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的骨頭
關燈
小
中
大
空氣醉人。
陽光明媚。
上帝啊!&mdash&mdash我這是在哪兒? 1956年10月,匈牙利爆發了反抗蘇聯統治的人民自由革命,馬洛伊在&ldquo自由歐洲電台&rdquo進行時事評論。
次年,馬洛伊夫婦加入了美國國籍。
1967年馬洛伊夫婦移居意大利南部的薩萊諾市。
1973年,馬洛伊和羅拉去維也納旅遊以紀念他倆結婚五十周年,但沒有回咫尺之遙的祖國。
自從馬洛伊流亡後,匈牙利查禁了他的作品。
1970年代,匈牙利政府為了改善國際形象,不僅解禁了馬洛伊的作品,而且邀請作家回國。
然而,馬洛伊的骨頭很硬,他表示隻要自己的家鄉還不自由,他就決不返鄉,甚至禁止自己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
1974年底他們返回美國,1980年移居聖地亞哥,在那裡度過他的晚年。
20世紀,歐洲有許多文人過着流亡生活,但很少有誰流亡得像馬洛伊這樣決絕和孤獨,他的骨頭本來就很硬,流亡更是把它磨砺成了鋼鐵。
托馬斯·曼戰後也沒有回德國,但他可以說&ldquo我在哪裡,德國文化就在哪裡&rdquo。
德國人都在讀他的書,以這位堅決的反法西斯作家為榮。
可馬洛伊呢?他的匈牙利文化在哪兒?他代表的高尚文化已經成為曆史,冷戰的文化充滿了謊言,即便他的祖國不禁他的書,他也堅持沉默,捍衛自己堅守的道德價值和文化價值,不與政治和流行為伍,但他一生沒有放棄母語寫作,也不為西方的市場寫作。
流亡期間,他不停地寫作,沒有出版社給他出書,他就自己出錢印,至少羅拉是他的讀者。
流亡期間,他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聖熱内羅的血》(1965)、《卡努杜斯的審判》(1965)、《在羅馬發生了什麼》(1971)、《土地,土地&hellip&hellip!》(1972)、《強壯劑》(1975)、《尤迪特&hellip&hellip和尾聲》(1980)、《三十枚銀币》(1983)、《青春集》(1988),詩集《一位來自威尼斯的先生》(1960)、《海豚回首》(1978),戲劇《約伯&hellip&hellip和他的書》(1982),以及1945至1985年的《日記》。
在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除了《土地,土地&hellip&hellip!》外,就該算《尤迪特&hellip&hellip和尾聲》了。
其實,《尤迪特&hellip&hellip和尾聲》是《真愛》的續篇,以一對情人獨白的形式,将四十年前寫的故事延續到了現在,延伸到了美國,為逝去的時代和被戰争和革命消滅了的&ldquo市民文化&rdquo唱了挽歌。
毫無疑問,作者在書裡留下了自己的影子&mdash&mdash站在被炸毀的公寓廢墟中央,站在幾萬卷被炸成紙漿的書籍中央,直面文化的毀滅。
這是馬洛伊一生唯一續寫的小說,可見他對這部書情有獨鐘。
作者去世後,《真愛》和《尤迪特&hellip&hellip和尾聲》被合訂在一起出版,就是讀者将要讀到的中文版《僞裝成獨白的愛情》。
在流亡的歲月,馬洛伊除了與愛妻羅拉相依為命,不離不棄,還領養了一個兒子亞諾士,亞諾士結婚後生了三個孩子,他們成了作家夫婦的感情安慰。
然而歲月無情,從1985年開始死神一次次逼近他,他的弟弟伽博爾和妹妹卡托于這一年去世。
1986年1月4日,與他厮守了半個多世紀的愛妻羅拉也離開了他;秋天,他那位是電影導演的弟弟蓋佐去世。
1987年春天,養子亞諾士也不幸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馬洛伊再次陷入深深的悲痛。
就在這年秋天,他留下了遺囑。
10 1988年,随着東歐局勢的改變,匈牙利科學院和匈牙利作家協會先後與他取得聯系,歡迎他葉落歸根,但他還是沒有動心。
歲月和曆史已經讓他失去了一切,他不想失去最後一分對自由理想的堅持。
遺憾的是,馬洛伊未等到祖國自由,他太老了,太孤獨了。
1989年1月15日,他在日記裡寫下了最後一行:&ldquo我等着死神的召喚,我并不着急,但也不耽擱。
時間到了。
&rdquo 2月20日,他寫了最後一封信給好友、遺稿托管人沃羅什瓦利·伊什特萬(VörösváryIstván)夫婦,他在信中寫道:&ldquo親愛的伊什特萬和親愛的伊蓮:我心灰意懶,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始終疲乏無力,再這樣下去,我很快就不得不進醫院接受看護。
這個我想盡量避免。
謝謝你們的友誼。
你們要好好照顧彼此。
我懷着最好的祝願想念你們。
馬洛伊·山多爾。
&rdquo 2月21日,馬洛伊在聖地亞哥家中用一枚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以自由地選擇死亡這個高傲的姿态成為不朽。
&ldquo所有的一切慢慢變成了回憶。
風景、開放的空間、我行走的大地,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啟示。
所有的一切都講述着這條遭到損毀、已然流逝、痛苦而甜美的生命,所有的土地都粘挂着無可挽回的、殘酷的美麗。
也許,我還有很少的時間。
但是我要作為死者經曆我的人生:我的羞恥(這個羞恥就是在這裡維生,就是我在這裡度過的生命之恥)不允許做另外的判決。
&rdquo馬洛伊生前曾這樣說。
1942年,他還寫過一首《在考紹》的詩,在中年時就平心靜氣地講述了生與死的輪回: 嚴肅的,令人回憶的 與亡者以你相稱的 與先人相互慰藉的 驕傲和獨一無二的 旅行,這也是宿命&mdash&mdash 我從這裡開始,或許 也在這裡結束。
就在馬洛伊離世那年的秋天,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匈牙利也發生了體制改革,蘇聯從匈牙利徹底撤軍。
他自由的夢實現了,但他提前去了天上。
從1990年開始,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陸續出版,政府還追授他&ldquo科舒特獎章&rdquo,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将這個獎章頒發給亡者。
從某個角度講,馬洛伊這根流亡的骨頭以他的堅韌不屈,戰勝了殘酷的時間與喑啞的體制。
匈牙利還設立了慧眼識珠的馬洛伊文學獎,推出了一位又一位的後繼者,其中包括繼承了他精神衣缽的凱爾泰斯。
正如匈牙利文學評論家普莫卡奇·貝拉所言:&ldquo假如,有過一位其生活方式、世界觀、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學的作家,那麼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馬洛伊·山多爾。
在他的文字裡,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在他的語言中,可以窺見個體與群體的有機秩序,體現了整個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rdquo 馬洛伊一生都沒有放下筆,總共寫了五十多部作品,長達十幾卷的《日記》更具有曆史、文學和思想價值。
作家去世後,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出版,留下的遺稿也陸續面世,新出版了至少有二十多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45至1989年的《日記》全本、《一個市民的自白》全本和《我想要沉默》、《解放》,還有與友人的書信集和早年創作的小說集。
&ldquo死亡的詩人仍在勤奮工作&rdquo,這是馬洛伊曾經形容他的文學啟蒙恩師科斯托拉尼·德熱而寫下的一句話,實際上這句話也寫給了他自己。
很希望譯林出版社的這幾本馬洛伊作品隻是我們認識馬洛伊的開始,也希望這位已成為天使的老作家能通過文字坐到我們中間,他是凡間極少見到的高尚、獨立、聰慧、堅韌、柔情、勤奮,而且品質上幾乎沒有瑕疵的人。
即便因為他,我也願相信:存在天使。
2014年11月22日,布達佩斯 注釋 [1]匈牙利人說的兩層樓,其實是中國人說的三層樓,因為當地人将最下面那層稱為&ldquo底層&rdquo。
以此類推,小說中的&ldquo一層&rdquo、&ldquo二層&rdquo相當于中國人習慣說的二層、三層。
[2]指19世紀末,奧匈帝國時期。
[3]指20世紀初。
[4]指布達佩斯。
[5]格羅施密德·蓋紮(1872&mdash1934),馬洛伊·山多爾的父親,祖先為薩克森人,著名法學家的後代;考紹市公證員,戰後被選為市議員,後擔任米什科爾茨市公證員;他的形象出現在馬洛伊的多部小說中,如《反叛者》(1930)、《忌妒者》(1937)、《憤怒者》(1947&mdash1948)。
[6]一種撲克牌玩法。
[7]這裡&ldquo改革派&rdquo、&ldquo進步派&rdquo均指在猶太教改革運動中于1868年在匈牙利産生的一個名為&ldquoNEOLOG&rdquo的猶太教派,修改了一些儀式,甚至廢除割禮、安息日等傳統,努力市民化。
[8]東正猶太教派信奉嚴格的哈拉哈教義及其傳統、習俗。
[9]逾越節期間猶太人所吃的一種不發酵的、很薄很脆的硬面餅。
[10]原文&ldquosabeszgój&rdquo為意第緒語,直譯為&ldquo星期六的非猶太人&rdquo。
過去,由于猶太人周末不勞動,隻敬神,所以雇用非猶太人到家裡幫工。
這裡有貶損之意,辱罵對方是&ldquo地位卑賤的異教徒&rdquo。
[11]指第一次世界大戰。
[12]當時匈牙利人稱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為&ldquo圖特人&rdquo,這裡大概指斯洛伐克語。
[13]齊普塞爾是原來匈牙利北方一個講德語的部落,現在位于斯洛伐克境内和羅馬尼亞的西北部地區。
[14]帕林卡酒是匈牙利産的烈性水果白酒。
[15]當時的匈牙利貨币。
[16]匈牙利人最恭敬的打招呼用語,來自傳統的吻手禮。
通常男性對女性、年輕人對年長者、平民對貴族會使用該禮節。
[17]伯利恒位于巴勒斯坦西岸。
據《聖經》記載,伯利恒是耶稣和大衛的出生地。
[18]沙羅什和澤普林,均是曆史上匈牙利王國的行政州,前者現在斯洛伐克境内,後者現在匈牙利境内。
[19]根據當地習俗,人們在複活節時在空蛋殼外手繪繡花般精細的花卉圖案,稱作&ldquo複活節彩蛋&rdquo。
[20]又叫歇斯底裡症,一種神經官能症類型。
[21]讓&mdash馬丁·夏柯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神經學家、解剖病理學教授。
[22]撒克遜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最早居住于波羅的海沿岸和今日德國的尼德薩克森。
[23]利奧波德二世是哈布斯堡&mdash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90至1792年在位),同時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
[24]匈牙利語意為&ldquo礦井&rdquo。
[25]匈牙利王國曆史上一個位于東北部的行政州,現在一部分在烏克蘭境内,另一部分在羅馬尼亞境内。
[26]指1848至1849年爆發的、為擺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匈牙利民族獨立革命和解放戰争。
[27]貝姆·約瑟夫(1794&mdash1850),波蘭将軍,民族解放運動活動家。
1849年曾領導匈牙利革命軍。
[28]1849年8月13日,匈牙利國防軍在維拉古什城堡向沙俄軍隊繳械,标志民族解放戰争失敗。
[29]指忠誠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貴族。
[30]指第一位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1768&mdash1835),同時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
[31]匈牙利貨币單位。
[32]指親近并效忠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人。
[33]科舒特·拉約什(1802&mdash1894),匈牙利政治家和民族英雄,1848年革命領導人和國家元首。
[34]摩拉維亞位于現在捷克的東部地區,因起源于該地區的摩爾瓦河得名。
[35]南斯拉夫西北部港市裡耶卡。
[36]在克羅地亞境内。
[37]1882年在匈牙利著名政治諷刺雜志《胡椒粒揚庫》上誕生的一個布達佩斯警察的喜劇形象。
[38]克拉伊卡為匈牙利舊币,是最小單位。
[39]指德國流行小說家卡爾·馬伊(1842&mdash1912)。
[40]迦南是由巴勒斯坦或位于約旦河與地中海之間部分組成的一個古代地區。
《聖經·舊約》中稱之為樂土。
[41]德國薩克森州境内的梅森鎮是歐洲最著名的瓷器産地。
[42]德國19世紀中葉流行的一種簡樸而實用的家具風格。
[43]福耳圖娜是羅馬神話中的命運女神。
[44]建在希臘科孚島上的阿喀琉斯宮,曾是奧地利皇後伊麗莎白(茜茜公主)的行宮。
[45]歌德寫的一首叙事長詩,共分九歌。
[46]歌德寫的一首小詩,後因舒伯特譜曲而流行。
[47]莉莉·布朗(1865&mdash1916),德國女權主義作家。
[48]海德維格·科爾茨&mdash馬勒(1867&mdash1950),德國女作家,極其多産,作品多達兩百多部。
[49]弗裡德裡希·古特裡埃布·克洛普斯托克(1724&mdash1803),德國詩人。
1801年到魏瑪,與歌德關系不好。
[50]卡辛茨·費倫茨(1759&mdash1831),匈牙利作家,詩人,語言革新的領軍人物,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51]布達與佩斯隔多瑙河相望,布達位于西岸,佩斯位于東岸。
1872年兩城合并成布達佩斯,并被定為匈牙利首都至今。
[52]約卡伊·莫爾(1825&mdash1904),匈牙利浪漫主義小說家。
[53]伽爾東尼·蓋紮(1863&mdash1922),匈牙利曆史小說家,代表作是《埃格爾之星》。
[54]托特·貝拉(1857&mdash1907),匈牙利文化史學家。
[55]奧朗尼·亞諾什(1817&mdash1882),匈牙利詩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56]沃洛什馬蒂·米哈伊(1800&mdash1855),匈牙利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作家,律師,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57]莫利茨·日格蒙德(1879&mdash1942),匈牙利作家,記者,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沙金》出版于1911年。
[58]柯爾切伊·費倫茨(1790&mdash1838),匈牙利詩人,政治家,語言革新者,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59]戈瓦達尼·尤若夫(1725&mdash1801),匈牙利将軍,作家。
[60]卡林迪·弗裡捷什(1887&mdash1938),匈牙利作家,詩人,翻譯家。
[61]阿迪·安德列(1877&mdash1919),20世紀匈牙利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62]科斯托拉尼·德熱(1885&mdash1936),匈牙利作家,詩人,翻譯家,散文家,記者,評論家。
[63]鮑彼茨·米哈伊(1883&mdash1941),匈牙利作家,詩人,文學史學家。
[64]根據匈牙利人的傳統習慣,男性對女性要&ldquo以您相稱&rdquo,隻有在關系親近時才&ldquo以你相稱&rdquo。
[65]西裡西亞是中歐的一個曆史地域名稱。
目前該地域大部分地區屬于波蘭,小部分屬于捷克和德國。
[66]揚庫·亞諾什(1833&mdash1896),匈牙利著名漫畫家。
[67]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即使在宮中,他也睡在一張行軍床似的小鐵床上。
[68]指拉庫茨·費倫茨二世(1676&mdash1735),曾領導匈牙利人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艾爾代伊大公。
[69]圭爾夫黨和吉柏林黨,是12至14世紀活躍在意大利的兩個敵對的黨派。
[70]埃格爾是位于匈牙利東北部的一座城市。
[71]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亞戲劇《亨利四世》中的戲劇人物。
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謊又幽默樂觀,既無道德榮譽觀念又無壞心。
他是一個沒落貴族,好酒貪杯,縱情聲色。
他是軍人,卻缺少騎士的榮譽感和勇敢精神,沒有新興市民階級的進取心。
他愉快樂觀,重自我享受,利用拍馬、吹牛、逗笑、取樂來謀取生活。
[72]威廉二世(1859&mdash1941),德意志末代皇帝和普魯士國王。
[73]普朗克(1858&mdash1947),德國物理學家,量子論确立者,曾獲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74]恩嘎丁是瑞士東南邊陲的一個山谷,靠近奧地利和意大利。
[75]這位&ldquo大伯父&rdquo其實是馬洛伊的大舅公,這裡隻是套用他母親的叫法。
[76]維克托·阿德勒(1852&mdash1918),奧地利醫生,政治家,社會民主黨創始人之一。
[77]費迪南德·拉薩爾(1825&mdash1864),德國政治家,工人領袖,社會民主黨的先驅人物。
[78]伊赫拉瓦是捷克東南部城市,位于南摩拉維亞州的伊赫拉瓦河畔。
[79]小辣椒楊奇是匈牙利童話故事裡的一個人物,形象頗似匹諾曹。
[80]拉因茨和默德林均為奧地
陽光明媚。
上帝啊!&mdash&mdash我這是在哪兒? 1956年10月,匈牙利爆發了反抗蘇聯統治的人民自由革命,馬洛伊在&ldquo自由歐洲電台&rdquo進行時事評論。
次年,馬洛伊夫婦加入了美國國籍。
1967年馬洛伊夫婦移居意大利南部的薩萊諾市。
1973年,馬洛伊和羅拉去維也納旅遊以紀念他倆結婚五十周年,但沒有回咫尺之遙的祖國。
自從馬洛伊流亡後,匈牙利查禁了他的作品。
1970年代,匈牙利政府為了改善國際形象,不僅解禁了馬洛伊的作品,而且邀請作家回國。
然而,馬洛伊的骨頭很硬,他表示隻要自己的家鄉還不自由,他就決不返鄉,甚至禁止自己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
1974年底他們返回美國,1980年移居聖地亞哥,在那裡度過他的晚年。
20世紀,歐洲有許多文人過着流亡生活,但很少有誰流亡得像馬洛伊這樣決絕和孤獨,他的骨頭本來就很硬,流亡更是把它磨砺成了鋼鐵。
托馬斯·曼戰後也沒有回德國,但他可以說&ldquo我在哪裡,德國文化就在哪裡&rdquo。
德國人都在讀他的書,以這位堅決的反法西斯作家為榮。
可馬洛伊呢?他的匈牙利文化在哪兒?他代表的高尚文化已經成為曆史,冷戰的文化充滿了謊言,即便他的祖國不禁他的書,他也堅持沉默,捍衛自己堅守的道德價值和文化價值,不與政治和流行為伍,但他一生沒有放棄母語寫作,也不為西方的市場寫作。
流亡期間,他不停地寫作,沒有出版社給他出書,他就自己出錢印,至少羅拉是他的讀者。
流亡期間,他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聖熱内羅的血》(1965)、《卡努杜斯的審判》(1965)、《在羅馬發生了什麼》(1971)、《土地,土地&hellip&hellip!》(1972)、《強壯劑》(1975)、《尤迪特&hellip&hellip和尾聲》(1980)、《三十枚銀币》(1983)、《青春集》(1988),詩集《一位來自威尼斯的先生》(1960)、《海豚回首》(1978),戲劇《約伯&hellip&hellip和他的書》(1982),以及1945至1985年的《日記》。
在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除了《土地,土地&hellip&hellip!》外,就該算《尤迪特&hellip&hellip和尾聲》了。
其實,《尤迪特&hellip&hellip和尾聲》是《真愛》的續篇,以一對情人獨白的形式,将四十年前寫的故事延續到了現在,延伸到了美國,為逝去的時代和被戰争和革命消滅了的&ldquo市民文化&rdquo唱了挽歌。
毫無疑問,作者在書裡留下了自己的影子&mdash&mdash站在被炸毀的公寓廢墟中央,站在幾萬卷被炸成紙漿的書籍中央,直面文化的毀滅。
這是馬洛伊一生唯一續寫的小說,可見他對這部書情有獨鐘。
作者去世後,《真愛》和《尤迪特&hellip&hellip和尾聲》被合訂在一起出版,就是讀者将要讀到的中文版《僞裝成獨白的愛情》。
在流亡的歲月,馬洛伊除了與愛妻羅拉相依為命,不離不棄,還領養了一個兒子亞諾士,亞諾士結婚後生了三個孩子,他們成了作家夫婦的感情安慰。
然而歲月無情,從1985年開始死神一次次逼近他,他的弟弟伽博爾和妹妹卡托于這一年去世。
1986年1月4日,與他厮守了半個多世紀的愛妻羅拉也離開了他;秋天,他那位是電影導演的弟弟蓋佐去世。
1987年春天,養子亞諾士也不幸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馬洛伊再次陷入深深的悲痛。
就在這年秋天,他留下了遺囑。
10 1988年,随着東歐局勢的改變,匈牙利科學院和匈牙利作家協會先後與他取得聯系,歡迎他葉落歸根,但他還是沒有動心。
歲月和曆史已經讓他失去了一切,他不想失去最後一分對自由理想的堅持。
遺憾的是,馬洛伊未等到祖國自由,他太老了,太孤獨了。
1989年1月15日,他在日記裡寫下了最後一行:&ldquo我等着死神的召喚,我并不着急,但也不耽擱。
時間到了。
&rdquo 2月20日,他寫了最後一封信給好友、遺稿托管人沃羅什瓦利·伊什特萬(VörösváryIstván)夫婦,他在信中寫道:&ldquo親愛的伊什特萬和親愛的伊蓮:我心灰意懶,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始終疲乏無力,再這樣下去,我很快就不得不進醫院接受看護。
這個我想盡量避免。
謝謝你們的友誼。
你們要好好照顧彼此。
我懷着最好的祝願想念你們。
馬洛伊·山多爾。
&rdquo 2月21日,馬洛伊在聖地亞哥家中用一枚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以自由地選擇死亡這個高傲的姿态成為不朽。
&ldquo所有的一切慢慢變成了回憶。
風景、開放的空間、我行走的大地,所有的一切都充滿了啟示。
所有的一切都講述着這條遭到損毀、已然流逝、痛苦而甜美的生命,所有的土地都粘挂着無可挽回的、殘酷的美麗。
也許,我還有很少的時間。
但是我要作為死者經曆我的人生:我的羞恥(這個羞恥就是在這裡維生,就是我在這裡度過的生命之恥)不允許做另外的判決。
&rdquo馬洛伊生前曾這樣說。
1942年,他還寫過一首《在考紹》的詩,在中年時就平心靜氣地講述了生與死的輪回: 嚴肅的,令人回憶的 與亡者以你相稱的 與先人相互慰藉的 驕傲和獨一無二的 旅行,這也是宿命&mdash&mdash 我從這裡開始,或許 也在這裡結束。
就在馬洛伊離世那年的秋天,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匈牙利也發生了體制改革,蘇聯從匈牙利徹底撤軍。
他自由的夢實現了,但他提前去了天上。
從1990年開始,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陸續出版,政府還追授他&ldquo科舒特獎章&rdquo,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将這個獎章頒發給亡者。
從某個角度講,馬洛伊這根流亡的骨頭以他的堅韌不屈,戰勝了殘酷的時間與喑啞的體制。
匈牙利還設立了慧眼識珠的馬洛伊文學獎,推出了一位又一位的後繼者,其中包括繼承了他精神衣缽的凱爾泰斯。
正如匈牙利文學評論家普莫卡奇·貝拉所言:&ldquo假如,有過一位其生活方式、世界觀、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學的作家,那麼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馬洛伊·山多爾。
在他的文字裡,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在他的語言中,可以窺見個體與群體的有機秩序,體現了整個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rdquo 馬洛伊一生都沒有放下筆,總共寫了五十多部作品,長達十幾卷的《日記》更具有曆史、文學和思想價值。
作家去世後,他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出版,留下的遺稿也陸續面世,新出版了至少有二十多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1945至1989年的《日記》全本、《一個市民的自白》全本和《我想要沉默》、《解放》,還有與友人的書信集和早年創作的小說集。
&ldquo死亡的詩人仍在勤奮工作&rdquo,這是馬洛伊曾經形容他的文學啟蒙恩師科斯托拉尼·德熱而寫下的一句話,實際上這句話也寫給了他自己。
很希望譯林出版社的這幾本馬洛伊作品隻是我們認識馬洛伊的開始,也希望這位已成為天使的老作家能通過文字坐到我們中間,他是凡間極少見到的高尚、獨立、聰慧、堅韌、柔情、勤奮,而且品質上幾乎沒有瑕疵的人。
即便因為他,我也願相信:存在天使。
2014年11月22日,布達佩斯 注釋 [1]匈牙利人說的兩層樓,其實是中國人說的三層樓,因為當地人将最下面那層稱為&ldquo底層&rdquo。
以此類推,小說中的&ldquo一層&rdquo、&ldquo二層&rdquo相當于中國人習慣說的二層、三層。
[2]指19世紀末,奧匈帝國時期。
[3]指20世紀初。
[4]指布達佩斯。
[5]格羅施密德·蓋紮(1872&mdash1934),馬洛伊·山多爾的父親,祖先為薩克森人,著名法學家的後代;考紹市公證員,戰後被選為市議員,後擔任米什科爾茨市公證員;他的形象出現在馬洛伊的多部小說中,如《反叛者》(1930)、《忌妒者》(1937)、《憤怒者》(1947&mdash1948)。
[6]一種撲克牌玩法。
[7]這裡&ldquo改革派&rdquo、&ldquo進步派&rdquo均指在猶太教改革運動中于1868年在匈牙利産生的一個名為&ldquoNEOLOG&rdquo的猶太教派,修改了一些儀式,甚至廢除割禮、安息日等傳統,努力市民化。
[8]東正猶太教派信奉嚴格的哈拉哈教義及其傳統、習俗。
[9]逾越節期間猶太人所吃的一種不發酵的、很薄很脆的硬面餅。
[10]原文&ldquosabeszgój&rdquo為意第緒語,直譯為&ldquo星期六的非猶太人&rdquo。
過去,由于猶太人周末不勞動,隻敬神,所以雇用非猶太人到家裡幫工。
這裡有貶損之意,辱罵對方是&ldquo地位卑賤的異教徒&rdquo。
[11]指第一次世界大戰。
[12]當時匈牙利人稱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為&ldquo圖特人&rdquo,這裡大概指斯洛伐克語。
[13]齊普塞爾是原來匈牙利北方一個講德語的部落,現在位于斯洛伐克境内和羅馬尼亞的西北部地區。
[14]帕林卡酒是匈牙利産的烈性水果白酒。
[15]當時的匈牙利貨币。
[16]匈牙利人最恭敬的打招呼用語,來自傳統的吻手禮。
通常男性對女性、年輕人對年長者、平民對貴族會使用該禮節。
[17]伯利恒位于巴勒斯坦西岸。
據《聖經》記載,伯利恒是耶稣和大衛的出生地。
[18]沙羅什和澤普林,均是曆史上匈牙利王國的行政州,前者現在斯洛伐克境内,後者現在匈牙利境内。
[19]根據當地習俗,人們在複活節時在空蛋殼外手繪繡花般精細的花卉圖案,稱作&ldquo複活節彩蛋&rdquo。
[20]又叫歇斯底裡症,一種神經官能症類型。
[21]讓&mdash馬丁·夏柯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神經學家、解剖病理學教授。
[22]撒克遜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最早居住于波羅的海沿岸和今日德國的尼德薩克森。
[23]利奧波德二世是哈布斯堡&mdash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90至1792年在位),同時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
[24]匈牙利語意為&ldquo礦井&rdquo。
[25]匈牙利王國曆史上一個位于東北部的行政州,現在一部分在烏克蘭境内,另一部分在羅馬尼亞境内。
[26]指1848至1849年爆發的、為擺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匈牙利民族獨立革命和解放戰争。
[27]貝姆·約瑟夫(1794&mdash1850),波蘭将軍,民族解放運動活動家。
1849年曾領導匈牙利革命軍。
[28]1849年8月13日,匈牙利國防軍在維拉古什城堡向沙俄軍隊繳械,标志民族解放戰争失敗。
[29]指忠誠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貴族。
[30]指第一位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1768&mdash1835),同時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
[31]匈牙利貨币單位。
[32]指親近并效忠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人。
[33]科舒特·拉約什(1802&mdash1894),匈牙利政治家和民族英雄,1848年革命領導人和國家元首。
[34]摩拉維亞位于現在捷克的東部地區,因起源于該地區的摩爾瓦河得名。
[35]南斯拉夫西北部港市裡耶卡。
[36]在克羅地亞境内。
[37]1882年在匈牙利著名政治諷刺雜志《胡椒粒揚庫》上誕生的一個布達佩斯警察的喜劇形象。
[38]克拉伊卡為匈牙利舊币,是最小單位。
[39]指德國流行小說家卡爾·馬伊(1842&mdash1912)。
[40]迦南是由巴勒斯坦或位于約旦河與地中海之間部分組成的一個古代地區。
《聖經·舊約》中稱之為樂土。
[41]德國薩克森州境内的梅森鎮是歐洲最著名的瓷器産地。
[42]德國19世紀中葉流行的一種簡樸而實用的家具風格。
[43]福耳圖娜是羅馬神話中的命運女神。
[44]建在希臘科孚島上的阿喀琉斯宮,曾是奧地利皇後伊麗莎白(茜茜公主)的行宮。
[45]歌德寫的一首叙事長詩,共分九歌。
[46]歌德寫的一首小詩,後因舒伯特譜曲而流行。
[47]莉莉·布朗(1865&mdash1916),德國女權主義作家。
[48]海德維格·科爾茨&mdash馬勒(1867&mdash1950),德國女作家,極其多産,作品多達兩百多部。
[49]弗裡德裡希·古特裡埃布·克洛普斯托克(1724&mdash1803),德國詩人。
1801年到魏瑪,與歌德關系不好。
[50]卡辛茨·費倫茨(1759&mdash1831),匈牙利作家,詩人,語言革新的領軍人物,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51]布達與佩斯隔多瑙河相望,布達位于西岸,佩斯位于東岸。
1872年兩城合并成布達佩斯,并被定為匈牙利首都至今。
[52]約卡伊·莫爾(1825&mdash1904),匈牙利浪漫主義小說家。
[53]伽爾東尼·蓋紮(1863&mdash1922),匈牙利曆史小說家,代表作是《埃格爾之星》。
[54]托特·貝拉(1857&mdash1907),匈牙利文化史學家。
[55]奧朗尼·亞諾什(1817&mdash1882),匈牙利詩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56]沃洛什馬蒂·米哈伊(1800&mdash1855),匈牙利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作家,律師,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57]莫利茨·日格蒙德(1879&mdash1942),匈牙利作家,記者,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沙金》出版于1911年。
[58]柯爾切伊·費倫茨(1790&mdash1838),匈牙利詩人,政治家,語言革新者,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59]戈瓦達尼·尤若夫(1725&mdash1801),匈牙利将軍,作家。
[60]卡林迪·弗裡捷什(1887&mdash1938),匈牙利作家,詩人,翻譯家。
[61]阿迪·安德列(1877&mdash1919),20世紀匈牙利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62]科斯托拉尼·德熱(1885&mdash1936),匈牙利作家,詩人,翻譯家,散文家,記者,評論家。
[63]鮑彼茨·米哈伊(1883&mdash1941),匈牙利作家,詩人,文學史學家。
[64]根據匈牙利人的傳統習慣,男性對女性要&ldquo以您相稱&rdquo,隻有在關系親近時才&ldquo以你相稱&rdquo。
[65]西裡西亞是中歐的一個曆史地域名稱。
目前該地域大部分地區屬于波蘭,小部分屬于捷克和德國。
[66]揚庫·亞諾什(1833&mdash1896),匈牙利著名漫畫家。
[67]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即使在宮中,他也睡在一張行軍床似的小鐵床上。
[68]指拉庫茨·費倫茨二世(1676&mdash1735),曾領導匈牙利人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艾爾代伊大公。
[69]圭爾夫黨和吉柏林黨,是12至14世紀活躍在意大利的兩個敵對的黨派。
[70]埃格爾是位于匈牙利東北部的一座城市。
[71]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亞戲劇《亨利四世》中的戲劇人物。
他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既吹牛撒謊又幽默樂觀,既無道德榮譽觀念又無壞心。
他是一個沒落貴族,好酒貪杯,縱情聲色。
他是軍人,卻缺少騎士的榮譽感和勇敢精神,沒有新興市民階級的進取心。
他愉快樂觀,重自我享受,利用拍馬、吹牛、逗笑、取樂來謀取生活。
[72]威廉二世(1859&mdash1941),德意志末代皇帝和普魯士國王。
[73]普朗克(1858&mdash1947),德國物理學家,量子論确立者,曾獲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74]恩嘎丁是瑞士東南邊陲的一個山谷,靠近奧地利和意大利。
[75]這位&ldquo大伯父&rdquo其實是馬洛伊的大舅公,這裡隻是套用他母親的叫法。
[76]維克托·阿德勒(1852&mdash1918),奧地利醫生,政治家,社會民主黨創始人之一。
[77]費迪南德·拉薩爾(1825&mdash1864),德國政治家,工人領袖,社會民主黨的先驅人物。
[78]伊赫拉瓦是捷克東南部城市,位于南摩拉維亞州的伊赫拉瓦河畔。
[79]小辣椒楊奇是匈牙利童話故事裡的一個人物,形象頗似匹諾曹。
[80]拉因茨和默德林均為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