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走向永恒之邦的過客 18
關燈
小
中
大
那種使人怦然心動的魅力和得過羅馬大獎的名畫上的無懈可擊的莊嚴。
也就是這樣,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愛好者面對着一幅已不流行的繪畫,還不會像時髦的讀者們披覽一本陳年舊書那麼快地覺得掃興。
在最能表現奧克塔夫雄心壯志的作品《哲學的時刻》中,那些讓人難以忍受的老生常談式的唠叨肯定會很快轉移我們的注意,使我們忽略了那些雖有瑕疵但仍很純淨的思想花朵,特别是他的那些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麼平庸的感情。
即使在他那部感人的《雷莫》一書中,重筆描寫了那麼多的“誠摯的兄弟之情”、“勤奮的青年時代”、“痛苦的責任”以及“忠誠的感情”,也使我們剛看到頭幾頁就失去了興緻,妨礙了我們了解奧克塔夫所經營的目标确實獲得了成功。
那其實是一方面畫出他弟弟逼真的肖像,同時又寫一出凄婉動人的悼亡悲劇。
如果有一個膽大冒失的文選編者來研究奧克塔夫,實際上就會像我們對待維吉爾那樣(我們中間最為飽學的人也隻讀過他作品中的三十來頁),從這裡摘下一句,從那裡錄下一行或一段,也許更相反,不顧前後地拿出一個孤立的佳詞警語,湊成一個薄薄的小冊子,正像作者所希望的,混到圖書館的某一個角落裡,放在吉蘭和塞納古爾之間。
一個有時值得敬佩的靈魂在這一過程中把一切無關宏旨的東西都洗刷掉了。
有些文學的教科書隻是懷着尊敬的态度對這位皮爾麥茨略作評論,說從史家的角度來說,他是十九世紀比利時第一位散文随筆的作者。
這已經算不錯了。
人們強調說,在他以前的這個領域中,為了找到一個有點代表性的散文家,就得越過兩次革命,追溯到利涅親王的時代,那時的世界跟十八世紀的歐洲完全不同。
在他以後,他那憂郁的節奏和夢幻冥思連帶着若幹瑕疵都傳到莫裡斯·梅特林克那裡,但也有了“阿克茲的隐士”所不具備的威力。
不管梅特林克有意還是無意,他最優美的散文集《智慧與命運》都是《哲學的時刻》的延續。
即使從詩意與神秘顫動的角度說,這個寫了《貝阿特裡絲妹妹》的佛蘭德人,與那個為聖羅蘭德虔誠的愛情所感動的瓦隆人距離也并不那麼遙遠。
如果哲學就像專家們所希望的那樣,旨在精辟地闡明概念并且理順系統,那麼奧克塔夫并沒有達到起碼的哲學尺度。
他本人超越了我們這個時代流行的某些論據,發現形而上學歸根結底就是一種語義學。
如果正相反,哲學是超乎我們對事物通常概念以外的一個通道,一個在内心朝着遙遠的、明知可望不可即的目的緩慢而又持之以恒的行進過程,那麼奧克塔夫就有權利被冠以哲學家的名号。
有些蛛絲馬迹表明,他發現了一種方法。
他列舉出冥思生活的幾個基本要素,但他宣稱他自己并不具備,那就是:溫和,平靜,純潔和力量……看到他信奉神秘,卻不敢多言神秘,觸及靈魂中一些本原的東西以及所有生靈的共性而又沒有适當的語彙,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的生活好比一個很長的菱形,表示幾何形體的線條彼此展開,一直到壯年時期,然後不知不覺地收攏,直到臨終的彌留期,讓我們停止呼吸……”),小心翼翼地在夢的長廊裡探索,試圖親眼目睹思想本身萌發的過程,脫離了時間(“此刻是不存在的。
隻有從過去到未來的飛逝……”),他要給隐蔽的思想與外部的現實之間的關系下一個精确的定義(“我們的精神就像一種雌性的生物,隻有情感給它授精之後才能受孕”),終于窺見了與印度的智慧并不遙遠的境界,他的弟弟曾對印度智慧很感興趣:“眼光盯住虛空中的一點,對于鄰近的形體無知無覺……這是一個多麼奇妙的鏡子,從這人身上再現出流動和永恒,變異和靜止……态度始終如一,沉醉于造物之始的元氣中,比死亡還要靜寂,但卻比任何生物更有活力,生活在一個超凡脫俗的境界裡……他眼底觀察的事物越發廣闊,變得無邊無際,囊括一切生靈,而他夢想中的廣闊空間又逐漸縮小,直到成為一點凝思。
他把自己的心靈擴大,一直吞沒了整個世界,并且包容了上帝。
” 也許他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所探求的,是一種神秘的形态。
他還是個十六歲的少年時,第一次由父母帶到北海的岸邊去,他走在伸到海裡的防波堤上,閉住雙眼,不看波浪的形狀,為的是聽清楚那千變萬化的濤聲,就像在音樂會上,從整個樂隊裡聽出不同樂器的聲音。
他盡力想确定什麼樣的形态能與這樣的咆哮、這樣的怒吼形成理想的呼應,于是仿佛從内心有了視覺。
有時候,他像一個俄耳甫斯教派的信徒或是純潔派的信徒那樣,說道:“靈魂也許是在别處萌發的,被囚禁在一種形狀奇特的物質外殼裡。
”再稍後一些,他又指出:“我們所有的思想,都圍繞着塵世的語言形式在繞圈子。
”他仔細考慮着動物的形體與人類可以互相比拟;他有關拉瓦特爾的暗示出自一個在這個領域中認為思考跟做夢差不多的人之口。
他在田野和樹林裡漫步,陪伴着他的不僅有他那幾隻狗,還有幾隻小狐狸崽兒和一隻馴化好的野豬。
四季的景物更疊交替,城裡的人根本想象不到那變化的微妙。
在嚴冬已能感到春的氣息,在盛夏潛伏着冬季,幫助他一點一滴地在“永恒的演說中的字句”之後再進一步變換新的句式。
奧克塔夫捍衛雨果的真知灼見,反對愚魯粗俗的人對他的攻擊,顯然也是在為自己辯解:他對一個大魚缸的長篇描寫使人想起《靜觀集》中的詩句,在文章裡,深淵中醜陋的動物象征着處于罪惡中的人類。
某些似乎出于一個自然主義作家筆下的線條使經常輕松的描寫有了沉重的分量。
他想到食肉植物是多麼兇惡,使他傾向于一種摩尼教派的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既然大自然是狡詐的,深于籌謀,精于算計,我們豈不是在其中看到一種惡的精靈?……就是因為想到了這些,今晚我獨自深入思索的深淵,決不把你們一起拖下去。
我隻要讓你們看到這些就夠了。
”他對動物的感情,從理性的這一部分來說,産生于對發現跟我們人類不同的生命模式的興趣。
隻有對它們靜觀冥想,才能使我們逃脫人類的生活環境。
“每一個動物都是一個囚禁在某種形式中的生命,這囚徒的靈魂通過大自然在監獄的頂端開出的兩個窗戶看到天光。
”這種同情擴散到整個生長着爬行動物的塵世。
為了向伴随着他的一個孩子證明他是多麼靈巧,他把腳扭傷了,不得不待在房間裡(一直到最後,他都這樣頑皮好勝),他就玩弄蛇來消遣。
“這些蛇是我從前跟一個專門抓蛇的老頭兒從楓丹白露的森林裡捉來的,我讓它們爬到我的桌子上,纏繞在水果籃子裡,從裡面昂起它們狡詐的頭,一邊伸出像黑色的火焰似的分叉的舌頭。
我對所有那些小心謹慎而又雍容高雅的動作都極感興趣。
我看着它們纏繞在家具上,形成的花紋讓人想到某些雕刻裝飾。
” 這麼一個喜愛收養野豬和蛇,并且認為自己“與所有生物都屬于一個大家庭”的人,竟然尖酸刻薄地反對達爾文主義,還因為要他纡尊降貴也屬于靈長類而很不高興,這是一件奇怪的事。
他接受這樣的概念:有一個階梯,将黑夜般的動物引導到光天化日的人類,但是,達爾文主義者那得意洋洋的實證主義使他的人本主義和基督教精神同時都受到了傷害。
我們大家都忘記了,革命理論很快從科學的假說發展到論證階段,這使奧默先生與布尼賢神甫勢不兩立。
在這個思想水準上,表明人是
也就是這樣,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愛好者面對着一幅已不流行的繪畫,還不會像時髦的讀者們披覽一本陳年舊書那麼快地覺得掃興。
在最能表現奧克塔夫雄心壯志的作品《哲學的時刻》中,那些讓人難以忍受的老生常談式的唠叨肯定會很快轉移我們的注意,使我們忽略了那些雖有瑕疵但仍很純淨的思想花朵,特别是他的那些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麼平庸的感情。
即使在他那部感人的《雷莫》一書中,重筆描寫了那麼多的“誠摯的兄弟之情”、“勤奮的青年時代”、“痛苦的責任”以及“忠誠的感情”,也使我們剛看到頭幾頁就失去了興緻,妨礙了我們了解奧克塔夫所經營的目标确實獲得了成功。
那其實是一方面畫出他弟弟逼真的肖像,同時又寫一出凄婉動人的悼亡悲劇。
如果有一個膽大冒失的文選編者來研究奧克塔夫,實際上就會像我們對待維吉爾那樣(我們中間最為飽學的人也隻讀過他作品中的三十來頁),從這裡摘下一句,從那裡錄下一行或一段,也許更相反,不顧前後地拿出一個孤立的佳詞警語,湊成一個薄薄的小冊子,正像作者所希望的,混到圖書館的某一個角落裡,放在吉蘭和塞納古爾之間。
一個有時值得敬佩的靈魂在這一過程中把一切無關宏旨的東西都洗刷掉了。
有些文學的教科書隻是懷着尊敬的态度對這位皮爾麥茨略作評論,說從史家的角度來說,他是十九世紀比利時第一位散文随筆的作者。
這已經算不錯了。
人們強調說,在他以前的這個領域中,為了找到一個有點代表性的散文家,就得越過兩次革命,追溯到利涅親王的時代,那時的世界跟十八世紀的歐洲完全不同。
在他以後,他那憂郁的節奏和夢幻冥思連帶着若幹瑕疵都傳到莫裡斯·梅特林克那裡,但也有了“阿克茲的隐士”所不具備的威力。
不管梅特林克有意還是無意,他最優美的散文集《智慧與命運》都是《哲學的時刻》的延續。
即使從詩意與神秘顫動的角度說,這個寫了《貝阿特裡絲妹妹》的佛蘭德人,與那個為聖羅蘭德虔誠的愛情所感動的瓦隆人距離也并不那麼遙遠。
如果哲學就像專家們所希望的那樣,旨在精辟地闡明概念并且理順系統,那麼奧克塔夫并沒有達到起碼的哲學尺度。
他本人超越了我們這個時代流行的某些論據,發現形而上學歸根結底就是一種語義學。
如果正相反,哲學是超乎我們對事物通常概念以外的一個通道,一個在内心朝着遙遠的、明知可望不可即的目的緩慢而又持之以恒的行進過程,那麼奧克塔夫就有權利被冠以哲學家的名号。
有些蛛絲馬迹表明,他發現了一種方法。
他列舉出冥思生活的幾個基本要素,但他宣稱他自己并不具備,那就是:溫和,平靜,純潔和力量……看到他信奉神秘,卻不敢多言神秘,觸及靈魂中一些本原的東西以及所有生靈的共性而又沒有适當的語彙,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的生活好比一個很長的菱形,表示幾何形體的線條彼此展開,一直到壯年時期,然後不知不覺地收攏,直到臨終的彌留期,讓我們停止呼吸……”),小心翼翼地在夢的長廊裡探索,試圖親眼目睹思想本身萌發的過程,脫離了時間(“此刻是不存在的。
隻有從過去到未來的飛逝……”),他要給隐蔽的思想與外部的現實之間的關系下一個精确的定義(“我們的精神就像一種雌性的生物,隻有情感給它授精之後才能受孕”),終于窺見了與印度的智慧并不遙遠的境界,他的弟弟曾對印度智慧很感興趣:“眼光盯住虛空中的一點,對于鄰近的形體無知無覺……這是一個多麼奇妙的鏡子,從這人身上再現出流動和永恒,變異和靜止……态度始終如一,沉醉于造物之始的元氣中,比死亡還要靜寂,但卻比任何生物更有活力,生活在一個超凡脫俗的境界裡……他眼底觀察的事物越發廣闊,變得無邊無際,囊括一切生靈,而他夢想中的廣闊空間又逐漸縮小,直到成為一點凝思。
他把自己的心靈擴大,一直吞沒了整個世界,并且包容了上帝。
” 也許他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所探求的,是一種神秘的形态。
他還是個十六歲的少年時,第一次由父母帶到北海的岸邊去,他走在伸到海裡的防波堤上,閉住雙眼,不看波浪的形狀,為的是聽清楚那千變萬化的濤聲,就像在音樂會上,從整個樂隊裡聽出不同樂器的聲音。
他盡力想确定什麼樣的形态能與這樣的咆哮、這樣的怒吼形成理想的呼應,于是仿佛從内心有了視覺。
有時候,他像一個俄耳甫斯教派的信徒或是純潔派的信徒那樣,說道:“靈魂也許是在别處萌發的,被囚禁在一種形狀奇特的物質外殼裡。
”再稍後一些,他又指出:“我們所有的思想,都圍繞着塵世的語言形式在繞圈子。
”他仔細考慮着動物的形體與人類可以互相比拟;他有關拉瓦特爾的暗示出自一個在這個領域中認為思考跟做夢差不多的人之口。
他在田野和樹林裡漫步,陪伴着他的不僅有他那幾隻狗,還有幾隻小狐狸崽兒和一隻馴化好的野豬。
四季的景物更疊交替,城裡的人根本想象不到那變化的微妙。
在嚴冬已能感到春的氣息,在盛夏潛伏着冬季,幫助他一點一滴地在“永恒的演說中的字句”之後再進一步變換新的句式。
奧克塔夫捍衛雨果的真知灼見,反對愚魯粗俗的人對他的攻擊,顯然也是在為自己辯解:他對一個大魚缸的長篇描寫使人想起《靜觀集》中的詩句,在文章裡,深淵中醜陋的動物象征着處于罪惡中的人類。
某些似乎出于一個自然主義作家筆下的線條使經常輕松的描寫有了沉重的分量。
他想到食肉植物是多麼兇惡,使他傾向于一種摩尼教派的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既然大自然是狡詐的,深于籌謀,精于算計,我們豈不是在其中看到一種惡的精靈?……就是因為想到了這些,今晚我獨自深入思索的深淵,決不把你們一起拖下去。
我隻要讓你們看到這些就夠了。
”他對動物的感情,從理性的這一部分來說,産生于對發現跟我們人類不同的生命模式的興趣。
隻有對它們靜觀冥想,才能使我們逃脫人類的生活環境。
“每一個動物都是一個囚禁在某種形式中的生命,這囚徒的靈魂通過大自然在監獄的頂端開出的兩個窗戶看到天光。
”這種同情擴散到整個生長着爬行動物的塵世。
為了向伴随着他的一個孩子證明他是多麼靈巧,他把腳扭傷了,不得不待在房間裡(一直到最後,他都這樣頑皮好勝),他就玩弄蛇來消遣。
“這些蛇是我從前跟一個專門抓蛇的老頭兒從楓丹白露的森林裡捉來的,我讓它們爬到我的桌子上,纏繞在水果籃子裡,從裡面昂起它們狡詐的頭,一邊伸出像黑色的火焰似的分叉的舌頭。
我對所有那些小心謹慎而又雍容高雅的動作都極感興趣。
我看着它們纏繞在家具上,形成的花紋讓人想到某些雕刻裝飾。
” 這麼一個喜愛收養野豬和蛇,并且認為自己“與所有生物都屬于一個大家庭”的人,竟然尖酸刻薄地反對達爾文主義,還因為要他纡尊降貴也屬于靈長類而很不高興,這是一件奇怪的事。
他接受這樣的概念:有一個階梯,将黑夜般的動物引導到光天化日的人類,但是,達爾文主義者那得意洋洋的實證主義使他的人本主義和基督教精神同時都受到了傷害。
我們大家都忘記了,革命理論很快從科學的假說發展到論證階段,這使奧默先生與布尼賢神甫勢不兩立。
在這個思想水準上,表明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