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刹車

關燈
式台燈。

    這是平時那種做慣了的附有桃色緞帶的工藝。

     法國生産的賣花姑娘的小瓷人上,懸着天蓋一般打着襞褶的喬其紗傘罩,顔色是粉紅色,上下周圍圍繞的酒紅色的緞帶,必須呈現着“心胸激動”的波浪形。

    而且,傘布必須繃緊貼附上去,不能有一點疙皺,就像貼緊女體的裙裾…… 杉雄将規格表和草圖置于面前,用曲線闆量了一段十号的鋅絲,開始挽成橢圓形。

     三十分鐘過後,青年的工作有些松懈,直接對着熄火後電爐上的鐵壺呷了一口冷茶,然後仰面躺在薄薄的坐墊上。

    正好腦袋旁邊胡亂堆着幾本美國的室内裝潢雜志,冰冷的銅版紙封面,枕在春天裡不很清醒的後腦勺下邊,頗為舒心。

     窗外是粉霧迷蒙的天空,微微傳來孩子們的叫喊。

    汽車的喇叭聲聽起來就像毫無氣力的病人在放屁,斷斷續續。

     “多麼天真,完全是哄小孩似的單調無味的工作。

    ”青年歪着嘴角想着。

    喝了一口冷茶之後,口腔内又漸漸恢複了暖意,使他感到不快。

     “稍微有點兒藝術,稍微有點兒良心……總之,有那麼一點兒,老是感到不幹不淨啊。

    ” 他明白不是“一點兒”的問題。

    那甜味兒還沒有離開舌頭。

    已經八年了,還沒有忘記那種味道。

    毋甯說,随着年月的過去,追憶的甜味反而更濃了。

     比起裝飾卧室甘美夢幻的這種暖紅色台燈,杉雄感到另有一種東西更甜蜜,像可口的酒心巧克力,那就是戰争。

    正确地說,是戰争的回憶。

     沒有比那更加甘美、更加感傷,那樣更加浪漫和那樣稱心如意的時代了。

    戰争是純然的“抒情”的回憶。

    先吃甜的,後吃酸的,就會備感酸苦。

    戰争結束以來,他的個人經曆中實在沒有什麼可喜的事。

     杉雄想起戰争末期軍需工廠的生活。

    他離開東京帝大法學部首先進入中島小泉飛機工廠,其後又應召到厚木機場附近的高座海軍工廠參加義務勞動。

     戰争末期的放任、怠惰、不滿、無序……在這種狀态下,明顯地存在着戰後社會無序的準備和預感。

    但比起戰後的無序之所以美好,在于此種無序的本身,不住重複着不久定将滅亡的預感。

     體力旺盛的青年,于戰争中尋到自殺的機會;智能薄弱的青年,自覺應該抗争、繼續生存下去。

    這實在出于自然。

    即使在和平時代,體育隻是青春過剩的能量自殺的演技;智能的覺醒,是對急于走向瞬間解放的自己年輕肉體的反抗。

    基于各自資質的不同,或反抗取勝,或自殺取勝。

    同一般常識相反,據杉雄所體驗,戰争不是精神主義時代,而是肉感的時代。

    乘坐飛機的青年們,也會表示同感吧。

     杉雄認為,對于戰争中孕育的一個時代的青春,社會保有一種多餘的誤解。

    戰争畢竟不屬于幸存的著名将軍,而是屬于戰死的無名青年士兵。

    不是屬于遺留下來的母親和戀人們的悲歎,而是屬于死去的年輕人自身的個人主義所有。

    戰争是令人震驚的,但人類的曆史,作為青春過剩能量的徹底而毫無保留的發揮,除了戰争,尚未發明其他任何東西。

    有沒有全憑青年所成就的無血革命呢?戰争如何将青春期開始所特有的自我陶醉巧妙地加以運用和引導,這一點是那些頭腦僵化的學校教師所意想不到的。

    杉雄的同班同學,還有一些低年級的學友們,以自我生命為賭注,購買了海軍士官頗具性感的制服和寒光閃閃的短劍。

     戰争末期留下來參加義務勞動的學生們,大多限于這兩種人:要麼是不适合服兵役的肺結核患者;要麼是因征兵事務中出現的異常而尚未接到“紅紙”的人。

    電報一來,人人都縮起腦袋,生怕送達到自己手中。

    接到紅紙的人,收拾下行李,回趟老家,開始時還有幾位朋友送到車站,越到後來,分别越是顯得冷清了。

    紅紙頻頻到來,連病人也被趕向戰場。

    他們個個肩挑行囊,向學友簡單地告别一下,随後離開宿舍。

     于是,同宿舍的人日益減少,然而在杉雄看來,高座工廠時代的寄宿生活,倒是庶幾近似理想的生活。

    其中有恐怖,也有自甘堕落;有絕望,也有自由。

    希望實際上以反論的形式彌漫一切。

    季節也是自五月到八月,總之,是光明而躍動的綠色的季節。

     無能的人,躲到防空壕也不忘複習法律學課本,有能力的人,一點也不用功。

    世人在為糧食不足而受苦,而他們吃着大米飯,整日想辦法盡量怠工。

     那個時期中的青春的狀态,不同于一般概念的青春,是極度反論性的東西,如今,杉雄回想起來,完全免除了未成熟年齡伴随而來的羞恥。

    在他們眼裡,難道具有為年輕人所特别中意的“對未來的期望”嗎?他們的期望就是一場關系各人生死存活的賭博。

    他們或許有着戀愛小說中那種天真爛漫的理想吧?他們有的心性恬淡,一切聽其自然;有的隻是活在空襲中的無刺激、無欲望的狀态中。

    這種青春從一開始就不存在幻滅的可能性,因而,實際上是不朽的。

     從小田急鐵路一座小站步行三四十分鐘,杉雄看到一片嶄新的兵營。

    最近雖然建了好多營房,但已經沒有多大用途,隻是充當應征學生們的宿舍。

    這些素樸的建築,散于一片綠蔭之中。

    奇妙的是,沒有那種帶着威脅性的石砌圍牆,隻是在腹地周圍草草圈上一道鐵絲網罷了。

    一部分鐵絲已經被踩斷,自車站到宿舍,從離離荒草中硬是踏出一條近道來。

    宿舍離開周圍的民家,孤零零存在着。

    學生們上班的工廠,位于距離宿舍還有兩公裡遠的山谷中。

     橫貫宿舍内部的土間,其左右各有薄木闆鑲邊的樓下房間,用空下的槍架分别隔成每四五人為一班的區域。

    站在樓上樓梯口低矮的欄杆旁邊向下俯視,每一班都有一架垂直的梯子通往樓下。

    窗戶沒有帷簾,一到夏天,他們為了遮擋西曬,便釘上軍毯,代替窗簾。

    有的人戲稱為搭帳篷。

     杉雄在這種宿舍生活裡發現了兒時的驚喜。

    他登上垂直的梯子,中途又攀上二樓欄杆的外側,接着再從樓下土間這一側跳向另一側,使他重溫了童年時代快樂的生活。

     空襲乃家常便飯,杉雄不由陷入一種錯覺,自那遙遠的往昔,空襲如同夏天的響雷,傍晚的驟雨,初秋的台風,來往學校的路上必然經過的理發館中鏡子的反光;空襲如同在第三班電車中必然相遇的戴黑框眼鏡的女人,空襲仿佛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回想也不缺少血的記憶。

     小型飛機來襲,警報解除之後,他們從各處防空壕裡走回來,消息靈通的人傳遞着廚子身負重傷的新聞。

    杉雄和四五個同學到廚房觀望。

    夏天午後,宿舍周圍一人多高的茂草,散發着燠熱的氣息。

     “是那個小矮子,還是那個大胖子?” 學生們不免帶着詛咒的口氣議論道: “是那個大胖子。

    那家夥克扣我們的糧食,對學校的要求說三道四,那家夥活該受罪!” 到那裡一看,廚房門口水泥地上有人灑水,早晨掃地的掃帚發出巨大聲響。

    胖廚子向地上潑完水,揮動着掃帚一陣亂掃。

    地上的積水被掃帚攪起了泡沫,一片殷紅。

    杉雄毫無所動,魚店的魚血和人血有什麼不同呢? “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