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作被視為薩滿表演的一個本質部分。
以前一位名叫加農·卡拉維(CanonCallaway)的人,曾對薩滿的神經質狀态以及社會對這種人的重視作了精彩的描越,他用南非祖魯人一種古老文字作了記載: 一位将成為占蔔人的條件是,首先外觀強健有力,但在時間的進程裡他開始驕弱,當然不是任何實質性疾病的虛弱,而是優雅的驕弱。
他習慣性地避免其種食物,選擇他所喜愛的食物,不過吃得不多;他不斷抱怨自己體内各部的疼痛之苦。
他告訴人們,自己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被一條河沖走。
他夢見有許多許多的東西,自己全身為泥弄得稀裡糊塗(就象河一樣),他成了夢的所在。
他不斷夢見好多好多的事物,醒來時告訴朋友,&ldquo今天我全身都被泥弄髒了;我夢見許多人在殺我,我逃跑了,但又不知如何逃跑的。
醒來後,我感覺身上有一處與其他之處異樣,完全不再是原來那個樣子了。
&rdquo後來,這個人得了重病,于是朋友們便去找占蔔人問個究竟。
占蔔人沒有馬上反應出此人将有一顆溫柔的頭(也就是說,與薩滿信仰相聯系的敏感性)。
他們要明白真象是很不容易的;他們不斷胡說八道,編造虛假的聲明,直到根據他們的要求,病者的牛都被他們吃到肚裡為止,他們說什麼病人部落的神靈要吃牛肉,即神靈也吃食物。
最終,病人被搞到傾家蕩産,但仍重病在身;他們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他已沒有牛了,在他所需要的事情中,他的朋友們便慷慨解囊代替病人滿足占蔔人的要求。
到了最後,來了一個占蔔人,說其他占蔔人都錯了,他說,&ldquo他為精靈占有了,别無其它。
它們進入他的體内,把他分成兩個部分;有的人說,&lsquo不。
我們不願我們的孩子受苦,&rsquo我們并不希望這樣,正是這種原因使他不得痊愈。
如果你們禁絕了精靈的通路,你們就是在殺害他因為他既不會成為占蔔人,而且連人都當不成了。
&rdquo 所以,這個人可能毫不好轉地病上兩年;或許要更長時間。
他被幽禁在家,直到他的頭發脫落。
身體枯瘦如柴,皮包骨頭,他不喜歡在身上塗油。
他用一再呵欠連天,不斷打噴嚏來顯示成為占蔔人的迹象。
從他喜歡以鼻吸氣,而且長時間不換氣地不呼出,這點更明顯了。
人們開始明白某種好運已來到他身上了。
打那以後,抽搐又開始了,水潑到他的身上,抽搐就暫停了。
他習慣性地流淚。
起初較輕抽泣,後來就變成大聲哭泣。
人們熟睡時他就發出怪聲,并用歌聲把人們吵醒;他自己編了一首歌,醒來的男女們便和他一起合唱。
所有村人為睡眠不足所困擾;這個快要成為占蔔人的人引起了許多麻煩,因為他不需睡眠。
大腦可以不停地工作,即使睡也是時斷時續,他一醒來就唱好多歌,附近村入夜裡為他歌聲吵醒時,隻好和他一起去引吭高歌。
也許他要唱到清晨,無人可以安睡。
然後,他象青蛙似的在房子四周胡蹦亂跳,房子對他來說也變得太小了,他隻好出去蹦跳,唱歌,似水中蘆葦晃動搖擺,弄得汗流浃背。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天天希望他早日死去;而此時他真是皮包骨頭了,人們認為,明早的太陽他看不見了。
此刻,好多牛都被吃掉了,因為人民鼓勵他成為占蔔人。
到了最後(在一次夢中),一位遠古的祖先精靈被指示給他。
這個精靈對他說:&ldquo到某占蔔人那去吧,他将為你拌一副催吐劑(薩滿入會禮上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喝這種藥),你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占蔔人了&rdquo。
于是他安甯了幾天。
去某占蔔人處服下他拌好的藥,回來時,判若兩人,一身潔淨,成了真正的占蔔人。
以後,他永遠能預知不測,找回失物,隻要他的精靈附體。
很清楚,文化可以使甚至極不穩定的那種類型的人得到重視并成為社會的可用的人。
如果這種文化趨于把他們的特性作為人類行為最有價值的變體,那麼這些個體就能應對自如,随機應變,而不必參照我們對那些或者能進行社會調節、或者不能進行社會調節的類型的人所有的通常的觀念,去發揮他們的社會作用。
在任何社會裡都沒恰當、充分發揮作用的人并不是那些具有某種固定&ldquo變态&rdquo特質的人,而恰恰是那些其反應在他們的文化制度中不受支持的人。
這些異态者的弱點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虛構的幻覺,它的産生,不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活力,而是他們作為個體的本能的自然反應得不到社會的肯定。
象薩皮爾所說的那樣,他們是在&ldquo使自己與一個不可忍受的世界相脫離&rdquo。
不受他的時代和地點支撐并遭到四面八方嘲弄的人,在歐洲文學中已得到今人難以忘懷的描寫,他就是唐·吉诃德的形象。
塞萬提斯用一套已改變了的實際标準對準了仍在理論上受到尊重的傳統并予以抨擊。
他筆下的可憐老人,另一時代羅曼蒂克騎士制度的正統維護者,成了一個笨蛋。
他用槍去刺的風車便是一個幾乎不能消逝的世界大敵,但當世界不再稱風車為大敵時,與風車作戰就成了癡人說夢,荒唐之極。
他以最正統的騎士風度戀愛他心中的杜爾西妮娜,然而當時卻風行另一種戀愛觀。
所以他的熱情隻能歸結為狂熱。
在我們讨論原始文化時所考慮到的這些相互區别的世界,在空間上各自分離,在現代西方曆史上,更經常的則是時間上的彼此連接,在這兩種情形中,其主要的問題都是相同的,但在現代世界裡,理解這種現象的意義就更為重大,因為在現代世界裡,我們無法逃避文化結構在時間上的連續性。
當每種文化自成一個世界(例如象相對穩定的愛斯基摩文化),而且在地理上獨立于其他一切文化時,那個問題就隻是一個理論問題了。
但是,我們的文明必須研究我們眼皮底下的文化标準和那些從地平線暗處升起的新标準。
我們一定要樂于注意考慮變化中的正常狀态,即使這個問題關系到曾經哺育過我們的道德。
正如我們在處理倫理問題時一樣,隻要我們堅持道德的一種絕對定義,我們就會處于不利地位,所以,一旦我們在處理人類社會問題時,把我們局部的标準與生存方式的必然需要混為一談,我們也會處處碰壁,障礙橫生。
沒有哪個社會追求這樣一種自我意識的進程方向,即通過這種進程方向,下一代人會創造出新的社會标準。
杜威曾指出,這種社會工程将是如何可能而又多麼劇烈。
顯然,就人類痛苦和挫折方面而言,人們要為某些傳統格局付出極高的代價。
假如這些格局提供給我們的僅僅是格局本身,而不是絕對的道德命令,那麼,我們理性的進程,就會千方百計使它們适應于根據理性所選擇的目标。
相反,我們所作的就是嘲笑我們的堂·吉诃德&mdash&mdash一個過時傳統的荒謬的具體化,而且理所當然地繼續把我們自己當作是終極的和絕對的。
與此同時,研究治療我們的這類精神病人的方法問題常被誤解。
他們與現實世界的脫離,常常要比堅持讓他們采取與自己相異的方式更為明智。
另外還始終存在着兩種可能的方式。
首先,不适應環境的個人可對自己的傾向培養出一種更大的客觀興趣,學習如何以更泰然的方式對待自己與其文化類型的偏差。
如果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痛苦的程度是由于缺乏傳統精神的支持,他就可以逐漸自我教育以較小的痛苦接受自己與其文化的偏差程度。
誇大了的抑郁狂的情感困擾和精神分裂症的孤立,盡管它們不易接受那些本質構成不同的東西,但卻給生活加上了某些價值。
勇敢承認自己偏好和固有品性但不受社會支持的個人,可以得到一種可行的行為方式,而這種方式使他沒有必要逃避到自己建造的狹小天地之中。
他能逐漸取得一種更獨立、更少折磨的态度來正視自己偏離常軌的行為,并在這種态度之上他能建立一種具有适當作用的生活方式。
其次,社會對一些不太正常的類型的人采取的與日俱增的寬容必須與患者自我教育保持同步。
這一方面的可能性無邊無限。
傳統猶如神經質的患者,它對人們偏離其标準的過分害怕,使它與一切精神病的常見定義相符合。
這種害怕擔心并不是依據對社會福利所必要的限制的遵守。
在一些文化裡,允許個人的偏離比其他文化更多,而且允許偏離多的文化類型
以前一位名叫加農·卡拉維(CanonCallaway)的人,曾對薩滿的神經質狀态以及社會對這種人的重視作了精彩的描越,他用南非祖魯人一種古老文字作了記載: 一位将成為占蔔人的條件是,首先外觀強健有力,但在時間的進程裡他開始驕弱,當然不是任何實質性疾病的虛弱,而是優雅的驕弱。
他習慣性地避免其種食物,選擇他所喜愛的食物,不過吃得不多;他不斷抱怨自己體内各部的疼痛之苦。
他告訴人們,自己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被一條河沖走。
他夢見有許多許多的東西,自己全身為泥弄得稀裡糊塗(就象河一樣),他成了夢的所在。
他不斷夢見好多好多的事物,醒來時告訴朋友,&ldquo今天我全身都被泥弄髒了;我夢見許多人在殺我,我逃跑了,但又不知如何逃跑的。
醒來後,我感覺身上有一處與其他之處異樣,完全不再是原來那個樣子了。
&rdquo後來,這個人得了重病,于是朋友們便去找占蔔人問個究竟。
占蔔人沒有馬上反應出此人将有一顆溫柔的頭(也就是說,與薩滿信仰相聯系的敏感性)。
他們要明白真象是很不容易的;他們不斷胡說八道,編造虛假的聲明,直到根據他們的要求,病者的牛都被他們吃到肚裡為止,他們說什麼病人部落的神靈要吃牛肉,即神靈也吃食物。
最終,病人被搞到傾家蕩産,但仍重病在身;他們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他已沒有牛了,在他所需要的事情中,他的朋友們便慷慨解囊代替病人滿足占蔔人的要求。
到了最後,來了一個占蔔人,說其他占蔔人都錯了,他說,&ldquo他為精靈占有了,别無其它。
它們進入他的體内,把他分成兩個部分;有的人說,&lsquo不。
我們不願我們的孩子受苦,&rsquo我們并不希望這樣,正是這種原因使他不得痊愈。
如果你們禁絕了精靈的通路,你們就是在殺害他因為他既不會成為占蔔人,而且連人都當不成了。
&rdquo 所以,這個人可能毫不好轉地病上兩年;或許要更長時間。
他被幽禁在家,直到他的頭發脫落。
身體枯瘦如柴,皮包骨頭,他不喜歡在身上塗油。
他用一再呵欠連天,不斷打噴嚏來顯示成為占蔔人的迹象。
從他喜歡以鼻吸氣,而且長時間不換氣地不呼出,這點更明顯了。
人們開始明白某種好運已來到他身上了。
打那以後,抽搐又開始了,水潑到他的身上,抽搐就暫停了。
他習慣性地流淚。
起初較輕抽泣,後來就變成大聲哭泣。
人們熟睡時他就發出怪聲,并用歌聲把人們吵醒;他自己編了一首歌,醒來的男女們便和他一起合唱。
所有村人為睡眠不足所困擾;這個快要成為占蔔人的人引起了許多麻煩,因為他不需睡眠。
大腦可以不停地工作,即使睡也是時斷時續,他一醒來就唱好多歌,附近村入夜裡為他歌聲吵醒時,隻好和他一起去引吭高歌。
也許他要唱到清晨,無人可以安睡。
然後,他象青蛙似的在房子四周胡蹦亂跳,房子對他來說也變得太小了,他隻好出去蹦跳,唱歌,似水中蘆葦晃動搖擺,弄得汗流浃背。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天天希望他早日死去;而此時他真是皮包骨頭了,人們認為,明早的太陽他看不見了。
此刻,好多牛都被吃掉了,因為人民鼓勵他成為占蔔人。
到了最後(在一次夢中),一位遠古的祖先精靈被指示給他。
這個精靈對他說:&ldquo到某占蔔人那去吧,他将為你拌一副催吐劑(薩滿入會禮上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喝這種藥),你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占蔔人了&rdquo。
于是他安甯了幾天。
去某占蔔人處服下他拌好的藥,回來時,判若兩人,一身潔淨,成了真正的占蔔人。
以後,他永遠能預知不測,找回失物,隻要他的精靈附體。
很清楚,文化可以使甚至極不穩定的那種類型的人得到重視并成為社會的可用的人。
如果這種文化趨于把他們的特性作為人類行為最有價值的變體,那麼這些個體就能應對自如,随機應變,而不必參照我們對那些或者能進行社會調節、或者不能進行社會調節的類型的人所有的通常的觀念,去發揮他們的社會作用。
在任何社會裡都沒恰當、充分發揮作用的人并不是那些具有某種固定&ldquo變态&rdquo特質的人,而恰恰是那些其反應在他們的文化制度中不受支持的人。
這些異态者的弱點在很大程度上乃是虛構的幻覺,它的産生,不是因為他們缺乏必要的活力,而是他們作為個體的本能的自然反應得不到社會的肯定。
象薩皮爾所說的那樣,他們是在&ldquo使自己與一個不可忍受的世界相脫離&rdquo。
不受他的時代和地點支撐并遭到四面八方嘲弄的人,在歐洲文學中已得到今人難以忘懷的描寫,他就是唐·吉诃德的形象。
塞萬提斯用一套已改變了的實際标準對準了仍在理論上受到尊重的傳統并予以抨擊。
他筆下的可憐老人,另一時代羅曼蒂克騎士制度的正統維護者,成了一個笨蛋。
他用槍去刺的風車便是一個幾乎不能消逝的世界大敵,但當世界不再稱風車為大敵時,與風車作戰就成了癡人說夢,荒唐之極。
他以最正統的騎士風度戀愛他心中的杜爾西妮娜,然而當時卻風行另一種戀愛觀。
所以他的熱情隻能歸結為狂熱。
在我們讨論原始文化時所考慮到的這些相互區别的世界,在空間上各自分離,在現代西方曆史上,更經常的則是時間上的彼此連接,在這兩種情形中,其主要的問題都是相同的,但在現代世界裡,理解這種現象的意義就更為重大,因為在現代世界裡,我們無法逃避文化結構在時間上的連續性。
當每種文化自成一個世界(例如象相對穩定的愛斯基摩文化),而且在地理上獨立于其他一切文化時,那個問題就隻是一個理論問題了。
但是,我們的文明必須研究我們眼皮底下的文化标準和那些從地平線暗處升起的新标準。
我們一定要樂于注意考慮變化中的正常狀态,即使這個問題關系到曾經哺育過我們的道德。
正如我們在處理倫理問題時一樣,隻要我們堅持道德的一種絕對定義,我們就會處于不利地位,所以,一旦我們在處理人類社會問題時,把我們局部的标準與生存方式的必然需要混為一談,我們也會處處碰壁,障礙橫生。
沒有哪個社會追求這樣一種自我意識的進程方向,即通過這種進程方向,下一代人會創造出新的社會标準。
杜威曾指出,這種社會工程将是如何可能而又多麼劇烈。
顯然,就人類痛苦和挫折方面而言,人們要為某些傳統格局付出極高的代價。
假如這些格局提供給我們的僅僅是格局本身,而不是絕對的道德命令,那麼,我們理性的進程,就會千方百計使它們适應于根據理性所選擇的目标。
相反,我們所作的就是嘲笑我們的堂·吉诃德&mdash&mdash一個過時傳統的荒謬的具體化,而且理所當然地繼續把我們自己當作是終極的和絕對的。
與此同時,研究治療我們的這類精神病人的方法問題常被誤解。
他們與現實世界的脫離,常常要比堅持讓他們采取與自己相異的方式更為明智。
另外還始終存在着兩種可能的方式。
首先,不适應環境的個人可對自己的傾向培養出一種更大的客觀興趣,學習如何以更泰然的方式對待自己與其文化類型的偏差。
如果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痛苦的程度是由于缺乏傳統精神的支持,他就可以逐漸自我教育以較小的痛苦接受自己與其文化的偏差程度。
誇大了的抑郁狂的情感困擾和精神分裂症的孤立,盡管它們不易接受那些本質構成不同的東西,但卻給生活加上了某些價值。
勇敢承認自己偏好和固有品性但不受社會支持的個人,可以得到一種可行的行為方式,而這種方式使他沒有必要逃避到自己建造的狹小天地之中。
他能逐漸取得一種更獨立、更少折磨的态度來正視自己偏離常軌的行為,并在這種态度之上他能建立一種具有适當作用的生活方式。
其次,社會對一些不太正常的類型的人采取的與日俱增的寬容必須與患者自我教育保持同步。
這一方面的可能性無邊無限。
傳統猶如神經質的患者,它對人們偏離其标準的過分害怕,使它與一切精神病的常見定義相符合。
這種害怕擔心并不是依據對社會福利所必要的限制的遵守。
在一些文化裡,允許個人的偏離比其他文化更多,而且允許偏離多的文化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