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關燈
小
中
大
。
西蒙蘇醒以後,繼續朝山頭進發,結果他看清所謂&ldquo野獸&rdquo原來隻是具腐爛發臭的飛行員屍體。
他不顧自己正在發病,爬下山去訴說實情,不料此時天昏地暗、雷雨交加,傑克等人反倒把西蒙誤當&ldquo野獸&rdquo活活打死。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孩子們所殺死的&ldquo野獸&rdquo卻是唯一能向他們揭開&ldquo野獸&rdquo的秘密,從而使他們免于淪為真正野獸的人;孩子們把西蒙叫做&ldquo瘋子&rdquo,但真正喪失理性的卻是他們自己。
不難看出,西蒙的悲劇是許多先覺者的共同悲劇,一種卡珊德拉式的悲劇。
第一個直立行走的猴子據說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個說出某種真理的人也常難逃毀滅,屈原如此、布魯諾如此、中外古今往往如此。
被統稱為&ldquo小家夥&rdquo的一些孩子大約六歲,他們漫無紀律,随地大小便,隻知道吃睡玩。
西蒙看不起小家夥用沙子搭的小房子;豬崽子把小家夥稱為不懂事的&ldquo小孩兒”拉爾夫統計自己一派的力量時把小家夥除掉,認為他們不算數,他在危急的時候希望&ldquo野獸&rdquo揀小家夥吃;而傑克則把小家夥稱作&ldquo哭包和膽小鬼&rdquo,如果被&ldquo野獸&rdquo吃掉,那&ldquo真是活該&rdquo!珀西佛爾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他先還牢記着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電話号碼,這在文明社會裡不失為有效的護身符,但在這個沒有法律和警察保護的荒島上,這種護身符毫無作用。
臨末珀西佛爾堕落為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起的野蠻人。
小說中的人物雖然都是少年兒童,但戈爾丁的目的主要是通過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物來揭示他的道德主題&mdash&mdash人性&ldquo惡&rdquo。
戈爾丁認為,社會的缺陷要歸結為人性的缺陷,作為一個作家,他的使命是醫治&ldquo人對自我本性的驚人無知&rdquo,他的作品是使人正視&ldquo人自身的殘酷和貪欲的可悲事實&rdquo。
當然,《蠅王》的成功不隻是因為戈爾丁的道德主題,普列漢諾夫指出,藝術&ldquo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rdquo。
(《沒有地址的信》,着重号原有)《蠅王》中的孩子們雖然各具一定的象征性,但他們本身是栩栩如生的。
作家采取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寓人物于故事情節的發展之中,對人物進行了多側面多層次的細節刻畫。
小說前半部分呈暖色調,後半部分漸轉為冷色調。
作家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某些地方做到情景交融、動人心弦,如描寫大火、雷雨、海市蜃樓、西蒙之死等段落。
小說的結構具有一種簡練明快、直截了當的風格,一開始讀者就随主人公直接進入場景,戛然而止的結局又給人以回味和反省的餘地。
如同任何真正的文學作品一樣,《蠅王》也有其源流:源是指作家所處的環境對形成他的創作思想所起的影響;流是指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承繼性。
戈爾丁關于人性&ldquo惡&rdquo的觀點是抽象的,但這種觀點的形成是具體的,它濫觞于作家的經曆及其所處的時代。
殘酷的戰争粉碎了青年詩人的一些浪漫主義想法,導緻了作家創作中嚴峻的一面。
一九五七年,法國作家加缪在瑞典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曾說過:&ldquo這是一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生的人們,在他們二十歲的時候,正當希特勒政權建立,與其同時革命有了最初一些進展,然後他們完成教育是面對着西班牙戰争、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集中營的、受拷打的、被囚禁的歐洲。
就是這些人,今天不得不要教育人并且處在原子毀滅威脅下的世界上進行工作。
我認為,誰也不能要求他們是溫情主義的&hellip&hellip&rdquo荼毒生靈的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确實使許多善良的人們大開眼界,西方文明和道德走進了死胡同,比較嚴肅的作家想尋找出路,又無法在現實社會中找到出路,于是隻好在作品中逃向大海或孤島,在與世隔絕的境地裡,人物難以逃脫困境,從而表現出一種充滿禁閉感的冷酷心理(如海明威于一九五二年發表的《老人與海》就是一例)。
出于這種強烈的感受,戈爾丁對巴蘭坦(R.M.Ballantyne)的《珊瑚島》很不以為然。
《珊瑚島》發表于一八五七年,是英國文學中盡人皆知的兒童小說,描寫拉爾夫、傑克、彼得金三個少年因船隻失事漂流到一座荒島上,他們如何團結友愛、抗強扶弱、智勝海盜、幫助土人。
顯而易見,此書屬于傳統的荒島文學。
從《魯濱遜漂流記》開始的荒島文學,一向以描寫文明戰勝野蠻為其宗旨,魯濱遜使土人星期五歸化可為例證。
在這樣的作品中,文明、理性和基督教的信仰總會戰勝野蠻、本能和圖騰崇拜。
戈爾丁在《蠅王》中反其道而行之,他揭露了真正野蠻的就是自诩為基督文明傳布者的白人本身,這無疑是深刻的,也正是這一點,使《蠅王》别具一格,并使人耳目一新。
戈爾丁的作品常常由别人的作品派生而來
西蒙蘇醒以後,繼續朝山頭進發,結果他看清所謂&ldquo野獸&rdquo原來隻是具腐爛發臭的飛行員屍體。
他不顧自己正在發病,爬下山去訴說實情,不料此時天昏地暗、雷雨交加,傑克等人反倒把西蒙誤當&ldquo野獸&rdquo活活打死。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孩子們所殺死的&ldquo野獸&rdquo卻是唯一能向他們揭開&ldquo野獸&rdquo的秘密,從而使他們免于淪為真正野獸的人;孩子們把西蒙叫做&ldquo瘋子&rdquo,但真正喪失理性的卻是他們自己。
不難看出,西蒙的悲劇是許多先覺者的共同悲劇,一種卡珊德拉式的悲劇。
第一個直立行走的猴子據說是被其他猴子打死的,第一個說出某種真理的人也常難逃毀滅,屈原如此、布魯諾如此、中外古今往往如此。
被統稱為&ldquo小家夥&rdquo的一些孩子大約六歲,他們漫無紀律,随地大小便,隻知道吃睡玩。
西蒙看不起小家夥用沙子搭的小房子;豬崽子把小家夥稱為不懂事的&ldquo小孩兒”拉爾夫統計自己一派的力量時把小家夥除掉,認為他們不算數,他在危急的時候希望&ldquo野獸&rdquo揀小家夥吃;而傑克則把小家夥稱作&ldquo哭包和膽小鬼&rdquo,如果被&ldquo野獸&rdquo吃掉,那&ldquo真是活該&rdquo!珀西佛爾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他先還牢記着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電話号碼,這在文明社會裡不失為有效的護身符,但在這個沒有法律和警察保護的荒島上,這種護身符毫無作用。
臨末珀西佛爾堕落為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起的野蠻人。
小說中的人物雖然都是少年兒童,但戈爾丁的目的主要是通過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物來揭示他的道德主題&mdash&mdash人性&ldquo惡&rdquo。
戈爾丁認為,社會的缺陷要歸結為人性的缺陷,作為一個作家,他的使命是醫治&ldquo人對自我本性的驚人無知&rdquo,他的作品是使人正視&ldquo人自身的殘酷和貪欲的可悲事實&rdquo。
當然,《蠅王》的成功不隻是因為戈爾丁的道德主題,普列漢諾夫指出,藝術&ldquo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rdquo。
(《沒有地址的信》,着重号原有)《蠅王》中的孩子們雖然各具一定的象征性,但他們本身是栩栩如生的。
作家采取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寓人物于故事情節的發展之中,對人物進行了多側面多層次的細節刻畫。
小說前半部分呈暖色調,後半部分漸轉為冷色調。
作家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某些地方做到情景交融、動人心弦,如描寫大火、雷雨、海市蜃樓、西蒙之死等段落。
小說的結構具有一種簡練明快、直截了當的風格,一開始讀者就随主人公直接進入場景,戛然而止的結局又給人以回味和反省的餘地。
如同任何真正的文學作品一樣,《蠅王》也有其源流:源是指作家所處的環境對形成他的創作思想所起的影響;流是指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承繼性。
戈爾丁關于人性&ldquo惡&rdquo的觀點是抽象的,但這種觀點的形成是具體的,它濫觞于作家的經曆及其所處的時代。
殘酷的戰争粉碎了青年詩人的一些浪漫主義想法,導緻了作家創作中嚴峻的一面。
一九五七年,法國作家加缪在瑞典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曾說過:&ldquo這是一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生的人們,在他們二十歲的時候,正當希特勒政權建立,與其同時革命有了最初一些進展,然後他們完成教育是面對着西班牙戰争、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集中營的、受拷打的、被囚禁的歐洲。
就是這些人,今天不得不要教育人并且處在原子毀滅威脅下的世界上進行工作。
我認為,誰也不能要求他們是溫情主義的&hellip&hellip&rdquo荼毒生靈的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确實使許多善良的人們大開眼界,西方文明和道德走進了死胡同,比較嚴肅的作家想尋找出路,又無法在現實社會中找到出路,于是隻好在作品中逃向大海或孤島,在與世隔絕的境地裡,人物難以逃脫困境,從而表現出一種充滿禁閉感的冷酷心理(如海明威于一九五二年發表的《老人與海》就是一例)。
出于這種強烈的感受,戈爾丁對巴蘭坦(R.M.Ballantyne)的《珊瑚島》很不以為然。
《珊瑚島》發表于一八五七年,是英國文學中盡人皆知的兒童小說,描寫拉爾夫、傑克、彼得金三個少年因船隻失事漂流到一座荒島上,他們如何團結友愛、抗強扶弱、智勝海盜、幫助土人。
顯而易見,此書屬于傳統的荒島文學。
從《魯濱遜漂流記》開始的荒島文學,一向以描寫文明戰勝野蠻為其宗旨,魯濱遜使土人星期五歸化可為例證。
在這樣的作品中,文明、理性和基督教的信仰總會戰勝野蠻、本能和圖騰崇拜。
戈爾丁在《蠅王》中反其道而行之,他揭露了真正野蠻的就是自诩為基督文明傳布者的白人本身,這無疑是深刻的,也正是這一點,使《蠅王》别具一格,并使人耳目一新。
戈爾丁的作品常常由别人的作品派生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