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quo永遠是菲爾維迪克[325]。
我對佩斯沒什麼感情;在我的記憶裡,佩斯人是一個目空一切、整日泡在咖啡館裡、手拎公文包的經紀人團夥。
我讨厭他們詠唱似的講話方式,慢條斯理地強調自己的優越感;我讨厭他們幼稚、傷感的玩世不恭。
他們之所以對巴黎不屑一顧,是因為&ldquo你要知道,佩斯人對這類東西不感興趣&rdquo,是因為&ldquo就是卡魯索[326]在我們這兒也沒有人愛聽&hellip&hellip&rdquo佩斯人在國外總是不安地充滿忌妒。
我連自己都不清楚,家鄉人有什麼能讓我提起興趣。
我害怕家鄉,害怕佩斯人的明智,害怕親熱的拍肩動作,害怕當地圈内頭面人物的優越感,害怕佩斯人在精神領域再典型不過的一知半解&hellip&hellip回家的念頭一點也不能讓我興奮起來。
在我的印象裡,佩斯就像一座音樂咖啡館,許多聰明絕頂、學識淵博的人坐在那裡,他們确切地知道彼此所有的雞毛蒜皮和難堪事。
不管怎樣,我還是要回家。
這個&ldquo要&rdquo字,這個神秘的迫切需要并不能成為自身的動因。
一個人的整個身心都服從于這個隐秘的指令,無條件地服從,不讨價還價。
&ldquo我在歐洲生活了&rdquo十年,就像一名勤勉的上進學生;突然間,我感覺自己的狀态是一個謊言。
從某種角度講,我的生活并不現實:一切都缺少跟我直接相關、可以觸摸的現實性,缺少那種一旦缺乏,我在國外的生活就将變成任務和角色的生活内容。
我必須意識到,我在國外所能意識到的所有一切都離我很遠;我的興趣是中學生的;我對馬塞爾·普魯斯特也感興趣,但這種興趣不同于國内詩人成敗的關注;當我坐下來用午餐時,即使&ldquo在自己的巴黎公寓裡&rdquo也一樣,總是覺得自己在什麼地方做客,飯菜的滋味對我來說,也有點像在展會上品嘗廚師的傑作;我在報上讀到的消息都與我無關,翻看每日新聞,我對誰死在了街上、誰被狗咬了毫無興趣。
總之,我在歐洲始終是一個外鄉人;在巴黎那些年,我一直訂閱考紹的地方報,我對家鄉小城的政治風雲或當地某晚演出的報道,要比對法國内閣倒台或關于巴黎國家劇院慶典演出的評論有更直接的興趣。
我應該回家:我抱着非同尋常的反叛者和抗議者的情感服從這道指令。
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周圍有什麼東西确實結束了,我可以閑耗,可以拖延,可以不馬上服從這道指令,但我不能夠逃避它。
我将要回家,現在我就已經生活在那裡,既不好也不壞,既無牢騷也無快樂;我隻是惶惑不安地努力适應,心煩意亂,腦子裡充滿懷舊與出逃的念頭&hellip&hellip但是,有什麼東西結束了,獲得了某種形式,一個生命的階段載滿了記憶,悄然流逝。
我應該走向另一個現實,走向&ldquo小世界&rdquo,選擇角色,開始日常的絮叨,某種簡單而永恒的對話,我的個體生命與命運的對話;這個對話我隻能在家鄉進行,用匈牙利語。
我從蒙特勒寫了一封信,我決定回家。
6 早春時節,我動身回家;蒂羅爾的果樹已經開花。
路途中我既不感到激動,也沒抱榮歸故裡的情緒,甚至沒有緊趕慢趕。
我在回家的路上磨磨蹭蹭,不時地駐足,歇腳,給自己緩期。
歸途中,我在蘇黎世下車,在慕尼黑投宿,在薩爾斯堡逗留,在維也納待了幾個星期,最後這才橫下心,在奧斯特班霍夫坐上了返鄉的列車&hellip&hellip在海捷什哈羅姆[327]車站,我看到頭裹方巾的老婦賣烤點心,看到赤足的孩子們賣報紙和香煙。
他們全都衣衫褴褛。
我透過車廂玻璃看着他們,感到一股從未有過的同情和憐惜。
我想,我要跟他們一起生活。
與此同時,我也感到一股巨大的安慰,這樣挺好。
我感到的隻是:不管怎麼說,我到家了。
但是在此之前,在回鄉途中,我一直感到幽幽的刺痛。
我本來可以留在那裡,留在國外,留在&ldquo歐洲&rdquo:我名下的公寓還在巴黎,羅拉還留在那裡,她不相信我的心血來潮。
我還年輕,還可以留在那裡:那裡可能還有什麼任務在等着我,或許還有成功,我在國外&ldquo活在深水裡&rdquo,小本子上記滿了德高望重的熟人&mdash&mdash巴黎、倫敦、柏林和羅馬的熟人&mdash&mdash的電話号碼,我認識很多人,其中有不少雅士名流&hellip&hellip認識我的人也不少。
家裡有什麼在等着我?貧困,懷疑,不由自主的忌妒。
我不安地想:回去後我必須要謹言慎行;必須學會另一種匈牙利語,一種在書裡面隻選擇使用的生活語言,我必須重新學匈牙利語&hellip&hellip在家鄉,肯定不是所有的一切我都能理解;我回到一個全新的家鄉,在我看來,家鄉總有點像同謀犯團夥,新入夥的成員必須學會同謀式的家族黑話。
不管我聽到什麼,我都聽不懂背後的含義;不管我說什麼,别人理解的都不是我想說的内容。
之後,我必須再次&ldquo證實&rdquo自己是誰&mdash&mdash我必須從頭開始,每天都得從頭開始。
我沒有什麼想否認的,也沒有什麼好誇耀的。
我回家并不是浪子回頭,但也沒有人原諒我或殺豬宰牛地歡迎我。
我在家鄉能夠做什麼呢?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天性。
我可以當一名能從每天機械性的工作中省出幾個小時滿足自己文學愛好的記者,我回來的正是時候,趁我還能夠跟得上潮流,趁我還沒被時尚抛棄&hellip&hellip我了解&ldquo匈牙利作家的命運&rdquo。
火車剛一停進凱蘭弗爾迪站[328],我就急不可耐地跳下火車,坐進出租車,想要盡快趕到佩斯。
城市窮困,蒙塵,破舊,悲涼。
就像一位正從癱瘓中康複的人:已經能夠挪動肢體,能夠邁步并說話。
在奧克托宮街角,我叫出租車停下,跳下車。
大約是晚上七點。
放射路[329]上空曠無人;在廣場中央,警察正以感人的敬業精神完成着軍人式的手勢訓練,但街上根本就不見車輛。
在安德拉什大街盡頭,有一輛汽車閃着車燈由遠而近;環路上一輛輛有軌電車帶着叮鈴鈴的聲響,以沉穩的緩速在軌道上行駛,感覺嚴肅而隆重。
(開始那段時間,我經常從佩斯的有軌電車上煩躁地跳下,我忍受不了它的頹沓、磨蹭和颠簸搖晃;後來,窮困和麻木讓我慢慢适應了它,我随遇而安地乘着它咣當駛過一個個小站,不過有的時候,我也會徒步走出幾公裡遠。
在佩斯有軌電車的節奏裡,有着某種癱瘓、困乏、蓬頭垢面的東歐特征;我無法忍受這種滑稽的哼哼唧唧、咿咿呀呀的沉緩爬行&hellip&hellip)街上的行人也很少;人們的衣着不是華貴得紮眼,就是寒酸得紮眼。
我沿着安德拉什大街從這頭走到那頭,穿過卡洛伊環路,走到拉庫茨大街。
舊旅店的窗口亮着燈;就在拉庫茨大街上的這家旅店裡,我曾度過我的大學時代和國内記者生涯的最初歲月。
我走到門洞下,跟樓長聊了幾句,得知旅店的老房東已經搬走,他們的女兒,漂亮、聰明的女醫生,我年輕時代那位可悲可怕、嗎啡成瘾的情人則死于嗎啡中毒,安息在城外拉庫什凱萊斯圖爾公墓。
顯然,我在這裡沒有人可找;旅店裡面沒别的熟人,隻有臭蟲。
我沿着夜色下的拉庫茨大街遊蕩,望着街邊的房子,那些搖搖欲墜、經風曆雨、飽受曆史浸淫的憂傷老樓;我走到樓門前看巨大的庭院,看撣被褥的鐵架、門洞牆上的住戶名牌和高大、昏暗、占地費料的樓道;我看商店的櫥窗,櫥窗裡展示的商品跟巴黎的有所差異,不能說更漂亮,也談不上更難看,隻是明顯能夠感覺到差異;在拉庫茨大街上的一家成衣店展窗内,樣品的布置是那麼精心别緻,要比貼在旅行社櫥窗内、一眼可見桔槔井[330]的霍爾托巴吉草原宣傳畫更能喚起我的&ldquo鄉情&rdquo。
不知道怎麼,這種微妙的差異,讓我感到一種回鄉者常會感到的視覺性眩暈:佩斯顯得非常大,仿佛房子已經長出了首都,可能比巴黎還要大,無邊無際,像有許多巨人住在這裡。
我感到自己像一名殘疾人,一個侏儒。
在巴黎,我從沒有感到過如此不成比例的巨大無比。
我再次體驗到我在大學一年級當&ldquo仙鶴&rdquo[331]那年曾經感到過的那種眩暈感;在佩斯,我也覺得自己是個&ldquo鄉下人”在佩斯,住着&ldquo真正的成年人&rdquo,尤其是許多學識淵博、聰明絕頂的人,他們一本正經、目光僵滞地盯着外鄉人看,仔細解答他們的提問,但腦子裡想的完全是别的,對這些鄉巴佬充滿嘲笑&hellip&hellip我拐上了博物館環路。
我熟悉這片街區。
在佩斯,我也隻熟悉幾條環路,還有橋那邊的布達街巷;我從來不敢鑽進佩斯的小巷,以前還不敢沿着維舍列尼大街或希夫大街走,怕有什麼東西會砸到我頭上,或有誰在背後沖着我嚷&mdash&mdash我也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怕什麼。
我害怕佩斯。
我怕它的傲慢,怕它神秘的熙攘,怕那些陌生的疾走者&mdash&mdash他們始終讓我感到陌生&mdash&mdash在我眼裡,他們就像是安特衛普或愛丁堡的原住民。
在咖啡館裡,坐着沉思冥想、眼神聰明而多疑、講話飛快的佩斯人,今天我也很讨厭他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有些見識的可怕天敵。
不過在這裡,在博物館環路上,熟悉的幽靈在遊蕩。
在斐烏邁咖啡館前,在&ldquo露台&rdquo新油漆過的欄杆後面坐着希尼·久拉,這位高貴、寡言的作家正透過帶柄的單片眼鏡,目光憂傷地盯着《費加羅報》的版面,他懷着脆弱生靈儒雅的哀傷和痛苦的懷舊,低頭閱讀法文的&ldquo西方新聞&rdquo&hellip&hellip我很想走到他跟前,告訴他最新的西方新聞,跟他談論紀德或阿蘭[332];但最終我還是沒敢叫他,因為我不能保證他會對我講的消息感興趣。
他也早成了那樣的成年人,&ldquo著名作家&rdquo&mdash&mdash在我眼裡,他永遠是一位&ldquo真正的作家&rdquo,他和其他所有住在這座城裡、在咖啡館和俱樂部安營紮寨的作家們一樣,口袋裡揣着匈牙利語校樣和法語雜志,心裡揣着苦澀而智慧的教訓;要想說服家鄉&ldquo真正的作家&rdquo,比說服紀德或托馬斯·曼困難得多&hellip&hellip我這樣覺得。
我從大學門前路過,走進大學隔壁的奶制品市場;在我青年時代經曆過起義、革命的歲月裡,我曾在這裡為了買幹酪和面包排隊到天亮。
我曾跟厄頓一起坐在這兒,但厄頓也已經離世了。
我們曾在這裡等候革命的消息。
我曾在這裡閱讀格倫瓦爾德·貝拉[333]的《關于舊匈牙利》,在這裡,我們似懂非懂地期待&ldquo新匈牙利&rdquo誕生,但那隻是講演者的哈氣,從嘴裡吐出來便蒸發掉了&hellip&hellip我已經十年沒來這個充滿酸臭奶味的地方了;我坐到窗邊一張舊桌子旁,就在這晚,就在這個奶制品市場内,我第一次感覺到:我回家了。
青年時代的氣息在我周圍彌漫,那是貧窮與絕望的氛圍;我這一代人,我的同齡人,正是從這個奶制品市場出發的,我徒然在此間走遍了世界,現在我又從頭開始。
這時候,一位恰巧來這兒的老記者在我隔壁桌旁坐下,我認識他,我走到桌前向他問好。
他正在費勁地敲半生的煮雞蛋;他擡眼看我,點了下頭,然後高興地說: &ldquo你來的正好。
你要是看到賣面包的女孩,叫她過來,謝謝。
&rdquo 7 我搬到布達一個熟悉的街區,每天都小心翼翼、疑心重重地過橋去佩斯。
我在&ldquo血原&rdquo[334]街角的一幢古老、破敗的布達公寓樓裡租房住下,我房間的窗戶對着亞諾什山,在窗下深谷裡的&ldquo血原&rdquo上,軍官們帶着他們的女兒騎馬,老婦們在黃昏中遛狗,直到軍需部嚴令取締了布達的&ldquo狗天堂&rdquo。
每天下午我都要去佩斯辦事,之後盡可能坐出租車殺回布達;隻有當我透過隧洞瞥見克麗絲蒂娜廣場蔥綠的樹冠時,我才在鍊子橋的布達橋頭深換一口氣。
我不信任佩斯。
在那裡,我覺得什麼都沒有滋味,葡萄酒沒味兒,飯菜也沒味兒;咖啡館的&ldquo黑湯&rdquo讓我喝了頭疼。
我有許多年都難以擺脫這種孩子式的不安、沉默和懷疑。
我在布達可以更暢快地呼吸。
我曾在這裡住過一次,就在這一帶,在米柯大街的街角,在那棟位于&ldquo血原&rdquo一角、搖搖欲墜的兩層樓裡;我寄宿在樓内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婦人家中,住在一套煤油燈照明、堆滿彼德邁式家具、晦暗憋悶、讓人不舒服的公寓裡,不過,那裡的一切對我來說都很&ldquo熟悉&rdquo,就像在外地的父母家中,我在拱牆之間感覺不到那種&ldquo佩斯厭惡症&rdquo,感覺不到那種說不清道不明、對無法克服的陌生感所抱的幼稚恐懼&hellip&hellip我現在住的那棟樓,恰好在以前住過的老房子對面,在一條寬闊、陡坡、種有兩排繁茂的栗子樹的街上。
克麗絲蒂娜是一個古老的街區,有着小城的甯和,有并非絕對無害的流言蜚語,有羞澀的人,也有傲慢的人,樹木蔥茏,綠草茵茵,有爛白菜味,有年久失修、租金便宜的公寓樓,有簡陋的小酒館和東倒西歪的咖啡館,還有春夏的情愛&mdash&mdash在秋冬季節,愛情仿佛死掉了一般,或是遷離了克麗絲蒂娜街區&mdash&mdash我來到這裡的第一感覺就是,它能給予我隐秘的家的幻影&hellip&hellip在這片街區,在這些酒館,就連飯菜都很&ldquo熟悉&rdquo,不好吃也不難吃,隻是&ldquo熟悉&rdquo而已。
我在這裡開始生活。
我想在這裡生活,我想留在這裡。
當我在第一天夜裡躺在布達的老房子裡&mdash&mdash那種住有多戶人家的公寓樓,樓裡的每位家庭成員都能攤上一兩扇門窗&mdash&mdash我想起了貝爾熱尼[335],漫不經心地想着,就像一個經過毫無目标的漫長流浪之後回家的人:&ldquo我想死在這裡。
&rdquo當時我還不可能知道,這一個願望并不那麼簡單。
我還不知道,絕大多數匈牙利作家對命運的願望都是:掌控他們生活的權要們能允許他們在自己&mdash&mdash用貝爾熱尼的話說&mdash&mdash&ldquo鋪過一次床&rdquo的家鄉死去。
或許,這是生活所能給予的最奢侈的禮物。
我懷着天真的熱情試圖在布達建造一個&ldquo家&rdquo。
若在十年之前,我無法想象自己會過另外一種不住在旅店、不睡在皮箱中間的生活,要是有誰預言我有朝一日會為吸塵器砍價,我肯定感到很惱火&hellip&hellip慢慢地,我在這棟老房子裡為自己經營出了一個類似&ldquo家&rdquo的地方;我們從家裡從巴黎搬來快要散架的破家具,我們還頗有預見地帶回來幾把來自剛果農村、用樹根雕成的非洲太師椅。
後來,我把我的書擺了出來,買了一盒卷煙紙和黑塞哥維那煙絲,自制卷煙,開始了布達的生活。
當然,&ldquo布達的生活&rdquo并非風平浪靜;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逃走一次,有時一走就是半年,回巴黎或倫敦;但是這個&ldquo家&rdquo,當然也可能是别的什麼,總是能夠吸引我回來;我總會重返布達的原因,大概不僅出于我擁有了吸塵器和非洲太師椅的快樂。
匈牙利語讓我痛苦,也使我鎮靜: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完美地學好它;有的時候,我又覺得自己掌握得遊刃有餘,潇灑自如,輕松得像是出于本能。
服從于某條不成文的法規,我也在一家布達咖啡館裡安營紮寨,以符合常人眼中&ldquo在咖啡館裡度過一生&rdquo的匈牙利作家身份;我對這種浪漫、自由的世紀初理論是如此相信,以至于自己也亦步亦趨。
要知道,國外的作家不泡咖啡館;在倫敦,連像樣的咖啡館都沒有&hellip&hellip但在布達,我認為自己應該努力跻身于當地的作家圈,應該到作家如樣品一般在展窗後蒙塵的咖啡館去。
我安營在克羅地亞花園對面一家破舊、安靜的布達咖啡館裡,那裡每夜都開到天亮,我跟領班跑堂和賣雪茄的小販交上了朋友;很快我就察覺到,我在咖啡館裡接到的信和電話,要比在家裡接到的多,找我的人也都是先到咖啡館,然後才會去我家看看&hellip&hellip我要适應這裡的氣候,不過這倒不是一件困難事。
咖啡館的人對我都非常友好,他們小心、溫和地容忍我的個性,桌子上總擺着墨水缸、英式鋼筆、清水和火柴;我開始覺得自己是&ldquo真正的作家&rdquo,是一位家鄉人理解的那種作家,并開始信心十足地環顧文學的風景。
在國外,在混亂、嘈雜、擠滿了粗魯的跑堂和推搡的客人的國外咖啡館裡,似乎缺少的就是這個:帕納塞斯山[336]的甯靜,擺在咖啡桌上的清水和墨水&mdash&mdash就這樣,我終于裝備齊全地開始了工作。
就像一個怎麼也該在自己支起帳篷的地方進行一些征服、占領一些地盤的殖民者,我也逐漸開始打造自己占領布達的計劃。
由于住在閉塞的城區,居民們互不信任地蒙上面紗。
在克麗絲蒂娜,住了許多退隐的和活躍的&ldquo顯要人物&rdquo,而那個街區本身就那麼居尊恃傲,誰也不會先開金口向别人問好&hellip&hellip以前我在任何地方,都沒見過像在布達林蔭道上遇到的這般沉穩持重、姿态高傲的紳士。
我也開始仰頭挺胸地散步,等着從隔壁街上出來的送煤工先開口跟我打招呼。
布達人的矜持超過了英國人的謹慎。
似乎每個人都想用聖伊什特萬[337]的王袍遮蓋自己位于布達公寓樓内、相當大面積沒有&ldquo供暖&rdquo、堆滿&ldquo匈牙利彼德邁式&rdquo家具的三室住宅。
克麗絲蒂娜有點像格拉茨[338],匈牙利中産階級的退休官員住在這裡,像我這種隻打算在這裡小住一二十年的&ldquo趕路者&rdquo,在這裡不會受到特别的尊重。
我非常想掩飾自己的職業,因為在這一帶還算受人尊敬、能讓人忍受的最後一位作家,大概是維拉格·貝奈代克[339]。
我極力适應周圍環境,因為我熟悉并喜愛這個清教徒式虔誠,以自己的方式審慎閱讀并注重修養,在生活方式和道德方面質樸得可愛、嚴肅得可敬的
我對佩斯沒什麼感情;在我的記憶裡,佩斯人是一個目空一切、整日泡在咖啡館裡、手拎公文包的經紀人團夥。
我讨厭他們詠唱似的講話方式,慢條斯理地強調自己的優越感;我讨厭他們幼稚、傷感的玩世不恭。
他們之所以對巴黎不屑一顧,是因為&ldquo你要知道,佩斯人對這類東西不感興趣&rdquo,是因為&ldquo就是卡魯索[326]在我們這兒也沒有人愛聽&hellip&hellip&rdquo佩斯人在國外總是不安地充滿忌妒。
我連自己都不清楚,家鄉人有什麼能讓我提起興趣。
我害怕家鄉,害怕佩斯人的明智,害怕親熱的拍肩動作,害怕當地圈内頭面人物的優越感,害怕佩斯人在精神領域再典型不過的一知半解&hellip&hellip回家的念頭一點也不能讓我興奮起來。
在我的印象裡,佩斯就像一座音樂咖啡館,許多聰明絕頂、學識淵博的人坐在那裡,他們确切地知道彼此所有的雞毛蒜皮和難堪事。
不管怎樣,我還是要回家。
這個&ldquo要&rdquo字,這個神秘的迫切需要并不能成為自身的動因。
一個人的整個身心都服從于這個隐秘的指令,無條件地服從,不讨價還價。
&ldquo我在歐洲生活了&rdquo十年,就像一名勤勉的上進學生;突然間,我感覺自己的狀态是一個謊言。
從某種角度講,我的生活并不現實:一切都缺少跟我直接相關、可以觸摸的現實性,缺少那種一旦缺乏,我在國外的生活就将變成任務和角色的生活内容。
我必須意識到,我在國外所能意識到的所有一切都離我很遠;我的興趣是中學生的;我對馬塞爾·普魯斯特也感興趣,但這種興趣不同于國内詩人成敗的關注;當我坐下來用午餐時,即使&ldquo在自己的巴黎公寓裡&rdquo也一樣,總是覺得自己在什麼地方做客,飯菜的滋味對我來說,也有點像在展會上品嘗廚師的傑作;我在報上讀到的消息都與我無關,翻看每日新聞,我對誰死在了街上、誰被狗咬了毫無興趣。
總之,我在歐洲始終是一個外鄉人;在巴黎那些年,我一直訂閱考紹的地方報,我對家鄉小城的政治風雲或當地某晚演出的報道,要比對法國内閣倒台或關于巴黎國家劇院慶典演出的評論有更直接的興趣。
我應該回家:我抱着非同尋常的反叛者和抗議者的情感服從這道指令。
但是我也清楚地知道,我周圍有什麼東西确實結束了,我可以閑耗,可以拖延,可以不馬上服從這道指令,但我不能夠逃避它。
我将要回家,現在我就已經生活在那裡,既不好也不壞,既無牢騷也無快樂;我隻是惶惑不安地努力适應,心煩意亂,腦子裡充滿懷舊與出逃的念頭&hellip&hellip但是,有什麼東西結束了,獲得了某種形式,一個生命的階段載滿了記憶,悄然流逝。
我應該走向另一個現實,走向&ldquo小世界&rdquo,選擇角色,開始日常的絮叨,某種簡單而永恒的對話,我的個體生命與命運的對話;這個對話我隻能在家鄉進行,用匈牙利語。
我從蒙特勒寫了一封信,我決定回家。
6 早春時節,我動身回家;蒂羅爾的果樹已經開花。
路途中我既不感到激動,也沒抱榮歸故裡的情緒,甚至沒有緊趕慢趕。
我在回家的路上磨磨蹭蹭,不時地駐足,歇腳,給自己緩期。
歸途中,我在蘇黎世下車,在慕尼黑投宿,在薩爾斯堡逗留,在維也納待了幾個星期,最後這才橫下心,在奧斯特班霍夫坐上了返鄉的列車&hellip&hellip在海捷什哈羅姆[327]車站,我看到頭裹方巾的老婦賣烤點心,看到赤足的孩子們賣報紙和香煙。
他們全都衣衫褴褛。
我透過車廂玻璃看着他們,感到一股從未有過的同情和憐惜。
我想,我要跟他們一起生活。
與此同時,我也感到一股巨大的安慰,這樣挺好。
我感到的隻是:不管怎麼說,我到家了。
但是在此之前,在回鄉途中,我一直感到幽幽的刺痛。
我本來可以留在那裡,留在國外,留在&ldquo歐洲&rdquo:我名下的公寓還在巴黎,羅拉還留在那裡,她不相信我的心血來潮。
我還年輕,還可以留在那裡:那裡可能還有什麼任務在等着我,或許還有成功,我在國外&ldquo活在深水裡&rdquo,小本子上記滿了德高望重的熟人&mdash&mdash巴黎、倫敦、柏林和羅馬的熟人&mdash&mdash的電話号碼,我認識很多人,其中有不少雅士名流&hellip&hellip認識我的人也不少。
家裡有什麼在等着我?貧困,懷疑,不由自主的忌妒。
我不安地想:回去後我必須要謹言慎行;必須學會另一種匈牙利語,一種在書裡面隻選擇使用的生活語言,我必須重新學匈牙利語&hellip&hellip在家鄉,肯定不是所有的一切我都能理解;我回到一個全新的家鄉,在我看來,家鄉總有點像同謀犯團夥,新入夥的成員必須學會同謀式的家族黑話。
不管我聽到什麼,我都聽不懂背後的含義;不管我說什麼,别人理解的都不是我想說的内容。
之後,我必須再次&ldquo證實&rdquo自己是誰&mdash&mdash我必須從頭開始,每天都得從頭開始。
我沒有什麼想否認的,也沒有什麼好誇耀的。
我回家并不是浪子回頭,但也沒有人原諒我或殺豬宰牛地歡迎我。
我在家鄉能夠做什麼呢?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天性。
我可以當一名能從每天機械性的工作中省出幾個小時滿足自己文學愛好的記者,我回來的正是時候,趁我還能夠跟得上潮流,趁我還沒被時尚抛棄&hellip&hellip我了解&ldquo匈牙利作家的命運&rdquo。
火車剛一停進凱蘭弗爾迪站[328],我就急不可耐地跳下火車,坐進出租車,想要盡快趕到佩斯。
城市窮困,蒙塵,破舊,悲涼。
就像一位正從癱瘓中康複的人:已經能夠挪動肢體,能夠邁步并說話。
在奧克托宮街角,我叫出租車停下,跳下車。
大約是晚上七點。
放射路[329]上空曠無人;在廣場中央,警察正以感人的敬業精神完成着軍人式的手勢訓練,但街上根本就不見車輛。
在安德拉什大街盡頭,有一輛汽車閃着車燈由遠而近;環路上一輛輛有軌電車帶着叮鈴鈴的聲響,以沉穩的緩速在軌道上行駛,感覺嚴肅而隆重。
(開始那段時間,我經常從佩斯的有軌電車上煩躁地跳下,我忍受不了它的頹沓、磨蹭和颠簸搖晃;後來,窮困和麻木讓我慢慢适應了它,我随遇而安地乘着它咣當駛過一個個小站,不過有的時候,我也會徒步走出幾公裡遠。
在佩斯有軌電車的節奏裡,有着某種癱瘓、困乏、蓬頭垢面的東歐特征;我無法忍受這種滑稽的哼哼唧唧、咿咿呀呀的沉緩爬行&hellip&hellip)街上的行人也很少;人們的衣着不是華貴得紮眼,就是寒酸得紮眼。
我沿着安德拉什大街從這頭走到那頭,穿過卡洛伊環路,走到拉庫茨大街。
舊旅店的窗口亮着燈;就在拉庫茨大街上的這家旅店裡,我曾度過我的大學時代和國内記者生涯的最初歲月。
我走到門洞下,跟樓長聊了幾句,得知旅店的老房東已經搬走,他們的女兒,漂亮、聰明的女醫生,我年輕時代那位可悲可怕、嗎啡成瘾的情人則死于嗎啡中毒,安息在城外拉庫什凱萊斯圖爾公墓。
顯然,我在這裡沒有人可找;旅店裡面沒别的熟人,隻有臭蟲。
我沿着夜色下的拉庫茨大街遊蕩,望着街邊的房子,那些搖搖欲墜、經風曆雨、飽受曆史浸淫的憂傷老樓;我走到樓門前看巨大的庭院,看撣被褥的鐵架、門洞牆上的住戶名牌和高大、昏暗、占地費料的樓道;我看商店的櫥窗,櫥窗裡展示的商品跟巴黎的有所差異,不能說更漂亮,也談不上更難看,隻是明顯能夠感覺到差異;在拉庫茨大街上的一家成衣店展窗内,樣品的布置是那麼精心别緻,要比貼在旅行社櫥窗内、一眼可見桔槔井[330]的霍爾托巴吉草原宣傳畫更能喚起我的&ldquo鄉情&rdquo。
不知道怎麼,這種微妙的差異,讓我感到一種回鄉者常會感到的視覺性眩暈:佩斯顯得非常大,仿佛房子已經長出了首都,可能比巴黎還要大,無邊無際,像有許多巨人住在這裡。
我感到自己像一名殘疾人,一個侏儒。
在巴黎,我從沒有感到過如此不成比例的巨大無比。
我再次體驗到我在大學一年級當&ldquo仙鶴&rdquo[331]那年曾經感到過的那種眩暈感;在佩斯,我也覺得自己是個&ldquo鄉下人”在佩斯,住着&ldquo真正的成年人&rdquo,尤其是許多學識淵博、聰明絕頂的人,他們一本正經、目光僵滞地盯着外鄉人看,仔細解答他們的提問,但腦子裡想的完全是别的,對這些鄉巴佬充滿嘲笑&hellip&hellip我拐上了博物館環路。
我熟悉這片街區。
在佩斯,我也隻熟悉幾條環路,還有橋那邊的布達街巷;我從來不敢鑽進佩斯的小巷,以前還不敢沿着維舍列尼大街或希夫大街走,怕有什麼東西會砸到我頭上,或有誰在背後沖着我嚷&mdash&mdash我也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怕什麼。
我害怕佩斯。
我怕它的傲慢,怕它神秘的熙攘,怕那些陌生的疾走者&mdash&mdash他們始終讓我感到陌生&mdash&mdash在我眼裡,他們就像是安特衛普或愛丁堡的原住民。
在咖啡館裡,坐着沉思冥想、眼神聰明而多疑、講話飛快的佩斯人,今天我也很讨厭他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有些見識的可怕天敵。
不過在這裡,在博物館環路上,熟悉的幽靈在遊蕩。
在斐烏邁咖啡館前,在&ldquo露台&rdquo新油漆過的欄杆後面坐着希尼·久拉,這位高貴、寡言的作家正透過帶柄的單片眼鏡,目光憂傷地盯着《費加羅報》的版面,他懷着脆弱生靈儒雅的哀傷和痛苦的懷舊,低頭閱讀法文的&ldquo西方新聞&rdquo&hellip&hellip我很想走到他跟前,告訴他最新的西方新聞,跟他談論紀德或阿蘭[332];但最終我還是沒敢叫他,因為我不能保證他會對我講的消息感興趣。
他也早成了那樣的成年人,&ldquo著名作家&rdquo&mdash&mdash在我眼裡,他永遠是一位&ldquo真正的作家&rdquo,他和其他所有住在這座城裡、在咖啡館和俱樂部安營紮寨的作家們一樣,口袋裡揣着匈牙利語校樣和法語雜志,心裡揣着苦澀而智慧的教訓;要想說服家鄉&ldquo真正的作家&rdquo,比說服紀德或托馬斯·曼困難得多&hellip&hellip我這樣覺得。
我從大學門前路過,走進大學隔壁的奶制品市場;在我青年時代經曆過起義、革命的歲月裡,我曾在這裡為了買幹酪和面包排隊到天亮。
我曾跟厄頓一起坐在這兒,但厄頓也已經離世了。
我們曾在這裡等候革命的消息。
我曾在這裡閱讀格倫瓦爾德·貝拉[333]的《關于舊匈牙利》,在這裡,我們似懂非懂地期待&ldquo新匈牙利&rdquo誕生,但那隻是講演者的哈氣,從嘴裡吐出來便蒸發掉了&hellip&hellip我已經十年沒來這個充滿酸臭奶味的地方了;我坐到窗邊一張舊桌子旁,就在這晚,就在這個奶制品市場内,我第一次感覺到:我回家了。
青年時代的氣息在我周圍彌漫,那是貧窮與絕望的氛圍;我這一代人,我的同齡人,正是從這個奶制品市場出發的,我徒然在此間走遍了世界,現在我又從頭開始。
這時候,一位恰巧來這兒的老記者在我隔壁桌旁坐下,我認識他,我走到桌前向他問好。
他正在費勁地敲半生的煮雞蛋;他擡眼看我,點了下頭,然後高興地說: &ldquo你來的正好。
你要是看到賣面包的女孩,叫她過來,謝謝。
&rdquo 7 我搬到布達一個熟悉的街區,每天都小心翼翼、疑心重重地過橋去佩斯。
我在&ldquo血原&rdquo[334]街角的一幢古老、破敗的布達公寓樓裡租房住下,我房間的窗戶對着亞諾什山,在窗下深谷裡的&ldquo血原&rdquo上,軍官們帶着他們的女兒騎馬,老婦們在黃昏中遛狗,直到軍需部嚴令取締了布達的&ldquo狗天堂&rdquo。
每天下午我都要去佩斯辦事,之後盡可能坐出租車殺回布達;隻有當我透過隧洞瞥見克麗絲蒂娜廣場蔥綠的樹冠時,我才在鍊子橋的布達橋頭深換一口氣。
我不信任佩斯。
在那裡,我覺得什麼都沒有滋味,葡萄酒沒味兒,飯菜也沒味兒;咖啡館的&ldquo黑湯&rdquo讓我喝了頭疼。
我有許多年都難以擺脫這種孩子式的不安、沉默和懷疑。
我在布達可以更暢快地呼吸。
我曾在這裡住過一次,就在這一帶,在米柯大街的街角,在那棟位于&ldquo血原&rdquo一角、搖搖欲墜的兩層樓裡;我寄宿在樓内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婦人家中,住在一套煤油燈照明、堆滿彼德邁式家具、晦暗憋悶、讓人不舒服的公寓裡,不過,那裡的一切對我來說都很&ldquo熟悉&rdquo,就像在外地的父母家中,我在拱牆之間感覺不到那種&ldquo佩斯厭惡症&rdquo,感覺不到那種說不清道不明、對無法克服的陌生感所抱的幼稚恐懼&hellip&hellip我現在住的那棟樓,恰好在以前住過的老房子對面,在一條寬闊、陡坡、種有兩排繁茂的栗子樹的街上。
克麗絲蒂娜是一個古老的街區,有着小城的甯和,有并非絕對無害的流言蜚語,有羞澀的人,也有傲慢的人,樹木蔥茏,綠草茵茵,有爛白菜味,有年久失修、租金便宜的公寓樓,有簡陋的小酒館和東倒西歪的咖啡館,還有春夏的情愛&mdash&mdash在秋冬季節,愛情仿佛死掉了一般,或是遷離了克麗絲蒂娜街區&mdash&mdash我來到這裡的第一感覺就是,它能給予我隐秘的家的幻影&hellip&hellip在這片街區,在這些酒館,就連飯菜都很&ldquo熟悉&rdquo,不好吃也不難吃,隻是&ldquo熟悉&rdquo而已。
我在這裡開始生活。
我想在這裡生活,我想留在這裡。
當我在第一天夜裡躺在布達的老房子裡&mdash&mdash那種住有多戶人家的公寓樓,樓裡的每位家庭成員都能攤上一兩扇門窗&mdash&mdash我想起了貝爾熱尼[335],漫不經心地想着,就像一個經過毫無目标的漫長流浪之後回家的人:&ldquo我想死在這裡。
&rdquo當時我還不可能知道,這一個願望并不那麼簡單。
我還不知道,絕大多數匈牙利作家對命運的願望都是:掌控他們生活的權要們能允許他們在自己&mdash&mdash用貝爾熱尼的話說&mdash&mdash&ldquo鋪過一次床&rdquo的家鄉死去。
或許,這是生活所能給予的最奢侈的禮物。
我懷着天真的熱情試圖在布達建造一個&ldquo家&rdquo。
若在十年之前,我無法想象自己會過另外一種不住在旅店、不睡在皮箱中間的生活,要是有誰預言我有朝一日會為吸塵器砍價,我肯定感到很惱火&hellip&hellip慢慢地,我在這棟老房子裡為自己經營出了一個類似&ldquo家&rdquo的地方;我們從家裡從巴黎搬來快要散架的破家具,我們還頗有預見地帶回來幾把來自剛果農村、用樹根雕成的非洲太師椅。
後來,我把我的書擺了出來,買了一盒卷煙紙和黑塞哥維那煙絲,自制卷煙,開始了布達的生活。
當然,&ldquo布達的生活&rdquo并非風平浪靜;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逃走一次,有時一走就是半年,回巴黎或倫敦;但是這個&ldquo家&rdquo,當然也可能是别的什麼,總是能夠吸引我回來;我總會重返布達的原因,大概不僅出于我擁有了吸塵器和非洲太師椅的快樂。
匈牙利語讓我痛苦,也使我鎮靜: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完美地學好它;有的時候,我又覺得自己掌握得遊刃有餘,潇灑自如,輕松得像是出于本能。
服從于某條不成文的法規,我也在一家布達咖啡館裡安營紮寨,以符合常人眼中&ldquo在咖啡館裡度過一生&rdquo的匈牙利作家身份;我對這種浪漫、自由的世紀初理論是如此相信,以至于自己也亦步亦趨。
要知道,國外的作家不泡咖啡館;在倫敦,連像樣的咖啡館都沒有&hellip&hellip但在布達,我認為自己應該努力跻身于當地的作家圈,應該到作家如樣品一般在展窗後蒙塵的咖啡館去。
我安營在克羅地亞花園對面一家破舊、安靜的布達咖啡館裡,那裡每夜都開到天亮,我跟領班跑堂和賣雪茄的小販交上了朋友;很快我就察覺到,我在咖啡館裡接到的信和電話,要比在家裡接到的多,找我的人也都是先到咖啡館,然後才會去我家看看&hellip&hellip我要适應這裡的氣候,不過這倒不是一件困難事。
咖啡館的人對我都非常友好,他們小心、溫和地容忍我的個性,桌子上總擺着墨水缸、英式鋼筆、清水和火柴;我開始覺得自己是&ldquo真正的作家&rdquo,是一位家鄉人理解的那種作家,并開始信心十足地環顧文學的風景。
在國外,在混亂、嘈雜、擠滿了粗魯的跑堂和推搡的客人的國外咖啡館裡,似乎缺少的就是這個:帕納塞斯山[336]的甯靜,擺在咖啡桌上的清水和墨水&mdash&mdash就這樣,我終于裝備齊全地開始了工作。
就像一個怎麼也該在自己支起帳篷的地方進行一些征服、占領一些地盤的殖民者,我也逐漸開始打造自己占領布達的計劃。
由于住在閉塞的城區,居民們互不信任地蒙上面紗。
在克麗絲蒂娜,住了許多退隐的和活躍的&ldquo顯要人物&rdquo,而那個街區本身就那麼居尊恃傲,誰也不會先開金口向别人問好&hellip&hellip以前我在任何地方,都沒見過像在布達林蔭道上遇到的這般沉穩持重、姿态高傲的紳士。
我也開始仰頭挺胸地散步,等着從隔壁街上出來的送煤工先開口跟我打招呼。
布達人的矜持超過了英國人的謹慎。
似乎每個人都想用聖伊什特萬[337]的王袍遮蓋自己位于布達公寓樓内、相當大面積沒有&ldquo供暖&rdquo、堆滿&ldquo匈牙利彼德邁式&rdquo家具的三室住宅。
克麗絲蒂娜有點像格拉茨[338],匈牙利中産階級的退休官員住在這裡,像我這種隻打算在這裡小住一二十年的&ldquo趕路者&rdquo,在這裡不會受到特别的尊重。
我非常想掩飾自己的職業,因為在這一帶還算受人尊敬、能讓人忍受的最後一位作家,大概是維拉格·貝奈代克[339]。
我極力适應周圍環境,因為我熟悉并喜愛這個清教徒式虔誠,以自己的方式審慎閱讀并注重修養,在生活方式和道德方面質樸得可愛、嚴肅得可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