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仰
關燈
小
中
大
(1931年)
有時我會在文章裡談起我的信仰,十多年前我還曾經試圖把我的信仰寫成書,那本書叫《悉達多》。
印度學生和日本和尚對這本書裡關于信仰的問題常加以審視和讨論,但是他們的基督教同行卻很少這麼做。
在那本書裡,我的信仰有一個印度名字和一副印度面孔,那并不是偶然的。
我體驗過兩種宗教的形式,我的父輩祖輩都是虔誠正直的基督教徒,而我又是印度古籍的讀者,最崇敬的是奧義書、薄伽梵書和佛祖的宣道書。
我成長在真正的、活生生的基督教義之中,而最初的宗教情感卻是在印度體驗到的,這也不是偶然的事。
我的父母和外祖父畢生在印度傳教,雖然直到我的一位表兄和我這裡認識到各種宗教之間是沒有高低之分的那時,我的父母和外祖父都對印度的信仰形式已有相當深入的認識,他們對印度的宗教也頗具好感,隻是他們不能完全承認罷了,所以說,我從小就生活在洋溢着印度精神和基督教精神的氛圍中。
我認識的基督教形式對我的生活有深刻影響,它十分刻闆、脆弱而無常,這種形式今天已經過時,也幾乎已經消失了。
我幼年認識的是具有清教徒色彩的新教,經曆深刻而強烈。
我的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生命完完全全由神的國度所決定,他們為侍奉神而存在。
人把自己的生命看做神的生命,不是出于自私的原因,而是作為侍奉和供給而生活在神面前,這是我幼時最深切的經曆,也是我得自家庭的最大遺産,我一生受這一經曆的強烈影響,從未看重世間和世人,并且随着年歲的增長,越來越看得淡薄。
但是我父母那種表現為活生生的生命的基督教精神,畢生侍奉和供給,将生命奉獻給召會和服務于召會的基督教精神,無論多麼偉大和高尚,其宗教和宗派的形式&mdash&mdash這是我們小孩子所認識的形式&mdash&mdash卻是我從很小就不願信任、不能忍受的。
我們總要念一些格言,唱一些詩歌,而這就使得有詩人氣質的我感到受辱。
當幼年時期過去之後,我在少年時也已經看得出,像我外祖父和父親這樣的人,事實上非常痛苦,因為他們不能像天主教徒那樣有規定的教旨和教條,不能像他們那樣有真正的、行之有效的儀式和真正的教堂。
所謂的&ldquo新教&rdquo教會是不存在的,分布在各處的鄉村小教堂就是它的教會,這些教會的曆史以及新教的封侯,一點也不比被他們責罵的天主教教會高尚,幾乎所有真正的基督教精神、對神國的獻身精神都不是在這些小教堂内完成的,而是在更偏僻的,不過卻是熾熱警醒的秘密集會中以不固定的形式實現的,這些事我少年時代就已得知,雖然在我們家裡說起鄉村教堂及其傳統形式總是充滿敬意(一種我感到并非完全真誠的敬意,我很早就對它有懷疑)。
事實上,我少年時代從未從教堂得着宗教體驗。
家中個人的禮拜和祈禱、父母的生活方式、他們不同尋常的貧窮、他們樂于接受困難的态度、
印度學生和日本和尚對這本書裡關于信仰的問題常加以審視和讨論,但是他們的基督教同行卻很少這麼做。
在那本書裡,我的信仰有一個印度名字和一副印度面孔,那并不是偶然的。
我體驗過兩種宗教的形式,我的父輩祖輩都是虔誠正直的基督教徒,而我又是印度古籍的讀者,最崇敬的是奧義書、薄伽梵書和佛祖的宣道書。
我成長在真正的、活生生的基督教義之中,而最初的宗教情感卻是在印度體驗到的,這也不是偶然的事。
我的父母和外祖父畢生在印度傳教,雖然直到我的一位表兄和我這裡認識到各種宗教之間是沒有高低之分的那時,我的父母和外祖父都對印度的信仰形式已有相當深入的認識,他們對印度的宗教也頗具好感,隻是他們不能完全承認罷了,所以說,我從小就生活在洋溢着印度精神和基督教精神的氛圍中。
我認識的基督教形式對我的生活有深刻影響,它十分刻闆、脆弱而無常,這種形式今天已經過時,也幾乎已經消失了。
我幼年認識的是具有清教徒色彩的新教,經曆深刻而強烈。
我的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生命完完全全由神的國度所決定,他們為侍奉神而存在。
人把自己的生命看做神的生命,不是出于自私的原因,而是作為侍奉和供給而生活在神面前,這是我幼時最深切的經曆,也是我得自家庭的最大遺産,我一生受這一經曆的強烈影響,從未看重世間和世人,并且随着年歲的增長,越來越看得淡薄。
但是我父母那種表現為活生生的生命的基督教精神,畢生侍奉和供給,将生命奉獻給召會和服務于召會的基督教精神,無論多麼偉大和高尚,其宗教和宗派的形式&mdash&mdash這是我們小孩子所認識的形式&mdash&mdash卻是我從很小就不願信任、不能忍受的。
我們總要念一些格言,唱一些詩歌,而這就使得有詩人氣質的我感到受辱。
當幼年時期過去之後,我在少年時也已經看得出,像我外祖父和父親這樣的人,事實上非常痛苦,因為他們不能像天主教徒那樣有規定的教旨和教條,不能像他們那樣有真正的、行之有效的儀式和真正的教堂。
所謂的&ldquo新教&rdquo教會是不存在的,分布在各處的鄉村小教堂就是它的教會,這些教會的曆史以及新教的封侯,一點也不比被他們責罵的天主教教會高尚,幾乎所有真正的基督教精神、對神國的獻身精神都不是在這些小教堂内完成的,而是在更偏僻的,不過卻是熾熱警醒的秘密集會中以不固定的形式實現的,這些事我少年時代就已得知,雖然在我們家裡說起鄉村教堂及其傳統形式總是充滿敬意(一種我感到并非完全真誠的敬意,我很早就對它有懷疑)。
事實上,我少年時代從未從教堂得着宗教體驗。
家中個人的禮拜和祈禱、父母的生活方式、他們不同尋常的貧窮、他們樂于接受困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