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刑事案件的陪審團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的眼光和經驗,從陪審員的面容上領會每句話的效果,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第一步是要确認,哪些陪審員已經贊同他的理由。
确定他們的贊同不必費很多功夫,然後他應把注意力轉向那些看來還沒有拿定主意的人,努力搞清楚他們為何敵視被告。
這是他的工作中十分微妙的一部分,因為指控一個人除了正義感之外,還可以有無限多的理由。
這幾句話道出了辯護術的全部奧妙。
我們可以理解,事先準備好的演說為何效果甚微,這是因為必須随時根據印象改變措辭。
辯護人不必讓陪審團的每個人都接受他的觀點,他隻争取那些左右着普遍觀點的靈魂人物即可。
就像一切群體一樣,在陪審團裡也存在着少數對别人有支配作用的人。
“我通過經驗發現”,前面提到的那位律師說,“一兩個有勢力的人物就足以讓陪審團的人跟着他們走”。
需要用巧妙的暗示取得信任的就是那兩三個人。
首先,最關鍵的事情就是取悅于他們。
群體中已成功博得其歡心的那個人,是處在一個就要被說服的時刻,這時無論向他提出什麼證據,他很可能都會認為十分令人信服。
我從有關拉肖的報道中摘錄一段反映上述觀點的趣聞轶事: 大家都知道,拉肖在刑庭審判過程的一切演說中,絕對不會讓自己眼睛離開兩三個他知道或感到既有影響又很固執的陪審員。
通常他會把這些不易馴服的陪審員争取過來。
不過有一次在外省,他不得不對付一個陪審員,他花了大半個小時,采用最狡猾的論辯,此人依然不為所動。
這個人是第七陪審員,第二排椅子上的第一人。
局面令人沮喪。
突然,在激昂的辯論過程中,拉肖停頓了片刻,向法官說:“閣下是否可以命令把前面的窗簾放下來?第七陪審員已經被陽光曬暈了。
”那個陪審員臉紅起來,他微笑着表達了自己的謝意。
他被争取到辯方一邊來了。
許多作家,包括一些最出衆的作家,最近開展了一場反對陪審制度的強大運動,而面對一個不受控制的團體犯下的錯誤,這種制度是保護我們免受其害的惟一辦法。
有些作者主張隻從受過教育的階層召募陪審員,然而我們已經證明,甚至在這種情況下,陪審團的判決也同回到目前的制度沒什麼兩樣。
還有些作者以陪審團犯下的錯誤為根據,希望廢除陪審團用法官取而代之。
真是令人難以理解,這些一廂情願的改革家怎麼會忘了,被指責為陪審團所犯下的錯誤,首先是由法官犯下的錯誤,而且當被告被帶到陪審團面前時,一些地方官員、督察官、公訴人和初審法庭已經認定他有罪了。
由此可見,如果對被告做出判決的是地方官而不是陪審團,他将失去找回清白的推一機會。
陪審團的錯誤曆來首先是地方官的錯誤。
因此,當出現了特别嚴重的司法錯誤時,首先應當受到譴責的是地方官,譬如最近對/醫生的指控就是如此。
有個愚蠢透頂的督察官根據一位半癡呆的女孩的揭發,對他提出起訴。
那個女孩指控醫生為了30個法郎,非法地為她做手術。
若不是因為惹惱了公衆,使最高法院院長立刻給了他自由,他是一定會身陷囹圄的。
這個被指控的人得到了自己同胞的贊譽,這一錯案的野蠻性由此昭然若揭。
那些地方官自己也承認這一點,但是出于身份的考慮,他們極力阻撓簽署赦免令。
在所有類似的事情上,陪審團在遇到自己無法理解的技術細節時,自然會傾聽公訴人的意見,因為他們認為,那些在搞清楚最複雜的事态上訓練有素的官員,已經對事件進行了調查。
那麼,誰是錯誤的真正制造者?是陪審團還是地方官?我們應當大力維護陪審團,因為它是惟一不能由任何個人來取代的群體類型。
隻有它能夠緩解法律的嚴酷性。
這種對任何人一視同仁的法律,從原則上說既不考慮也不承認特殊情況。
法官是冷漠無情的,他除了法律條文不理會任何事情,出于這種職業的嚴肅性,他對黑夜中的殺人越貨者和因為貧困、因為受到誘好者的抛棄而殺嬰的可憐姑娘,會施以同樣的刑罰。
而陪審團會本能地感到,與逃避開法網的誘好者相比,被誘好的姑娘罪過要小得多,對她應當寬大為懷。
在了解了身份團體的心理,也了解了其他群體的心理之後,對于一個受到錯誤指控的案件,我不可能仍然認為,我不應當去和陪審團打交道,而應當去找地方官。
從前者那裡我還有些找回清白的機會,讓後者認錯的機會卻是微乎其微。
群體的權力令人生畏,然而有些身份團體的權力更讓人害怕。
第一步是要确認,哪些陪審員已經贊同他的理由。
确定他們的贊同不必費很多功夫,然後他應把注意力轉向那些看來還沒有拿定主意的人,努力搞清楚他們為何敵視被告。
這是他的工作中十分微妙的一部分,因為指控一個人除了正義感之外,還可以有無限多的理由。
這幾句話道出了辯護術的全部奧妙。
我們可以理解,事先準備好的演說為何效果甚微,這是因為必須随時根據印象改變措辭。
辯護人不必讓陪審團的每個人都接受他的觀點,他隻争取那些左右着普遍觀點的靈魂人物即可。
就像一切群體一樣,在陪審團裡也存在着少數對别人有支配作用的人。
“我通過經驗發現”,前面提到的那位律師說,“一兩個有勢力的人物就足以讓陪審團的人跟着他們走”。
需要用巧妙的暗示取得信任的就是那兩三個人。
首先,最關鍵的事情就是取悅于他們。
群體中已成功博得其歡心的那個人,是處在一個就要被說服的時刻,這時無論向他提出什麼證據,他很可能都會認為十分令人信服。
我從有關拉肖的報道中摘錄一段反映上述觀點的趣聞轶事: 大家都知道,拉肖在刑庭審判過程的一切演說中,絕對不會讓自己眼睛離開兩三個他知道或感到既有影響又很固執的陪審員。
通常他會把這些不易馴服的陪審員争取過來。
不過有一次在外省,他不得不對付一個陪審員,他花了大半個小時,采用最狡猾的論辯,此人依然不為所動。
這個人是第七陪審員,第二排椅子上的第一人。
局面令人沮喪。
突然,在激昂的辯論過程中,拉肖停頓了片刻,向法官說:“閣下是否可以命令把前面的窗簾放下來?第七陪審員已經被陽光曬暈了。
”那個陪審員臉紅起來,他微笑着表達了自己的謝意。
他被争取到辯方一邊來了。
許多作家,包括一些最出衆的作家,最近開展了一場反對陪審制度的強大運動,而面對一個不受控制的團體犯下的錯誤,這種制度是保護我們免受其害的惟一辦法。
有些作者主張隻從受過教育的階層召募陪審員,然而我們已經證明,甚至在這種情況下,陪審團的判決也同回到目前的制度沒什麼兩樣。
還有些作者以陪審團犯下的錯誤為根據,希望廢除陪審團用法官取而代之。
真是令人難以理解,這些一廂情願的改革家怎麼會忘了,被指責為陪審團所犯下的錯誤,首先是由法官犯下的錯誤,而且當被告被帶到陪審團面前時,一些地方官員、督察官、公訴人和初審法庭已經認定他有罪了。
由此可見,如果對被告做出判決的是地方官而不是陪審團,他将失去找回清白的推一機會。
陪審團的錯誤曆來首先是地方官的錯誤。
因此,當出現了特别嚴重的司法錯誤時,首先應當受到譴責的是地方官,譬如最近對/醫生的指控就是如此。
有個愚蠢透頂的督察官根據一位半癡呆的女孩的揭發,對他提出起訴。
那個女孩指控醫生為了30個法郎,非法地為她做手術。
若不是因為惹惱了公衆,使最高法院院長立刻給了他自由,他是一定會身陷囹圄的。
這個被指控的人得到了自己同胞的贊譽,這一錯案的野蠻性由此昭然若揭。
那些地方官自己也承認這一點,但是出于身份的考慮,他們極力阻撓簽署赦免令。
在所有類似的事情上,陪審團在遇到自己無法理解的技術細節時,自然會傾聽公訴人的意見,因為他們認為,那些在搞清楚最複雜的事态上訓練有素的官員,已經對事件進行了調查。
那麼,誰是錯誤的真正制造者?是陪審團還是地方官?我們應當大力維護陪審團,因為它是惟一不能由任何個人來取代的群體類型。
隻有它能夠緩解法律的嚴酷性。
這種對任何人一視同仁的法律,從原則上說既不考慮也不承認特殊情況。
法官是冷漠無情的,他除了法律條文不理會任何事情,出于這種職業的嚴肅性,他對黑夜中的殺人越貨者和因為貧困、因為受到誘好者的抛棄而殺嬰的可憐姑娘,會施以同樣的刑罰。
而陪審團會本能地感到,與逃避開法網的誘好者相比,被誘好的姑娘罪過要小得多,對她應當寬大為懷。
在了解了身份團體的心理,也了解了其他群體的心理之後,對于一個受到錯誤指控的案件,我不可能仍然認為,我不應當去和陪審團打交道,而應當去找地方官。
從前者那裡我還有些找回清白的機會,讓後者認錯的機會卻是微乎其微。
群體的權力令人生畏,然而有些身份團體的權力更讓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