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我的弟弟漢斯
關燈
小
中
大
生命中有一些我們無法忘卻的時刻,當我們從外部觀察自己,忽然發現一些本來不存在或不為自己所知的特點,這樣的時刻,是無法忘卻的。
我們會全身震顫,震驚于這新的發現,發現我們的本質并非永遠一緻、并非如我們一向以為的那樣固定不變。
我們從騙人的甜蜜夢中醒過來一會兒,見到自己改變了,變大或變小,發展了或萎縮了。
無論我們的心情是喜是憂,在這一刻裡,我們見到自己随着無盡的激流漂流,它或是發展的,或是變動的,或是吞沒一切的消逝,我們雖然知道它存在,不過,一般我們會将自己和自己的一些理想當成例外情況。
因為,如果我們是清醒的,那麼,這清醒的一刻會擴展為幾個月或幾年,那樣我們就無法生存,我們無論如何受不了這種清醒狀态。
我猜大多數的人連清醒的一刻也沒有經曆過,他們畢生住在自己看似不會變動的尖塔裡,像諾亞在他的方舟中一樣,看着生命之激流、死亡之激流從身邊咆哮而過,看着陌生人或朋友被卷走,于是追呼他們、恸哭他們,而以為自己會永遠穩當停留在岸上觀看,不會跟着被沖走,不會一起被吞沒。
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圍着每一個人轉,每一個人的有生之日都是世界曆史的終點和高峰:在他之前有幾千年的時光逝去,有許多的種族消亡,而繼他之後什麼也沒有,巨大的世界曆史看來隻是在為此刻、為當前的天頂服務。
如果這種自己是中心、站在岸邊不會被卷走的感覺被擾亂,幼稚的人會覺得這是種威脅,他拒絕被喚醒,被教導,他覺得蘇醒過來、觸及現實的真實是可恨的事,他覺得精神含有敵意,他會憤怒地、直覺地避開那些他認為被蘇醒狀态所侵襲的人,避開預言者、問題人物、天才、先知和精神錯亂者。
今天看來,我也不曾有過許多這樣的蘇醒時刻,其中有些在我漫長的一生中已經被遺忘,記憶總想将它們塵封。
我少年時代幾次蘇醒的體驗最為強烈。
當然,後來每當這樣的警告時刻到來時,我已經比較有經驗,比較聰明,也能夠比較好、比較有智慧地去思考,不過經曆和體驗本身以及蘇醒時那一刻的震顫,在少年時代則更為真切、更令人驚訝,那時的體驗更加血淋淋、更加充滿激情。
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倘若遇到了大天使,他的心會跳得很厲害,不過他不會比少年時黃昏時刻在花園門口等待女友時更緊張、更歡欣。
我今天想起來的體驗發生在片刻間,大概隻有幾秒鐘之久。
但是在那蘇醒和知覺的瞬間我們看到了許多東西,回憶它、記錄它所需要的時間,往往比經曆本身要多得多,就像我們回憶和記錄夢境一樣。
那是在卡爾夫的老家發生的事,聖誕夜在我們那間&ldquo美麗的房間&rdquo裡,高高的聖誕樹上點着蠟燭,我們已唱完第二首歌。
最莊嚴最重要的時刻已經過去了,那就是父親朗讀福音書的時刻:父親高高的個子站在聖誕樹前,手中拿着小小的福音書,他以節慶的聲調讀着、背着耶稣誕生的故事:&ldquo牧羊人在野外羊欄旁,他們夜間守護着羊群&hellip&hellip&rdquo這是我們聖誕節的核心節目:圍着聖誕樹,聽着父親激動的聲音,眼睛看着擺放在屋子一角的半圓桌上的青苔和石頭之間的伯利恒城,緊張快樂地等待着禮物。
這時心中會有輕微的矛盾,這是每一個節日都有的心靈掙紮,這種矛盾使我們有點兒敗興,同時又增加了節日氣氛,這是塵世與神國的抗争,是自然的快樂與虔誠的快樂之間的矛盾。
雖然這種矛盾在聖誕節不像在複活節那麼糟,在耶稣誕生的日子裡,人們允許歡樂,也應當歡樂,然而伯利恒馬槽裡的耶稣的誕生、聖誕樹和燭光、聖誕餅幹和星形餅幹的香味所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心中忐忑不安的催迫感相伴,因為想知道幾星期來希望得到的禮物是不是真的會出現在禮物桌上,實在是一種很奇特的不純的感覺。
反正,和燭光和歌聲一樣,這種輕微的困擾和良心小小的不安也屬于節日。
在我們家,慶賀生日時總要先唱一首歌,歌詞的頭兩行充滿懷疑:生而為人,何言快樂? 雖然這樣,我們還是快樂的。
孩童時代,我唱這歌的時候總是把問号略掉,我确信,&ldquo生而為人&rdquo确是快樂的事,特别是有人生日的那天。
所以,在聖誕夜我們大家都從心底感到欣喜。
福音念完了,第二首歌唱過了,唱歌的時候我已經偷偷往擺着我禮物的桌子一角看了看,現在我們走向自己的禮物,母親領着女孩們到放她們禮物的地方。
屋裡已經很暖和了,房間閃爍着燭光,彌漫着蠟和樹脂的氣味,還有濃濃的餅幹香味。
女孩們彼此興奮地小聲說着話,顯露出她們的喜悅,撫摸着她們的禮物,小妹妹正打開自己的禮物,不禁歡呼起來。
當時我大約十三或十四歲。
我也像大家一樣,離開聖誕樹,走向我的禮物桌,我的眼睛已經尋找到禮物,于是看準
我們會全身震顫,震驚于這新的發現,發現我們的本質并非永遠一緻、并非如我們一向以為的那樣固定不變。
我們從騙人的甜蜜夢中醒過來一會兒,見到自己改變了,變大或變小,發展了或萎縮了。
無論我們的心情是喜是憂,在這一刻裡,我們見到自己随着無盡的激流漂流,它或是發展的,或是變動的,或是吞沒一切的消逝,我們雖然知道它存在,不過,一般我們會将自己和自己的一些理想當成例外情況。
因為,如果我們是清醒的,那麼,這清醒的一刻會擴展為幾個月或幾年,那樣我們就無法生存,我們無論如何受不了這種清醒狀态。
我猜大多數的人連清醒的一刻也沒有經曆過,他們畢生住在自己看似不會變動的尖塔裡,像諾亞在他的方舟中一樣,看着生命之激流、死亡之激流從身邊咆哮而過,看着陌生人或朋友被卷走,于是追呼他們、恸哭他們,而以為自己會永遠穩當停留在岸上觀看,不會跟着被沖走,不會一起被吞沒。
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圍着每一個人轉,每一個人的有生之日都是世界曆史的終點和高峰:在他之前有幾千年的時光逝去,有許多的種族消亡,而繼他之後什麼也沒有,巨大的世界曆史看來隻是在為此刻、為當前的天頂服務。
如果這種自己是中心、站在岸邊不會被卷走的感覺被擾亂,幼稚的人會覺得這是種威脅,他拒絕被喚醒,被教導,他覺得蘇醒過來、觸及現實的真實是可恨的事,他覺得精神含有敵意,他會憤怒地、直覺地避開那些他認為被蘇醒狀态所侵襲的人,避開預言者、問題人物、天才、先知和精神錯亂者。
今天看來,我也不曾有過許多這樣的蘇醒時刻,其中有些在我漫長的一生中已經被遺忘,記憶總想将它們塵封。
我少年時代幾次蘇醒的體驗最為強烈。
當然,後來每當這樣的警告時刻到來時,我已經比較有經驗,比較聰明,也能夠比較好、比較有智慧地去思考,不過經曆和體驗本身以及蘇醒時那一刻的震顫,在少年時代則更為真切、更令人驚訝,那時的體驗更加血淋淋、更加充滿激情。
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倘若遇到了大天使,他的心會跳得很厲害,不過他不會比少年時黃昏時刻在花園門口等待女友時更緊張、更歡欣。
我今天想起來的體驗發生在片刻間,大概隻有幾秒鐘之久。
但是在那蘇醒和知覺的瞬間我們看到了許多東西,回憶它、記錄它所需要的時間,往往比經曆本身要多得多,就像我們回憶和記錄夢境一樣。
那是在卡爾夫的老家發生的事,聖誕夜在我們那間&ldquo美麗的房間&rdquo裡,高高的聖誕樹上點着蠟燭,我們已唱完第二首歌。
最莊嚴最重要的時刻已經過去了,那就是父親朗讀福音書的時刻:父親高高的個子站在聖誕樹前,手中拿着小小的福音書,他以節慶的聲調讀着、背着耶稣誕生的故事:&ldquo牧羊人在野外羊欄旁,他們夜間守護着羊群&hellip&hellip&rdquo這是我們聖誕節的核心節目:圍着聖誕樹,聽着父親激動的聲音,眼睛看着擺放在屋子一角的半圓桌上的青苔和石頭之間的伯利恒城,緊張快樂地等待着禮物。
這時心中會有輕微的矛盾,這是每一個節日都有的心靈掙紮,這種矛盾使我們有點兒敗興,同時又增加了節日氣氛,這是塵世與神國的抗争,是自然的快樂與虔誠的快樂之間的矛盾。
雖然這種矛盾在聖誕節不像在複活節那麼糟,在耶稣誕生的日子裡,人們允許歡樂,也應當歡樂,然而伯利恒馬槽裡的耶稣的誕生、聖誕樹和燭光、聖誕餅幹和星形餅幹的香味所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心中忐忑不安的催迫感相伴,因為想知道幾星期來希望得到的禮物是不是真的會出現在禮物桌上,實在是一種很奇特的不純的感覺。
反正,和燭光和歌聲一樣,這種輕微的困擾和良心小小的不安也屬于節日。
在我們家,慶賀生日時總要先唱一首歌,歌詞的頭兩行充滿懷疑:生而為人,何言快樂? 雖然這樣,我們還是快樂的。
孩童時代,我唱這歌的時候總是把問号略掉,我确信,&ldquo生而為人&rdquo确是快樂的事,特别是有人生日的那天。
所以,在聖誕夜我們大家都從心底感到欣喜。
福音念完了,第二首歌唱過了,唱歌的時候我已經偷偷往擺着我禮物的桌子一角看了看,現在我們走向自己的禮物,母親領着女孩們到放她們禮物的地方。
屋裡已經很暖和了,房間閃爍着燭光,彌漫着蠟和樹脂的氣味,還有濃濃的餅幹香味。
女孩們彼此興奮地小聲說着話,顯露出她們的喜悅,撫摸着她們的禮物,小妹妹正打開自己的禮物,不禁歡呼起來。
當時我大約十三或十四歲。
我也像大家一樣,離開聖誕樹,走向我的禮物桌,我的眼睛已經尋找到禮物,于是看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