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拜三熊野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常子聽到藤宮先生要她陪伴到熊野旅行,心中暗暗感到驚訝。
她為料理先生的起居,在他身邊待了十年了,這是先生對她的一次感謝。
常子四十五歲了,是個無依無靠的寡婦,她一邊作為入門弟子跟先生學習寫作和歌,一邊照顧當時因失掉年老的幫傭、日常生活感到困頓的先生。
這十年間,她從未展現過女人的風采。
常子本來就不是美女,也沒有什麼姿色。
其實,她性格樸實,一切都很節制,不是那種動辄就要求别人為自己幹這幹那的女子。
結婚第二年,丈夫得急病死了,這門婚姻也是親友們逼迫她勉強同意的,并非出自兩廂情願。
這樣的女子喜歡和歌雖然令人不解,但先生看準了常子的人格和無才,這才決心放她進入家門。
不過,根本的動機依然出自常子本人對先生的尊敬。
她認為,再沒有比藤宮先生更值得尊敬的人了。
藤宮先生是清明大學國文科主任教授,文學博士,并以歌人而知名。
先生對于“古今傳授”的研究很有名氣,其研究特色在于闡明貴族文化和民衆文化微妙融合的進程,即随着王朝文化的遺風次第空疏而愈益形式化,遂增加了同民間信仰相混合的神秘色彩,以緻到了德川時代誕生了神儒佛說雜糅一處的奇妙的“傳授書”。
最近十年,這種研究被語言傳授的研究所繼承,先生關于王朝文學的講課,動辄脫離講題,染上了中世紀此類神秘傳授的色調。
先生的學問有别于科學的實證性和完善的體系,先生首先是一位詩人,使先生着迷的是神秘。
例如,禦所傳授的著名的“三鳥大事”,即稻負鳥、桃千鳥和喚子鳥三種鳥。
這些是無形的鳥,即使到動物園也看不到。
但它們各自表現天地之原理,肩負着象征性的神秘意義。
先生對照世阿彌的《花傳書》,将上述意義納入自己的著作《花與鳥》,這是一部廣為流傳的散文詩般優美的作品。
另外,也成了先生的歌集《花鳥集》題名的依據。
先生身邊集合着一群崇拜者。
對于他們來說,先生是絕對的神明,個個互相都睜大眼睛,唯恐有競争者奪走先生對自己的寵愛。
先生為了一視同仁而耗費的苦心,實在非同小可。
這麼說來,先生無論對社會還是對人生,都應該是一位光輝燦爛的人物。
然而,在那些同先生交往十分密切的人們眼裡,先生其實是包裹于暗影中的一位寂寞的奇人。
首先,先生極度缺乏風采,兒時因受傷眇其一目,自慚形穢,遂養成一副憂慘而陰郁的性格。
有時對親人說句笑話,像病殘的孩子突然興奮起來似的,驟然興高采烈起來,但這絕不能掩蓋住外觀的陰郁,他總是力求不超出自我意識的暗影,這種暗影就像一個明白自己身份、緊守界限的人,始終背負着同身體不相稱的巨大的羽翼。
先生具有一副奇異的男高音歌喉,激動時嗓門就像金屬的鳴響。
不管在身邊多麼親近照料他的人,都摸不透他何時會突然發怒。
上課時他有時會莫名其妙地命令學生退場。
仔細想想,那天不是因為穿紅毛衣,就是因為用鉛筆搔頭皮屑。
如今六十歲的先生,内心裡仍然保留甜美、親切、纖弱和童趣的一面。
他擔心因為這些而失掉人們的尊敬,所以不厭其煩地向學生講解禮法。
實際上,對先生的業績毫無興趣的其他系的學生,經常在暗地裡嘲笑先生,管他叫“鬼老頭兒”。
現代化的清明大學明麗的校園,先生率領幾位弟子穿行其間,這在大學裡是一道獨放異彩的著名風景。
先生戴着一副淡紫色的墨鏡,穿着不大合體的古舊西裝,風吹柳枝一般邁着無力的步子。
他是個溜肩膀,褲腿寬大似裙子,頭發染得黝黑,時時不自然地用手撫平。
後面捧着皮包走路的學生,因為是反時代的學生,穿着大學裡人人厭惡的黑色高領制服,活像一群不吉利的鴨子跟在後頭。
先生周圍猶如重病号病房,不能發出快活的歡笑,即便互相交談也都是竊竊私語,人們一看到他們,就像好奇地盯着遠方“再次通過的葬儀”。
他們走過美式足球訓練場旁邊時,先生心情愉快地說道: “美式‘肮髒蹴鞠’春晝永。
這是富坂君拙劣的俳句啊!” “這樣不行,要談論句子好壞,必須先付給我勞務費,然後才能為你評論俳句。
” 這是師弟幸福的一刻,但是所謂“肮髒蹴鞠”,是先生先前為諷刺足球所作和歌中的新造詞語。
這個新造的詞兒被弟子盜用,成了談笑的素材。
這類笑話中夾雜着微妙的阿谀奉承,就像小狗對着母狗撒嬌。
第一,因為是先生的學生,此種玩笑必須使人從内心裡感到可笑才行。
此時,鴨群裡騰起春埃般輕微的笑聲,但是先生很少笑出聲來。
笑聲不久就平靜了。
遠遠看去,就像滿懷敬意的灰暗而秘密的一團,一時被打亂規矩,又借助紊亂使得人們所不知道的自我紐帶更加堅固,看起來就像演出一場可怕的滑稽劇…… 先生心底裡暗暗沉澱着悲哀和孤獨,寫作和歌雖然時有迸發,但平常就像水族館躲藏在岩石底下的奇怪的魚,隔着玻璃隐隐可見。
人們不知道先生為何要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獨有的悲哀的喪儀中,而且他們也不想強行知道。
所以,他們能夠和先生保持長期交往。
先生曾經給最親信的弟子,就這種“心情抑郁”進行過講解。
“根據羅伯特·伯頓的古典學說,人的體液有血液、痰、膽汁和憂郁液四種組成。
其中憂郁液是又冷又濃而帶有酸味的黑色汁液,由脾髒分泌出來,其作用除了控制血液和膽汁外,還給骨骼提供滋養成分。
至于憂郁症的病因可舉出幾種影響:精靈、惡靈和天體等因素。
另外,食物中牛肉會促進憂郁液的生成。
正如你們所看到的,我喜歡吃牛肉。
還有,按照伯頓的說法,學者的職業最不安定,優秀的學者要獲得所有的知識,以緻失去健康、财富和生命,因此,最易受到憂郁症的侵襲。
這些條件我都具備,所以我被憂郁症纏住了。
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 聽的人感到困惑,對于他這番話不知道要不要認真記取。
他們知道,先生對他們講這番話時,心情特别高興。
此外,嫉妒也是先生的主要特質。
先生始終是青年人的朋友,但在自家開設的特别講習班上,一個獲準列席旁聽的先生所喜愛的學生,有一次将他在酒吧得到女招待歡心的事大肆宣揚,被先生聽見,以不檢點為由将他開除。
先生尤其在自家講習會上,總想像神道教的迎神儀式那樣,希望那些清淨的青年人在這裡彙聚。
先生不允許這裡有發油和髒污的内衣的氣味,隻希望自家十二鋪席大小的陰慘的客廳,猶如新削成的桧木闆那樣,充滿明朗、純淨的青春氣息,閃耀着光輝的眼眸,洋溢着朝氣蓬勃、清新而熱情的話語。
先生進而不善其攻,但退而能夠堅守,于保守學問操行方面,戰争中未留下任何污點。
這就是戰後先生受到狂熱支持的一個緣由。
悲哀不僅表現于先生的歌,學問、表情、衣服,無處不受沾染。
先生一個人走路時,垂首邁步,在校園裡迷路的小狗向他跑來,他蹲下身子久久撫摩小狗的頭。
先生愛潔淨,家中絕不飼養寵物,但對于别處滿身長滿污穢濕疹的小狗竟然如此。
逢到這種時候,先生才清楚地感知自己的孤獨,為了使孤獨在自己面前認真地重演一遍,他便将自身進一步封鎖在如此一幅孤獨的構圖之中。
先生描繪着自己如此滑稽而悲憫的形骸,那一頭染得極不自然的黑發,映射着豔麗的春陽,先生的溜肩膀上飄流過校園合歡樹的葉蔭……小狗忽然注意到什麼,嗅着鼻子,夾起尾巴,狂吠一聲跑走了。
先生撫摩狗頭的一隻手裡握着從不離身的酒精棉。
這是早晨常子必然準備好的浸滿酒精的棉花。
那是一堆雪白的薄薄的棉片兒,滿滿地塞在一隻銀光閃亮的容器裡,指頭輕輕一觸,立即像化霜似的,顯現出酒精的泥濘…… 常子就是為這樣一位先生服務了十年。
孑然一身的先生獨居的藤宮家,有着清淨而嚴格的生活規律,容許女子進入和不容許進入的領域分得很清楚。
先生喜歡的食物有牛肉,魚有石鲈魚,水果有柿子,蔬菜有豌豆莢、小卷心菜、花椰菜等。
愛喝少量的威士忌酒。
唯一的興趣是看歌舞伎,要麼偕同弟子而去,要麼赴往屆弟子之約。
但常子一次也沒有得到陪伴先生的機會。
先生偶爾會放她半日假,“看看電影去吧。
”但絕不會叫她去看戲。
沒有電視,隻有一台破舊的、聲音混雜的收音機。
藤宮家是本鄉真砂町一座幸免于戰火的純日本風格的古老宅邸,先生厭惡西式房屋,家中不置一張椅子,但是喜歡吃西餐。
先生不僅自己絕不進廚房,他也絕不允許學生們進廚房。
于是,那裡成了常子一人的城郭。
不過,不可想象會有什麼現代化設備,隻有兩台古舊的煤氣竈,有時要做十幾個人的飯菜。
為了不使每月的生活費超支,全憑常子的巧妙運籌,此時采取的各種手法一概不讓先生知道。
先生早晚必入浴,經年累月,從不答應親近的人為他搓背。
接近入浴中的先生應遵守法度:将換穿的衣物放在浴室裡,準備好之後告訴他一聲,盡量逃得遠遠的,這便平安無事。
剛動手做事,忽然聽到更衣室裡拍手,随即看到毛玻璃上晃動着先生的身影,這時忙不疊喊道: “有事叫我嗎?” 弄不好會招來一頓斥罵。
因為聽到浴室内一聲呼喊,女人立即就過去,這是頗不正經的舉動。
要想逃,藤宮家裡有好多空間可逃。
但大凡多少堆了些書籍的房間,都不允許女人進出。
既不可進入打掃,更不準兩手胡亂接觸圖書。
書籍像黴菌一般不斷增加,共有十多間屋子,從一個房間向下一個房間蔓延。
從書齋裡泛濫出來的書侵犯下一間屋子,遂變成沒有一絲陽光的囚牢般的房子。
接着,書籍又向廊下伸延,不管哪裡的走廊,都得斜着身子通過。
負責整理和掃除的隻限于弟子們,這些弟子互相争奪這一特權。
而且,每次整理完畢,先生都得考問一番,要他們指出明治三十年代出版的各種書籍的題名,這些書分别擺在哪個書架上,要是馬上答不出來,就會丢掉作為先生弟子的資格。
那些經常在家裡泡着不走的弟子和學生,禁止同常子親切交談。
他們看到常子很忙,想幫她一把,結果受到先生的懲罰。
自從有了這件事,常子特别當心,絲毫不露聲色,默默不語,謹小慎微。
要說常子指望什麼而活着,那就是每月一次的例行歌會。
唯有這一天,常子得以坐于末席,作為先生一門人受到禮遇,于席間聽取先生懇切的批評言辭。
平時白天,她在家裡很清閑,喜好孤獨的常子不甘寂寞,利用餘暇寫作和歌,不以起步甚晚為恨。
這也出自常子将先生奉為神明和太陽的心理。
歌會以外的時間,先生從不跟常子談論和歌之類的事,她對先生越是盡心盡力,就越發覺得歌會上的先生更加光彩照人。
在藤宮家中,“尊敬”這種感情已成為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在社會上,這種感情不大受到重視,這已成為難以置信的事實。
先生不是一般的國文學家,是詩人,是歌人,是屹立于人和神之間的人。
身處以先生為中心的一種秘儀的社會中,常子隻把自己當作一名清淨的巫女。
先生和常子兩個人的生活廣為世間所知曉,圍繞此事謠言四起,出席歌會的女性歌人中,也有人對常子投去很不禮貌的眼神。
因此,常子越發小心翼翼,她不化妝,穿着盡量樸素又樸素,打扮比實際年齡老十歲,她也毫不介意。
攬鏡自照,心中自然明白,如此面顔哪裡還會得到男人的疼愛呢? 這張臉已經談不上可愛,眉眼鼻官也挑動不起男人的淫邪之念了。
她的鼻子形狀過于尋常,眼睛細小,略有龅齒,兩頰清瘦,耳輪單薄,體形也不豐滿。
自己既然如此,要是作為先生的伴侶而傳言開去,自己不用說了,對于先生的名譽是極大的毀損。
她想,為了使自己的舉止動作盡量和偉大的先生顯得極不相稱,必須保持婢女以下的地位。
不過,因為先生厭惡不潔,必須警惕行為不檢的作風。
應該使人們明确看到自己簡素、質樸,醜得令人不敢接近。
如此苦勞盡皆出于想待在先生身邊的一片赤心,然而先生隻管盡情享受她的服務,而從來不顧及她的赤心。
但常子對此一點也不銜恨在心。
所幸,經年累月,過了四十歲的常子,對于先生依然保持謙恭的态度,社會上的謠傳漸漸淡薄了。
她的“老大媽”形态次第明顯起來,同十年前那位純然的前任“老大媽”越來越相似了。
先生天天如此。
即使無人叫醒,先生每日六點準時起床。
在這之前,必須悄無聲息地打掃完各個房間,燒好洗澡水。
先生起來之後也不露面,沿着書庫徑直進入浴室,漱口、洗臉之後,慢慢泡在熱水裡,用剃刀刮那似有若無的薄薄的胡須,仔細地染發,然後穿戴齊整。
看到齋藤實盛自我解嘲的和歌,先生也和他一樣,似乎很在意世間的批評。
其間,常子準備早餐,整理好早報。
先生走到神龛前邊,施行神道正式的禮拜,然後坐到餐桌旁。
這時,常子才同先生見面,向先生問安。
早上,先生大多無言,有時也會漠然地說上一句,但看不見他的笑容: “昨夜做了個好夢,今天說不定是個好日子。
” 除了旅行之外,一年四季,這樣的早晨仿佛蓋了戳子一般,天天如此地重複着。
聽說先生年輕時時常生病,最近十年,先生從未生過什麼大病。
常子就是這樣極力隐身于先生的陰影中,虛化自我,生活在尊崇和獻身的心靈中。
當初,親戚裡有人勸她再婚,如今看到常子如此頑固,也就死了心。
那件事常子從來不願再提。
先生接納常子進家,應該說是很有眼光的。
然而,常子一年有好幾次感到心裡像蘑菇一般萌生過一些疑問,但連忙又親手碾碎了。
這是常子單獨一人留在寂靜、廣闊的宅第裡時候的事。
常子心裡産生了寫作和歌的靈感,她不知這靈感來自何處。
既然沒有什麼特别的喜悅或悲哀,怎麼會想起作和歌呢?這不是很奇怪嗎?常子有個缺點,任憑先生反複指出,她就是不肯改正,這正是受到先生和歌的影響所緻。
更确切地說,是受了先生歌作中充溢的悲哀太大影響的緣故。
“這不是你自身的悲哀,隻不過是借他人悲哀之器,容納自己的身子罷了。
就像借湯入浴一般。
” 當着衆人的面,先生作出如此辛辣而嚴厲的批評。
雖然自己确實也是這麼想,但如今要舉出是誰給她悲哀,那麼這世界上隻有先生一人,何況先生是決不會将悲哀傳給她的。
先生自己忍耐着恍惚不定的動搖的感情,隻能認為是,他在極力避免将悲哀和喜悅傳給常子。
而且,常子經常被作歌的靈感所驅動,以此作為生命價值之所在。
果真如此,那麼此種感性必須從常子的心靈深處發出來。
不過,意識上不管如何摸索,她的心靈深處都看不到任何波動,她想,作一些前衛短歌什麼的,也許可以描繪自己無意識的世界,剛寫兩三首,就受到先生的嚴厲呵斥。
例如,
她為料理先生的起居,在他身邊待了十年了,這是先生對她的一次感謝。
常子四十五歲了,是個無依無靠的寡婦,她一邊作為入門弟子跟先生學習寫作和歌,一邊照顧當時因失掉年老的幫傭、日常生活感到困頓的先生。
這十年間,她從未展現過女人的風采。
常子本來就不是美女,也沒有什麼姿色。
其實,她性格樸實,一切都很節制,不是那種動辄就要求别人為自己幹這幹那的女子。
結婚第二年,丈夫得急病死了,這門婚姻也是親友們逼迫她勉強同意的,并非出自兩廂情願。
這樣的女子喜歡和歌雖然令人不解,但先生看準了常子的人格和無才,這才決心放她進入家門。
不過,根本的動機依然出自常子本人對先生的尊敬。
她認為,再沒有比藤宮先生更值得尊敬的人了。
藤宮先生是清明大學國文科主任教授,文學博士,并以歌人而知名。
先生對于“古今傳授”的研究很有名氣,其研究特色在于闡明貴族文化和民衆文化微妙融合的進程,即随着王朝文化的遺風次第空疏而愈益形式化,遂增加了同民間信仰相混合的神秘色彩,以緻到了德川時代誕生了神儒佛說雜糅一處的奇妙的“傳授書”。
最近十年,這種研究被語言傳授的研究所繼承,先生關于王朝文學的講課,動辄脫離講題,染上了中世紀此類神秘傳授的色調。
先生的學問有别于科學的實證性和完善的體系,先生首先是一位詩人,使先生着迷的是神秘。
例如,禦所傳授的著名的“三鳥大事”,即稻負鳥、桃千鳥和喚子鳥三種鳥。
這些是無形的鳥,即使到動物園也看不到。
但它們各自表現天地之原理,肩負着象征性的神秘意義。
先生對照世阿彌的《花傳書》,将上述意義納入自己的著作《花與鳥》,這是一部廣為流傳的散文詩般優美的作品。
另外,也成了先生的歌集《花鳥集》題名的依據。
先生身邊集合着一群崇拜者。
對于他們來說,先生是絕對的神明,個個互相都睜大眼睛,唯恐有競争者奪走先生對自己的寵愛。
先生為了一視同仁而耗費的苦心,實在非同小可。
這麼說來,先生無論對社會還是對人生,都應該是一位光輝燦爛的人物。
然而,在那些同先生交往十分密切的人們眼裡,先生其實是包裹于暗影中的一位寂寞的奇人。
首先,先生極度缺乏風采,兒時因受傷眇其一目,自慚形穢,遂養成一副憂慘而陰郁的性格。
有時對親人說句笑話,像病殘的孩子突然興奮起來似的,驟然興高采烈起來,但這絕不能掩蓋住外觀的陰郁,他總是力求不超出自我意識的暗影,這種暗影就像一個明白自己身份、緊守界限的人,始終背負着同身體不相稱的巨大的羽翼。
先生具有一副奇異的男高音歌喉,激動時嗓門就像金屬的鳴響。
不管在身邊多麼親近照料他的人,都摸不透他何時會突然發怒。
上課時他有時會莫名其妙地命令學生退場。
仔細想想,那天不是因為穿紅毛衣,就是因為用鉛筆搔頭皮屑。
如今六十歲的先生,内心裡仍然保留甜美、親切、纖弱和童趣的一面。
他擔心因為這些而失掉人們的尊敬,所以不厭其煩地向學生講解禮法。
實際上,對先生的業績毫無興趣的其他系的學生,經常在暗地裡嘲笑先生,管他叫“鬼老頭兒”。
現代化的清明大學明麗的校園,先生率領幾位弟子穿行其間,這在大學裡是一道獨放異彩的著名風景。
先生戴着一副淡紫色的墨鏡,穿着不大合體的古舊西裝,風吹柳枝一般邁着無力的步子。
他是個溜肩膀,褲腿寬大似裙子,頭發染得黝黑,時時不自然地用手撫平。
後面捧着皮包走路的學生,因為是反時代的學生,穿着大學裡人人厭惡的黑色高領制服,活像一群不吉利的鴨子跟在後頭。
先生周圍猶如重病号病房,不能發出快活的歡笑,即便互相交談也都是竊竊私語,人們一看到他們,就像好奇地盯着遠方“再次通過的葬儀”。
他們走過美式足球訓練場旁邊時,先生心情愉快地說道: “美式‘肮髒蹴鞠’春晝永。
這是富坂君拙劣的俳句啊!” “這樣不行,要談論句子好壞,必須先付給我勞務費,然後才能為你評論俳句。
” 這是師弟幸福的一刻,但是所謂“肮髒蹴鞠”,是先生先前為諷刺足球所作和歌中的新造詞語。
這個新造的詞兒被弟子盜用,成了談笑的素材。
這類笑話中夾雜着微妙的阿谀奉承,就像小狗對着母狗撒嬌。
第一,因為是先生的學生,此種玩笑必須使人從内心裡感到可笑才行。
此時,鴨群裡騰起春埃般輕微的笑聲,但是先生很少笑出聲來。
笑聲不久就平靜了。
遠遠看去,就像滿懷敬意的灰暗而秘密的一團,一時被打亂規矩,又借助紊亂使得人們所不知道的自我紐帶更加堅固,看起來就像演出一場可怕的滑稽劇…… 先生心底裡暗暗沉澱着悲哀和孤獨,寫作和歌雖然時有迸發,但平常就像水族館躲藏在岩石底下的奇怪的魚,隔着玻璃隐隐可見。
人們不知道先生為何要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獨有的悲哀的喪儀中,而且他們也不想強行知道。
所以,他們能夠和先生保持長期交往。
先生曾經給最親信的弟子,就這種“心情抑郁”進行過講解。
“根據羅伯特·伯頓的古典學說,人的體液有血液、痰、膽汁和憂郁液四種組成。
其中憂郁液是又冷又濃而帶有酸味的黑色汁液,由脾髒分泌出來,其作用除了控制血液和膽汁外,還給骨骼提供滋養成分。
至于憂郁症的病因可舉出幾種影響:精靈、惡靈和天體等因素。
另外,食物中牛肉會促進憂郁液的生成。
正如你們所看到的,我喜歡吃牛肉。
還有,按照伯頓的說法,學者的職業最不安定,優秀的學者要獲得所有的知識,以緻失去健康、财富和生命,因此,最易受到憂郁症的侵襲。
這些條件我都具備,所以我被憂郁症纏住了。
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 聽的人感到困惑,對于他這番話不知道要不要認真記取。
他們知道,先生對他們講這番話時,心情特别高興。
此外,嫉妒也是先生的主要特質。
先生始終是青年人的朋友,但在自家開設的特别講習班上,一個獲準列席旁聽的先生所喜愛的學生,有一次将他在酒吧得到女招待歡心的事大肆宣揚,被先生聽見,以不檢點為由将他開除。
先生尤其在自家講習會上,總想像神道教的迎神儀式那樣,希望那些清淨的青年人在這裡彙聚。
先生不允許這裡有發油和髒污的内衣的氣味,隻希望自家十二鋪席大小的陰慘的客廳,猶如新削成的桧木闆那樣,充滿明朗、純淨的青春氣息,閃耀着光輝的眼眸,洋溢着朝氣蓬勃、清新而熱情的話語。
先生進而不善其攻,但退而能夠堅守,于保守學問操行方面,戰争中未留下任何污點。
這就是戰後先生受到狂熱支持的一個緣由。
悲哀不僅表現于先生的歌,學問、表情、衣服,無處不受沾染。
先生一個人走路時,垂首邁步,在校園裡迷路的小狗向他跑來,他蹲下身子久久撫摩小狗的頭。
先生愛潔淨,家中絕不飼養寵物,但對于别處滿身長滿污穢濕疹的小狗竟然如此。
逢到這種時候,先生才清楚地感知自己的孤獨,為了使孤獨在自己面前認真地重演一遍,他便将自身進一步封鎖在如此一幅孤獨的構圖之中。
先生描繪着自己如此滑稽而悲憫的形骸,那一頭染得極不自然的黑發,映射着豔麗的春陽,先生的溜肩膀上飄流過校園合歡樹的葉蔭……小狗忽然注意到什麼,嗅着鼻子,夾起尾巴,狂吠一聲跑走了。
先生撫摩狗頭的一隻手裡握着從不離身的酒精棉。
這是早晨常子必然準備好的浸滿酒精的棉花。
那是一堆雪白的薄薄的棉片兒,滿滿地塞在一隻銀光閃亮的容器裡,指頭輕輕一觸,立即像化霜似的,顯現出酒精的泥濘…… 常子就是為這樣一位先生服務了十年。
孑然一身的先生獨居的藤宮家,有着清淨而嚴格的生活規律,容許女子進入和不容許進入的領域分得很清楚。
先生喜歡的食物有牛肉,魚有石鲈魚,水果有柿子,蔬菜有豌豆莢、小卷心菜、花椰菜等。
愛喝少量的威士忌酒。
唯一的興趣是看歌舞伎,要麼偕同弟子而去,要麼赴往屆弟子之約。
但常子一次也沒有得到陪伴先生的機會。
先生偶爾會放她半日假,“看看電影去吧。
”但絕不會叫她去看戲。
沒有電視,隻有一台破舊的、聲音混雜的收音機。
藤宮家是本鄉真砂町一座幸免于戰火的純日本風格的古老宅邸,先生厭惡西式房屋,家中不置一張椅子,但是喜歡吃西餐。
先生不僅自己絕不進廚房,他也絕不允許學生們進廚房。
于是,那裡成了常子一人的城郭。
不過,不可想象會有什麼現代化設備,隻有兩台古舊的煤氣竈,有時要做十幾個人的飯菜。
為了不使每月的生活費超支,全憑常子的巧妙運籌,此時采取的各種手法一概不讓先生知道。
先生早晚必入浴,經年累月,從不答應親近的人為他搓背。
接近入浴中的先生應遵守法度:将換穿的衣物放在浴室裡,準備好之後告訴他一聲,盡量逃得遠遠的,這便平安無事。
剛動手做事,忽然聽到更衣室裡拍手,随即看到毛玻璃上晃動着先生的身影,這時忙不疊喊道: “有事叫我嗎?” 弄不好會招來一頓斥罵。
因為聽到浴室内一聲呼喊,女人立即就過去,這是頗不正經的舉動。
要想逃,藤宮家裡有好多空間可逃。
但大凡多少堆了些書籍的房間,都不允許女人進出。
既不可進入打掃,更不準兩手胡亂接觸圖書。
書籍像黴菌一般不斷增加,共有十多間屋子,從一個房間向下一個房間蔓延。
從書齋裡泛濫出來的書侵犯下一間屋子,遂變成沒有一絲陽光的囚牢般的房子。
接着,書籍又向廊下伸延,不管哪裡的走廊,都得斜着身子通過。
負責整理和掃除的隻限于弟子們,這些弟子互相争奪這一特權。
而且,每次整理完畢,先生都得考問一番,要他們指出明治三十年代出版的各種書籍的題名,這些書分别擺在哪個書架上,要是馬上答不出來,就會丢掉作為先生弟子的資格。
那些經常在家裡泡着不走的弟子和學生,禁止同常子親切交談。
他們看到常子很忙,想幫她一把,結果受到先生的懲罰。
自從有了這件事,常子特别當心,絲毫不露聲色,默默不語,謹小慎微。
要說常子指望什麼而活着,那就是每月一次的例行歌會。
唯有這一天,常子得以坐于末席,作為先生一門人受到禮遇,于席間聽取先生懇切的批評言辭。
平時白天,她在家裡很清閑,喜好孤獨的常子不甘寂寞,利用餘暇寫作和歌,不以起步甚晚為恨。
這也出自常子将先生奉為神明和太陽的心理。
歌會以外的時間,先生從不跟常子談論和歌之類的事,她對先生越是盡心盡力,就越發覺得歌會上的先生更加光彩照人。
在藤宮家中,“尊敬”這種感情已成為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在社會上,這種感情不大受到重視,這已成為難以置信的事實。
先生不是一般的國文學家,是詩人,是歌人,是屹立于人和神之間的人。
身處以先生為中心的一種秘儀的社會中,常子隻把自己當作一名清淨的巫女。
先生和常子兩個人的生活廣為世間所知曉,圍繞此事謠言四起,出席歌會的女性歌人中,也有人對常子投去很不禮貌的眼神。
因此,常子越發小心翼翼,她不化妝,穿着盡量樸素又樸素,打扮比實際年齡老十歲,她也毫不介意。
攬鏡自照,心中自然明白,如此面顔哪裡還會得到男人的疼愛呢? 這張臉已經談不上可愛,眉眼鼻官也挑動不起男人的淫邪之念了。
她的鼻子形狀過于尋常,眼睛細小,略有龅齒,兩頰清瘦,耳輪單薄,體形也不豐滿。
自己既然如此,要是作為先生的伴侶而傳言開去,自己不用說了,對于先生的名譽是極大的毀損。
她想,為了使自己的舉止動作盡量和偉大的先生顯得極不相稱,必須保持婢女以下的地位。
不過,因為先生厭惡不潔,必須警惕行為不檢的作風。
應該使人們明确看到自己簡素、質樸,醜得令人不敢接近。
如此苦勞盡皆出于想待在先生身邊的一片赤心,然而先生隻管盡情享受她的服務,而從來不顧及她的赤心。
但常子對此一點也不銜恨在心。
所幸,經年累月,過了四十歲的常子,對于先生依然保持謙恭的态度,社會上的謠傳漸漸淡薄了。
她的“老大媽”形态次第明顯起來,同十年前那位純然的前任“老大媽”越來越相似了。
先生天天如此。
即使無人叫醒,先生每日六點準時起床。
在這之前,必須悄無聲息地打掃完各個房間,燒好洗澡水。
先生起來之後也不露面,沿着書庫徑直進入浴室,漱口、洗臉之後,慢慢泡在熱水裡,用剃刀刮那似有若無的薄薄的胡須,仔細地染發,然後穿戴齊整。
看到齋藤實盛自我解嘲的和歌,先生也和他一樣,似乎很在意世間的批評。
其間,常子準備早餐,整理好早報。
先生走到神龛前邊,施行神道正式的禮拜,然後坐到餐桌旁。
這時,常子才同先生見面,向先生問安。
早上,先生大多無言,有時也會漠然地說上一句,但看不見他的笑容: “昨夜做了個好夢,今天說不定是個好日子。
” 除了旅行之外,一年四季,這樣的早晨仿佛蓋了戳子一般,天天如此地重複着。
聽說先生年輕時時常生病,最近十年,先生從未生過什麼大病。
常子就是這樣極力隐身于先生的陰影中,虛化自我,生活在尊崇和獻身的心靈中。
當初,親戚裡有人勸她再婚,如今看到常子如此頑固,也就死了心。
那件事常子從來不願再提。
先生接納常子進家,應該說是很有眼光的。
然而,常子一年有好幾次感到心裡像蘑菇一般萌生過一些疑問,但連忙又親手碾碎了。
這是常子單獨一人留在寂靜、廣闊的宅第裡時候的事。
常子心裡産生了寫作和歌的靈感,她不知這靈感來自何處。
既然沒有什麼特别的喜悅或悲哀,怎麼會想起作和歌呢?這不是很奇怪嗎?常子有個缺點,任憑先生反複指出,她就是不肯改正,這正是受到先生和歌的影響所緻。
更确切地說,是受了先生歌作中充溢的悲哀太大影響的緣故。
“這不是你自身的悲哀,隻不過是借他人悲哀之器,容納自己的身子罷了。
就像借湯入浴一般。
” 當着衆人的面,先生作出如此辛辣而嚴厲的批評。
雖然自己确實也是這麼想,但如今要舉出是誰給她悲哀,那麼這世界上隻有先生一人,何況先生是決不會将悲哀傳給她的。
先生自己忍耐着恍惚不定的動搖的感情,隻能認為是,他在極力避免将悲哀和喜悅傳給常子。
而且,常子經常被作歌的靈感所驅動,以此作為生命價值之所在。
果真如此,那麼此種感性必須從常子的心靈深處發出來。
不過,意識上不管如何摸索,她的心靈深處都看不到任何波動,她想,作一些前衛短歌什麼的,也許可以描繪自己無意識的世界,剛寫兩三首,就受到先生的嚴厲呵斥。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