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述
關燈
小
中
大
興趣和個人的文學天分往往引起教師們的側目,有這樣禀賦的人不是遭忌,就是飽受奚落,甚至有時還被羞辱個夠。
作家就像英雄,或任何俊秀不凡、超群絕俗的人物或言行一樣:若是屬于曆史的,那就會傳為美談,學校的課本上也會對之頌揚有加,若是屬于眼前的現實的,那就是大逆不道,必然要受到仇視。
看來教師們所受的訓練和所肩負的職責也正在于,阻止出色的、童心不泯的人成長和杜絕偉行壯舉的發生。
于是在我和我的遙遠的目标之間橫亘着一道深淵,一切都變得捉摸不定,一切都失去了應有的價值,隻有一件事雷打不動:我成為作家的宏願,而且不論難易,不問榮辱,一切在所不計。
這番宏願所帶來的精彩閱曆&mdash&mdash或不如說災難&mdash&mdash如下: 當我十三歲,這個鬥争剛開始時,人們根據我在家裡和學校的表現,認為把我送到另一個城市的拉丁文學校就讀可能還會使我有救。
因此一年後我就成了一所神學院的寄讀生,我在那兒學寫希伯來字母,已經快要弄通,可是一股内心的狂潮忽然把我淹沒,我逃出了學校,結果受到了被嚴格關禁閉的處罰,最後則是以退學告終。
我又在一所高等文科中學裡努力了一陣子,以維系升大學的一線希望,可是結局又是禁閉和退學。
于是我轉而去做商店的學徒,才學了三天,我又逃之夭夭,幾天幾夜不見人影,着實讓我父母操了一番心。
我嘗試做了半年父親的助手,又在一家塔鐘廠的機械車間做了一年半的學徒。
總之,不論人們怎麼為我張羅,這四年多的時間沒有一件事能夠順順當當,沒有一家學校要我,沒有一行叫我學得下去。
想把我調教成一個有用的人的每一番努力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多次鬧出出逃或退學之類的麻煩和不光彩。
雖然這樣,人們倒是都承認我資質頗佳,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認為我是十分的盡心盡力!我一直是努力有加,不敢稍存松懈之心&mdash&mdash我雖然對燕如之德極為景慕,卻從來沒有能學到幾分。
從十五歲起,當學校教育已經成了絕路,我就開始自覺地、全力以赴地自己教育自己。
托天之幸,家裡有外祖父巨大的藏書室,整個大廳裡塞滿了古籍舊書,其中整個德國文學和18世紀哲學幾乎盡在包羅之列,我耽讀其中,樂趣無窮。
從十六歲到二十歲的這幾年間,我不僅僅為我的文學習作寫滿了大疊大疊的紙,而且遍讀了幾乎半個世界的各國文學作品,對藝術史、語言、哲學着實下了一番工夫,這些加在一起,恐怕作為一個常規的大學學程都綽綽有餘。
之後我就學做書商,終于能夠賺錢養活自己了。
書本對于我,本來就比老虎鉗和鑄鐵的齒輪更為可親,後兩樣東西在我做機械匠學徒時就着實領教過了。
最初一段時間,我得以在新的和最新的文學作品之海中遨遊,甚至于被淹沒,覺得樂也陶陶,醺然欲醉。
可是不久我就發現,對于精神領域,僅僅生活在眼前或一些新事物中是庸俗不堪、難有長進的,惟有對過去的、已成曆史的,對古老的和遠古的東西保持經常的接觸才能開啟精神生活之門。
因此,當最初的興頭過去之後,一股擺脫被新書的浪潮淹沒而返回舊書箱之中的渴望便油然而生,為了實現它,我就從書店轉行到舊書店。
不過,我操這門行業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糊口,因此,二十六歲,在我出了一本銷路不錯的書之後,我就把舊書店的工作也辭掉了。
這時,曆盡風浪,幾經艱辛,我終于達到了我的目的:當初可望而不可即的,如今竟然成了事實,我成了一個作家,在和整個世界的搏鬥中,我似乎赢了一仗。
求學和成長年代那幾度使我瀕臨絕境的辛酸曆程,終于被淡忘了,終于可以相顧一笑了&mdash&mdash過去對我疑慮重重的親友們,也對我和顔悅色相待了。
我成了勝利者,現在,盡管我幹的仍然是當初被視為最蠢最無價值的事,可是人們卻一如我自己頗為欣賞自己一樣,表示大為欣賞。
這時我才真正感覺到,我年複一年苦苦挨過的孤獨、苦行和危險是多麼回首堪驚,受到首肯和承認使我如沐春風,我開始成為一個滿足的人。
我的外在生活有很長一段時期過得安靜順适。
我成了家,有了孩子,也有了房子和花園。
我寫我的書,被認為是頗受歡迎的作家,生活頗能自得其樂。
1905年我協助創辦了一份雜志,它的主要特點是反對威廉二世的個人統治,不過我實際上并不怎樣關心這份雜志的政治目标。
我暢遊了瑞士、德國、奧地利、意大利和印度,一切都平平穩穩,順順當當。
到了1914年的那個夏天,突然之間,裡裡外外,一切都變了樣。
真相漸漸為人所知,我們迄今所過的好日子是建立在一個不穩定的基礎之上的,接下去的則是壞日子,這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所謂的大時代開始了,我很難說,對于它的來臨我是否比所有的人都更有準備更有認識。
惟一使我與衆不同的是,我沒有像許多人那樣,從歡欣鼓舞中去尋求慰藉。
這麼一來,我保全了我自己,卻得罪了周圍的世界,我必須重進學校學習,抛掉我對自己和整個世界的滿
作家就像英雄,或任何俊秀不凡、超群絕俗的人物或言行一樣:若是屬于曆史的,那就會傳為美談,學校的課本上也會對之頌揚有加,若是屬于眼前的現實的,那就是大逆不道,必然要受到仇視。
看來教師們所受的訓練和所肩負的職責也正在于,阻止出色的、童心不泯的人成長和杜絕偉行壯舉的發生。
于是在我和我的遙遠的目标之間橫亘着一道深淵,一切都變得捉摸不定,一切都失去了應有的價值,隻有一件事雷打不動:我成為作家的宏願,而且不論難易,不問榮辱,一切在所不計。
這番宏願所帶來的精彩閱曆&mdash&mdash或不如說災難&mdash&mdash如下: 當我十三歲,這個鬥争剛開始時,人們根據我在家裡和學校的表現,認為把我送到另一個城市的拉丁文學校就讀可能還會使我有救。
因此一年後我就成了一所神學院的寄讀生,我在那兒學寫希伯來字母,已經快要弄通,可是一股内心的狂潮忽然把我淹沒,我逃出了學校,結果受到了被嚴格關禁閉的處罰,最後則是以退學告終。
我又在一所高等文科中學裡努力了一陣子,以維系升大學的一線希望,可是結局又是禁閉和退學。
于是我轉而去做商店的學徒,才學了三天,我又逃之夭夭,幾天幾夜不見人影,着實讓我父母操了一番心。
我嘗試做了半年父親的助手,又在一家塔鐘廠的機械車間做了一年半的學徒。
總之,不論人們怎麼為我張羅,這四年多的時間沒有一件事能夠順順當當,沒有一家學校要我,沒有一行叫我學得下去。
想把我調教成一個有用的人的每一番努力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多次鬧出出逃或退學之類的麻煩和不光彩。
雖然這樣,人們倒是都承認我資質頗佳,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認為我是十分的盡心盡力!我一直是努力有加,不敢稍存松懈之心&mdash&mdash我雖然對燕如之德極為景慕,卻從來沒有能學到幾分。
從十五歲起,當學校教育已經成了絕路,我就開始自覺地、全力以赴地自己教育自己。
托天之幸,家裡有外祖父巨大的藏書室,整個大廳裡塞滿了古籍舊書,其中整個德國文學和18世紀哲學幾乎盡在包羅之列,我耽讀其中,樂趣無窮。
從十六歲到二十歲的這幾年間,我不僅僅為我的文學習作寫滿了大疊大疊的紙,而且遍讀了幾乎半個世界的各國文學作品,對藝術史、語言、哲學着實下了一番工夫,這些加在一起,恐怕作為一個常規的大學學程都綽綽有餘。
之後我就學做書商,終于能夠賺錢養活自己了。
書本對于我,本來就比老虎鉗和鑄鐵的齒輪更為可親,後兩樣東西在我做機械匠學徒時就着實領教過了。
最初一段時間,我得以在新的和最新的文學作品之海中遨遊,甚至于被淹沒,覺得樂也陶陶,醺然欲醉。
可是不久我就發現,對于精神領域,僅僅生活在眼前或一些新事物中是庸俗不堪、難有長進的,惟有對過去的、已成曆史的,對古老的和遠古的東西保持經常的接觸才能開啟精神生活之門。
因此,當最初的興頭過去之後,一股擺脫被新書的浪潮淹沒而返回舊書箱之中的渴望便油然而生,為了實現它,我就從書店轉行到舊書店。
不過,我操這門行業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糊口,因此,二十六歲,在我出了一本銷路不錯的書之後,我就把舊書店的工作也辭掉了。
這時,曆盡風浪,幾經艱辛,我終于達到了我的目的:當初可望而不可即的,如今竟然成了事實,我成了一個作家,在和整個世界的搏鬥中,我似乎赢了一仗。
求學和成長年代那幾度使我瀕臨絕境的辛酸曆程,終于被淡忘了,終于可以相顧一笑了&mdash&mdash過去對我疑慮重重的親友們,也對我和顔悅色相待了。
我成了勝利者,現在,盡管我幹的仍然是當初被視為最蠢最無價值的事,可是人們卻一如我自己頗為欣賞自己一樣,表示大為欣賞。
這時我才真正感覺到,我年複一年苦苦挨過的孤獨、苦行和危險是多麼回首堪驚,受到首肯和承認使我如沐春風,我開始成為一個滿足的人。
我的外在生活有很長一段時期過得安靜順适。
我成了家,有了孩子,也有了房子和花園。
我寫我的書,被認為是頗受歡迎的作家,生活頗能自得其樂。
1905年我協助創辦了一份雜志,它的主要特點是反對威廉二世的個人統治,不過我實際上并不怎樣關心這份雜志的政治目标。
我暢遊了瑞士、德國、奧地利、意大利和印度,一切都平平穩穩,順順當當。
到了1914年的那個夏天,突然之間,裡裡外外,一切都變了樣。
真相漸漸為人所知,我們迄今所過的好日子是建立在一個不穩定的基礎之上的,接下去的則是壞日子,這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所謂的大時代開始了,我很難說,對于它的來臨我是否比所有的人都更有準備更有認識。
惟一使我與衆不同的是,我沒有像許多人那樣,從歡欣鼓舞中去尋求慰藉。
這麼一來,我保全了我自己,卻得罪了周圍的世界,我必須重進學校學習,抛掉我對自己和整個世界的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