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師的童年
關燈
小
中
大
息,草和牛奶的香味,血和生育的活力;那隻烏鴉大而僵硬的黑眼睛則像是永恒的生命之燈。
無窮無盡的夜晚我也消磨在那兒,點着剩下的蠟燭頭,傍着散發着體溫的瞌睡的動物。
有時獨自,有時同要好的玩伴一起,我經常不是制訂掘寶的計劃或尋覓仙草的方案,就是策劃率領一隊騎兵征服亟待拯救的地區,在那兒我下令處死盜匪,救濟貧困,釋放囚犯,把強盜窩一把火燒盡,把告密者釘死在十字架上,寬赦投誠的附庸者,赢得國王女兒們的愛情并能聽懂動物的語言。
在祖父的大書房裡有一本奇大奇重的書,我常常讀它,查閱它。
在這本無所不包的書裡有着許多古老的、美麗的附圖&mdash&mdash有時候你一打開,它們便鮮明地映入眼簾,有時候你卻怎麼找也找不到它們,它們好似中了魔法,不翼而飛。
這本書裡有一篇故事,我讀不懂它的含義,卻覺得它美得不得了,我經常把它找來讀。
但它也不總在那兒,必須時間碰巧才能把它找到,它有時蹤迹全無,躲着不出來,有時又像搬了家,另營秘窟。
就是在讀它的時候,它也時而和藹可親,讓人恍若能夠會意幾分;時而陰陰沉沉,拒人于千裡之外,就像閣樓上那道門一樣緊閉。
那道門後面,聽說有時能在天亮前聽到鬼魂的聲音:吃吃的笑聲或沉重的歎息。
這一切都是十足的現實,也是十足的魔幻世界,二者融洽無間,全都屬于我。
連外祖父塞滿寶貝的玻璃門書櫃裡的那尊印度神像,也不是永遠同一副面孔,同一個舞姿。
它有時是一副罕見的、帶些滑稽的面容,完全是在陌生而神秘的地方由一些陌生而神秘的人制造出來并加以膜拜所該有的樣子。
有時它又是一件魔法的傑作,表情微妙,使人莫測高深,它那副永遠不知餍足、狡猾、嚴峻、不可捉摸而又愛捉弄人的尊容似乎故意要逗我發笑,以便有借口來對我報複。
它雖然是黃澄澄的金屬制的,卻會改變眼神,有時候還會斜眼看人。
另有些時候,它似乎又是一個無定形的象征,無所謂美醜、善惡,無所謂可笑或吓人,而隻是讓人想到樸素、古老、無可名狀,像一道符,一塊岩石上的苔藓或一顆卵石上的花紋,但是在這形象和面容之後,卻隐着一位神祇,遙不可及,雖然童年的我還叫不出它的名字,我對它的崇敬和熟稔卻一點不少于我後來能叫出它的幾個名字之後:濕婆是它,毗濕奴,或者上帝、生命、梵天、大我、道、永恒之母也是它。
它是天父,是天母,是陰陽,是日月。
在玻璃門書櫃裡,這尊印度神像的兩邊,以及外祖父别的櫃子裡還擺着或挂着各式各樣的寶貝:木制的念珠,刻着古印度文字的貝葉經卷,綠玉石雕成的玳瑁,木頭的、玻璃的、水晶的、陶土的小佛像,綢的和麻的繡花台布,黃銅制的杯盤,這一切都來自印度、暹羅、緬甸和錫蘭,那棕榈岸的天堂之島,那兒蕨類植物遍布,住着溫柔的、眼光似鹿的僧伽羅人。
這一切也都還依稀帶着海和遠方,還有桂皮、檀香以及各式辛辣調料的味道,它們想必都經過了黃皮膚、褐皮膚的手,受過熱帶的豪雨和恒河水的滋潤、赤道烈日的曝曬、原始莽林的陰幹。
這所有的一切都屬于外祖父,一個備受尊重、身材魁梧、留着大把白胡子的老人,他博學多聞,比父親和母親都更有權威。
其實他的财富和權力遠不止這些,他不僅擁有那些印度的神像和小玩意兒,還有那些畫滿雕滿魔幻故事和人物的檀木箱以及椰子殼制的器皿,這整間客廳和家裡的藏書,他還通曉魔法,飽學而又睿智。
人的語言他幾乎無一不通,大概會三十多種吧,神的語言,甚至于星星的語言,看來他也在行。
他能寫能說巴利語和梵語,會唱加納利、孟加拉、印度斯坦、僧伽羅語的歌,雖然他是個地道的信奉三位一體的基督徒,卻會佛教徒的梵唱和穆斯林的祈禱。
他在東方炎熱的、生活條件惡劣的國度住過幾十年,做過各種方式的旅行:坐牛車,乘木船,騎馬,跨驢&hellip&hellip再沒有人比他知道得更清楚:我們的城市和國家隻不過是地球上一塊蕞爾之地,這世界上還有着成億的與我們不同信仰的人,他們有自己的風俗、語言、膚色和神祇,自己的美德和惡德。
我愛他,敬他,又有一點怕他。
他是我的萬應之神,我全心全意地信賴他,從他和他那個扮成印度神的潘恩那兒我有學不完的東西。
這位老人,我母親的阿爸,總是隐形在一座團團秘密的叢林之中,就像他的面龐隐形在一座白胡子的叢林中一般。
他的眼神裡不時流露出悲天憫人或風趣的智慧,有時卻又閃爍着落落寡歡或羅漢式的促狹。
他交遊滿天下,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他們同他說英語、法語、印度語、意大利語、馬來語,而且往往在一席長談之後就無影無蹤,去繼續他們的旅程。
這些人或是他的朋友,或是他的使節,或是為他操辦什麼的人。
我知道,從他這樣一位深不可測的人物那裡,我母親也濡染到幾分古老的、不易捉摸的深藏不露。
她也在印度生活了好多年,也能說馬拉雅蘭語和加納利語,有時還同她的老父用别人聽不懂的語言交談。
和他一樣,母親也常有那種陌生的、隐隐約約藏着智慧的笑容。
父親則完全不一樣,他沒有同黨,不論是偶像神和外祖父的世界還是城裡的日常生活他都無份。
他眼冷腸熱,甘于寂寞
無窮無盡的夜晚我也消磨在那兒,點着剩下的蠟燭頭,傍着散發着體溫的瞌睡的動物。
有時獨自,有時同要好的玩伴一起,我經常不是制訂掘寶的計劃或尋覓仙草的方案,就是策劃率領一隊騎兵征服亟待拯救的地區,在那兒我下令處死盜匪,救濟貧困,釋放囚犯,把強盜窩一把火燒盡,把告密者釘死在十字架上,寬赦投誠的附庸者,赢得國王女兒們的愛情并能聽懂動物的語言。
在祖父的大書房裡有一本奇大奇重的書,我常常讀它,查閱它。
在這本無所不包的書裡有着許多古老的、美麗的附圖&mdash&mdash有時候你一打開,它們便鮮明地映入眼簾,有時候你卻怎麼找也找不到它們,它們好似中了魔法,不翼而飛。
這本書裡有一篇故事,我讀不懂它的含義,卻覺得它美得不得了,我經常把它找來讀。
但它也不總在那兒,必須時間碰巧才能把它找到,它有時蹤迹全無,躲着不出來,有時又像搬了家,另營秘窟。
就是在讀它的時候,它也時而和藹可親,讓人恍若能夠會意幾分;時而陰陰沉沉,拒人于千裡之外,就像閣樓上那道門一樣緊閉。
那道門後面,聽說有時能在天亮前聽到鬼魂的聲音:吃吃的笑聲或沉重的歎息。
這一切都是十足的現實,也是十足的魔幻世界,二者融洽無間,全都屬于我。
連外祖父塞滿寶貝的玻璃門書櫃裡的那尊印度神像,也不是永遠同一副面孔,同一個舞姿。
它有時是一副罕見的、帶些滑稽的面容,完全是在陌生而神秘的地方由一些陌生而神秘的人制造出來并加以膜拜所該有的樣子。
有時它又是一件魔法的傑作,表情微妙,使人莫測高深,它那副永遠不知餍足、狡猾、嚴峻、不可捉摸而又愛捉弄人的尊容似乎故意要逗我發笑,以便有借口來對我報複。
它雖然是黃澄澄的金屬制的,卻會改變眼神,有時候還會斜眼看人。
另有些時候,它似乎又是一個無定形的象征,無所謂美醜、善惡,無所謂可笑或吓人,而隻是讓人想到樸素、古老、無可名狀,像一道符,一塊岩石上的苔藓或一顆卵石上的花紋,但是在這形象和面容之後,卻隐着一位神祇,遙不可及,雖然童年的我還叫不出它的名字,我對它的崇敬和熟稔卻一點不少于我後來能叫出它的幾個名字之後:濕婆是它,毗濕奴,或者上帝、生命、梵天、大我、道、永恒之母也是它。
它是天父,是天母,是陰陽,是日月。
在玻璃門書櫃裡,這尊印度神像的兩邊,以及外祖父别的櫃子裡還擺着或挂着各式各樣的寶貝:木制的念珠,刻着古印度文字的貝葉經卷,綠玉石雕成的玳瑁,木頭的、玻璃的、水晶的、陶土的小佛像,綢的和麻的繡花台布,黃銅制的杯盤,這一切都來自印度、暹羅、緬甸和錫蘭,那棕榈岸的天堂之島,那兒蕨類植物遍布,住着溫柔的、眼光似鹿的僧伽羅人。
這一切也都還依稀帶着海和遠方,還有桂皮、檀香以及各式辛辣調料的味道,它們想必都經過了黃皮膚、褐皮膚的手,受過熱帶的豪雨和恒河水的滋潤、赤道烈日的曝曬、原始莽林的陰幹。
這所有的一切都屬于外祖父,一個備受尊重、身材魁梧、留着大把白胡子的老人,他博學多聞,比父親和母親都更有權威。
其實他的财富和權力遠不止這些,他不僅擁有那些印度的神像和小玩意兒,還有那些畫滿雕滿魔幻故事和人物的檀木箱以及椰子殼制的器皿,這整間客廳和家裡的藏書,他還通曉魔法,飽學而又睿智。
人的語言他幾乎無一不通,大概會三十多種吧,神的語言,甚至于星星的語言,看來他也在行。
他能寫能說巴利語和梵語,會唱加納利、孟加拉、印度斯坦、僧伽羅語的歌,雖然他是個地道的信奉三位一體的基督徒,卻會佛教徒的梵唱和穆斯林的祈禱。
他在東方炎熱的、生活條件惡劣的國度住過幾十年,做過各種方式的旅行:坐牛車,乘木船,騎馬,跨驢&hellip&hellip再沒有人比他知道得更清楚:我們的城市和國家隻不過是地球上一塊蕞爾之地,這世界上還有着成億的與我們不同信仰的人,他們有自己的風俗、語言、膚色和神祇,自己的美德和惡德。
我愛他,敬他,又有一點怕他。
他是我的萬應之神,我全心全意地信賴他,從他和他那個扮成印度神的潘恩那兒我有學不完的東西。
這位老人,我母親的阿爸,總是隐形在一座團團秘密的叢林之中,就像他的面龐隐形在一座白胡子的叢林中一般。
他的眼神裡不時流露出悲天憫人或風趣的智慧,有時卻又閃爍着落落寡歡或羅漢式的促狹。
他交遊滿天下,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他們同他說英語、法語、印度語、意大利語、馬來語,而且往往在一席長談之後就無影無蹤,去繼續他們的旅程。
這些人或是他的朋友,或是他的使節,或是為他操辦什麼的人。
我知道,從他這樣一位深不可測的人物那裡,我母親也濡染到幾分古老的、不易捉摸的深藏不露。
她也在印度生活了好多年,也能說馬拉雅蘭語和加納利語,有時還同她的老父用别人聽不懂的語言交談。
和他一樣,母親也常有那種陌生的、隐隐約約藏着智慧的笑容。
父親則完全不一樣,他沒有同黨,不論是偶像神和外祖父的世界還是城裡的日常生活他都無份。
他眼冷腸熱,甘于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