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述
關燈
小
中
大
了房子、家庭、财産和舒服的日子。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天天都要告别,也天天都感到驚異,我怎麼能熬過這一切而照樣活着,照樣愛着這離奇的生命中的某些東西,而這生命卻似乎從來隻知道給我痛苦、失望和損失。
有一點我該補述一下:在戰争期間,似乎也有一位天使在冥冥之中守護着我。
我的痛苦使我感到孤立無援,直到我上面說的蛻變開始之前,我都無時無刻不為自己的不幸命運而自怨自艾,可是也正是這痛苦和我的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保護了我,像裝甲一樣使我免于接觸外面的世界。
戰争期間我所生活的城市伯爾尼是那樣一個充斥着政治陰謀、間諜活動、賄賂收買和投機操縱的淵薮,地球上少有哪個地方把這一切表現得這麼集中,周旋在德國、中立國和敵國的外交捭阖之間,它一夜之間變得人口過剩,雲集了大批的外交官、政壇掮客、間諜、新聞記者、豪商富賈和投機客。
我生活在外交官和軍人之間,還和來自各國,包括與德國敵對的國家的人時相過從,我的周圍像是一張交織着間諜與反間諜、密探、陰謀,以及政治交易與私人買賣的網&mdash&mdash而我在那些年頭裡對這一切竟懵然無知!我被摸底,被竊聽,被密查,時而被敵對國,時而被中立國,又時而被自己的同胞們列為可疑對象,而我卻全然蒙在鼓中,直到很久之後,我才風聞到一些枝枝節節。
簡直難以理解,我竟然能在這樣一個氛圍中我行我素、安然無恙地度日,可是事情就是這麼過來了。
戰争結束了,我的蛻變于焉告終,可是我經受的考驗之苦卻也同時達到了高潮。
這痛苦不再與戰争和世界命運有關,德國的戰敗,對于我們生活在國外的人自從兩年前就已是意料中事,所帶來的恐慌不安也已成為過去。
我完完全全沉浸在内省和對一己命運的思考之中,雖然我常常感到,我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整個人類命運的問題。
我看到在自己身上重又再現出世界上的各式戰争、殺戮、癫狂、窮極奢侈和貪生怕死。
我必須首先把自我矜持抛在一邊,繼而把自我貶抑也棄之不顧,必須擺脫一切,專心緻志地把這場劫亂想通看透,懷着一個時明時滅的希望,在穿越它之後的彼岸,重新找回自然和清白無辜。
每一個如夢初醒并且有真覺悟的人都得走一趟,或者若幹趟這條荒漠中的窄徑&mdash&mdash同任何人商量都是徒然。
當朋友們背棄我時,我感到傷心,卻并不愠然。
我感到負擔反而是在自己這一邊,當這班過去的朋友說,我從前是個多麼平易可親的人和作家,而眼前的難題簡直莫名其妙時,他們是完完全全有道理的。
事實上我早已不談品味、風格,等等,我根本找不到一個能夠理解我的語言的人。
當他們指責我說,我的作品中已失去了美與和諧,可能還是他們有理。
這些字眼徒然使我發笑而已&mdash&mdash對于一個被宣判了死刑、在随時會倒塌的危牆之間奔突逃命的人來說,美與和諧到底有何意義呢?是否,與我夙來的信念相反,我根本就稱不上一個作家,而我在美的領域裡的汲汲追求,隻不過是個錯誤呢?真相如何,對我也已不再重要了。
我曾經曆盡艱辛、吃盡苦頭、通過了自己靈魂内的地獄之旅才獲得的一切,大多成了不值一文的虛套,恐怕我一向引為自豪的天分或适任也是一種自欺而已。
這是多麼微不足道!我當初滿懷虛榮和童真之樂而引為己任的追求也已蕩然無存。
我早已不把我的任務,或不如說我的救亡之路,寄托在詩歌、哲學或某門學科的領域,而是寄托在,讓少許真正有生命力的和強韌的東西能夠在我身上持續不絕,也寄托在對某些事物的絕對忠貞之上,也即我還能感覺到活在我身上的那些事物。
這就是生命,這就是神。
&mdash&mdash後來,當這些劍拔弩張的時期過去之後,這一切就顯得完全是兩回事了,因為當初的實情和它們的名稱已失去了意義,前日還被奉為神聖的,今天可能會被視為滑稽可笑了。
當戰争對于我來說也終于成為過去,也就是在1919年春天,我就遷居到瑞士的一個僻靜角落,并且隐居起來。
由于我一生對印度和中國的智慧頗事涉獵(這是得自祖輩和父輩的家傳),我又部分地把我的新經曆用東方式的形象化語言寫了出來,人們就常常稱我為&ldquo佛教徒&rdquo,對此我隻有暗自發笑,因為在所有的宗教之中,我所知最少的恐怕恰恰就是佛教了。
可是他們說的也不能算全錯,我到後來才發現,其中确實含着真理的一粟。
假如一個人自己選擇宗教不是癡想的話,我一定會順從内心最深處的召喚皈依一個舊式的宗教:儒教、婆羅門教或天主教。
我之所以會這樣做,倒不是因為我天生對這些宗教感到親近,而是出于一種追求反極的渴望,因為我不僅湊巧是兩位虔誠新教徒的兒子,從性情和禀賦來說,我也是個十足的新教徒(這一點和我對當前新教教會的深刻反感并不矛盾)。
而一位真正的新教徒總是對自己的教會像對别的教一樣抗拒的,因為他的本質決定了他重視未來更甚于現在。
在這一層意義上,說佛祖曾是新教徒也未嘗不可。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天天都要告别,也天天都感到驚異,我怎麼能熬過這一切而照樣活着,照樣愛着這離奇的生命中的某些東西,而這生命卻似乎從來隻知道給我痛苦、失望和損失。
有一點我該補述一下:在戰争期間,似乎也有一位天使在冥冥之中守護着我。
我的痛苦使我感到孤立無援,直到我上面說的蛻變開始之前,我都無時無刻不為自己的不幸命運而自怨自艾,可是也正是這痛苦和我的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保護了我,像裝甲一樣使我免于接觸外面的世界。
戰争期間我所生活的城市伯爾尼是那樣一個充斥着政治陰謀、間諜活動、賄賂收買和投機操縱的淵薮,地球上少有哪個地方把這一切表現得這麼集中,周旋在德國、中立國和敵國的外交捭阖之間,它一夜之間變得人口過剩,雲集了大批的外交官、政壇掮客、間諜、新聞記者、豪商富賈和投機客。
我生活在外交官和軍人之間,還和來自各國,包括與德國敵對的國家的人時相過從,我的周圍像是一張交織着間諜與反間諜、密探、陰謀,以及政治交易與私人買賣的網&mdash&mdash而我在那些年頭裡對這一切竟懵然無知!我被摸底,被竊聽,被密查,時而被敵對國,時而被中立國,又時而被自己的同胞們列為可疑對象,而我卻全然蒙在鼓中,直到很久之後,我才風聞到一些枝枝節節。
簡直難以理解,我竟然能在這樣一個氛圍中我行我素、安然無恙地度日,可是事情就是這麼過來了。
戰争結束了,我的蛻變于焉告終,可是我經受的考驗之苦卻也同時達到了高潮。
這痛苦不再與戰争和世界命運有關,德國的戰敗,對于我們生活在國外的人自從兩年前就已是意料中事,所帶來的恐慌不安也已成為過去。
我完完全全沉浸在内省和對一己命運的思考之中,雖然我常常感到,我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整個人類命運的問題。
我看到在自己身上重又再現出世界上的各式戰争、殺戮、癫狂、窮極奢侈和貪生怕死。
我必須首先把自我矜持抛在一邊,繼而把自我貶抑也棄之不顧,必須擺脫一切,專心緻志地把這場劫亂想通看透,懷着一個時明時滅的希望,在穿越它之後的彼岸,重新找回自然和清白無辜。
每一個如夢初醒并且有真覺悟的人都得走一趟,或者若幹趟這條荒漠中的窄徑&mdash&mdash同任何人商量都是徒然。
當朋友們背棄我時,我感到傷心,卻并不愠然。
我感到負擔反而是在自己這一邊,當這班過去的朋友說,我從前是個多麼平易可親的人和作家,而眼前的難題簡直莫名其妙時,他們是完完全全有道理的。
事實上我早已不談品味、風格,等等,我根本找不到一個能夠理解我的語言的人。
當他們指責我說,我的作品中已失去了美與和諧,可能還是他們有理。
這些字眼徒然使我發笑而已&mdash&mdash對于一個被宣判了死刑、在随時會倒塌的危牆之間奔突逃命的人來說,美與和諧到底有何意義呢?是否,與我夙來的信念相反,我根本就稱不上一個作家,而我在美的領域裡的汲汲追求,隻不過是個錯誤呢?真相如何,對我也已不再重要了。
我曾經曆盡艱辛、吃盡苦頭、通過了自己靈魂内的地獄之旅才獲得的一切,大多成了不值一文的虛套,恐怕我一向引為自豪的天分或适任也是一種自欺而已。
這是多麼微不足道!我當初滿懷虛榮和童真之樂而引為己任的追求也已蕩然無存。
我早已不把我的任務,或不如說我的救亡之路,寄托在詩歌、哲學或某門學科的領域,而是寄托在,讓少許真正有生命力的和強韌的東西能夠在我身上持續不絕,也寄托在對某些事物的絕對忠貞之上,也即我還能感覺到活在我身上的那些事物。
這就是生命,這就是神。
&mdash&mdash後來,當這些劍拔弩張的時期過去之後,這一切就顯得完全是兩回事了,因為當初的實情和它們的名稱已失去了意義,前日還被奉為神聖的,今天可能會被視為滑稽可笑了。
當戰争對于我來說也終于成為過去,也就是在1919年春天,我就遷居到瑞士的一個僻靜角落,并且隐居起來。
由于我一生對印度和中國的智慧頗事涉獵(這是得自祖輩和父輩的家傳),我又部分地把我的新經曆用東方式的形象化語言寫了出來,人們就常常稱我為&ldquo佛教徒&rdquo,對此我隻有暗自發笑,因為在所有的宗教之中,我所知最少的恐怕恰恰就是佛教了。
可是他們說的也不能算全錯,我到後來才發現,其中确實含着真理的一粟。
假如一個人自己選擇宗教不是癡想的話,我一定會順從内心最深處的召喚皈依一個舊式的宗教:儒教、婆羅門教或天主教。
我之所以會這樣做,倒不是因為我天生對這些宗教感到親近,而是出于一種追求反極的渴望,因為我不僅湊巧是兩位虔誠新教徒的兒子,從性情和禀賦來說,我也是個十足的新教徒(這一點和我對當前新教教會的深刻反感并不矛盾)。
而一位真正的新教徒總是對自己的教會像對别的教一樣抗拒的,因為他的本質決定了他重視未來更甚于現在。
在這一層意義上,說佛祖曾是新教徒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