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走向永恒之邦的過客 18
關燈
小
中
大
動物的後代實際上就是一種反唯靈主義的立場,與其說其目的在于闡明造化的神秘鎖鍊,還不如說幹脆要貶低人的價值,而這一點科麥斯咖啡館裡的那些達爾文主義者乃至實驗室裡的那些人都沒有怎麼太注意。
奧克塔夫·皮爾麥茨不能預見到德日進的情況,也沒有預見到,宗教内部一些思想先進的精英們到一定的時期終會歸順進化的理論,而那時候進化論在科學界已經不是堅如磐石的教條了。
這個對由來已久的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如此心儀的人,面對着地質學及古生物學的新發現竟然皺起了眉頭,因為這些發現不符合《聖經》上所說的曆史。
但是盡管普通的常識顯而易見,他廁身其中的為數衆多的精英們,一代接一代地竟滿足于猶太基督教文化對過去的六千年那貧乏單薄的解釋,大概是因為這六千年從宏觀上符合人記憶的現成數據,仿佛為大多數人制造出了一個受理性支配的最高界限。
千百個世紀的地質演變對于奧克塔夫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就像天文學上的光年跟今日裡大報的讀者毫無關系一樣,盡管他們還想象着到南門二上去着陸。
在奧克塔夫看來,在他和亞當之間隔着一百二十代,這已足夠讓他感到如臨深淵般的昏眩了,在這期間,少不了危險的、說不清楚或者混沌蒙昧的角落。
這個奧克塔夫為上天造物之雄偉而感歎,有時也會想到,就在他從窗戶到書桌走這幾步的時間,地球已沿着它的軌道運轉出千百公裡了,他卻沒有發現,如果在十六世紀,他可能反對哥白尼,而在十九世紀,他是反對拉馬克和達爾文的。
在雷莫的熱情中也有那個時代的惡劣習俗和偏見。
他通過更令人筋疲力盡的精神苦行也達到了實證主義,但他的這種實證主義像一切教條戒律似的僵硬古闆。
他在多瑙河口旅行時,一天晚上遇到了一幫茨岡人。
一個老妪走到他身旁要給他算命,他把手抽了回來,仿佛被一種邪惡下流的請求惹惱了,嘴裡嘟囔着:“迷信就是肆意濫用了一些精神上怯懦的人的輕信盲從。
”他一點也沒有想要試一試,看看在那些職業預言家的老生常談中是不是也夾雜着一絲說明真實的纖細線索:研究超心理學的時代尚未開始。
超心理學是個好的詞彙,它讓人研究昔日裡不加考察就扔到魔術妖法的廢品堆上去的那些東西。
這個可敬佩的青年背負着這樣的一個缺陷,那就是他的樂觀主義,幾個世紀以來這是左派思想的一個特點。
他跟他的偶像米什萊和雨果一樣,相信人是善良的,不僅是神話或曆史之初的那些人,甚至到如今,大街上的那些人也是善良的。
他接受他那個時代的先進人物特别喜歡的這種假設。
如果發展工業能夠解決赤貧的問題,那麼工業企業侵吞了他哥哥那麼珍視的阿克茲的樹林和田野又有什麼要緊呢?他認為,要經過許多世紀才能解放非洲的黑人,并為此感到很失望;相反,他覺得美國的奴隸制已經由林肯徹底消滅了;他甚至想象不到,有色人種的屈辱地位會以另外一種名稱用另外一種方式長期持續下去。
就在他的身旁,普通百姓在他的筆下顯露出繪畫般的面貌。
他在巴黎對他的哥哥說:“跟我一起來吧,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外表寒酸的小酒館,觀察工人們的約會。
聽一聽這些夥伴們如何互相傾訴他們的情誼,他們那黢黑粗糙的雙手是如何緊緊地握在一起。
他們就是人類靈魂的化身……你能相信這些勞苦的人們願意做壞事嗎?” “咳,我相信他們會做壞事,由于無知。
”奧克塔夫惴惴地輕聲說。
“那麼,就應該跟這種無知作鬥争……這些寬宏豪爽的靈魂,應該給他們一個能思考的頭腦作武器……他們應當知道不要靠強權人物來給他們支持,要通過教育建起堅固的堡壘,從他們本身尋找到拯救自己的力量。
” 這種煽動性的辭藻并不比奧克塔夫的論辯更有價值。
雷莫沒有發現,他傾向于平民百姓的一部分熱情出自一個站在遠處把“下等階級”理想化了的少年,他在經常來往的人中間受到太多的拘束,迫切需要擴大他同伴的範圍。
這些工人跟奧克塔夫的卡普裡漁夫一樣因襲傳統,是些傳說中的人物,跟兄弟倆那麼崇拜的斯拉夫叙事詩中的武士或克羅克特洛尼斯的遊擊隊員似的,臨死時還互相說一聲永别,再加上個親吻。
奧克塔夫和雷莫在不知不覺中向往着一個單純的、英雄式的、血氣方剛、精力充沛的世界,與他們在其中長大的資産階級世界完全不同。
那個熱情的年輕人并沒有錯:我們一切錯誤的根底就是無知,而知識才是治療無知的藥物,但這裡說的是一種比某個文盲更可怕的無知,隻上個小學是消除不了的。
雷莫感受到了人類本身的良善,他相信這一點,也感受到了人類社會的不完滿,這讓他處于矛盾窘困的境地,好像有鐵鉗夾住似的心痛欲裂,這也正像許多基督徒那樣,一方面看到了現實的罪惡,另一方面又相信上帝無所不能。
現實讓他深惡痛絕,他需要相信“黃金時代”臨近了:“讓我們盼望着那個時代到來,那時,由于教育越來越普及,暴力和陰謀銷聲匿迹。
這才是讓我高興的事。
”這一種笨拙的信念發生在薩多瓦和色當戰役以前的兩三年,距離以後一九一四年的兩軍在戰壕裡相持還有五十年(那時,阿克茲村毀于兵燹,村子的本堂神甫和三個村民被槍斃了),距離德國大建集中營還有不到四分之三個世紀(埃爾曼和他的兒子也倒在納粹的子彈之下),在廣島扔了原子彈,森林裡的樹葉全落了。
然而,這個哲學上的小學生提出的命題還很正确:即使他明知道人類是由缺陷和賢德雜糅而成,他也還是相信人類未來的幸福,“如果沒有自由意志,我敢肯定,善良注定會到來”。
奧克塔夫·皮爾麥茨曾在某處說過,的确,人們從對美的熱愛發展到對真實的熱愛,再從對真實的熱愛發展到對公正的熱愛,而不是順着相反的方向發展。
他顯然想到了他的弟弟。
然而他自己也經曆了某些變化,讓他部分地擺脫了浪漫主義的美學觀點,必須承認,也就是這一點使他這個熟讀普魯斯特作品的人經常有像勒格朗丁·德·梅塞格裡斯一樣的疏懶慵怠。
他既不是鬥士也不是改革家,隻是一種制度下的特權人物,而他卻看到了這個制度令人憎惡的那一方面。
對于他來說,發現貧苦工農的生活悲劇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他那個圈子裡的許多人否認工農處于窮苦之中,而且全社會對此也視而不見。
有人說,他的晚年,因為大量的施舍而破了産,這是他唯一能夠行善的方式。
必須掌握比我們手頭更多的材料,才能弄清楚家裡和周圍的一些人對他輕易地作出如此的判斷有什麼意義,或者隻不過是出于他們自己的原因。
如果考慮到他這個圈子的人重視捍衛社會秩序,十分正統,那麼他所說的公正社會的見解是很大膽的。
他曾寫道:“即便是所犯的罪過窮兇極惡,人們有時也應該找到減輕其罪過的理由。
”他不知不覺已經成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信徒。
顯然在這裡與他在蒙斯法院的審判台上審理案件是兩回事,而且這個看法也更為現實。
“要知道,人本身是道德和罪孽不可分解的混合體,兩種因素由于一種神秘的法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道德有可能蛻變為罪孽,而罪孽也會轉化為道德。
”他在自己身上就有了這個具有基督精神的卓越發現:“所有的人身上都有黑夜的污點。
”我們在這裡已經接觸到紀德的“不要去評斷别人”。
當社會精英貪婪地從物質上的進步中獲
奧克塔夫·皮爾麥茨不能預見到德日進的情況,也沒有預見到,宗教内部一些思想先進的精英們到一定的時期終會歸順進化的理論,而那時候進化論在科學界已經不是堅如磐石的教條了。
這個對由來已久的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如此心儀的人,面對着地質學及古生物學的新發現竟然皺起了眉頭,因為這些發現不符合《聖經》上所說的曆史。
但是盡管普通的常識顯而易見,他廁身其中的為數衆多的精英們,一代接一代地竟滿足于猶太基督教文化對過去的六千年那貧乏單薄的解釋,大概是因為這六千年從宏觀上符合人記憶的現成數據,仿佛為大多數人制造出了一個受理性支配的最高界限。
千百個世紀的地質演變對于奧克塔夫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就像天文學上的光年跟今日裡大報的讀者毫無關系一樣,盡管他們還想象着到南門二上去着陸。
在奧克塔夫看來,在他和亞當之間隔着一百二十代,這已足夠讓他感到如臨深淵般的昏眩了,在這期間,少不了危險的、說不清楚或者混沌蒙昧的角落。
這個奧克塔夫為上天造物之雄偉而感歎,有時也會想到,就在他從窗戶到書桌走這幾步的時間,地球已沿着它的軌道運轉出千百公裡了,他卻沒有發現,如果在十六世紀,他可能反對哥白尼,而在十九世紀,他是反對拉馬克和達爾文的。
在雷莫的熱情中也有那個時代的惡劣習俗和偏見。
他通過更令人筋疲力盡的精神苦行也達到了實證主義,但他的這種實證主義像一切教條戒律似的僵硬古闆。
他在多瑙河口旅行時,一天晚上遇到了一幫茨岡人。
一個老妪走到他身旁要給他算命,他把手抽了回來,仿佛被一種邪惡下流的請求惹惱了,嘴裡嘟囔着:“迷信就是肆意濫用了一些精神上怯懦的人的輕信盲從。
”他一點也沒有想要試一試,看看在那些職業預言家的老生常談中是不是也夾雜着一絲說明真實的纖細線索:研究超心理學的時代尚未開始。
超心理學是個好的詞彙,它讓人研究昔日裡不加考察就扔到魔術妖法的廢品堆上去的那些東西。
這個可敬佩的青年背負着這樣的一個缺陷,那就是他的樂觀主義,幾個世紀以來這是左派思想的一個特點。
他跟他的偶像米什萊和雨果一樣,相信人是善良的,不僅是神話或曆史之初的那些人,甚至到如今,大街上的那些人也是善良的。
他接受他那個時代的先進人物特别喜歡的這種假設。
如果發展工業能夠解決赤貧的問題,那麼工業企業侵吞了他哥哥那麼珍視的阿克茲的樹林和田野又有什麼要緊呢?他認為,要經過許多世紀才能解放非洲的黑人,并為此感到很失望;相反,他覺得美國的奴隸制已經由林肯徹底消滅了;他甚至想象不到,有色人種的屈辱地位會以另外一種名稱用另外一種方式長期持續下去。
就在他的身旁,普通百姓在他的筆下顯露出繪畫般的面貌。
他在巴黎對他的哥哥說:“跟我一起來吧,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外表寒酸的小酒館,觀察工人們的約會。
聽一聽這些夥伴們如何互相傾訴他們的情誼,他們那黢黑粗糙的雙手是如何緊緊地握在一起。
他們就是人類靈魂的化身……你能相信這些勞苦的人們願意做壞事嗎?” “咳,我相信他們會做壞事,由于無知。
”奧克塔夫惴惴地輕聲說。
“那麼,就應該跟這種無知作鬥争……這些寬宏豪爽的靈魂,應該給他們一個能思考的頭腦作武器……他們應當知道不要靠強權人物來給他們支持,要通過教育建起堅固的堡壘,從他們本身尋找到拯救自己的力量。
” 這種煽動性的辭藻并不比奧克塔夫的論辯更有價值。
雷莫沒有發現,他傾向于平民百姓的一部分熱情出自一個站在遠處把“下等階級”理想化了的少年,他在經常來往的人中間受到太多的拘束,迫切需要擴大他同伴的範圍。
這些工人跟奧克塔夫的卡普裡漁夫一樣因襲傳統,是些傳說中的人物,跟兄弟倆那麼崇拜的斯拉夫叙事詩中的武士或克羅克特洛尼斯的遊擊隊員似的,臨死時還互相說一聲永别,再加上個親吻。
奧克塔夫和雷莫在不知不覺中向往着一個單純的、英雄式的、血氣方剛、精力充沛的世界,與他們在其中長大的資産階級世界完全不同。
那個熱情的年輕人并沒有錯:我們一切錯誤的根底就是無知,而知識才是治療無知的藥物,但這裡說的是一種比某個文盲更可怕的無知,隻上個小學是消除不了的。
雷莫感受到了人類本身的良善,他相信這一點,也感受到了人類社會的不完滿,這讓他處于矛盾窘困的境地,好像有鐵鉗夾住似的心痛欲裂,這也正像許多基督徒那樣,一方面看到了現實的罪惡,另一方面又相信上帝無所不能。
現實讓他深惡痛絕,他需要相信“黃金時代”臨近了:“讓我們盼望着那個時代到來,那時,由于教育越來越普及,暴力和陰謀銷聲匿迹。
這才是讓我高興的事。
”這一種笨拙的信念發生在薩多瓦和色當戰役以前的兩三年,距離以後一九一四年的兩軍在戰壕裡相持還有五十年(那時,阿克茲村毀于兵燹,村子的本堂神甫和三個村民被槍斃了),距離德國大建集中營還有不到四分之三個世紀(埃爾曼和他的兒子也倒在納粹的子彈之下),在廣島扔了原子彈,森林裡的樹葉全落了。
然而,這個哲學上的小學生提出的命題還很正确:即使他明知道人類是由缺陷和賢德雜糅而成,他也還是相信人類未來的幸福,“如果沒有自由意志,我敢肯定,善良注定會到來”。
奧克塔夫·皮爾麥茨曾在某處說過,的确,人們從對美的熱愛發展到對真實的熱愛,再從對真實的熱愛發展到對公正的熱愛,而不是順着相反的方向發展。
他顯然想到了他的弟弟。
然而他自己也經曆了某些變化,讓他部分地擺脫了浪漫主義的美學觀點,必須承認,也就是這一點使他這個熟讀普魯斯特作品的人經常有像勒格朗丁·德·梅塞格裡斯一樣的疏懶慵怠。
他既不是鬥士也不是改革家,隻是一種制度下的特權人物,而他卻看到了這個制度令人憎惡的那一方面。
對于他來說,發現貧苦工農的生活悲劇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他那個圈子裡的許多人否認工農處于窮苦之中,而且全社會對此也視而不見。
有人說,他的晚年,因為大量的施舍而破了産,這是他唯一能夠行善的方式。
必須掌握比我們手頭更多的材料,才能弄清楚家裡和周圍的一些人對他輕易地作出如此的判斷有什麼意義,或者隻不過是出于他們自己的原因。
如果考慮到他這個圈子的人重視捍衛社會秩序,十分正統,那麼他所說的公正社會的見解是很大膽的。
他曾寫道:“即便是所犯的罪過窮兇極惡,人們有時也應該找到減輕其罪過的理由。
”他不知不覺已經成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信徒。
顯然在這裡與他在蒙斯法院的審判台上審理案件是兩回事,而且這個看法也更為現實。
“要知道,人本身是道德和罪孽不可分解的混合體,兩種因素由于一種神秘的法則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道德有可能蛻變為罪孽,而罪孽也會轉化為道德。
”他在自己身上就有了這個具有基督精神的卓越發現:“所有的人身上都有黑夜的污點。
”我們在這裡已經接觸到紀德的“不要去評斷别人”。
當社會精英貪婪地從物質上的進步中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