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伴着爵士樂的曲調和自由

關燈
!”科塔薩爾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看望病重的母親。

    他像陌生人那樣在埃塞薩機場瞎逛,沒有人接他。

    他從來沒有被任何阿根廷政府承認過,接受過。

    如今,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帕勒莫區,有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小廣場,從那兒延伸出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街,不遠處,是一堵黑暗中殺害易裝癖的行刑牆。

     他也有過其他戀情。

    立陶宛人烏格涅·卡維麗絲逼他和奧羅拉離婚,并對他進行政治啟蒙。

    從此,另一個科塔薩爾誕生了:從象牙塔墜落到地面,介入到失敗的事業中,在宣言上簽字,主持反對魏地拉和皮諾切特獨裁統治的委員會,熱愛薩爾瓦多·阿連德和尼加拉瓜的桑蒂諾主義。

    這種鬥争态度和他的先鋒派美學思想令左派讀者欣喜若狂,也讓他與一些意識形态至上的拉美老朋友、老同行們漸行漸遠。

    後來,他對卡洛爾·鄧洛普的戀情又讓他踏上别的路,其中一條帶他們前往另一個世界。

    卡洛爾因白血病,先行一步。

    兩年後,科塔薩爾同患此病,步其後塵,随她而去。

    他一天天地衰老,沒蓄胡子的臉龐漸漸恢複了孩子般的容貌,腿依然還是那麼的長。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二日,科塔薩爾在薩拉紮爾醫院去世。

    當時,加利西亞人奧羅拉·貝爾納德斯已經回到他身旁,在病床邊打地鋪,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科塔薩爾與卡洛爾合葬于蒙帕納斯墓地。

    崇拜者們去看他,總會在墓碑的祥雲上放一杯葡萄酒和一張兒童街頭遊戲跳房子的圖案,以示祭奠。

    沒有獎項,沒有勳章,沒有院士頭銜,沒有莊重着裝,他隻帶上了讀者的熱情,去了另一個世界。

    因為科塔薩爾,我們愛上了巴黎的自由、愛上了一些愛、一些人和一些秘密地點——詳細單子一分鐘就能列出——也愛上了所有騎自行車、車筐裡放一根長棍面包和一本書的姑娘,也許她們就是瑪伽。

     (本文原載西班牙《國家報》2006年8月27日)
[1]馬努艾爾·文森特(1936-):西班牙作家,著名專欄作家,長期供職于《國家報》。

    [2]庇隆主義的提出者是阿根廷總統庇隆和夫人艾薇塔。

    當時,阿根廷社會不平等現象越來越嚴重,緻使庇隆主義推行的平等民主在阿根廷民間與政壇上掀起了一股強勁的政治風暴。

    [3]朱麗葉·格萊戈(1927-):法國歌手、演員,被譽為“存在主義者的缪斯”。

    [4]邁爾斯·戴維斯(1926-1991):美國爵士樂手,小号手。

    [5]查理·帕克(1920-1955):美國爵士樂手,爵士史上最才華橫溢的薩克斯手。

    [6]羅傑·瓦迪姆(1928-2000):法國導演、制片人、演員。

    [7]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1925-):阿根廷政治人物,軍人獨裁者,1976-1981年間任阿根廷總統,上任後将整個國家置于軍事管制下,通緝和捕殺反對派。

    他的總統任期以殘酷鎮壓異己而臭名昭著。

    [8]桑蒂諾主義為尼加拉瓜政治派别,名稱來源于1926-1933年發動反對美國武裝幹涉遊擊戰争的奧古斯都·尼古拉斯·卡爾德隆·桑蒂諾。

    1961年,桑蒂諾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從反政府組織發展為社會主義政黨,1979-1990年間統治尼加拉瓜約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