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的巡禮 12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切都眉目清楚,井井有條:一件件的小家具,列祖列宗的畫像,圍桌而坐的賓客和每個廚娘的拿手菜。
阿梅麗姨媽的胃炎,瑪蒂爾德有喜後的不适,阿爾蒂爾的異母兄長與他那位愛爾蘭女子出乎意料的結婚都是大家談不完的話題。
人人都有極高的教養又行事謹慎,即使在自己人的圈子裡,也極少議論别人的是非。
萬一聽到些蜚短流長,隻表現出些微的同感或驚訝,立刻斷定這些流言都不真實,表示出激憤或嫌惡模樣。
這些六代以來互為姻親的人的特點隻是無關大體的癖好和十分外在的細枝末節:某位叔叔口味偏甜,某一位表姐嗓音美妙。
人們從不越過雷池。
如果某人有些好色,某人對習俗或他人的見解有點非議,就都得隐藏起來,就像如今在極權國家隐瞞自己的政見一樣。
有獨立思想是行不通的,對一切事物人們都有統一的思想,隻有談到分配遺産或某處田野的行獵權時,才會産生争執。
于是,在這些環境中,籠罩着一股凝滞的氛圍,可這裡的生活并不比别處更糟糕,甚至從某些方面來說,比我們的生活還更明智。
這些早已不起領導作用的領導階層越來越沒有見識,也不再吹噓他們的智力。
藝術家是個遭人蔑視的貶義詞。
對于天主教堂裡的彩色玻璃窗或壁畫,阿爾蒂爾了解得比猶太古董商或是英國聖公會的藝術鑒賞家還要少。
“基督誕生的子夜”是夜半彌撒中最好的時刻。
有關缪塞,他們隻記得他影射伏爾泰的“醜陋的微笑”那些話。
維克多·雨果是個危險的革命黨,他糟踐了比利時對他的好客情誼,他在布魯塞爾的街壘廣場挨了幾下石頭那是活該。
特魯瓦總督的老朋友,臨時政府的前閣員,火暴性子的讓德比安竟然把這些計策與原則都不清不楚的法國流亡者請到家裡去,真讓人驚異不已。
每逢到阿克茲做客,阿爾蒂爾總要憤憤地評論費爾南表弟的激進主義和奧克塔夫表兄帶些玫瑰香水氣味的自由主義論調。
伊雷内姨媽真不該為了讨好她的兩個兒子,邀請那個被驅逐法國的邦塞來開文學講座,除非她約定講座中要談一談博絮埃的作品。
在前幾代某些成員的生活環境中,老百姓的精神狀态本來還很活躍,但很快也變得遲鈍麻木了。
他們覺得國家是觊觎家庭遺産的敵手。
對于故去先人毫無例外的谀墓悼詞就是說老人家善心大度,其實這一點大可懷疑。
實際上,基督徒慈悲行善的頂峰時代在這個圈子裡早已結束了。
從那以後,照顧囚犯、棄兒和瘋子這類慈善事業都由公衆機構去管,人們再也不過問管理得怎麼樣,再說,對待囚犯太好反倒是不對的。
一個理想主義的瑞士人費盡力氣創辦的紅十字會,大家還并不看好,就是因為那瑞士人出身于新教。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瑪蒂爾德夫人即将誕生的一個小女兒才在紅十字事業中貢獻了她一部分的年華。
夫婦倆給天主教的慈善事業慷慨解囊,精心分配着善款數額,不過如果瑪蒂爾德為村子裡的善舉捐助的款項超出了阿爾蒂爾預定的數目,她就巧妙地提醒他早就答應過這件好事,于是也就得到了必要的現錢。
嚴寒的冬天,他們給安分守己的窮人分發木柴和被褥,刁頑的窮人什麼也得不到。
礦井裡發生的災難事故震動了每一個人,但阿爾蒂爾從來也沒有想到利用他礦井股東的影響力去給死傷的礦工家屬謀求一丁點的撫恤津貼,也沒有想到采取任何最初步的安全措施:這些都是公司經理們的事,他們的職責首先在于給股東的資本帶來赢利。
有一個來曆不明的法國人寫了一些詩,因為傷風敗俗受到譴責,他用恐怖的筆觸描寫一些眼睛被挖掉的白頭翁,在店鋪的鳥籠或比利時人的後院裡發出令人心悸的呼叫聲。
如果說蘇阿雷的廚房窗台上就有這麼一個鳥籠,那也很可能,心地善良的瑪蒂爾德絕對不會提出任何抗議。
這就是習慣成自然的惡果。
阿爾蒂爾和瑪蒂爾德是享有特權的人,但他們卻不自知,憑借着他們的地位或上帝的意志才占有了财富,他們甚至沒有想到應當慶幸。
住在蘇阿雷的這對夫婦也一點沒有意識到,生活在安全暫時絲毫不受威脅的時代和國度是一種福氣。
他們的祖先可不像他們這麼幸運。
他們的後代更是倒黴,被若隐若現的革命吓得發抖。
這裡也像法國一樣,很可能鬧起革命,而人們并沒有把握能将革命及時地遏制下去。
的确,每個時代都有打仗的份額:恰好足夠填滿報紙上的新聞和給《畫報》提供悲劇性的題材。
皮埃蒙特戰役像是一次潇灑的遠距離軍事巡遊;在索爾費裡諾這個屠宰場,法國佐阿夫輕步兵團的紅褲子比流出的人血還要使人驚詫。
新大陸,南北戰争的炮聲隆隆,阿爾蒂爾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人去過,也沒有一個人願意去:那是美洲新教徒之間要算清的賬。
對墨西哥的征服成了個悲慘的傳奇,大公幹脆被處決,他的妻子,比利時的公主發了瘋,這一切在蘇阿雷引起了震動,從城堡的主人到廚下的丫頭都驚駭不已。
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戰争隻不過是地方性的沖突,沒有引起什麼興趣。
但薩多瓦戰役就招緻了更多的不安:天主教的奧地利被普魯士人打敗了,這是件可怕的事,但終于建立起了德意志邦聯,弗羅蘭不禁露出歡欣模樣。
在凡爾賽宮的明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時,弗羅蘭的歡欣更增長了,她在孩子們的課室裡挂了一幅戴着黑白紅三色領帶的皇帝陛下的雕版畫像,大家也沒有想起讓她把這畫兒摘下來。
說到底,她的主人并不是法國人。
由列強允諾的比利時的中立地位讓大家感覺到事不關己。
但是這一次,可怕的現實已經臨近,聽到有些地主被當做人質槍斃了,阿爾蒂爾吓得發抖。
瑪蒂爾德很可憐那些饑寒交迫的巴黎人。
接下來的巴黎公社也造成了恐慌。
但人們還算放心,覺得在那個吵吵鬧鬧的南方鄰居那裡,暴力事件是經常發生的。
凡爾賽宮槍斃人的放槍聲,預告着要恢複秩序,這槍聲隻隐隐約約地傳到蘇阿雷,那是一八七一年美麗的五月傍晚,瑪蒂爾德正懷上了她最後一個孩子費爾南德。
就在同一個時期,在裡爾或是阿拉斯一所耶稣會辦的中學裡,那個後來有朝一日娶了費爾南德的十八歲男孩,流着憤怒的眼淚撰寫了一篇頌詞,贊美死難的公社烈士,為此,他差一點遭到流放。
我說過,在這個圈子裡,笃信虔誠特别是女人的事兒。
每天早上隻要有可能,瑪蒂爾德就早早起床,夏天在五點半,冬天六點鐘。
為了不吵醒阿爾蒂爾,她小心翼翼地下了床,準備到村子裡的教堂去參加早晨的彌撒。
一個女仆起得比她還要早,在盥洗室裡放一罐熱水。
瑪蒂爾德把最後幾個發卡别到頭發上,匆匆照一下在熹微晨光裡仍然發灰的鏡子。
雖然她對趕時髦的興趣減弱了許多,但穿裙子時仍感到有些遺憾:多麼不湊巧,撐開的曳地長裙已經沒有人穿了。
那種裙子那麼寬大,在某些時候穿起來特别舒服……她從一張獨腳小桌子上拿了她的祈禱書,蹑手蹑腳地走出家門,把宅子交給仆人們,讓他們打掃灰塵,用茶水刷洗地毯上的污漬。
教堂離城堡隻隔着一片草場。
瑪蒂爾德很喜歡這條捷徑。
她謹慎地用木底皮面鞋踏着棕黃色的草叢,盡量避開冰塊和雪堆。
夏天,走這短短的路程是一件樂事,但瑪蒂爾德并不完全承認除了能趕上早禱之外,在田野裡自由自在地漫步也是一種愉快的體驗。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但并不是每天,走進教堂之前,她先到小院子裡看看,那裡住着她鐘愛的兩個幼子。
為了表示謙遜,她不坐城堡專用的長凳,而跟大家一起坐在正殿裡。
此外,教堂裡隻有寥寥數人,瑪蒂爾德像當時許多忠實的信徒一樣,并不讀祈禱書裡拉丁禱詞的譯文,雖然這些她也能背誦。
她随着她自己的祈禱時跪時起。
她大量祈禱,也許有時朝寒酸醜陋的教堂裡聊作裝飾的一座石膏塑像喃喃低語。
當伊雷内姨媽周日要來串門時,她就乞求天氣晴朗,為的是可以把桌子擡到露台上的幾棵栗樹底下,希望阿爾蒂爾滿意她挑的水果和鮮花;她的身體原本嬌弱,她為自己的健康祈禱,乞求有足夠的力氣把身上的包袱背負到底;如果她的力氣不夠,就求上帝原諒她的缺陷。
無關緊要的要求和深刻的企願攪合在一起,就像在生活中毫無來由的興緻和深刻的激情混雜不清一樣。
頭幾個願望微不足道,很快就被遺忘了。
後面一些願望天長日久竟有一部分得以實現。
瑪蒂爾德結束祈禱時比她開始祈禱時心境更為安詳。
她為親人們祈禱,這跟她為自己祈禱差不多是一回事。
她為她的女兒們祈禱,望她們都能找到好丈夫,當出色的妻子;她祈願她親愛的爸爸在拉巴斯杜爾清新的空氣裡早日恢複健康;她為可憐的弗羅蘭祈禱,她剛剛在感情上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她祈求好心的上帝開啟表兄費爾南的智慧,據說他是個有自由思想的人(像他那麼有天分,竟然會走上糊塗的路,真是不可思議)。
她祈禱她的小讓娜有一天能學會走路;為她十三歲的加斯東終于會念書而感恩;她為阿爾蒂爾祈禱,望他不要因為對婚姻不忠而遭到懲罰,這是她近來才知道的,覺得又憤怒又恐怖,然而有誰說得清她自己是不是也應該負一點責任呢?自從她最後幾次分娩之後,對這類事情有時表現得那麼厭倦……總而言之,就像當時所有虔誠的天主教徒一樣,她為神聖的教皇祈禱,他被囚禁在梵蒂岡,有人說他是自願的,其實是受了共濟會的脅迫。
不管這些祈願是不是被上帝接受了,她全身心沉浸在這些良善的願望裡。
誰也不敢說這些祈禱任何用處都沒有,甚至世界的進程也不會因此發生一點變化。
反正瑪蒂爾德因為發出了這些願望收獲頗豐:人們越是為别人祈禱,就越是喜愛他們。
本堂神甫匆匆做完了彌撒,他想到他的這些羔羊們每家田裡都有活兒,也有點惦記他自己的菜園和花園。
瑪蒂爾德太太把兩個小錢投進為窮人捐款的箱子孔裡,向唱聖詩的那個孩子問了聲好,那是蘇阿雷一個馬車夫的兒子。
她踏着自己的腳印穿過了草場,小心着不把牧草踐踏得太多。
她并不知道,在教堂裡的短暫停留讓她放下了身份,在這片刻間恢複了她的青春,而她本以為她的花季早已結束了:那時
阿梅麗姨媽的胃炎,瑪蒂爾德有喜後的不适,阿爾蒂爾的異母兄長與他那位愛爾蘭女子出乎意料的結婚都是大家談不完的話題。
人人都有極高的教養又行事謹慎,即使在自己人的圈子裡,也極少議論别人的是非。
萬一聽到些蜚短流長,隻表現出些微的同感或驚訝,立刻斷定這些流言都不真實,表示出激憤或嫌惡模樣。
這些六代以來互為姻親的人的特點隻是無關大體的癖好和十分外在的細枝末節:某位叔叔口味偏甜,某一位表姐嗓音美妙。
人們從不越過雷池。
如果某人有些好色,某人對習俗或他人的見解有點非議,就都得隐藏起來,就像如今在極權國家隐瞞自己的政見一樣。
有獨立思想是行不通的,對一切事物人們都有統一的思想,隻有談到分配遺産或某處田野的行獵權時,才會産生争執。
于是,在這些環境中,籠罩着一股凝滞的氛圍,可這裡的生活并不比别處更糟糕,甚至從某些方面來說,比我們的生活還更明智。
這些早已不起領導作用的領導階層越來越沒有見識,也不再吹噓他們的智力。
藝術家是個遭人蔑視的貶義詞。
對于天主教堂裡的彩色玻璃窗或壁畫,阿爾蒂爾了解得比猶太古董商或是英國聖公會的藝術鑒賞家還要少。
“基督誕生的子夜”是夜半彌撒中最好的時刻。
有關缪塞,他們隻記得他影射伏爾泰的“醜陋的微笑”那些話。
維克多·雨果是個危險的革命黨,他糟踐了比利時對他的好客情誼,他在布魯塞爾的街壘廣場挨了幾下石頭那是活該。
特魯瓦總督的老朋友,臨時政府的前閣員,火暴性子的讓德比安竟然把這些計策與原則都不清不楚的法國流亡者請到家裡去,真讓人驚異不已。
每逢到阿克茲做客,阿爾蒂爾總要憤憤地評論費爾南表弟的激進主義和奧克塔夫表兄帶些玫瑰香水氣味的自由主義論調。
伊雷内姨媽真不該為了讨好她的兩個兒子,邀請那個被驅逐法國的邦塞來開文學講座,除非她約定講座中要談一談博絮埃的作品。
在前幾代某些成員的生活環境中,老百姓的精神狀态本來還很活躍,但很快也變得遲鈍麻木了。
他們覺得國家是觊觎家庭遺産的敵手。
對于故去先人毫無例外的谀墓悼詞就是說老人家善心大度,其實這一點大可懷疑。
實際上,基督徒慈悲行善的頂峰時代在這個圈子裡早已結束了。
從那以後,照顧囚犯、棄兒和瘋子這類慈善事業都由公衆機構去管,人們再也不過問管理得怎麼樣,再說,對待囚犯太好反倒是不對的。
一個理想主義的瑞士人費盡力氣創辦的紅十字會,大家還并不看好,就是因為那瑞士人出身于新教。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瑪蒂爾德夫人即将誕生的一個小女兒才在紅十字事業中貢獻了她一部分的年華。
夫婦倆給天主教的慈善事業慷慨解囊,精心分配着善款數額,不過如果瑪蒂爾德為村子裡的善舉捐助的款項超出了阿爾蒂爾預定的數目,她就巧妙地提醒他早就答應過這件好事,于是也就得到了必要的現錢。
嚴寒的冬天,他們給安分守己的窮人分發木柴和被褥,刁頑的窮人什麼也得不到。
礦井裡發生的災難事故震動了每一個人,但阿爾蒂爾從來也沒有想到利用他礦井股東的影響力去給死傷的礦工家屬謀求一丁點的撫恤津貼,也沒有想到采取任何最初步的安全措施:這些都是公司經理們的事,他們的職責首先在于給股東的資本帶來赢利。
有一個來曆不明的法國人寫了一些詩,因為傷風敗俗受到譴責,他用恐怖的筆觸描寫一些眼睛被挖掉的白頭翁,在店鋪的鳥籠或比利時人的後院裡發出令人心悸的呼叫聲。
如果說蘇阿雷的廚房窗台上就有這麼一個鳥籠,那也很可能,心地善良的瑪蒂爾德絕對不會提出任何抗議。
這就是習慣成自然的惡果。
阿爾蒂爾和瑪蒂爾德是享有特權的人,但他們卻不自知,憑借着他們的地位或上帝的意志才占有了财富,他們甚至沒有想到應當慶幸。
住在蘇阿雷的這對夫婦也一點沒有意識到,生活在安全暫時絲毫不受威脅的時代和國度是一種福氣。
他們的祖先可不像他們這麼幸運。
他們的後代更是倒黴,被若隐若現的革命吓得發抖。
這裡也像法國一樣,很可能鬧起革命,而人們并沒有把握能将革命及時地遏制下去。
的确,每個時代都有打仗的份額:恰好足夠填滿報紙上的新聞和給《畫報》提供悲劇性的題材。
皮埃蒙特戰役像是一次潇灑的遠距離軍事巡遊;在索爾費裡諾這個屠宰場,法國佐阿夫輕步兵團的紅褲子比流出的人血還要使人驚詫。
新大陸,南北戰争的炮聲隆隆,阿爾蒂爾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人去過,也沒有一個人願意去:那是美洲新教徒之間要算清的賬。
對墨西哥的征服成了個悲慘的傳奇,大公幹脆被處決,他的妻子,比利時的公主發了瘋,這一切在蘇阿雷引起了震動,從城堡的主人到廚下的丫頭都驚駭不已。
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的戰争隻不過是地方性的沖突,沒有引起什麼興趣。
但薩多瓦戰役就招緻了更多的不安:天主教的奧地利被普魯士人打敗了,這是件可怕的事,但終于建立起了德意志邦聯,弗羅蘭不禁露出歡欣模樣。
在凡爾賽宮的明鏡廳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時,弗羅蘭的歡欣更增長了,她在孩子們的課室裡挂了一幅戴着黑白紅三色領帶的皇帝陛下的雕版畫像,大家也沒有想起讓她把這畫兒摘下來。
說到底,她的主人并不是法國人。
由列強允諾的比利時的中立地位讓大家感覺到事不關己。
但是這一次,可怕的現實已經臨近,聽到有些地主被當做人質槍斃了,阿爾蒂爾吓得發抖。
瑪蒂爾德很可憐那些饑寒交迫的巴黎人。
接下來的巴黎公社也造成了恐慌。
但人們還算放心,覺得在那個吵吵鬧鬧的南方鄰居那裡,暴力事件是經常發生的。
凡爾賽宮槍斃人的放槍聲,預告着要恢複秩序,這槍聲隻隐隐約約地傳到蘇阿雷,那是一八七一年美麗的五月傍晚,瑪蒂爾德正懷上了她最後一個孩子費爾南德。
就在同一個時期,在裡爾或是阿拉斯一所耶稣會辦的中學裡,那個後來有朝一日娶了費爾南德的十八歲男孩,流着憤怒的眼淚撰寫了一篇頌詞,贊美死難的公社烈士,為此,他差一點遭到流放。
我說過,在這個圈子裡,笃信虔誠特别是女人的事兒。
每天早上隻要有可能,瑪蒂爾德就早早起床,夏天在五點半,冬天六點鐘。
為了不吵醒阿爾蒂爾,她小心翼翼地下了床,準備到村子裡的教堂去參加早晨的彌撒。
一個女仆起得比她還要早,在盥洗室裡放一罐熱水。
瑪蒂爾德把最後幾個發卡别到頭發上,匆匆照一下在熹微晨光裡仍然發灰的鏡子。
雖然她對趕時髦的興趣減弱了許多,但穿裙子時仍感到有些遺憾:多麼不湊巧,撐開的曳地長裙已經沒有人穿了。
那種裙子那麼寬大,在某些時候穿起來特别舒服……她從一張獨腳小桌子上拿了她的祈禱書,蹑手蹑腳地走出家門,把宅子交給仆人們,讓他們打掃灰塵,用茶水刷洗地毯上的污漬。
教堂離城堡隻隔着一片草場。
瑪蒂爾德很喜歡這條捷徑。
她謹慎地用木底皮面鞋踏着棕黃色的草叢,盡量避開冰塊和雪堆。
夏天,走這短短的路程是一件樂事,但瑪蒂爾德并不完全承認除了能趕上早禱之外,在田野裡自由自在地漫步也是一種愉快的體驗。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但并不是每天,走進教堂之前,她先到小院子裡看看,那裡住着她鐘愛的兩個幼子。
為了表示謙遜,她不坐城堡專用的長凳,而跟大家一起坐在正殿裡。
此外,教堂裡隻有寥寥數人,瑪蒂爾德像當時許多忠實的信徒一樣,并不讀祈禱書裡拉丁禱詞的譯文,雖然這些她也能背誦。
她随着她自己的祈禱時跪時起。
她大量祈禱,也許有時朝寒酸醜陋的教堂裡聊作裝飾的一座石膏塑像喃喃低語。
當伊雷内姨媽周日要來串門時,她就乞求天氣晴朗,為的是可以把桌子擡到露台上的幾棵栗樹底下,希望阿爾蒂爾滿意她挑的水果和鮮花;她的身體原本嬌弱,她為自己的健康祈禱,乞求有足夠的力氣把身上的包袱背負到底;如果她的力氣不夠,就求上帝原諒她的缺陷。
無關緊要的要求和深刻的企願攪合在一起,就像在生活中毫無來由的興緻和深刻的激情混雜不清一樣。
頭幾個願望微不足道,很快就被遺忘了。
後面一些願望天長日久竟有一部分得以實現。
瑪蒂爾德結束祈禱時比她開始祈禱時心境更為安詳。
她為親人們祈禱,這跟她為自己祈禱差不多是一回事。
她為她的女兒們祈禱,望她們都能找到好丈夫,當出色的妻子;她祈願她親愛的爸爸在拉巴斯杜爾清新的空氣裡早日恢複健康;她為可憐的弗羅蘭祈禱,她剛剛在感情上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她祈求好心的上帝開啟表兄費爾南的智慧,據說他是個有自由思想的人(像他那麼有天分,竟然會走上糊塗的路,真是不可思議)。
她祈禱她的小讓娜有一天能學會走路;為她十三歲的加斯東終于會念書而感恩;她為阿爾蒂爾祈禱,望他不要因為對婚姻不忠而遭到懲罰,這是她近來才知道的,覺得又憤怒又恐怖,然而有誰說得清她自己是不是也應該負一點責任呢?自從她最後幾次分娩之後,對這類事情有時表現得那麼厭倦……總而言之,就像當時所有虔誠的天主教徒一樣,她為神聖的教皇祈禱,他被囚禁在梵蒂岡,有人說他是自願的,其實是受了共濟會的脅迫。
不管這些祈願是不是被上帝接受了,她全身心沉浸在這些良善的願望裡。
誰也不敢說這些祈禱任何用處都沒有,甚至世界的進程也不會因此發生一點變化。
反正瑪蒂爾德因為發出了這些願望收獲頗豐:人們越是為别人祈禱,就越是喜愛他們。
本堂神甫匆匆做完了彌撒,他想到他的這些羔羊們每家田裡都有活兒,也有點惦記他自己的菜園和花園。
瑪蒂爾德太太把兩個小錢投進為窮人捐款的箱子孔裡,向唱聖詩的那個孩子問了聲好,那是蘇阿雷一個馬車夫的兒子。
她踏着自己的腳印穿過了草場,小心着不把牧草踐踏得太多。
她并不知道,在教堂裡的短暫停留讓她放下了身份,在這片刻間恢複了她的青春,而她本以為她的花季早已結束了: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