘的旁邊吹奏贊美詩,那些格哈德、特斯騰根和巴哈寫的贊美詩我們都會唱。
我們記起進入&ldquo好房間&rdquo,聖誕節的時候,房間裡有聖誕樹和聖嬰降生伯利恒的塑像,房裡鋼琴旁的架子上放着斯爾歇和舒伯特的贊美詩和歌本,還有我們的聖樂鋼琴譜。
對了,我們家還有另一個舒伯特,就是寫了《夢的象征》和《靈魂的故事》的舒伯特博士,我們家與他關系密切,家裡門廳的櫃子上就放着他的頭像。
遇上複活節天氣不好的時候,讓我們孩子們尋找的彩蛋就不藏在那長滿花叢和羊齒草的花園裡,而藏在這鋪着大砂石的寬闊門廳裡或後面大廳裡千百本書之間。
在這些地方我們感到外祖父的精神與我們同在,即使在他去世之後,仍然如此,放假回家時,總會想念這位印度智者和魔術師,我們曾經害怕他,但更多的是尊敬他,愛他。
不過,僅僅現在這樣,就已有數不清的畫面出現了,多得像草地上的小花,我們隻要開啟心靈接受它,我們金色童年的故事就會蘇醒,那個懷抱着我們、滋潤着我們、教育着我們的世界就會出現,那是我們父母及先人的世界,一個既是德國式的又是基督教的世界,一個既是施瓦本的又是國際性的世界。
那兒每一個靈魂,甚至每一個基督教徒的靈魂,都是平等的,那兒,人們對猶太人、黑人、印度人或是中國人都不感覺陌生,都能包容。
由于外祖父母和父母都獻身傳教事業,這些有色人種弟兄也進入我們的生活畫面和靈魂世界,我們不但聽說他們以及他們的國家,我們也認識來到我們家做客的幾位。
家中如果有來自印度的客人,不管是印度人還是從印度回來的歐洲人,談話中就可以聽到梵文,還可以聽到現代印度語。
我們自己家中的氛圍又是多麼非民族性更非民族主義的!外祖父是施瓦本人,外祖母是法語區瑞士人,父親是德裔俄國人,我們兄弟姐妹裡,大哥生于印度,是英國籍,二哥由于在施瓦本讀書,入了德國籍,我們其他的孩子都是瑞士巴塞爾市民,因為父親供職巴塞爾時出錢買了巴塞爾戶口。
我們畢生無法成為真正的民族主義者,與這種家庭淵源有很大的關系,雖然它不是惟一的原因。
在這民族主義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我們隻需記起我們的童年和家庭淵源,便能夠不被這種民族偏見所幹擾,這實在是太好了。
這樣,你對我而言就不是一個德國人,而我對你而言也不是個饕餮者了。
去年夏天,妮侬幫我一起選了部分詩歌,印了一本詩集,這是二十五年來我的第三本詩選。
這是一本漂亮、稱手而便宜的小書,扉頁上印了&ldquo獻給我的姐姐阿德蕾&rdquo幾個字。
你未見到過這本書。
不過,說不定這信能通過什麼渠道到達你那兒,那麼你至少就會知道,我在選編這本回顧我一生的詩集時,心中想着你,感覺到你就在我身旁。
我還重新出版了《少年好時光》,也是一本便宜的通俗本,在我戰前所寫的書當中,這是我,大概也是你,最喜歡的一本小說,因為書中相當忠實地叙述了我們的少年時光、我們的老房子、我們的家鄉。
但是,我寫那本書的時候,還不完全明白我們生長在其中的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它如何造就了我們。
那是個德國色彩和新教色彩很濃的世界,不過在那兒可以看到全世界,它與全世界都有聯系,它是個完整的、自我和諧的、未受損傷的健康世界,沒有破洞,沒有面紗,是個人道的基督教世界,樹林與河流、花鹿與狐狸、鄰居與姑姨,還有聖誕節與複活節、拉丁文與希臘文、歌德、馬蒂亞斯·克勞迪烏斯、艾興多夫都是那兒有機的部分,與它十分相配。
那是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同時也是個秩序井然面向中心的世界,它屬于我們,就像空氣陽光和風雨屬于我們一樣。
戰争和這些魔鬼把戲還沒有發生之前,誰會想到屬于我們的這個世界會重病纏身,病入膏肓,它的頭上會蓋着一層置人于死地的頭皮,會有一層似麻風的半真實、半不真實的東西?誰會想到,我們原先的世界似被包圍在霧中,與我們完全陌生,從我們身邊完全消失,被一個鬼蜮般的無實質的世界所取代? 我們是幸運的,不是因為我們保住了手和腳并且有飯吃有房住,而是因為我們心中有這樣一個完整、未受損傷的健康有序的世界,我們能夠回到那兒,這才是我們的珍寶、我們的幸運。
我們那個美麗高潔的神仙世界是我們的避難所,在現時的陌生中我們能夠在那兒相會,在那兒交談,保留在我們心中的世界是我們的子女和孫輩所沒有的,有的話最多也隻能有那麼點影子。
在這兒我重又找到了你,在祖先的影子下,在樹葉的沙沙聲中找到了年輕歡樂的你,而你也在這兒找到了年輕完好的我。
我們記起母親花園裡的剪秋蘿和夾竹桃,記起外祖父母箱子裡的印度小雕像和紡織品,記起一個小檀香木箱子的味道以及外祖父書房裡彌漫的煙霧。
我們彼此點頭示意,望着卡爾夫教堂的塔頂,看着星期日鎮上的樂隊在教堂高廊大鐘的旁邊吹奏贊美詩,那些格哈德、特斯騰根和巴哈寫的贊美詩我們都會唱。
我們記起進入&ldquo好房間&rdquo,聖誕節的時候,房間裡有聖誕樹和聖嬰降生伯利恒的塑像,房裡鋼琴旁的架子上放着斯爾歇和舒伯特的贊美詩和歌本,還有我們的聖樂鋼琴譜。
對了,我們家還有另一個舒伯特,就是寫了《夢的象征》和《靈魂的故事》的舒伯特博士,我們家與他關系密切,家裡門廳的櫃子上就放着他的頭像。
遇上複活節天氣不好的時候,讓我們孩子們尋找的彩蛋就不藏在那長滿花叢和羊齒草的花園裡,而藏在這鋪着大砂石的寬闊門廳裡或後面大廳裡千百本書之間。
在這些地方我們感到外祖父的精神與我們同在,即使在他去世之後,仍然如此,放假回家時,總會想念這位印度智者和魔術師,我們曾經害怕他,但更多的是尊敬他,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