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摭談
關燈
小
中
大
(1932年)
今天我想将我在不同年代的思索與筆記整理成文,旨在把我所偏愛的兩個觀點聯系起來:即人成長為人的三階段觀點和人的兩種基本類型觀點。
第一個觀點對我尤為重要,太神聖了,我認為它就是絕對真理。
第二個觀點純屬主觀想法,我自己也不希望對它予以過多的重視;不過偶爾在對生活與曆史進行考察時,它對我很有用。
人成長為人的路程始于無罪(天堂、童年、不擔負責任的前階段)。
由此走向有罪,走向對善與惡的覺醒,走向應付文化、道德、宗教與人類理想所提出的要求的階段。
這一階段的生活對任何一個真正投入而又不從衆趨同的個人來說,将不可避免地以絕望告終,即他終會悟到,道德沒有實現的可能,遵從沒有百分之百的遵從,服務沒有全心全意的服務以及正義與善境乃可望而不可即之境界。
絕望所導緻的或是消失滅亡,或是進入一種精神的第三境界,使人能體驗一種超越道德、法律的狀态,使人能朝着獲得徹悟與解脫的方向邁進,使人能達到一種新的、更高的不擔負責任的境界,簡單地說,使人進入信仰。
不管信仰采取的是何種形式或表現,其内容總是一緻的:我們應盡量避惡從善;我們對世界以及我們本人之不完善不負有責任;我們主宰不了自己而是受主宰者;在我們的認知範圍之外還有一個上帝或一個&ldquo它&rdquo&mdash&mdash是我們服侍亦是我們可以托付的主人。
此種說法是歐洲式,也可以說幾乎是基督式的說法。
印度的婆羅門(這個教,如果将與之抗争的運動&mdash&mdash佛教,也包括在内的話,則可以說是人類在神學上最高的成就)雖具有不同的範疇,但都能夠對人生過程作出相同的解釋。
其階段的順序大約是:純樸的人因受恐懼與欲望所支配而渴求得到解脫;解脫的辦法與道路就是瑜伽術&mdash&mdash一種教人克制沖動的修煉。
至于把瑜伽純粹當做一種物質與機械的反省修行或作為一種最高尚的精神鍛煉來修煉則無關緊要&mdash&mdash其意義總是:教人們蔑視表象世界與感官世界,通過靜思去感覺我們固有的、與世界精神合一的心靈、自性(Atman)。
瑜伽恰恰相當于我們的第二階段&mdash&mdash它以修行來尋求解脫。
普通百姓對之贊賞有加,亦估計過高;純樸的人則容易把修行人當成聖者或看破紅塵的高人。
瑜伽其實隻不過是一個階段,仍以絕望告終。
有關釋迦牟尼佛的傳說(還有成百的其他傳說)都對此有很好的說明。
隻有當瑜伽被徹悟取代,隻有當它被領悟為一種有所求之為、一種勤奮、一種貪欲與饑渴,隻有當從表象生活中醒過來的人發現自己乃永恒不滅,乃精神中的精神,乃自性時,他才會成為無動于衷的生活觀察者,才能自在地有為或無為,自在地享受或禁欲,如此而不為表面之我所動。
其表面之我已完全變成了自性。
聖者們的這種&ldquo覺醒&rdquo(與佛的涅槃同義)相當于我們的第三階段。
再用另一種象征語言來說,它就是等同于老子所說的&ldquo道&rdquo的階段;&ldquo道&rdquo的道路就是從對仁義的有以為到對罪與德的無以為而至&ldquo道&rdquo。
對我來說,這些至關重要的精神體驗有其相互關聯的意義,因為逐漸地經過多年,甚至幾十年的間歇中,我隐約對一個核心問題的感知一再在印度人、中國人與基督教徒對人生所作的解釋中和發現中得到證實,而且處處以相似的象征表現出來。
人是什麼、人之苦難與人之所求,世世代代、全球各地都一緻無異,這沒有比通過上述體驗能得到更有力的證實。
至于我們&mdash&mdash如許多現代人,把這種對人類的思考與體驗用宗教哲學概念來表達的方式看成一種過時且已為今人所超越的表達方式則無關緊要。
我這篇文章所用的&ldquo神學&rdquo這個詞,就我來說,它含有時代的色彩,它将是會被淘汰消失掉的某一時期的産物。
藝術與語言同樣也可能隻屬于人類曆史某些階段特有的表達工具;它們也有可能會被淘汰、被取代。
然而,在我看來,在任何一個階段,在人們追求真理時,沒有什麼比感知到種族、膚色、語言與文化的區别是基于完全的一緻性,感知到人非千差萬别,精神亦非千差萬别而隻有&ldquo一個人類&rdquo、&ldquo一個精神&rdquo這些體會更為重要,更令人感到慰藉。
再概述一下:人成長為人的過程是從無罪到有罪,從有罪到絕望,從絕望到滅亡或解脫,即非為了逃避道德與文化而再返回童年的天堂,而是去經受兩者的洗禮直至能根據自己的信仰來生活。
當然在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出現倒退。
但要一個已經覺醒過來的人從善惡統治的王國再逃回無罪的天堂是較難做到的。
更可能經常發生的則是,那些有過徹悟與
第一個觀點對我尤為重要,太神聖了,我認為它就是絕對真理。
第二個觀點純屬主觀想法,我自己也不希望對它予以過多的重視;不過偶爾在對生活與曆史進行考察時,它對我很有用。
人成長為人的路程始于無罪(天堂、童年、不擔負責任的前階段)。
由此走向有罪,走向對善與惡的覺醒,走向應付文化、道德、宗教與人類理想所提出的要求的階段。
這一階段的生活對任何一個真正投入而又不從衆趨同的個人來說,将不可避免地以絕望告終,即他終會悟到,道德沒有實現的可能,遵從沒有百分之百的遵從,服務沒有全心全意的服務以及正義與善境乃可望而不可即之境界。
絕望所導緻的或是消失滅亡,或是進入一種精神的第三境界,使人能體驗一種超越道德、法律的狀态,使人能朝着獲得徹悟與解脫的方向邁進,使人能達到一種新的、更高的不擔負責任的境界,簡單地說,使人進入信仰。
不管信仰采取的是何種形式或表現,其内容總是一緻的:我們應盡量避惡從善;我們對世界以及我們本人之不完善不負有責任;我們主宰不了自己而是受主宰者;在我們的認知範圍之外還有一個上帝或一個&ldquo它&rdquo&mdash&mdash是我們服侍亦是我們可以托付的主人。
此種說法是歐洲式,也可以說幾乎是基督式的說法。
印度的婆羅門(這個教,如果将與之抗争的運動&mdash&mdash佛教,也包括在内的話,則可以說是人類在神學上最高的成就)雖具有不同的範疇,但都能夠對人生過程作出相同的解釋。
其階段的順序大約是:純樸的人因受恐懼與欲望所支配而渴求得到解脫;解脫的辦法與道路就是瑜伽術&mdash&mdash一種教人克制沖動的修煉。
至于把瑜伽純粹當做一種物質與機械的反省修行或作為一種最高尚的精神鍛煉來修煉則無關緊要&mdash&mdash其意義總是:教人們蔑視表象世界與感官世界,通過靜思去感覺我們固有的、與世界精神合一的心靈、自性(Atman)。
瑜伽恰恰相當于我們的第二階段&mdash&mdash它以修行來尋求解脫。
普通百姓對之贊賞有加,亦估計過高;純樸的人則容易把修行人當成聖者或看破紅塵的高人。
瑜伽其實隻不過是一個階段,仍以絕望告終。
有關釋迦牟尼佛的傳說(還有成百的其他傳說)都對此有很好的說明。
隻有當瑜伽被徹悟取代,隻有當它被領悟為一種有所求之為、一種勤奮、一種貪欲與饑渴,隻有當從表象生活中醒過來的人發現自己乃永恒不滅,乃精神中的精神,乃自性時,他才會成為無動于衷的生活觀察者,才能自在地有為或無為,自在地享受或禁欲,如此而不為表面之我所動。
其表面之我已完全變成了自性。
聖者們的這種&ldquo覺醒&rdquo(與佛的涅槃同義)相當于我們的第三階段。
再用另一種象征語言來說,它就是等同于老子所說的&ldquo道&rdquo的階段;&ldquo道&rdquo的道路就是從對仁義的有以為到對罪與德的無以為而至&ldquo道&rdquo。
對我來說,這些至關重要的精神體驗有其相互關聯的意義,因為逐漸地經過多年,甚至幾十年的間歇中,我隐約對一個核心問題的感知一再在印度人、中國人與基督教徒對人生所作的解釋中和發現中得到證實,而且處處以相似的象征表現出來。
人是什麼、人之苦難與人之所求,世世代代、全球各地都一緻無異,這沒有比通過上述體驗能得到更有力的證實。
至于我們&mdash&mdash如許多現代人,把這種對人類的思考與體驗用宗教哲學概念來表達的方式看成一種過時且已為今人所超越的表達方式則無關緊要。
我這篇文章所用的&ldquo神學&rdquo這個詞,就我來說,它含有時代的色彩,它将是會被淘汰消失掉的某一時期的産物。
藝術與語言同樣也可能隻屬于人類曆史某些階段特有的表達工具;它們也有可能會被淘汰、被取代。
然而,在我看來,在任何一個階段,在人們追求真理時,沒有什麼比感知到種族、膚色、語言與文化的區别是基于完全的一緻性,感知到人非千差萬别,精神亦非千差萬别而隻有&ldquo一個人類&rdquo、&ldquo一個精神&rdquo這些體會更為重要,更令人感到慰藉。
再概述一下:人成長為人的過程是從無罪到有罪,從有罪到絕望,從絕望到滅亡或解脫,即非為了逃避道德與文化而再返回童年的天堂,而是去經受兩者的洗禮直至能根據自己的信仰來生活。
當然在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出現倒退。
但要一個已經覺醒過來的人從善惡統治的王國再逃回無罪的天堂是較難做到的。
更可能經常發生的則是,那些有過徹悟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