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師的童年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一如當初的動人傳說,
我再度跌進你的水池,
傾聽你往日的金色的歌、
你的笑、你的夢、你輕聲的哭泣。
一個魔咒,自你的深處 向我耳語,把我勸誘; 我如醉如癡,恍如 你又在呼喚我,跟你遠走,遠走&hellip&hellip 我不僅從父母親和老師們,還從一些秘不現身的、更高明、更神秘的力量那裡受到教育,其中也包括牧神潘恩,他出現時總是和外祖父書櫥裡那個小個子、跳着舞的印度神像一個模樣。
早在我能讀書寫字之前,這位神,還有别的幾位,就已經管起了我的童年,在我的小腦袋裡裝滿了東方的古老圖像和想法,使得我日後每當接觸到印度和中國的哲人時,都有一種重逢之樂,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但我終究是個歐洲人,再加上又是個施瓦本人,一輩子都在身體力行激烈猛進、貪多務得和無休無止地好奇這些西方的美德。
幸運的是,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我早在進學校之前就已經學會了對于生命最不可缺和最有價值的東西。
我的先生們就是蘋果樹、雨和太陽、小河和森林、蜜蜂和甲蟲、牧神潘恩和外祖父寶藏箱裡跳舞的神像。
我懂得很多事情,我知道怎樣跟動物玩,一點不怕它們,我識得許多星星,在果園裡樣樣在行,對水裡的魚無所不識,而且也已經學會了唱好多首歌。
我也能變些戲法,可惜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忘光了,等到一大把年紀之後,我就隻好再從頭學起,總之兒童時代我算得上靈光之極。
接着是學校裡學的課堂知識,我學起來輕松得很,而且覺得興趣盎然。
學校的教法很聰明,并不教我們一些日後生活上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是以有趣和隽永的對話為主,它們常常使我得到莫大的享受,它教的那些知識,其中有的我一輩子都沒有忘記:比如我至今還記得許多有趣的拉丁字眼、詩句和格言,以及地球上許多城市的人口數目,當然,我說的不是如今,而是19世紀80年代的人口。
直到十三歲之前,我從未認真想過,将來要成為怎樣的人,我能學些什麼職業。
像所有的男孩一樣,我也喜歡并羨慕許多職業:獵人、撐筏工、馬車夫、走鋼索的藝人、北極探險家,等等。
當然我遠為醉心的是當一個魔術師。
這出于我感覺到的最深切的内心沖動,也出于一種對人們稱之為&ldquo現實&rdquo的不滿。
我常常覺得,所謂現實,不過是大人們所做的一種無聊的約定,對于這樣一種現實,我早就懷着一種既害怕又輕蔑的不滿,和一股熱切的願望,要對它施以魔法,叫它搖身一變就更招人喜歡。
在童年時期,這種願望的目标當然是膚淺的、幼稚的。
我夢寐以求的無非是:冬天長出蘋果;錢包一念咒就裝滿了金銀;一施魔法就能使敵人癱瘓,然後故作大度使他們羞愧無地,我也就被推為征服者和王;等等。
當然我還企求挖到秘藏的珠寶,喚醒已死的人和隐去自己的身形。
特别是這隐身之術,在我心目中不啻是一種藝術,是最最使我心折和豔羨的。
企求這一藝術以及其他所有魔法的心願,終生都伴着我,而且疊經蛻變,不過我往往在當時還認不出那些變化來。
比如後來我早已不再年輕并做起了文人之後,我還老愛嘗試,在我的作品之後隐起身形,或者改頭換面,或者躲在一些如雷貫耳的大名之後&mdash&mdash一些頗受同行們非議和曲解的嘗試。
回顧起來,我的一生都受着這追求魔力的願望左右;這些願望如何随着時間而變,我如何逐漸把它們從外部世界抽離出來而汲進自己之中,我又如何逐步提高到,不是把外物,而是把自己變形,以及我如何終于學會,把依賴隐身帽的舉手舉腳的隐形提升為不落痕迹的隐形:心知肚明卻蹤影全無。
&mdash&mdash我一生的經曆,無非就是這些而已。
童年時我活潑而快樂,闖蕩在這美麗多姿的世界中,我可說如魚得水,就算在動物、花木或者我自己夢幻中的原始森林那兒,我也像在家一般自在,我精力無窮,本事通天。
熾熱的欲求不但沒有把我磨得疲累,反而使我更加快樂。
我已經學會了玩一些魔術,而且以後重學時無論我怎麼練,都再也不能玩得那麼好,隻是當時不知道罷了。
我很容易讨人喜愛,也很容易赢得别人的信賴,不論是充當頭頭還是徒衆還是身份不明的角色,我都能應付自如。
年輕些的同學和親戚還真的有好些年都對我的魔法、我降伏撒旦的本事、我探得寶藏和王冠的名聲等等信以為真,奉我為神明。
我在樂園裡徜徉了不少年,雖然父母親很早就告訴過我樂園裡的蛇的事故。
我的童年之夢也做了不少年,世界屬于我,一切都呼之即來,一切都井然有序地羅列在我周圍,随時供我的遊戲之需。
每當我心裡有什麼不滿足或新的欲求,每當這歡樂的世界出現了任何陰影或叫我頭痛的事,我總能輕而易舉地逃進另一個更為自由和充滿和諧的幻想世界之中,而當我從這個世界返回時,外面的世界就重又變得可親可愛了。
我在樂園裡着實生活了一段漫長的歲月。
父親的小花園裡有一個細木條釘成的籠子,我在裡面養了幾隻兔子和一隻烏鴉。
我在那兒消磨了無窮無盡的時光,度過了不知幾個世紀,享受着溫暖和有産者的喜悅。
兔子們散發着生命的氣
一個魔咒,自你的深處 向我耳語,把我勸誘; 我如醉如癡,恍如 你又在呼喚我,跟你遠走,遠走&hellip&hellip 我不僅從父母親和老師們,還從一些秘不現身的、更高明、更神秘的力量那裡受到教育,其中也包括牧神潘恩,他出現時總是和外祖父書櫥裡那個小個子、跳着舞的印度神像一個模樣。
早在我能讀書寫字之前,這位神,還有别的幾位,就已經管起了我的童年,在我的小腦袋裡裝滿了東方的古老圖像和想法,使得我日後每當接觸到印度和中國的哲人時,都有一種重逢之樂,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但我終究是個歐洲人,再加上又是個施瓦本人,一輩子都在身體力行激烈猛進、貪多務得和無休無止地好奇這些西方的美德。
幸運的是,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我早在進學校之前就已經學會了對于生命最不可缺和最有價值的東西。
我的先生們就是蘋果樹、雨和太陽、小河和森林、蜜蜂和甲蟲、牧神潘恩和外祖父寶藏箱裡跳舞的神像。
我懂得很多事情,我知道怎樣跟動物玩,一點不怕它們,我識得許多星星,在果園裡樣樣在行,對水裡的魚無所不識,而且也已經學會了唱好多首歌。
我也能變些戲法,可惜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忘光了,等到一大把年紀之後,我就隻好再從頭學起,總之兒童時代我算得上靈光之極。
接着是學校裡學的課堂知識,我學起來輕松得很,而且覺得興趣盎然。
學校的教法很聰明,并不教我們一些日後生活上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是以有趣和隽永的對話為主,它們常常使我得到莫大的享受,它教的那些知識,其中有的我一輩子都沒有忘記:比如我至今還記得許多有趣的拉丁字眼、詩句和格言,以及地球上許多城市的人口數目,當然,我說的不是如今,而是19世紀80年代的人口。
直到十三歲之前,我從未認真想過,将來要成為怎樣的人,我能學些什麼職業。
像所有的男孩一樣,我也喜歡并羨慕許多職業:獵人、撐筏工、馬車夫、走鋼索的藝人、北極探險家,等等。
當然我遠為醉心的是當一個魔術師。
這出于我感覺到的最深切的内心沖動,也出于一種對人們稱之為&ldquo現實&rdquo的不滿。
我常常覺得,所謂現實,不過是大人們所做的一種無聊的約定,對于這樣一種現實,我早就懷着一種既害怕又輕蔑的不滿,和一股熱切的願望,要對它施以魔法,叫它搖身一變就更招人喜歡。
在童年時期,這種願望的目标當然是膚淺的、幼稚的。
我夢寐以求的無非是:冬天長出蘋果;錢包一念咒就裝滿了金銀;一施魔法就能使敵人癱瘓,然後故作大度使他們羞愧無地,我也就被推為征服者和王;等等。
當然我還企求挖到秘藏的珠寶,喚醒已死的人和隐去自己的身形。
特别是這隐身之術,在我心目中不啻是一種藝術,是最最使我心折和豔羨的。
企求這一藝術以及其他所有魔法的心願,終生都伴着我,而且疊經蛻變,不過我往往在當時還認不出那些變化來。
比如後來我早已不再年輕并做起了文人之後,我還老愛嘗試,在我的作品之後隐起身形,或者改頭換面,或者躲在一些如雷貫耳的大名之後&mdash&mdash一些頗受同行們非議和曲解的嘗試。
回顧起來,我的一生都受着這追求魔力的願望左右;這些願望如何随着時間而變,我如何逐漸把它們從外部世界抽離出來而汲進自己之中,我又如何逐步提高到,不是把外物,而是把自己變形,以及我如何終于學會,把依賴隐身帽的舉手舉腳的隐形提升為不落痕迹的隐形:心知肚明卻蹤影全無。
&mdash&mdash我一生的經曆,無非就是這些而已。
童年時我活潑而快樂,闖蕩在這美麗多姿的世界中,我可說如魚得水,就算在動物、花木或者我自己夢幻中的原始森林那兒,我也像在家一般自在,我精力無窮,本事通天。
熾熱的欲求不但沒有把我磨得疲累,反而使我更加快樂。
我已經學會了玩一些魔術,而且以後重學時無論我怎麼練,都再也不能玩得那麼好,隻是當時不知道罷了。
我很容易讨人喜愛,也很容易赢得别人的信賴,不論是充當頭頭還是徒衆還是身份不明的角色,我都能應付自如。
年輕些的同學和親戚還真的有好些年都對我的魔法、我降伏撒旦的本事、我探得寶藏和王冠的名聲等等信以為真,奉我為神明。
我在樂園裡徜徉了不少年,雖然父母親很早就告訴過我樂園裡的蛇的事故。
我的童年之夢也做了不少年,世界屬于我,一切都呼之即來,一切都井然有序地羅列在我周圍,随時供我的遊戲之需。
每當我心裡有什麼不滿足或新的欲求,每當這歡樂的世界出現了任何陰影或叫我頭痛的事,我總能輕而易舉地逃進另一個更為自由和充滿和諧的幻想世界之中,而當我從這個世界返回時,外面的世界就重又變得可親可愛了。
我在樂園裡着實生活了一段漫長的歲月。
父親的小花園裡有一個細木條釘成的籠子,我在裡面養了幾隻兔子和一隻烏鴉。
我在那兒消磨了無窮無盡的時光,度過了不知幾個世紀,享受着溫暖和有産者的喜悅。
兔子們散發着生命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