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篇

關燈
我們靠哪個國家的費用學習而向着哪個國家的政治傾向,也許是東方人報恩思想感情的證明。

    但是,一邊砌上一塊磚,而另一邊卻推倒一堵牆,算是什麼思想感情呢?種一株花的同時毀壞一片森林,算什麼思想感情呢?使我們活一天而死一輩子,又算什麼思想感情呢? 西方的真正行善者和慷慨大方者,并沒有在給我們送來的面包裡加進針和刺。

    他們當然想利用我們,而不是要害我們。

    可是,那針生自何處,那刺又來自何方呢?這個題目,我将另找機會進行探索。

     是的,阿拉伯語将在高等學校和非高等學校普及,用它教授所有課程,使我們的政治傾向得到統一,使我們的民族意志得到統一。

    因為在學校裡可以統一傾向和意志。

    但是,這一點隻有在用國家的費用培養新一代時才能實現;隻有在我們每個人都為一個祖國而取代兩個肉體和靈魂相矛盾的祖國的兒子時,這個任務才能完成;隻有用我們自家的面包取代施舍的面包時,這個任務才能完成。

    因為一個饑餓的讨飯者是以施主慷慨為接受面包的條件的。

    誰把自己置于受禮者的地位,誰就不能反對送禮者;受禮者總處于被動地位,而送禮者總是處于主動地位。

     五 标準阿拉伯語将戰勝各種方言并統一方言嗎? 方言在不斷變化和攻進,粗硬處被變得柔軟。

    但它不會也不能被擊敗&mdash&mdash應該不被擊敗&mdash&mdash因為它是被我們稱為語言的根本,是被我們稱為修辭的起源。

     語言像别的事物一樣,都遵循着最合理的必需存在下來的規律。

    在方言裡有許多存在下來的最合理的要求,因為它最接近于民族的思想,最接近于普遍民族性的目标。

    我說,它将存在下去,我的意思是說它将與語言本體結合,變成整個語言的一部分。

     每一種西方語言都有方言。

    那些方言都有文學、藝術現象,均不乏美妙、新穎之處,頗受歡迎,而且在歐洲和美國都有一批天才詩人,他們能在自己的長詩與二重奏韻詩中成功地将方言與标準語巧妙結合,詩品感情豐富,十分動人心弦。

    我認為在輪旋曲、抑揚格詩歌、《諷刺詩》和《打油詩》中,有許多新的轉喻、美妙的借喻和新創輕快表達方法。

    假若我們把這些放在用标準語言寫的、充滿我們報刊雜志的詩作旁邊,會像一束香花放在一堆幹柴旁邊那樣,或像一群善唱的舞姬面對着幾具木乃伊。

     新的意大利語原是中世紀的一種方言,上流社會稱之為&ldquo下流人&rdquo的語言。

    可是,當但丁、彼特拉克、卡蒙斯和弗朗西斯·達席齊用之寫成長詩及不朽的二重奏韻詩時,那種方言就變成了标準意大利語。

    此後,拉丁語變成了行走的宇宙,擔在反動分子肩上的棺材裡&hellip&hellip埃及、叙利亞和伊拉克的方言與麥阿裡、穆台奈比的語言之間的距離,并不比意大利&ldquo下流人&rdquo語言與奧菲迪、弗爾基勒的語言之間的距離遠。

    假若在近東出現一位偉人,用其中一種方言寫一部偉大著作,那麼,這種方言就會變成标準語言。

    然而我認為在阿拉伯國家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因為東方人迷戀過去勝過現在和将來,他們慣于保舊守殘。

    如果他們出現一位偉大人物,必定會在先輩人所走過的修辭路上顯示自己的才華;先輩人的路是思想搖籃與其墳墓之間最近的路。

     六 振興阿拉伯語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振興阿拉伯語的最好方法,而且是唯一的辦法,就在詩人的心裡,詩人的雙唇上和詩人的手指間。

    詩人是創造力和人之間的經紀人。

    詩人是線路,負責将心靈世界創造的東西運往研究世界,将思想世界決定下來的東西運往記錄世界。

     詩人乃語言之父母。

    語言到詩人所到之處,語言在詩人駐足處停步。

    一旦詩人倒下,語言便在其墳墓上痛哭号喪,直到另外一位詩人路經那裡時将它拉走。

     既然詩人是語言之父母,那麼,模仿者便是語言殓衣的制造者和掘墓人。

     我說,每個詩人,無論大小,都是發明家;無論強弱,都是探索家;無論貴賤,都是個創造家;不論當教長還是做平民,都是純粹生活的熱愛者;不論哲學家,還是當葡萄園的看守人,都是嚴肅認真地站在日夜面前。

     至于模仿者,則是什麼也不發明,什麼也不創造的人,隻是延長同代人的精神生命,用從前代人衣服上取下來的補丁縫制自己的精神衣裳。

     我說,詩人是農夫,用與從父輩那裡繼承下來的稍有不同的犁,耕耘自己的土地;其後來者,則用新的名字稱謂新犁。

    我說,詩人是園丁,在黃花和紅花中栽種第三種橙黃色的花;其後來者,則用新的名字稱謂新花。

    我說,詩人是織布工,在自己的織布機上織出花紋不同于鄰居織布工所織的織物;其後來者,則用新名字稱謂新織物。

    我說,詩人是航海家,為具有兩面帆的船升起第三面帆。

    我說,詩人是建築師,在單門、單窗的房間之間建造出雙門、雙窗的房舍。

    我說,詩人是染布工,把前人未曾混合過的顔色混合在一起,調出一種新的顔色。

    航海家、建築師、染布工之後的來者,用新的名字稱謂他們的成果,以之在語言船上張帆,在語言房舍上加窗,在語言衣裳上增色。

     模仿者,則是沿着一千零一個商隊走過的路,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唯恐迷失方向,不敢偏離老路一步。

    沿着一千零一代人走過的路,憑以獲得糊口生計。

    以此得到吃、喝、穿的人,其生活始終像回音,其存在像遠離真理的微弱影子,他一點也不了解之,亦不想了解。

     我說,詩人是虔誠信徒,親身走進寺廟,泣而跪之,又是興奮,又是号喪,又是贊主,又是側耳細聽,又是自言自語,然後走出廟門,雙唇間及舌頭上挂着名詞、動詞、虛詞、新的派生詞,皆是有關他的祈禱形式的,而且形式天天更新,引起他着迷的種類在夜夜變化。

    他以自己的這種工作為語言吉他增銀弦,為語言火爐添好柴。

     模仿者,則是沒有意志、沒有感情地重複祈禱者的禱詞和禮拜者的祝福語,而把語言丢在他發現語言的地方,把個性公報丢在無公報、也無個性的地方。

     我說,詩人是那樣的人:既已愛上一位女子,他的靈魂便孤獨起來,偏離開人的道路,讓靈魂的夢附着在自由白日歡樂、夜晚恐怖、暴風呼嘯、山谷寂靜組成的軀體上,然後再将其經驗編成戴在語言頭上的花環,将其信仰做成挂在語言脖頸上的項鍊。

     模仿者,甚至在描寫愛情、作情詩和贊美少女上也完全照搬老詞。

    提到他的情人的面孔和脖頸,他隻會說:&ldquo像圓月,似羚羊。

    &rdquo想到情人的發髻、身段和眼神,他隻會說:&ldquo如黑夜,似楊柳,像快箭。

    &rdquo他訴苦,會說:&ldquo不眠者的眼皮,遙遠的黎明,迫近的責備者。

    &rdquo如果想弄個修辭奇迹,他會說:&ldquo我的情人向眼裡的水仙降淚珠之雨,以便灌溉嘴巴的玫瑰。

    我的情人用她的牙咬她的手指。

    &rdquo我們的這位鹦鹉朋友唱着這種陳詞濫調,而不曉得自己在以自己的愚蠢毒害語言肥肉,不知道自己在用自己的低能與浪蕩輕視語言的尊貴與莊嚴。

     我已談過關于創新及其益處,也談了不育及其害處,沒提那些把自己的一生消耗在編詞典、著長詩、集詞彙的人們&mdash&mdash我一字未提他們,原因在于我相信他們像語言漲潮與退潮之間的海岸,他們的職能不過是篩子&mdash&mdash篩子有很好的職能,可是,當一個民族的創造力隻會種毒麥,隻會收獲幹草,在其打谷場上隻堆滿芒刺和螢火蟲時,篩手們又能篩出什麼東西來呢? 我再說一遍,語言的生命、統一、普及以及所有與之己有和将有關系的一切,都取決于詩人的想象力。

    我們有詩人嗎? 是的,我們有詩人。

    每一個東方人都能成為自己領域裡,自己花園,自己織機前,自己寺廟裡,自己講台上,自己寫字台旁的詩人。

    每一個東方人都能将自己從模仿、傳統監牢裡解放出來,走到太陽光下,前進在生活的隊伍中。

    每一個東方人都能投奔蘊藏在自己精神裡的創造力;那種永恒的力量是上帝之子用石頭砌成的。

     那些緻力于安排和播放自己的天賦的人們,我則對他們說:&ldquo就讓你們個人的目标成為追蹤前人腳印的障礙吧!對于你們和阿拉伯語來說,用你們自己的個性建造一個簡陋茅舍,也比你們用借來的個性建造摩天大廈要好。

    就讓你們的自尊心成為作贊頌詩、悼念詩和祝願詩的屏障吧!對你們和阿拉伯語來說,草率輕易地死去,也比把你們的心當做香焚燒在偶像、石雕前面要好。

    就讓你們的民族熱情成為描寫東方生活的奇悲怪歡的推動力吧!對你們和阿拉伯語來說,抓住你們周圍的最簡單的事情,給它穿上用你們的想象力做的衣衫,要比你們照搬西方人寫的最壯觀、最美麗的作品好得多。

    &rdquo 伊本·法裡德 歐邁爾·伊本·法裡德是位神詩人。

    他那幹渴的靈魂喝過靈魂釀造的醇酒,終于醉了,開始遨遊,升入可以觸知的世界,漫遊在詩人的夢境、戀人的情海與蘇菲派的宿願之中。

    之後,他的靈魂突然醒來,回到了可見世界裡,以便用美麗動人的語言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

    不過,那語言并不缺少各位修辭的繁雜詞句結構,因為那是法定語句,并非修辭所能之。

     但是,當我們把法裡德的作品放在一邊,仔細觀看他那單純藝術及藝術之後的心理現象時,我們會發現他是絕對思想廟宇裡的一位大祭司、廣闊形象之國的國王、雄壯蘇菲派大軍的統帥。

    那支大軍正以緩慢的步伐,決心奔向真理之城,必将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生活瑣事,永遠凝視着生命的尊嚴與莊重。

     法裡德生活在因循守舊的人們中間。

    當時,缺乏思想更替與心理創新。

    人們隻是忙于注釋、闡述伊斯蘭留下的文學、哲學著作。

    然而才智&mdash&mdash才智是主創造之奇迹&mdash&mdash激發了詩人,使其跨越時代,超越環境,獨處幽居,将展示給他的一切寫成永恒詩篇,用生活所掩飾的東西,表達生活所顯示的一切。

     蘇菲主義詩人伊本·法裡德(1181&mdash1234) 法裡德沒像穆台奈比那樣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現實中選擇題目,也沒像麥阿裡那樣為生活中莫名其妙的事物和秘密所動心,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