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和時期,在這期間,青春期的沖突并不表現出來。
因此,青春期可能不僅未經任何儀式地在文化上被忽視了,而且可能在這個孩子的情感生活和村人對她的态度中,也毫無重要性可言。
戰争是一種文化即可使用也可不使用的另一個社會主題。
戰事頻繁之地,它可能有着對立的目标,與國家有關的不同組織以及不同的制裁方式。
象在阿茲蒂克人中那樣,戰争就可能是抓獲俘虜作為宗教祭物的一種途徑。
由于西班牙人開始屠殺戰俘,因此根據阿茲蒂克人的标準,他們已破壞了這種遊戲的規則。
阿茲蒂克人在絕望沮喪中退卻了,科爾特斯以勝利者姿态走進了首都。
從我們的觀點看,世界上不同地區,對戰争甚至還有更古怪離奇的見解。
出于我們的目地,論述一下那些在社會團體間從未發生過有組織的相互屠殺的地區就夠了。
我們隻有熟悉戰争,才會比較容易地理解這種狀況,即在部落與部落的交往中,戰争與和平狀态總會交替出現。
是的,這一觀點遍布世界各地。
但在一方面,對有些民族來講,他們根本不可能想象和平狀态的可能性,在他們的觀念中,和平簡直等于把敵人納入人類範疇,依照他們的定義,雖然被排斥的部落可能與他們的種族和文化相同,但他們仍不能算人。
另一方面,對某一民族來說,要想象一種戰争狀态的可能性,也恰是不可能的。
拉斯缪深談到了一位愛斯基摩人對他關于我們風俗的解釋感到的那種茫然。
愛斯基摩人最善理解殺人行為。
如果他礙了你的事,你估計一下自己力量的大小,如果能穩操勝算,你就殺掉他。
如果你是強大的,社會就不會懲罰你。
但有關一愛斯基摩村落擺開陣勢與另一愛斯基摩村落開戰,或部落間開戰,或者甚至另外村子在伏擊戰中的公平競鬥等觀念,對他們而言,不過是海外奇談。
所有屠殺都是一回事,不象我們要加以區分:一種值得稱贊,另一種則是可處死的罪過。
我曾試圖與加洲的密辛印第安人談論戰争,但未能如願,他們對戰争的誤解深不可測。
在他們文化中,根本無這種思想存在的基礎,而且他們對解答戰争問題的嘗試,把我們能以道德熱情為之獻身的偉大戰争貶低到弄堂裡罵街的水平。
他們恰好沒有能夠區别這二者的文化模式。
即使戰争在我們的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戰争是一種自私的特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混亂局面中,所有對戰争能培養勇氣,利他主義如精神價值進行解釋的種種論調,能散布了一個虛僞、令人生厭的聲調。
我們文明中的戰争,是人們能夠了解文化的選擇性特質的發展可能會達到的那種毀滅性程度的最好例證。
如果我們為戰争辯護,那是由于各民族總是要為他們自己所擁有的那種特質而辯解,而不是因為戰争要承受人們對它功過的客觀審查。
戰争不是孤立的事件。
從世界各地和文化綜合體的各個層次看,要對夜郎自大和最終常常是某一文化特質的利己主義的精心構造作出解釋,還是可能的。
舉例講,諸如在飲食、或婚配規則中傳統習慣與生物内驅力相沖突的那些情形方面,這就極為清楚。
從人類學者,社會組織具有某種相當專門的意義,這種意義在所有人類社會都一緻強調親屬禁止通婚方面得到了表現。
還沒有哪個已知的民族把一切女人都視為可以通婚的配偶。
正如經常假設的那樣,這并不是在竭力禁止我們所理解的近親繁殖,因為在世界大多數地區,正是自己的表妹(常是舅舅的女兒),乃自己命定的配偶。
這種禁令所指的親屬關系在不同的民族中是完全不同的,但一切人類社會在設定限制方面則是相似的。
在文化中,沒有什麼人類的觀念比亂倫觀念得到了更持久,更複雜的精心建構。
亂倫團體在部落中常常是最為重要的單位,每個人在與其他人的關系中的義務,都由他們在團體中的相對地位而定。
團體隻是作為宗教儀式中和經濟交換循環中的單位而發揮作用,不過,要誇大它們在社會曆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一些地方以适度的方式掌握亂倫禁忌,盡管有許多限制,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婦女可供一個男性迎娶。
在另外一些地方,禁忌偶像被某種社會虛構擴及到共同的祖先,因此,配偶的選擇就必然受到了嚴格限制。
在所使用的親屬關系術語中,這種社會虛構得到了毫不含糊的表現。
有一種術語與我們的術語含義不同,它不是象我們用區别父親與叔伯、兄弟與堂兄弟以劃分直系與旁系,而是意味着&ldquo我父親一輩團體(親屬關系、地域關系等)中的人&rdquo,它不是區劃直系與旁系,隻是做出了一些令我們陌生的其它區别。
澳大利亞東部的一些部落就使用這種所謂親屬關系分類系統的極端形式。
那些被他們稱為兄弟、姐妹者,就是他們認為與其有親屬關系的同代人,那裡沒有堂兄弟姐妹或與此類關系相符的任何範疇;與某人同代的所有親屬就都是他的兄弟姐妹。
這類判定親屬關系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并不罕見;但澳大利亞卻對與姐妹通婚有着一種空前的恐懼,從而發展了一套無與倫比的異族通婚限制。
所以,具有那種極端親屬關系分類體系的庫爾奈人在同其&ldquo姐妹&rdquo發生性關系方面也具有澳大利亞式的厭惡感,其實,所謂&ldquo姐妹&rdquo不過是與他們稍有聯系的同代婦女而已。
此外,庫爾奈人在擇偶時,還有嚴格的地域規定。
有時,在構成某個部落的15或16個地區中的兩個地區之間,必須交換婦女,并且不得在任何其他團體中獲得配偶。
有時,由二、三個地區組成的團體可與其他二、三個地區交換婦女。
更有甚者,如在整個澳大利亞那樣,老人是一個特權群體,他們的特權還可以使他們娶一個年輕而富有魅力的姑娘。
當然,這些規定的結果便是,在所有必須根據絕對規則為青年男子提供妻子的地方團體中,沒有哪個姑娘不受這些禁忌的影響。
要麼,她因對方母親的關系而成了他的&ldquo姐妹&rdquo中的一個,或者,她已為一老年男子買定,要麼出于某種次要理由而被禁止嫁給他。
這種情況并未使庫爾奈人重新制定他們的異族通婚規定。
他們以暴力的方式堅持它們。
因而,通常得以結婚的唯一方式是公然反抗戒律。
他們私奔、逃之夭夭。
村人一旦得知有人私奔的消息,馬上開始追捕,私奔者如被抓回,都将遭到殺戮。
所有追捕者可能都是通過私奔這一方式結婚的,但這一點無關緊要。
因為道德義憤日漸高漲,然而,那兒有一個島嶼,它在傳統上被視為是一個安全避難所;私奔的一對如能到達那裡,并一直堅持到孩子出生;雖然他們還會再受鞭撻,但他們卻可以為自己辯護,抗争。
在他們經曆夾擊刑和鞭打後,他們就取得了這個部落的已婚人的地位。
庫爾奈人面臨的文化兩難境況十分典型。
他們擴大行為的某一特殊方面并使之複雜化,直到把它變成一種社會責任為止。
他們要麼必須改變它,要麼以詭計躲避它。
他們采用了這種詭計,他們避免了滅亡,而且他們毫不修正地堅持他們的倫理。
這種對待風俗的方式在文明的進步中絲毫未損。
我們文明中
因此,青春期可能不僅未經任何儀式地在文化上被忽視了,而且可能在這個孩子的情感生活和村人對她的态度中,也毫無重要性可言。
戰争是一種文化即可使用也可不使用的另一個社會主題。
戰事頻繁之地,它可能有着對立的目标,與國家有關的不同組織以及不同的制裁方式。
象在阿茲蒂克人中那樣,戰争就可能是抓獲俘虜作為宗教祭物的一種途徑。
由于西班牙人開始屠殺戰俘,因此根據阿茲蒂克人的标準,他們已破壞了這種遊戲的規則。
阿茲蒂克人在絕望沮喪中退卻了,科爾特斯以勝利者姿态走進了首都。
從我們的觀點看,世界上不同地區,對戰争甚至還有更古怪離奇的見解。
出于我們的目地,論述一下那些在社會團體間從未發生過有組織的相互屠殺的地區就夠了。
我們隻有熟悉戰争,才會比較容易地理解這種狀況,即在部落與部落的交往中,戰争與和平狀态總會交替出現。
是的,這一觀點遍布世界各地。
但在一方面,對有些民族來講,他們根本不可能想象和平狀态的可能性,在他們的觀念中,和平簡直等于把敵人納入人類範疇,依照他們的定義,雖然被排斥的部落可能與他們的種族和文化相同,但他們仍不能算人。
另一方面,對某一民族來說,要想象一種戰争狀态的可能性,也恰是不可能的。
拉斯缪深談到了一位愛斯基摩人對他關于我們風俗的解釋感到的那種茫然。
愛斯基摩人最善理解殺人行為。
如果他礙了你的事,你估計一下自己力量的大小,如果能穩操勝算,你就殺掉他。
如果你是強大的,社會就不會懲罰你。
但有關一愛斯基摩村落擺開陣勢與另一愛斯基摩村落開戰,或部落間開戰,或者甚至另外村子在伏擊戰中的公平競鬥等觀念,對他們而言,不過是海外奇談。
所有屠殺都是一回事,不象我們要加以區分:一種值得稱贊,另一種則是可處死的罪過。
我曾試圖與加洲的密辛印第安人談論戰争,但未能如願,他們對戰争的誤解深不可測。
在他們文化中,根本無這種思想存在的基礎,而且他們對解答戰争問題的嘗試,把我們能以道德熱情為之獻身的偉大戰争貶低到弄堂裡罵街的水平。
他們恰好沒有能夠區别這二者的文化模式。
即使戰争在我們的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戰争是一種自私的特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混亂局面中,所有對戰争能培養勇氣,利他主義如精神價值進行解釋的種種論調,能散布了一個虛僞、令人生厭的聲調。
我們文明中的戰争,是人們能夠了解文化的選擇性特質的發展可能會達到的那種毀滅性程度的最好例證。
如果我們為戰争辯護,那是由于各民族總是要為他們自己所擁有的那種特質而辯解,而不是因為戰争要承受人們對它功過的客觀審查。
戰争不是孤立的事件。
從世界各地和文化綜合體的各個層次看,要對夜郎自大和最終常常是某一文化特質的利己主義的精心構造作出解釋,還是可能的。
舉例講,諸如在飲食、或婚配規則中傳統習慣與生物内驅力相沖突的那些情形方面,這就極為清楚。
從人類學者,社會組織具有某種相當專門的意義,這種意義在所有人類社會都一緻強調親屬禁止通婚方面得到了表現。
還沒有哪個已知的民族把一切女人都視為可以通婚的配偶。
正如經常假設的那樣,這并不是在竭力禁止我們所理解的近親繁殖,因為在世界大多數地區,正是自己的表妹(常是舅舅的女兒),乃自己命定的配偶。
這種禁令所指的親屬關系在不同的民族中是完全不同的,但一切人類社會在設定限制方面則是相似的。
在文化中,沒有什麼人類的觀念比亂倫觀念得到了更持久,更複雜的精心建構。
亂倫團體在部落中常常是最為重要的單位,每個人在與其他人的關系中的義務,都由他們在團體中的相對地位而定。
團體隻是作為宗教儀式中和經濟交換循環中的單位而發揮作用,不過,要誇大它們在社會曆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一些地方以适度的方式掌握亂倫禁忌,盡管有許多限制,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婦女可供一個男性迎娶。
在另外一些地方,禁忌偶像被某種社會虛構擴及到共同的祖先,因此,配偶的選擇就必然受到了嚴格限制。
在所使用的親屬關系術語中,這種社會虛構得到了毫不含糊的表現。
有一種術語與我們的術語含義不同,它不是象我們用區别父親與叔伯、兄弟與堂兄弟以劃分直系與旁系,而是意味着&ldquo我父親一輩團體(親屬關系、地域關系等)中的人&rdquo,它不是區劃直系與旁系,隻是做出了一些令我們陌生的其它區别。
澳大利亞東部的一些部落就使用這種所謂親屬關系分類系統的極端形式。
那些被他們稱為兄弟、姐妹者,就是他們認為與其有親屬關系的同代人,那裡沒有堂兄弟姐妹或與此類關系相符的任何範疇;與某人同代的所有親屬就都是他的兄弟姐妹。
這類判定親屬關系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并不罕見;但澳大利亞卻對與姐妹通婚有着一種空前的恐懼,從而發展了一套無與倫比的異族通婚限制。
所以,具有那種極端親屬關系分類體系的庫爾奈人在同其&ldquo姐妹&rdquo發生性關系方面也具有澳大利亞式的厭惡感,其實,所謂&ldquo姐妹&rdquo不過是與他們稍有聯系的同代婦女而已。
此外,庫爾奈人在擇偶時,還有嚴格的地域規定。
有時,在構成某個部落的15或16個地區中的兩個地區之間,必須交換婦女,并且不得在任何其他團體中獲得配偶。
有時,由二、三個地區組成的團體可與其他二、三個地區交換婦女。
更有甚者,如在整個澳大利亞那樣,老人是一個特權群體,他們的特權還可以使他們娶一個年輕而富有魅力的姑娘。
當然,這些規定的結果便是,在所有必須根據絕對規則為青年男子提供妻子的地方團體中,沒有哪個姑娘不受這些禁忌的影響。
要麼,她因對方母親的關系而成了他的&ldquo姐妹&rdquo中的一個,或者,她已為一老年男子買定,要麼出于某種次要理由而被禁止嫁給他。
這種情況并未使庫爾奈人重新制定他們的異族通婚規定。
他們以暴力的方式堅持它們。
因而,通常得以結婚的唯一方式是公然反抗戒律。
他們私奔、逃之夭夭。
村人一旦得知有人私奔的消息,馬上開始追捕,私奔者如被抓回,都将遭到殺戮。
所有追捕者可能都是通過私奔這一方式結婚的,但這一點無關緊要。
因為道德義憤日漸高漲,然而,那兒有一個島嶼,它在傳統上被視為是一個安全避難所;私奔的一對如能到達那裡,并一直堅持到孩子出生;雖然他們還會再受鞭撻,但他們卻可以為自己辯護,抗争。
在他們經曆夾擊刑和鞭打後,他們就取得了這個部落的已婚人的地位。
庫爾奈人面臨的文化兩難境況十分典型。
他們擴大行為的某一特殊方面并使之複雜化,直到把它變成一種社會責任為止。
他們要麼必須改變它,要麼以詭計躲避它。
他們采用了這種詭計,他們避免了滅亡,而且他們毫不修正地堅持他們的倫理。
這種對待風俗的方式在文明的進步中絲毫未損。
我們文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