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

關燈
他是阿爾·魯濱遜太太的兒子。

    魯濱遜太太曾經有過一個農場,位于溫斯堡以東兩英裡處,從特魯甯山上下來的一條小路旁。

    農舍漆成棕色,靠路邊的所有窗戶的簾子從來都是垂着的。

    房前馬路上,兩隻珍珠母雞帶着一群小雞卧在厚厚的塵土中。

    那時,伊諾克就跟媽媽住在那棟房子裡,他長成個年輕小夥子時,去了溫斯堡高中念書。

    老輩居民們還記得他文靜、愛笑,不怎麼說話。

    他去城裡時常常走在大路中間,有時還捧着一本書。

    一群趕車人不得不沖他大叫,發誓要讓他搞清楚自己在哪兒,這時他才會離開車來車往的地方讓人家通過。

     伊諾克二十一歲那年去了紐約,當了十五年的城裡人。

    他學過法語,進過一所藝術學校,希望能發展自己的繪畫才能。

    他盤算着去巴黎,在大師的熏陶下完成藝術學業。

    但這個理想從未實現。

     伊諾克·魯濱遜始終一無所成。

    他可以畫得足夠好,他頭腦中隐藏着很多古怪、微妙的思想,本來都可以借助畫筆表現出來,然而他一直是個孩子,這對他在世俗社會發展是個障礙。

    他始終未長大,當然他既無法理解别人,也無法讓别人理解自己。

    他身體中的那個孩子經常沖撞東西,沖撞諸如金錢、性和輿論等現實的東西。

    有一次,他在街上被一輛車撞了,摔到一根鐵柱上,成了跛子。

    這不過是導緻伊諾克·魯濱遜一事無成的衆多事件之一。

     伊諾克剛去紐約那會兒,還沒有被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弄得張皇失措,整天跟一大幫年輕人混在一起。

    他加入了一個青年藝術家團體,裡面有男有女,他們有時晚上到他房間來。

    有一次,他喝醉後被抓到警察局,警長把他吓得夠戗。

    還有一次,他想跟一個在他寄宿的房子前面的人行道上遇見的城裡女人發生關系。

    這個女人和他并肩走了三個街區,他慢慢害怕起來,最後溜了。

    那女人一直在喝酒,她覺得這事很有趣。

    她靠在一棟房子的牆上開心地大笑着,以至有個人也停下來跟她一起大笑。

    這兩個人大笑着一起走了,伊諾克溜進自己屋裡渾身抖個不停,心裡很惱火。

     魯濱遜在紐約時住的那間屋子面朝華盛頓廣場,又長又窄,像條過道。

    記住這點很重要。

    伊諾克的故事與其說是個男人的故事,還不如說是個房間的故事。

     晚上,伊諾克的朋友們來到這個房間。

    他們全是些喜歡高談闊論的藝術家,除此而外,他們身上沒有其他特别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誰都知道高談闊論的藝術家是什麼樣。

    從世界曆史有記載以來,這些人就聚集在房間裡高談闊論。

    他們總是熱切地談論藝術,激情四溢,仿佛得了熱病似的。

    他們誇大了藝術的重要性。

     這夥人就這樣聚在一塊兒抽煙、聊天,伊諾克。

    魯濱遜這個溫斯堡附近農場來的孩子也混迹其中。

    他喜歡在一個角落裡待着,大部分時間都不說話,隻是用那雙孩子般的藍色大眼睛注視着周圍。

    牆上挂着他的畫作,一些粗糙的半成品。

    朋友們評論着這些東西。

    他們背靠着椅子,頭轉來轉去地說個不停。

    講的全是線條、價值、構思,滔滔不絕,一如既往。

     伊諾克也想加入談話,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他激動得話都說不連貫了。

    當他試着開口時說得結結巴巴,那聲音自己聽着都覺得怪異刺耳。

    他幹脆不講了。

    他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可也知道無論如何都表達不出來。

    讨論他的一幅畫時,他很想說出這個意思:“你們沒有抓住重點。

    ”他想解釋。

    “你們看見的這幅畫并不就是你們看到和談論的那些東西。

    還有别的,你們根本就沒看出來,你們也不想看出來。

    瞧瞧門口那幅,從窗口進來的光線正好落在它上面。

    路邊的那個黑點你們可能根本沒留意到,你們瞧,一切都是從那兒開始的。

    那兒有叢接骨木,那種樹在俄亥俄溫斯堡我們家房前的路邊很常見,樹叢中間藏着什麼東西。

    那是個女人。

    她從一匹馬上摔了下來,馬已經跑了。

    你們沒有看見一個老車夫在焦急地四處尋找嗎?他叫薩德·格雷巴克,他在大路那邊有一片農場。

    他正忙着把玉米運到溫斯堡科姆斯托克的磨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