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群體的信念和意見的變化範圍
關燈
小
中
大
提要:(1)牢固的信念。
某些普遍信念不易改變/它們是文明的主流/根除它們十分困難/信念在哲學上的荒謬性不妨礙它的傳播。
(2)群體意見的多變。
不是來自普遍信念的意見極為易變/近百年來觀念和信仰的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真正界限/受到多樣化影響的事物/混亂的報業造成了意見的多變。
(1)牢固的信念 生物的解剖學特征和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相似之處。
在這些解剖學特征中,會看到一些不易改變或隻有輕微改變的因素,它們的改變需要以地質年代來計算。
除了這些穩定的、不可摧毀的特征之外,也可以看到一些極易變化的特征,如利用畜牧和園藝技術很容易就能加以改變的特征,有時它們甚至會使觀察者看不到那些基本特征。
在道德特征上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現象。
一個種族除了有不可變的心理特征外,也能看到它有一些可變因素。
因此在研究一個民族的信仰和意見時,在一個牢固的基礎結構之上,總是可以觀察到有一些嫁接在上面的意見,其多變一如岩石上的流沙。
因此,群體的意見和信念可以分成非常不同的兩類。
一方面我們有重要而持久的信仰,它們能夠數百年保持不變,整個文明也許就是以它為基礎。
例如過去的封建主義、基督教和新教,在我們這個時代則有民族主義原則和當代的民主和社會主義觀念。
其次是一些短暫而易變的意見,它們通常是每個時代生生滅滅的一些普遍學說的産物,這方面的例子有影響文學藝術的各種理論,例如那些産生了浪漫主義、自然主義或神秘主義的理論。
這些意見通常都是表面的,就像時尚一樣多變。
它們類似于一池深水的表面不斷出現和消失的漣漪。
偉大的普遍信仰數量十分有限。
它們的興衰是每一個文明種族的曆史上令人矚目的事件。
它們構成了文明的真正基礎。
用一時的意見影響群衆的頭腦不難,想讓一種信仰在其中長久紮根卻極為不易。
不過,一旦這種信念得到确立,要想根除它也同樣困難。
通常隻有用暴力革命才能對它們進行革新。
甚至當信念對人們的頭腦幾乎已完全失去控制力時,也要借助于革命。
在這種情況下,革命的作用是對幾乎已經被人抛棄的東西做最後的清理,因為習慣勢力阻礙着人們完全放棄它們。
一場革命的開始,其實就是一種信念的末日。
一種信念開始衰亡的确切時刻很容易辨認——這就是它的價值開始受到置疑的時刻。
一切普遍信念不過是一種虛構,它唯一的生存條件就是它不能受到審察。
不過,即使當一種信念已經搖搖欲墜時,根據它建立起來的制度仍會保持其力量,消失得十分緩慢。
最後,當信念的餘威盡失時,建立于其上的一切很快也會開始衰亡。
迄今為止,沒有哪個民族能夠在沒有下決心破壞其全部文明因素的情況下轉變它的信仰。
這個民族會繼續這一轉變過程,直到停下腳步接受一種新的普遍信念為止,在此之前它會一直處在一種無政府狀态中。
普遍信念是文明不可缺少的柱石,它們決定着各種思想傾向。
隻有它們能夠激發信仰并形成責任意識。
各民族一直清楚獲得普遍信念的好處,它們本能地知道,這種信念的消失是它們衰敗的信号。
使羅馬人能夠征服世界的信念,是他們對羅馬的狂熱崇拜;當這種信念壽終正寝時,羅馬也注定衰亡。
至于那些毀滅了羅馬文明的野蠻人,隻有當他們具備某種共同接受的信念,使他們取得了一定的團結,擺脫了無政府狀态時,才能做到這一點。
各民族在捍衛自己意見時,總是表現出不寬容的态度,這顯然事出有因。
這種對哲學批判表現出來的不寬容态度,代表着一個民族生命中最必要的品質。
在中世紀,正是為了尋求或堅持普遍信仰,才有那麼多發明創新者被送上火刑柱,即或他們逃脫了殉道,也難免死于絕望。
也正是為了捍衛這些信念,世界上才經常上演一幕幕最可怕的混亂,才有成千上萬的人戰死沙場或将要死在那裡。
建立普遍信念的道路可謂困難重重,不過一旦它站穩了腳跟,它便會長
某些普遍信念不易改變/它們是文明的主流/根除它們十分困難/信念在哲學上的荒謬性不妨礙它的傳播。
(2)群體意見的多變。
不是來自普遍信念的意見極為易變/近百年來觀念和信仰的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真正界限/受到多樣化影響的事物/混亂的報業造成了意見的多變。
(1)牢固的信念 生物的解剖學特征和心理特征有着密切的相似之處。
在這些解剖學特征中,會看到一些不易改變或隻有輕微改變的因素,它們的改變需要以地質年代來計算。
除了這些穩定的、不可摧毀的特征之外,也可以看到一些極易變化的特征,如利用畜牧和園藝技術很容易就能加以改變的特征,有時它們甚至會使觀察者看不到那些基本特征。
在道德特征上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現象。
一個種族除了有不可變的心理特征外,也能看到它有一些可變因素。
因此在研究一個民族的信仰和意見時,在一個牢固的基礎結構之上,總是可以觀察到有一些嫁接在上面的意見,其多變一如岩石上的流沙。
因此,群體的意見和信念可以分成非常不同的兩類。
一方面我們有重要而持久的信仰,它們能夠數百年保持不變,整個文明也許就是以它為基礎。
例如過去的封建主義、基督教和新教,在我們這個時代則有民族主義原則和當代的民主和社會主義觀念。
其次是一些短暫而易變的意見,它們通常是每個時代生生滅滅的一些普遍學說的産物,這方面的例子有影響文學藝術的各種理論,例如那些産生了浪漫主義、自然主義或神秘主義的理論。
這些意見通常都是表面的,就像時尚一樣多變。
它們類似于一池深水的表面不斷出現和消失的漣漪。
偉大的普遍信仰數量十分有限。
它們的興衰是每一個文明種族的曆史上令人矚目的事件。
它們構成了文明的真正基礎。
用一時的意見影響群衆的頭腦不難,想讓一種信仰在其中長久紮根卻極為不易。
不過,一旦這種信念得到确立,要想根除它也同樣困難。
通常隻有用暴力革命才能對它們進行革新。
甚至當信念對人們的頭腦幾乎已完全失去控制力時,也要借助于革命。
在這種情況下,革命的作用是對幾乎已經被人抛棄的東西做最後的清理,因為習慣勢力阻礙着人們完全放棄它們。
一場革命的開始,其實就是一種信念的末日。
一種信念開始衰亡的确切時刻很容易辨認——這就是它的價值開始受到置疑的時刻。
一切普遍信念不過是一種虛構,它唯一的生存條件就是它不能受到審察。
不過,即使當一種信念已經搖搖欲墜時,根據它建立起來的制度仍會保持其力量,消失得十分緩慢。
最後,當信念的餘威盡失時,建立于其上的一切很快也會開始衰亡。
迄今為止,沒有哪個民族能夠在沒有下決心破壞其全部文明因素的情況下轉變它的信仰。
這個民族會繼續這一轉變過程,直到停下腳步接受一種新的普遍信念為止,在此之前它會一直處在一種無政府狀态中。
普遍信念是文明不可缺少的柱石,它們決定着各種思想傾向。
隻有它們能夠激發信仰并形成責任意識。
各民族一直清楚獲得普遍信念的好處,它們本能地知道,這種信念的消失是它們衰敗的信号。
使羅馬人能夠征服世界的信念,是他們對羅馬的狂熱崇拜;當這種信念壽終正寝時,羅馬也注定衰亡。
至于那些毀滅了羅馬文明的野蠻人,隻有當他們具備某種共同接受的信念,使他們取得了一定的團結,擺脫了無政府狀态時,才能做到這一點。
各民族在捍衛自己意見時,總是表現出不寬容的态度,這顯然事出有因。
這種對哲學批判表現出來的不寬容态度,代表着一個民族生命中最必要的品質。
在中世紀,正是為了尋求或堅持普遍信仰,才有那麼多發明創新者被送上火刑柱,即或他們逃脫了殉道,也難免死于絕望。
也正是為了捍衛這些信念,世界上才經常上演一幕幕最可怕的混亂,才有成千上萬的人戰死沙場或将要死在那裡。
建立普遍信念的道路可謂困難重重,不過一旦它站穩了腳跟,它便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