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朝聖者之歌
關燈
小
中
大
間再次相互理解呢?用筆工作的人不應該也跟着搖旗呐喊,應該對人類充滿信心,應該維護和平、架起橋梁、尋找道路。
他還認為德國對于發動戰争應該負起自己的那部分責任。
到1916年,他終于和德國當局的立場完全決裂,他成了賣國賊,老朋友也視他為毒蛇猛獸。
他的文章引起羅曼·羅蘭的同感,羅曼·羅蘭特地去拜訪他,他們從此成為至交。
他們兩人看法一緻,反對毫無意義的流血和戰争,反對任何一種狂熱的民族主義。
戰後,帝國被推翻了,魏瑪共和國卻無所作為,希特勒和納粹終于掌權,将德國一步步推向新的世界大戰。
預見到德國終将再次發動戰争,再傑出的個人也影響不了這種趨勢,他終于在1923年下定決心放棄德國國籍,入了瑞士籍。
從德國到瑞士,國籍改變了,不過德語仍然是通用語言,環境也是他熟悉的,黑塞的流亡不是遠離故國的流亡,更多的是内心的、精神上的流亡。
流亡期間他寫了一些政論文章,這些文章出自個體良知,也訴諸個體良知。
文章所想達到的不是帶引人們去碰政治問題,而是進入自己的内心,進入完全是個體性的良知。
他說:&ldquo馬克思和我之差異除了他涉及的維度大大超過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變世界,我則想改變個人,他直面群衆,我直面個人。
&rdquo他深信,人的最内在有某些區域,是一切源于政治和帶着政治印記的因素達不到的地方,他想做的,就是引導讀者進入自己的内心,聽從自己的良知,保持獨立人格,不要人雲亦雲,不要盲從。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黑塞就沒有停止過批評德國,因而也備受同胞的毀謗和譏諷,然而,是他,而不是那些高喊德國萬歲的文人,為德國語言和德國文化作出了貢獻。
在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答謝詞中他認為,把文學獎頒發給他,意味着國際上承認德語和德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而早在上世紀30年代,托馬斯·曼就說過,黑塞代表了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
黑塞也把他的獲獎看為各民族和解的象征。
這樣,我們就看到什麼叫愛國,詩人黑塞畢生同群體的狂熱和偏見鬥争,批評狹隘的民族主義,要求德國同胞自省,主張民族間精神的合作,他就這樣在同胞的咒罵中實際完成了僞愛國主義者不能完成的愛國行為。
在散文中,黑塞也提出許多相反相成的概念,諸如個體與集體、特殊與一般、精神與自然、虔誠與理性、大與小、上與下、老與少、質與量、光明與黑暗、善與惡、内與外、自我與無我、傳統與創新、節制與放任,等等。
他以極為簡單質樸而又優美的文字談這些理性的概念,談人生、宗教、文化、藝術、寫作,描寫人性和人的無意識這些複雜問題,他以無比的細膩和愛心描寫天地造化,山和水、雲和月、花和草在他的筆下顯得那麼真實,那麼活潑,他描寫的小城風光或鄉間小徑讀來讓人猶如身臨其境。
他以冷峻的筆調撻伐一切戕害個體心靈的事物與行為,撻伐不負責任的偏見,撻伐人的殘酷與麻木,以自嘲和譏刺的語氣剖析自己和别人的弱點。
黑塞是個看似矛盾的人物,一生來回搖擺在精神與自然、節制與放任、定居與漂泊之間,他有非常清晰的政治意識,卻是純粹非政治性的人物,他批評社會卻對人類充滿愛心,經曆黑暗,受盡同輩的奚落,卻對生命滿懷希望和信心,他的冷峻與溫柔,其實緣由一緻,都是出于對自然規則的尊重,對個體心靈以及精神、文化的尊重。
黑塞的詩文中,無論是充滿西方式的激情與反叛,或是充滿東方式的甯靜與淡泊,都貫穿着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作者對生命真誠的信念。
他譜寫的生命之歌,是愛之歌,也是一個朝聖者之歌。
在一個物欲橫流趨勢有增無減的時代,在人們感情麻木、思想混亂的社會,與黑塞做伴,或許能夠喚醒我們對精神追求的渴望,尋回被重重魔障掩蔽着的本性,使得我們比較寬容、比較有同情心,或許還能多一點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懷疑的勇氣。
謝瑩瑩 2011年9月13日
他還認為德國對于發動戰争應該負起自己的那部分責任。
到1916年,他終于和德國當局的立場完全決裂,他成了賣國賊,老朋友也視他為毒蛇猛獸。
他的文章引起羅曼·羅蘭的同感,羅曼·羅蘭特地去拜訪他,他們從此成為至交。
他們兩人看法一緻,反對毫無意義的流血和戰争,反對任何一種狂熱的民族主義。
戰後,帝國被推翻了,魏瑪共和國卻無所作為,希特勒和納粹終于掌權,将德國一步步推向新的世界大戰。
預見到德國終将再次發動戰争,再傑出的個人也影響不了這種趨勢,他終于在1923年下定決心放棄德國國籍,入了瑞士籍。
從德國到瑞士,國籍改變了,不過德語仍然是通用語言,環境也是他熟悉的,黑塞的流亡不是遠離故國的流亡,更多的是内心的、精神上的流亡。
流亡期間他寫了一些政論文章,這些文章出自個體良知,也訴諸個體良知。
文章所想達到的不是帶引人們去碰政治問題,而是進入自己的内心,進入完全是個體性的良知。
他說:&ldquo馬克思和我之差異除了他涉及的維度大大超過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變世界,我則想改變個人,他直面群衆,我直面個人。
&rdquo他深信,人的最内在有某些區域,是一切源于政治和帶着政治印記的因素達不到的地方,他想做的,就是引導讀者進入自己的内心,聽從自己的良知,保持獨立人格,不要人雲亦雲,不要盲從。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黑塞就沒有停止過批評德國,因而也備受同胞的毀謗和譏諷,然而,是他,而不是那些高喊德國萬歲的文人,為德國語言和德國文化作出了貢獻。
在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答謝詞中他認為,把文學獎頒發給他,意味着國際上承認德語和德國在文化上的貢獻。
而早在上世紀30年代,托馬斯·曼就說過,黑塞代表了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
黑塞也把他的獲獎看為各民族和解的象征。
這樣,我們就看到什麼叫愛國,詩人黑塞畢生同群體的狂熱和偏見鬥争,批評狹隘的民族主義,要求德國同胞自省,主張民族間精神的合作,他就這樣在同胞的咒罵中實際完成了僞愛國主義者不能完成的愛國行為。
在散文中,黑塞也提出許多相反相成的概念,諸如個體與集體、特殊與一般、精神與自然、虔誠與理性、大與小、上與下、老與少、質與量、光明與黑暗、善與惡、内與外、自我與無我、傳統與創新、節制與放任,等等。
他以極為簡單質樸而又優美的文字談這些理性的概念,談人生、宗教、文化、藝術、寫作,描寫人性和人的無意識這些複雜問題,他以無比的細膩和愛心描寫天地造化,山和水、雲和月、花和草在他的筆下顯得那麼真實,那麼活潑,他描寫的小城風光或鄉間小徑讀來讓人猶如身臨其境。
他以冷峻的筆調撻伐一切戕害個體心靈的事物與行為,撻伐不負責任的偏見,撻伐人的殘酷與麻木,以自嘲和譏刺的語氣剖析自己和别人的弱點。
黑塞是個看似矛盾的人物,一生來回搖擺在精神與自然、節制與放任、定居與漂泊之間,他有非常清晰的政治意識,卻是純粹非政治性的人物,他批評社會卻對人類充滿愛心,經曆黑暗,受盡同輩的奚落,卻對生命滿懷希望和信心,他的冷峻與溫柔,其實緣由一緻,都是出于對自然規則的尊重,對個體心靈以及精神、文化的尊重。
黑塞的詩文中,無論是充滿西方式的激情與反叛,或是充滿東方式的甯靜與淡泊,都貫穿着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作者對生命真誠的信念。
他譜寫的生命之歌,是愛之歌,也是一個朝聖者之歌。
在一個物欲橫流趨勢有增無減的時代,在人們感情麻木、思想混亂的社會,與黑塞做伴,或許能夠喚醒我們對精神追求的渴望,尋回被重重魔障掩蔽着的本性,使得我們比較寬容、比較有同情心,或許還能多一點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懷疑的勇氣。
謝瑩瑩 2011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