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走向永恒之邦的過客 15
關燈
小
中
大
,你可以包紮住這靈魂上的傷口,也可以拿它當靶子,重新向它射箭……我都心甘情願。
有多少次,我整天走來走去,腦子裡思潮澎湃,回到我的房間,在那裡找不到一點安慰。
然而我一點也不後悔!如果我的青春能重新開始,我也要像我做過的一樣,再一次把它燃燒淨盡。
我不覺得這樣的生活值得抱怨。
當然,我隻願意忍受應當分在我名下的那一份痛苦。
但我承認,面對着我的思想意識,很難永遠保持一種‘星座般陰沉的甯靜’。
一直到死都不被人了解,是一件殘酷的事。
” 這種噴薄而出的少年意氣已沉淪在黑夜裡,奧克塔夫否定了雷莫那最後解決的辦法,反倒把它說成像小報上花邊新聞似的,笨拙的結束生命的模式,這豈不是抹殺了這自殺的全部美麗?這樣做豈不是徹頭徹尾殘酷無情的背叛?豈不是同樣也損害了他自己的那部作品?令其失去了所有想要賦予他的意義?他那麼小心地選擇摘錄出的文字,舉出細節,推敲合适的詞句來說明他向幽冥的地域進發的曆程:“雷莫不了解生活,他對生活的索取太多”;“他的靈魂已失去了生活的興趣”;“他所作的努力都沒有成功,就甯願去死……”……但是肯定地說,對于善于領會的人他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在他這個圈子裡自殺是個不光彩的字眼。
他這樣的作家,很久以來就習慣于出言謹慎,有所避忌,覺得為保全面子不得不做一兩處修改。
比起來為這英勇的靈魂作長久的禮贊,這些改動無妨大體,也讓他更為安心……再說,他怎麼能反駁身穿喪服的母親的意思?想到她那麼擔心的兒子臨死還犯了重罪她一定受不了。
他想起來守靈那天晚上的全部情景,遺體周圍有鮮花和蠟燭,還圍繞着一群黑衣的修女在祈禱。
這時“整個的村子保持着一片靜谧,但私下裡流言四起,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去評論這悲慘的事件”。
如果家裡人不否認他是自殺的話,那麼,給一個浪費了自己智力的孩子光明正大地保全名譽,從而讓家裡人雖然悲哀但也覺放心就都不可能了。
奧克塔夫的天性就不能違抗公衆的輿論,更不能去撼動家裡人那些虔誠而又讓人感慨的假話。
再說,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做什麼,不是都有一些真實情況不該說破嗎?頂多隻能小心翼翼地壓低聲音稍作透露,如果連閉口不談都不會,那就是一種罪孽。
奧克塔夫心安理得了。
連嚴肅刻闆的特魯瓦姨夫也不會有另外的做法。
?Hermes,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傳令官,也是奧林匹斯山上諸神的使者,最初,他曾是牧人的保護神,也管把靈魂引導到冥界去,所以稱為亡靈的接引者。
?JohannGottliebFichte(1762-1814),德國哲學家,先驗唯心主義運動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AugusteComte(1798-1875),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和實證主義的創始人。
?Pierre-JosephProudhon(1809-1865),法國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信奉意志自由論。
?Virgil(前70-前19),羅馬文學鼎盛時代的主要詩人,其作品有《埃涅阿斯紀》和《農事詩》,維吉爾引導但丁遊曆三界是但丁《神曲》的主要脈絡,所以文中說以《農事詩》的作者為唯一的向導。
?1869年正處于風雨飄搖的第二帝國末期,1870年開始普法戰争,帝國被推翻;1871年成立了巴黎公社。
這正是法國大動亂的時期。
?共相即一般、共同的屬性,西歐中世紀經院哲學常用的一個術語。
共相是否真實存在是唯名論與實在論的争論焦點。
?1870年9月2日拿破侖三世在色當被德軍打敗,舉起白旗投降,德軍長驅直入,于9月18日占領巴黎。
?非洲東部沿海一帶說班圖語的居民。
?CamilloBensoCavour(1810-1861),意大利政治家,曾任議長、财務大臣、外交大臣等。
?GustaveFlourens(1838-1871),法國革命家、教授,參加了巴黎公社。
據《羅貝爾專有名詞詞典》記載,他被處死的日期是4月3日。
?拉丁文,上帝是什麼?隻不過是一種普遍性的原則。
?拉丁文,死了!?天主教認為人的生命是上帝給的,所以自殺是一種罪過。
有多少次,我整天走來走去,腦子裡思潮澎湃,回到我的房間,在那裡找不到一點安慰。
然而我一點也不後悔!如果我的青春能重新開始,我也要像我做過的一樣,再一次把它燃燒淨盡。
我不覺得這樣的生活值得抱怨。
當然,我隻願意忍受應當分在我名下的那一份痛苦。
但我承認,面對着我的思想意識,很難永遠保持一種‘星座般陰沉的甯靜’。
一直到死都不被人了解,是一件殘酷的事。
” 這種噴薄而出的少年意氣已沉淪在黑夜裡,奧克塔夫否定了雷莫那最後解決的辦法,反倒把它說成像小報上花邊新聞似的,笨拙的結束生命的模式,這豈不是抹殺了這自殺的全部美麗?這樣做豈不是徹頭徹尾殘酷無情的背叛?豈不是同樣也損害了他自己的那部作品?令其失去了所有想要賦予他的意義?他那麼小心地選擇摘錄出的文字,舉出細節,推敲合适的詞句來說明他向幽冥的地域進發的曆程:“雷莫不了解生活,他對生活的索取太多”;“他的靈魂已失去了生活的興趣”;“他所作的努力都沒有成功,就甯願去死……”……但是肯定地說,對于善于領會的人他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在他這個圈子裡自殺是個不光彩的字眼。
他這樣的作家,很久以來就習慣于出言謹慎,有所避忌,覺得為保全面子不得不做一兩處修改。
比起來為這英勇的靈魂作長久的禮贊,這些改動無妨大體,也讓他更為安心……再說,他怎麼能反駁身穿喪服的母親的意思?想到她那麼擔心的兒子臨死還犯了重罪她一定受不了。
他想起來守靈那天晚上的全部情景,遺體周圍有鮮花和蠟燭,還圍繞着一群黑衣的修女在祈禱。
這時“整個的村子保持着一片靜谧,但私下裡流言四起,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去評論這悲慘的事件”。
如果家裡人不否認他是自殺的話,那麼,給一個浪費了自己智力的孩子光明正大地保全名譽,從而讓家裡人雖然悲哀但也覺放心就都不可能了。
奧克塔夫的天性就不能違抗公衆的輿論,更不能去撼動家裡人那些虔誠而又讓人感慨的假話。
再說,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做什麼,不是都有一些真實情況不該說破嗎?頂多隻能小心翼翼地壓低聲音稍作透露,如果連閉口不談都不會,那就是一種罪孽。
奧克塔夫心安理得了。
連嚴肅刻闆的特魯瓦姨夫也不會有另外的做法。
?Hermes,希臘神話中宙斯的傳令官,也是奧林匹斯山上諸神的使者,最初,他曾是牧人的保護神,也管把靈魂引導到冥界去,所以稱為亡靈的接引者。
?JohannGottliebFichte(1762-1814),德國哲學家,先驗唯心主義運動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AugusteComte(1798-1875),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和實證主義的創始人。
?Pierre-JosephProudhon(1809-1865),法國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信奉意志自由論。
?Virgil(前70-前19),羅馬文學鼎盛時代的主要詩人,其作品有《埃涅阿斯紀》和《農事詩》,維吉爾引導但丁遊曆三界是但丁《神曲》的主要脈絡,所以文中說以《農事詩》的作者為唯一的向導。
?1869年正處于風雨飄搖的第二帝國末期,1870年開始普法戰争,帝國被推翻;1871年成立了巴黎公社。
這正是法國大動亂的時期。
?共相即一般、共同的屬性,西歐中世紀經院哲學常用的一個術語。
共相是否真實存在是唯名論與實在論的争論焦點。
?1870年9月2日拿破侖三世在色當被德軍打敗,舉起白旗投降,德軍長驅直入,于9月18日占領巴黎。
?非洲東部沿海一帶說班圖語的居民。
?CamilloBensoCavour(1810-1861),意大利政治家,曾任議長、财務大臣、外交大臣等。
?GustaveFlourens(1838-1871),法國革命家、教授,參加了巴黎公社。
據《羅貝爾專有名詞詞典》記載,他被處死的日期是4月3日。
?拉丁文,上帝是什麼?隻不過是一種普遍性的原則。
?拉丁文,死了!?天主教認為人的生命是上帝給的,所以自殺是一種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