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走向永恒之邦的過客 18
關燈
小
中
大
得好處(姑且不論這進步帶給他們的利益),同時幻想着道德上的進步從而給自己以安慰時,他當然有理由談論一下文明本身的脆弱性。
“隻要有人對鋪滿大地的芸芸衆生瞥一眼,就會被人類的野蠻兇惡吓壞。
文明隻在幾個小點上得以實現,一旦發展到頂峰,就會來一次抽風痙攣,把文明破壞殆盡。
”然而他本人也像當年的雷莫一樣,至少還試圖希望“光明在不知不覺中擴散開來”。
但是當前的現實和臨近的未來情況都打破了這個夢想。
約在一八八〇年,他向約瑟叙述他到萊茵河畔一座小山上散步的情況: “放眼望去,萊茵河兩岸一片肥沃的平原,到處聳立着上面築有碉堡的山頭。
我想到那些不幸的年代,人們不得不建築這些可怕的堡壘,隻有它變為廢墟時我們才能加以欣賞。
但我的悲憫之心還是使我更偏愛那些寺院的廢墟……在這些崩塌的城堡裡,我看到的隻是仇恨和兇暴的醜臉。
“我正在那裡沉思默想,突然飛馳的馬蹄聲直傳到了中庭。
這是一隊普魯士的輕騎兵穿過了城裡的街道,馬刀在閃閃發光。
野蠻和兇頑并沒有徹底消逝,隻不過在假寐,一到時候就會醒過來。
我穿過平原回到我住的旅館,走到了穆方多夫村,這裡隻有一條又長又窄的街道,兩旁是泥土壘成的房子,裡面臉色黧黑渾渾噩噩的人們在做彩繪鑲嵌的手藝。
再也沒有比這更窮困污穢的地方了。
一個繁花似錦的國度竟有如此的景象,真是令人驚奇。
” 悲憫,比憐憫這個詞更能說明問題,這個詞表示跟可憐的人一起忍受痛苦。
然而悲憫并不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懦弱的感情,也不是與威猛的正義相反的懦夫的情緒,它遠不能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概念相比,這種白熱化的憐憫就像刀刃一樣,隻切入具有一種可怕天分的人的心,這天分就是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不管這種人是強壯還是孱弱,果敢還是膽怯,聰明與否(問題不在這裡)。
從這種一往情深而又違反常例的觀點出發,人們就隻能帶着某些局限來談論美了。
就從《孤獨的日子》這部作品說起,在他那浪漫的辭藻中間随處都會出現一個使人心碎的細節。
人們指望讀到,這個醉心于閱讀忒奧克裡托斯和維吉爾的二十六歲的年輕人,在羅馬的郊區遇到牧羊人,會把那裡描寫成牧歌式的田園風光,把一切煞風景的事物都删除掉。
“村旁的一塊林間空地,與村子之間隻隔着一道鐵線蓮種成的綠籬,我看到兩隻臨死的羊羔被吊在一棵梣樹的樹枝上。
牧羊人剛剛用刀割斷了它們的脖子,當鮮紅色的血滴到苔藓上時,幾隻山羊咩咩地叫着,低下腦袋,一隻隻地擠在一起。
對于我來說,這就是意大利中部薩比納地區的田園風光。
” 奧克塔夫離開意大利時,取道阿爾卑斯回到了法國,他在冰霰風雪之中遇到了一小群破衣爛衫凍得發抖的徒步過路人,他們都筋疲力盡,頭上戴着綻了線的破帽子。
這都是加裡波第的老兵,離開家鄉,要到遠方的阿根廷去找一份工作。
“他們中間的一個人,窮愁潦倒面色蒼白,爬上了一個陡峭的山坡,心裡痛苦得發了狂,用濁重的嗓音唱道:‘Dansa,canta,poverello.’他的同伴們苦笑着跟他應答,但這聲音都被狂風吹散了。
”這是多雷式的浪漫場面。
在意大利,看的是天主教堂、葡萄園和燦爛陽光下的曆史遺迹,這段描寫卻以另一種形象結束了整個的旅行。
也就在這次穿過阿爾卑斯山時,奧克塔夫想到了拉馬車的那些牲口:“有十四匹勇氣百倍而又耐心十足的馬拉着我們的車。
這些結滿了白霜的可憐牲口搖晃着鸾鈴,披星戴月,在蒼涼慘淡的天光底下奮力向前,這是多麼悲壯的景象……我們走過了格朗克魯瓦村。
那時,隻剩了一匹馬,它的影子斜映在山石上,都改變了形狀,就像個痛苦的幽靈一直陪伴着我們。
馬車在冰上咯咯吱吱地呻吟着,我們開始下山了。
”盡管文字的風格正像當時流行的那樣有些造作,但裡面的憐憫和痛苦卻也像冰雪一樣砭人肌骨。
在以後的作品中這樣的痕迹越來越多。
終于,就像灑落一滴清冷的水似的,出現了猶如禱詞和聖歌一樣充滿了憐憫的句子。
幾乎不像是寫出的,我們簡直如聞其聲了:“讓蠶兒去結繭吧。
不要觸動這暖乎乎的蛋窩窩……當冰層又薄又脆時,不要從上面走過。
不要踐踏新生的幼芽。
當遷徙的鶴尋找一塊可以容它立足的地方時,不要出聲去驚吓。
當春天的汁液上升到樹梢時,不要在樹皮上刻畫你的名字。
不要在重載的船隻上跳躍。
任憑白雪覆蓋着苔藓,因為它還會變綠……”在他臨終前不久,詩人對約瑟推心置腹地說,他的記憶裡布滿了他所目睹的那些悲哀場面留下的傷疤。
他能夠為别人的不幸而痛苦,并且不僅認為自己屬于将來的人類,而且還與廣大的一切生靈同屬一個類别,這些都是非常罕見的品質,不能不懷着敬意特别加以說明。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裡昂于1844年出版的小說。
?SirAnthonyvanDyck(1599-1641),佛蘭德油畫家,在他所作的肖像中極善于表現面部及手臂的暖色皮膚。
?JulesMichelet(1798-1874),法國曆史學家、作家。
?今稱布拉迪斯拉發。
?Euripides(前484?-前406),希臘悲劇作家。
?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的妻子與出征前的丈夫惜别的場面是史詩《伊利亞特》中最悱恻動人的一幕。
赫克托爾戰死之後,她率領特洛伊的婦女到雅典娜的神廟去,請求女神幫助她們領回丈夫或兒子的屍體,這就是歐裡庇得斯的悲劇《請願的婦女》的主要情節。
?JacoponedaTodi(1231-1306),意大利詩人。
?法國小說家費奈隆于169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講的是希臘英雄奧德修斯與珀涅羅珀的兒子忒勒瑪科斯的故事。
?CharlesMontalembert(1810-1870),法國政治家、曆史學家。
?Félix-Antoine-PhilibertDupanloup(1802-1878),奧爾良的天主教主教,19世紀中葉法國天主教開明派的代言人。
?SalvatorRosa(1615-1673),意大利畫家、雕刻家、詩人、音樂家。
?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時詩人、劇作家、散文作家。
?JohannKasparLavater(1741-1801),瑞士作家、愛國者、新教牧師。
?均為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
?PierreTeilharddeChardin(1881-1955),法國哲學家、古生物學家。
?TheodorosKolokotronis(1770-1843),希臘将軍,曾領導希臘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獨立戰争。
?GiuseppeGaribaldi(1807-1882),意大利民族統一運動領袖。
?意大利文,跳吧,唱吧,窮鬼們。
?GustaveDoré(1832-1883),法國版畫家。
“隻要有人對鋪滿大地的芸芸衆生瞥一眼,就會被人類的野蠻兇惡吓壞。
文明隻在幾個小點上得以實現,一旦發展到頂峰,就會來一次抽風痙攣,把文明破壞殆盡。
”然而他本人也像當年的雷莫一樣,至少還試圖希望“光明在不知不覺中擴散開來”。
但是當前的現實和臨近的未來情況都打破了這個夢想。
約在一八八〇年,他向約瑟叙述他到萊茵河畔一座小山上散步的情況: “放眼望去,萊茵河兩岸一片肥沃的平原,到處聳立着上面築有碉堡的山頭。
我想到那些不幸的年代,人們不得不建築這些可怕的堡壘,隻有它變為廢墟時我們才能加以欣賞。
但我的悲憫之心還是使我更偏愛那些寺院的廢墟……在這些崩塌的城堡裡,我看到的隻是仇恨和兇暴的醜臉。
“我正在那裡沉思默想,突然飛馳的馬蹄聲直傳到了中庭。
這是一隊普魯士的輕騎兵穿過了城裡的街道,馬刀在閃閃發光。
野蠻和兇頑并沒有徹底消逝,隻不過在假寐,一到時候就會醒過來。
我穿過平原回到我住的旅館,走到了穆方多夫村,這裡隻有一條又長又窄的街道,兩旁是泥土壘成的房子,裡面臉色黧黑渾渾噩噩的人們在做彩繪鑲嵌的手藝。
再也沒有比這更窮困污穢的地方了。
一個繁花似錦的國度竟有如此的景象,真是令人驚奇。
” 悲憫,比憐憫這個詞更能說明問題,這個詞表示跟可憐的人一起忍受痛苦。
然而悲憫并不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懦弱的感情,也不是與威猛的正義相反的懦夫的情緒,它遠不能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概念相比,這種白熱化的憐憫就像刀刃一樣,隻切入具有一種可怕天分的人的心,這天分就是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不管這種人是強壯還是孱弱,果敢還是膽怯,聰明與否(問題不在這裡)。
從這種一往情深而又違反常例的觀點出發,人們就隻能帶着某些局限來談論美了。
就從《孤獨的日子》這部作品說起,在他那浪漫的辭藻中間随處都會出現一個使人心碎的細節。
人們指望讀到,這個醉心于閱讀忒奧克裡托斯和維吉爾的二十六歲的年輕人,在羅馬的郊區遇到牧羊人,會把那裡描寫成牧歌式的田園風光,把一切煞風景的事物都删除掉。
“村旁的一塊林間空地,與村子之間隻隔着一道鐵線蓮種成的綠籬,我看到兩隻臨死的羊羔被吊在一棵梣樹的樹枝上。
牧羊人剛剛用刀割斷了它們的脖子,當鮮紅色的血滴到苔藓上時,幾隻山羊咩咩地叫着,低下腦袋,一隻隻地擠在一起。
對于我來說,這就是意大利中部薩比納地區的田園風光。
” 奧克塔夫離開意大利時,取道阿爾卑斯回到了法國,他在冰霰風雪之中遇到了一小群破衣爛衫凍得發抖的徒步過路人,他們都筋疲力盡,頭上戴着綻了線的破帽子。
這都是加裡波第的老兵,離開家鄉,要到遠方的阿根廷去找一份工作。
“他們中間的一個人,窮愁潦倒面色蒼白,爬上了一個陡峭的山坡,心裡痛苦得發了狂,用濁重的嗓音唱道:‘Dansa,canta,poverello.’他的同伴們苦笑着跟他應答,但這聲音都被狂風吹散了。
”這是多雷式的浪漫場面。
在意大利,看的是天主教堂、葡萄園和燦爛陽光下的曆史遺迹,這段描寫卻以另一種形象結束了整個的旅行。
也就在這次穿過阿爾卑斯山時,奧克塔夫想到了拉馬車的那些牲口:“有十四匹勇氣百倍而又耐心十足的馬拉着我們的車。
這些結滿了白霜的可憐牲口搖晃着鸾鈴,披星戴月,在蒼涼慘淡的天光底下奮力向前,這是多麼悲壯的景象……我們走過了格朗克魯瓦村。
那時,隻剩了一匹馬,它的影子斜映在山石上,都改變了形狀,就像個痛苦的幽靈一直陪伴着我們。
馬車在冰上咯咯吱吱地呻吟着,我們開始下山了。
”盡管文字的風格正像當時流行的那樣有些造作,但裡面的憐憫和痛苦卻也像冰雪一樣砭人肌骨。
在以後的作品中這樣的痕迹越來越多。
終于,就像灑落一滴清冷的水似的,出現了猶如禱詞和聖歌一樣充滿了憐憫的句子。
幾乎不像是寫出的,我們簡直如聞其聲了:“讓蠶兒去結繭吧。
不要觸動這暖乎乎的蛋窩窩……當冰層又薄又脆時,不要從上面走過。
不要踐踏新生的幼芽。
當遷徙的鶴尋找一塊可以容它立足的地方時,不要出聲去驚吓。
當春天的汁液上升到樹梢時,不要在樹皮上刻畫你的名字。
不要在重載的船隻上跳躍。
任憑白雪覆蓋着苔藓,因為它還會變綠……”在他臨終前不久,詩人對約瑟推心置腹地說,他的記憶裡布滿了他所目睹的那些悲哀場面留下的傷疤。
他能夠為别人的不幸而痛苦,并且不僅認為自己屬于将來的人類,而且還與廣大的一切生靈同屬一個類别,這些都是非常罕見的品質,不能不懷着敬意特别加以說明。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裡昂于1844年出版的小說。
?SirAnthonyvanDyck(1599-1641),佛蘭德油畫家,在他所作的肖像中極善于表現面部及手臂的暖色皮膚。
?JulesMichelet(1798-1874),法國曆史學家、作家。
?今稱布拉迪斯拉發。
?Euripides(前484?-前406),希臘悲劇作家。
?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的妻子與出征前的丈夫惜别的場面是史詩《伊利亞特》中最悱恻動人的一幕。
赫克托爾戰死之後,她率領特洛伊的婦女到雅典娜的神廟去,請求女神幫助她們領回丈夫或兒子的屍體,這就是歐裡庇得斯的悲劇《請願的婦女》的主要情節。
?JacoponedaTodi(1231-1306),意大利詩人。
?法國小說家費奈隆于169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講的是希臘英雄奧德修斯與珀涅羅珀的兒子忒勒瑪科斯的故事。
?CharlesMontalembert(1810-1870),法國政治家、曆史學家。
?Félix-Antoine-PhilibertDupanloup(1802-1878),奧爾良的天主教主教,19世紀中葉法國天主教開明派的代言人。
?SalvatorRosa(1615-1673),意大利畫家、雕刻家、詩人、音樂家。
?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時詩人、劇作家、散文作家。
?JohannKasparLavater(1741-1801),瑞士作家、愛國者、新教牧師。
?均為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
?PierreTeilharddeChardin(1881-1955),法國哲學家、古生物學家。
?TheodorosKolokotronis(1770-1843),希臘将軍,曾領導希臘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獨立戰争。
?GiuseppeGaribaldi(1807-1882),意大利民族統一運動領袖。
?意大利文,跳吧,唱吧,窮鬼們。
?GustaveDoré(1832-1883),法國版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