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我的記性不好。
某個時期、某個人的相貌以及與他的相識相交,都像細沙一樣從我記憶的篩網裡不留痕迹地漏了出去,我隻對那些排成重要而松散隊列的&ldquo事件矩陣&rdquo留有記憶。
在這個矩陣裡,就像凝凍在古代松香裡的昆蟲,凝凍了一個個故人栩栩如生的象征性生命。
在我的記憶中,被我抛棄的人對我而言,就跟那些活在我記憶中的死者相仿。
我是個忘恩負義的記憶者。
總有一個又一個人從混沌中顯現,周圍堆積着記憶的煙霭,如海藻一般;因此,我必須清除那些随舊日潮汐卷來、早将重要記憶掩埋的垃圾。
關于我在青年時代生活在國外的那最初幾年,大概我能列出上百個名字,有男有女,他們都扮演過&ldquo角色&rdquo&mdash&mdash那時候我很喜歡他們,他們有時會在我的生活中扮演&ldquo決定性的&rdquo重要角色。
他們中間有的人,曾跟我你死我活地打過架;今天,或許我能記起打架的場景,但已經說不出他們的名字。
在那段時期,我結識了許多女人;其中包括跟我一起逃離法蘭克福的那一位,但我已經連她的名字都記不得了。
在我出國的早期,隻有一個人活在我的記憶裡,那就是女伯爵。
後來,漢斯·埃裡希就像一個影子,經常浮現在我的眼前。
在我們之間有過什麼東西懸而未決,可能是種族差别,可能是畸形情感,我不知道。
他也跟着我來到柏林。
法蘭克福曆險的女主人公留在了我的記憶之外,她在我記憶的堤壩上栽倒了。
我沒能愛上她,甚至對她不感興趣。
她大概是一位多愁善感、傲慢自負的女人,身材很高,頭發金黃。
在柏林,我把她安置在一個家庭旅館裡,後來就把她忘掉了。
有一段時間,我給她寫信或打電話,後來就膽怯地退縮了。
她是突然與誰邂逅,還是返回了法蘭克福?我不知道。
我想不起她的名字,記不得她的眼睛和聲調,隻記得她的姿态,驕傲的相貌和修長、白皙的大腿。
一段青年時代的愛情記憶,就這樣由大腿、胳膊和動作組成。
當面孔也浮現在肢體之間,說明青春期結束,男人期開始。
我在布呂切爾大街,在火車站對面的一棟紅磚樓裡租下一套公寓。
火車站設在一座淩空高架、空空作響的鐵路橋上,那棟居民樓讓我聯想到希特風格的匣子式建築。
樓裡沒有電燈照明系統。
在木樓梯上每走一步,都會發出咯吱的聲響;大多數住戶都在黎明回家。
那是一棟無産者聚居的公寓樓,住滿了房客,房客們大都過着由柏林垃圾組成的夜生活。
住在樓裡的有跑堂、舞女和娼妓。
我第一天去看房,就當即感到了神奇的本能。
我本可以住到幾條街之外,住到條件良好、我有能力支付的西部公寓小區裡。
但在第一時間,我就出于本能決定住到這裡,住到點油燈、講方言、每個人在别人眼裡都有些鬼祟的柏林老區,午夜,警車刺耳的鳴笛在街巷裡回蕩。
現在我已經明白了,我要在這裡尋找的并不是大城市的地下浪漫,而是新奇。
我尋找人的溫暖、親近和某種真實性。
我痛苦于孤獨,痛苦于那種造作的僞文化的孤獨,那種孤獨在我的成長期和後來不同尋常的法蘭克福時期,都像某種特殊的氛圍包繞着我,就像從原始物質上脫落的邁泰奧拉[204]。
在我周圍漂滿了浮冰狀的孤獨。
這要比焦慮的孤獨更嚴重:發自我的内心、我的本質、我的記憶。
作家絕望的孤獨,已經成為了生活态度。
我&ldquo親近過的&rdquo那些人,都處于同一個文化培養基内,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事業上前進或墜落,隻相互發出光的訊号。
在法蘭克福,我們踮着腳尖走路,口齒不清、煞有介事地談論瑪麗·魏格曼[205]的舞蹈或共産主義。
那一切都很有趣,令人眼界洞開,我自己也慢慢顯得博學。
空氣裡塞滿了口号。
社會主義者,共産主義者,唯美主義者和哥特雕塑收藏者教會了我相似的口号,但是與此同時我意識到,我對現實一無所知。
我覺得,我的腳必須踏回到地上。
我必須憑自己的能力,以自己的方式獲取經驗。
現實可以說無處不在,同時發生:無論是在書籍裡,還是沙龍裡,都跟在妓女們身上,在與我一同夜飲啤酒的健碩士兵們身上,跟在斯泰提納·班霍夫街區我的房東們身上,跟在那些由于我遞上一張印有威廉大街地址的名片而邀請我作為&ldquo外國媒體&rdquo成員晚上去赴啤酒宴的新任魏瑪部長們身上沒什麼兩樣。
我惶恐而決然地投身到洪水之中,以再自然不過的舉止投身到女人的石榴裙下。
我認為,她們跟這座城市的關系最為貼近。
但是托馬斯·曼和文學,通常來講要比這個或那個女人對現實的了解多得多。
在我看來,&ldquo現實&rdquo就像一篇不應該跳過又沒完沒了的&ldquo課文&rdquo,一開始讀,就差不多要忘掉。
在我住布呂切爾大街那段時間,日子過得稠密,有股原始的味道。
當女伯爵把我帶到工人們中間,我不僅懷着各種各樣的良好願望,還帶着研究的目的。
工人們就這樣生活。
工人們的精神生活就這個樣子。
工人們喜歡讀這位和那位作家的作品。
現實中,工人們讀各種各樣的書,不僅僅讀&ldquo革命&rdquo文學,他們中有不少人更愛讀、最欣賞庫爾茨&mdash馬勒[206]的小說。
工人們對于道德、婚姻與愛情,也有着與我們的期待不同的思考,他們對革命的渴望也跟社會主義理論中所寫的不同,他們當中肯定也有不少人根本不覺得世界革命有多麼急迫。
大部分工人滿足地住在房子裡,他們有收音機,預訂報紙,去劇院看戲看電影,領失業救濟金;盡管過得并不寬裕,但那些年在德國沒有人會餓死。
現實與我們的想象并不相符。
現實情況看上去跟我們想看到的樣子截然不同:有時更糟,有時更好,總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我更多意識到的是,人們深受普遍而可怕的神經症折磨,在這個方面工人們跟女伯爵或貴族們并無區别。
&ldquo健康人&rdquo跟白象一樣稀有;人們抱有深深的偏見,在三百年的天主教統治之後,德國人開始習慣于政治思考。
在這些人的言行舉止裡有着某種機械和固執。
隻有在這裡,公務員們戴十厘米高、硬邦邦的立領;在&ldquo自由&rdquo中有着某些他們并不知曉、難以忍受的東西無從解決,無可慰藉。
在柏林,剛開始的時候我逃避自我。
我不去文學咖啡館,不鑽孤獨的迷宮,不給熟人打電話。
我在布呂切爾大街租賃房裡隐居,就像一個逃債者。
房間是一位經紀人租給我的,煤油燈照明,牆上挂着宗教題材的東西,地闆上撒滿綠色的粉末,由于房子裡有許多蟑螂,所以撒了某種殺蟲劑。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住過這樣的地方。
我搬進去後,整整四天沒有出屋,我買來紙筆,晝夜&ldquo工作&rdquo。
四天四夜,我寫了一部戲劇,為此我在法蘭克福已準備了一年。
那部戲寫得并不好,後來被一位經紀人買走了,在一座德國小城市的實驗劇院上演,但遭到令人蒙羞的失敗。
那時候,&ldquo成功&rdquo對我來說并不那麼重要。
但是,我在柏林的前四天,第一次敢在生活中構建什麼。
從那之後,我十五年沒有再碰戲劇,打消了所有嘗試的念頭。
在柏林,在爬滿蟑螂、點煤油燈的客房裡,我頭一次感覺到當一個人在憑空創作自己的某種想象時所能感受到的那種特殊的興奮與揪心的責任感。
某種并不完美但屬于他自己的東西,某種從前、今後都不會有人為他代勞的東西。
那是一種令人驚駭的感覺。
第一次感受到它的人,多少會感到在生命中迷惘,失掉一切,不知道該怎樣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生命感受。
在四天四夜忘我的狀态下&mdash&mdash在某種冰冷和極度的忘我狀态下,我坐在布呂切爾大街的客房裡,密密麻麻寫滿了好幾疊稿紙,随後将手稿塞進皮箱,試圖忘掉這次嘗試。
我出門去逛柏林城。
在我周圍有什麼東西活着并咚咚拍案,鼓勵我工作。
我感覺到力量、誘惑、巨大人群與機會。
我生活的新階段開始了,而且開始得并不賴。
2 在柏林,我開始了意外的曆險:青年時代的曆險&hellip&hellip現在我已經明白,青年時代并不是能用時間來衡量的生命階段,它隻不過是一種狀态,其開始和結束都不能用年份标記。
青年時代既沒有伴着青春期開始,也不是在某一天(比方說,在我們四十歲某個星期天下午六點鐘)結束。
青年時代,這種格外奇特、根本不是&ldquo暴風驟雨式&rdquo的生命感受可以在我們最不經意的時候,在我們對此毫無準備且無特别期待的時候發生在我們身上。
這是一種憂傷、純潔、無私的狀态。
你不由自主地被各種力量所席卷。
你也為此倍感折磨,還有一點羞慚。
你想盡快地度過這段時光,變成留胡蓄須、滿口都是原則和冷酷而明确理論的&ldquo成年人&rdquo。
有一天你睜眼醒來,發現四周是别樣的照明,别樣的客觀含義,别樣的詞語意味。
從你護照上寫的資料和你身體儲蓄的能量來看,你還很年輕;也許從幻想破滅和責任感的意義上說,你還沒成為一位男子漢。
但在青年時代的初期,那種蟄伏的、怨惱而無辜的狀态已經在你身上發生了,已經有别的什麼開始替代它,生活的一幕過去了。
我從魔法中醒來,感到驚訝不已。
這是一種怎樣的&ldquo已經發生過了&rdquo的感覺,跟任何種類的肉身體驗都截然不同,但在内心深處苦澀滋生,幻想短暫易逝。
隻要青年時代尚未過去,你就會刀槍不入。
毫無疑問,我的青年時代是在柏林開始的。
對于那種狀态,人們後來以青年時代的名義蓦然回溯。
每天醒來,我都感覺在我的身上發生了什麼。
也說不上多麼隆重,就是這樣,我的青年時代在柏林開始,并且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也不能說平平淡淡。
那是一個過渡狀态,有着非同尋常的儀式、與衆不同的戲服和重大的轉折。
在柏林,在我周圍誰都沒有時間做任何事情,我則做什麼都有時間。
城市生活正處于一個這樣的階段,不僅富于異鄉風情,而且在大多數時候或從某些特殊領域看,它都給人留下國際大都市的印象。
外國人布滿了城市的犄角旮旯。
在這座城市的迷宮内,擠滿了俄羅斯人和挪威人,每個人都要創建什麼,德國人會為所有人的創業鋪墊基礎,哪怕外國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生意能夠成功。
德國人追着無所事事的外國人給他們錢。
有一天下午,兩個從符騰堡來到柏林的德國人在一家咖啡館裡跟我搭讪,随後我們聯手創辦了一份畫報。
兩個星期後,我們在弗裡德裡希大街一棟公寓樓的樓上租了一套有好幾間房子的辦公室,不僅配備了電話和打字機,還雇了會計、收銀員和打字員。
畫報還真的出版了,内容荒唐得不可思議,并且暢銷了很長時間。
創刊号剛一問世,我就與他們分道揚镳,我實在忍受不了他們那副一本正經的空洞無知。
這類的&ldquo創業&rdquo在這座城裡比比皆是。
在選帝侯大街的一條小巷内,我在一家午夜酒吧裡結識了兩位退役的德國軍官,他倆在半小時前剛剛相識,很快就成立了一家投資百萬的鉛筆進口公司,他們為我不肯加入這樁一本萬利的生意大惑不解。
幾個月後,他們就用進口鉛筆賺的錢購置了住房。
那些年的柏林并不浪漫。
不過,那座巨大的城市是獨一無二的大實驗室;外國人可以在德國的工廠、劇院、電影院、編輯部和辦公室裡随心所欲地小試身手。
戰後的柏林對抱有敵意的外國人俯首帖耳,百依百順。
乍看上去,那是一個到處散發着可卡因和威士忌味的冒險世界,但在醉生夢死的享樂背後,格調日益潰腐,觀點日漸清晰。
在柏林當年輕人,一刻都不會感到無聊。
我在柏林的那幾年,遇到許多善良的德國人,後來不管我去過多少地方,都再沒有遇到過那麼多的好心人。
他們是那麼迷惘,靈魂中充滿了困惑、恐懼和複仇的欲望。
那座城市是那般饑渴,渴望生命的快樂,渴望風格,渴望新的表現方式。
我喜歡它的憂郁和無邊無際。
我喜歡上午步行穿過動物園,看身穿騎馬服的女士們在那裡散步,手執的馬鞭不僅表明她們熱愛運動,有時還暗示了另一種癖好,邀你跳神秘的死亡之舞。
人們按性别分撥結派;開始隻是出于時髦,後來同性戀像瘟疫一樣播散。
為了解決泛濫的欲望,巨大的色情産業應運而生。
在那段時間裡,我體内燃燒着溫度不同、光亮各異的火焰,那是純粹、自然的厄洛斯[207]的快樂,讓我既能投身于他,之後又不會感到自責或怨悔。
那是一種特别的情感,就像在做愛之後我必須逃離&ldquo現場&rdquo,不會在體内蓄勢累積。
我伸出兩手見什麼抓什麼,既無恐懼,也沒願望,不放過柏林給我的任何東西。
那個時候,我年輕得那般純粹,那樣無辜&hellip&hellip人們能從我身上感受到這種年輕。
我所到之處,萬物都向我張開臂膀。
生活中存在這樣的階段,在一個人身上可以感受到厄洛斯的呼吸,他在别人中間随意穿行,仿佛是大自然挑選的靈物,既不能被傷害,也不會被玷污。
初到柏林的那段時間,充滿了不期而至的愛情體驗。
在這座躁動不安的城市裡,性别混亂,情色不羁。
我認識的女人裡,有的是秘密的普魯士軍官,她們在家裡戴單片眼鏡,抽雪茄煙,更有甚者,在她們的床頭櫃裡放着軍事書籍。
而男人們呢,白天管理工廠,夜裡打扮得像弄蛇人。
柏林的冬季,有開不完的假面舞會。
有的時候,情侶們戴着吓人的面具。
我神情自若、心情愉快地出沒在混亂不堪的舞會上,仿佛清楚地知道在尋找誰,不會迷失在瘋狂情侶們的肢體之間。
有一天下午,羅拉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她已經從卡薩來到柏林,想約我見面聊聊天。
就在那天,假面舞會以全新的形式改變了我的生活。
3 漢斯·埃裡希無條件地相信階級鬥争和無産階級專政,相信在歐洲至高無上的德國精神;但是與此同時,他同樣無條件地相信阿司匹林的療效,相信穿用羊毛線織成的内褲可以保護他在冬天不得感冒。
我興奮不安地跟他交往,因為像他這樣誤入左翼陣營的德國市民階層男孩,我從來沒有遇到過。
我無法理解他的脾性、他的品位、他的傾向和他的觀點。
在柏林,我認識不少瑞典人、法國人、羅馬尼亞人、俄羅斯人,但從來沒有遇到過像這位德國年輕人那樣魅力十足、令人不安的外國人。
他談話的時候思路清晰,但在清晰的思路背後迷霧重重,無措無序。
他既讀伏爾泰、伊拉斯谟的著作,也心懷崇拜地談論一位名叫華德瑪爾·邦塞斯[208]的德國作家鼓吹的&ldquo現代神秘主義&rdquo,他從中感覺到&ldquo建設的力量&rdquo。
但是我感覺到的,隻是一個蹩腳的末流作家。
我們兩個都讀馬汀·布伯[209]的傳奇故事,吸引我的是作家率直、剛硬、傳統的德國性,吸引他的則是猶太神秘主義的模糊性。
許多年裡,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交談,幾乎沒有歇嘴的時候,我們的談話碩果累累,這是由于我們永遠不能讓對方理解自己。
我不能也不想擺脫他,因為從他的&ldquo存在&rdquo和&ldquo思想&rdquo中我嗅到了&ldquo德國人的秘密&rdquo,那是一個難以言喻的,基于語言、環境和記憶能讓一個人無可救藥、确鑿無疑地成為德國人的綜合體。
就我而言,我從來不是薩克森人,不是摩爾維亞人,而是無可置疑的匈牙利人&mdash&mdash但我綜合了他們的不同特質而成為了自己。
與此同時我也可以想象,假如二十年後我在北京變成了一個中國人,我也不會覺得自己滑稽或可悲。
究竟是什麼樣的内心,使這個年輕的德國人成為無可仿效的孤獨者?我們了解的所有德國人特征都不适合用來形容他。
首先,他不是&ldquo典型的秩序癖&rdquo&mdash&mdash事實上在他的内心深處,對秩序懷着痛楚不堪的思鄉之情,隻是在他的生活和世界觀裡不能夠實現而已。
一個人永遠不能通過文學了解世界和種族差别(那種能讓人群成為種族并與衆不同之物),隻能通過親曆和咖啡勺了解。
漢斯·埃裡希對秩序的渴望,就像一頭野獸渴望自由。
然而,秩序顯然不能像漢斯·埃裡希想象的那樣唾手可得;盡管他循規守矩地生活,盡管他每天上午十點到十二點準時散步(一分鐘都不會多),盡管他在客房牆上釘了鞋刷袋(因為&ldquo鞋刷不能随便放在櫥櫃上&rdquo),盡管他在讀過的書上用紅鉛筆做了标記(以防萬一再讀一遍),但是仍舊無濟于事:漢斯·埃裡希的内心仍紛亂無序。
他的生活和工作隻有一個努力目标&mdash&mdash實現秩序,這是他聖潔的遠大理想。
但是他所到之處,絕大多數隻是制度,從不是秩序。
這個信念是他最崇高的理想:龐大的制度,完美的生活方式。
一切&ldquo龐然&rdquo之物都盛大輝煌,他生活在&ldquo量的欣狂&rdquo中。
但在必須當機立斷的日常小事上,他卻思前想後,絞盡腦汁,猶豫不決。
他對一切都追求&ldquo形式&rdquo,同時又擔心生活對他追求的形式難以容忍,一切全都雜亂無序,超出唯有死亡才能界定的可憐框架。
他總是手忙腳亂地捕捉細節。
他本性驚人:驚人的善良,同時驚人的無助。
他每天上午都來找我,置身于我所栖身的混亂中,他說無序是&ldquo我的生活方式&rdquo&mdash&mdash我毫無目标的無序讓他難以忍受,他試圖在無序的背後找到形式、制度和觀點&mdash&mdash他問我晚上去哪兒。
假如我跟我的律師朋友一起用晚餐,他會問我那個人住在哪兒,他的公寓什麼樣子,有幾個房間,他住在那裡多久了。
聽到回答之後他沉思片刻,然後又問:我們吃了什麼?我們喝沒喝葡萄酒,還是隻喝了啤酒?誰坐在主人的右側?他雇了幾位仆人?晚飯前我們聊了些什麼?随後又問:吃飯的時候聊了什麼?吃完飯呢?另外,關于拉特瑙[210]我們談了些什麼?誰先提起拉特瑙的名字?我不記得了嗎?我得好好想想。
邀請我的那個人是不是音樂教師?這個人怎麼樣?多少歲?一位音樂教師掙多少錢?在城市樂團工作是否也能得到家庭補貼?音樂教育由國家統一管理或推行音樂私教,我認為哪個模式更有效?音樂教師讀拉特瑙的哪本書?他是哪個政治黨派的成員?他的扣眼裡戴沒戴像章?(漢斯·埃裡希戴。
)我覺得拉特瑙的财産如今都到哪兒去了?我在拉特瑙的文字裡是否發現了神秘主義元素?拉特瑙的實用政治是否可行?晚飯後有沒有上咖啡?牆上有沒有挂知名畫家的畫作?我是否無條件地相信一個人的才華早晚都會實現,還是隻覺得有實現的可能?在當今的社會秩序裡,是不是天才也會迷失? 後來,我們休息了片刻。
他直眉瞪眼地擦着眼鏡,消化從我嘴裡獲得的細節。
我從來不能與他&ldquo交談”總是跟他聊些什麼&hellip&hellip跟這位年輕的德國人交談,我感覺就像複雜的法院開庭、檢查或警察聽審。
一個細節都不容含糊;他并不知道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保持含糊。
漢斯·埃裡希病态地渴望清晰、秩序和詳細。
他一旦抓住什麼就不會松手,必須連筋帶肉、一絲不剩地剝下來。
随後他無精打采地盯着光秃的骨頭、交談的結果和剩餘的話題,心滿意足地想:謝天謝地,剩下的隻有這些了。
休息之後,他又開始刨根問底。
昨天上午我去哪兒了?去醫院了?我有沒有看醫院的花園?有幾公頃大?我都看到了什麼?有沒有看到鳥?大概幾點鐘?下午三點?朝哪個方向飛?我不知道?往北還是往西?我不知道哪邊是北?鴿子的大小?直線飛,還是繞道飛?灰色的,還是灰綠色的?真的很奇怪。
說來說去,那到底是一種什麼鳥?他又開始折磨人地從頭問起。
飛得快還是慢?說完了鳥,我們接下來的話題是革命或愛默生的曆史觀。
他是那樣痛苦地渴望秩序,就像孩子們想要長大一
某個時期、某個人的相貌以及與他的相識相交,都像細沙一樣從我記憶的篩網裡不留痕迹地漏了出去,我隻對那些排成重要而松散隊列的&ldquo事件矩陣&rdquo留有記憶。
在這個矩陣裡,就像凝凍在古代松香裡的昆蟲,凝凍了一個個故人栩栩如生的象征性生命。
在我的記憶中,被我抛棄的人對我而言,就跟那些活在我記憶中的死者相仿。
我是個忘恩負義的記憶者。
總有一個又一個人從混沌中顯現,周圍堆積着記憶的煙霭,如海藻一般;因此,我必須清除那些随舊日潮汐卷來、早将重要記憶掩埋的垃圾。
關于我在青年時代生活在國外的那最初幾年,大概我能列出上百個名字,有男有女,他們都扮演過&ldquo角色&rdquo&mdash&mdash那時候我很喜歡他們,他們有時會在我的生活中扮演&ldquo決定性的&rdquo重要角色。
他們中間有的人,曾跟我你死我活地打過架;今天,或許我能記起打架的場景,但已經說不出他們的名字。
在那段時期,我結識了許多女人;其中包括跟我一起逃離法蘭克福的那一位,但我已經連她的名字都記不得了。
在我出國的早期,隻有一個人活在我的記憶裡,那就是女伯爵。
後來,漢斯·埃裡希就像一個影子,經常浮現在我的眼前。
在我們之間有過什麼東西懸而未決,可能是種族差别,可能是畸形情感,我不知道。
他也跟着我來到柏林。
法蘭克福曆險的女主人公留在了我的記憶之外,她在我記憶的堤壩上栽倒了。
我沒能愛上她,甚至對她不感興趣。
她大概是一位多愁善感、傲慢自負的女人,身材很高,頭發金黃。
在柏林,我把她安置在一個家庭旅館裡,後來就把她忘掉了。
有一段時間,我給她寫信或打電話,後來就膽怯地退縮了。
她是突然與誰邂逅,還是返回了法蘭克福?我不知道。
我想不起她的名字,記不得她的眼睛和聲調,隻記得她的姿态,驕傲的相貌和修長、白皙的大腿。
一段青年時代的愛情記憶,就這樣由大腿、胳膊和動作組成。
當面孔也浮現在肢體之間,說明青春期結束,男人期開始。
我在布呂切爾大街,在火車站對面的一棟紅磚樓裡租下一套公寓。
火車站設在一座淩空高架、空空作響的鐵路橋上,那棟居民樓讓我聯想到希特風格的匣子式建築。
樓裡沒有電燈照明系統。
在木樓梯上每走一步,都會發出咯吱的聲響;大多數住戶都在黎明回家。
那是一棟無産者聚居的公寓樓,住滿了房客,房客們大都過着由柏林垃圾組成的夜生活。
住在樓裡的有跑堂、舞女和娼妓。
我第一天去看房,就當即感到了神奇的本能。
我本可以住到幾條街之外,住到條件良好、我有能力支付的西部公寓小區裡。
但在第一時間,我就出于本能決定住到這裡,住到點油燈、講方言、每個人在别人眼裡都有些鬼祟的柏林老區,午夜,警車刺耳的鳴笛在街巷裡回蕩。
現在我已經明白了,我要在這裡尋找的并不是大城市的地下浪漫,而是新奇。
我尋找人的溫暖、親近和某種真實性。
我痛苦于孤獨,痛苦于那種造作的僞文化的孤獨,那種孤獨在我的成長期和後來不同尋常的法蘭克福時期,都像某種特殊的氛圍包繞着我,就像從原始物質上脫落的邁泰奧拉[204]。
在我周圍漂滿了浮冰狀的孤獨。
這要比焦慮的孤獨更嚴重:發自我的内心、我的本質、我的記憶。
作家絕望的孤獨,已經成為了生活态度。
我&ldquo親近過的&rdquo那些人,都處于同一個文化培養基内,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事業上前進或墜落,隻相互發出光的訊号。
在法蘭克福,我們踮着腳尖走路,口齒不清、煞有介事地談論瑪麗·魏格曼[205]的舞蹈或共産主義。
那一切都很有趣,令人眼界洞開,我自己也慢慢顯得博學。
空氣裡塞滿了口号。
社會主義者,共産主義者,唯美主義者和哥特雕塑收藏者教會了我相似的口号,但是與此同時我意識到,我對現實一無所知。
我覺得,我的腳必須踏回到地上。
我必須憑自己的能力,以自己的方式獲取經驗。
現實可以說無處不在,同時發生:無論是在書籍裡,還是沙龍裡,都跟在妓女們身上,在與我一同夜飲啤酒的健碩士兵們身上,跟在斯泰提納·班霍夫街區我的房東們身上,跟在那些由于我遞上一張印有威廉大街地址的名片而邀請我作為&ldquo外國媒體&rdquo成員晚上去赴啤酒宴的新任魏瑪部長們身上沒什麼兩樣。
我惶恐而決然地投身到洪水之中,以再自然不過的舉止投身到女人的石榴裙下。
我認為,她們跟這座城市的關系最為貼近。
但是托馬斯·曼和文學,通常來講要比這個或那個女人對現實的了解多得多。
在我看來,&ldquo現實&rdquo就像一篇不應該跳過又沒完沒了的&ldquo課文&rdquo,一開始讀,就差不多要忘掉。
在我住布呂切爾大街那段時間,日子過得稠密,有股原始的味道。
當女伯爵把我帶到工人們中間,我不僅懷着各種各樣的良好願望,還帶着研究的目的。
工人們就這樣生活。
工人們的精神生活就這個樣子。
工人們喜歡讀這位和那位作家的作品。
現實中,工人們讀各種各樣的書,不僅僅讀&ldquo革命&rdquo文學,他們中有不少人更愛讀、最欣賞庫爾茨&mdash馬勒[206]的小說。
工人們對于道德、婚姻與愛情,也有着與我們的期待不同的思考,他們對革命的渴望也跟社會主義理論中所寫的不同,他們當中肯定也有不少人根本不覺得世界革命有多麼急迫。
大部分工人滿足地住在房子裡,他們有收音機,預訂報紙,去劇院看戲看電影,領失業救濟金;盡管過得并不寬裕,但那些年在德國沒有人會餓死。
現實與我們的想象并不相符。
現實情況看上去跟我們想看到的樣子截然不同:有時更糟,有時更好,總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我更多意識到的是,人們深受普遍而可怕的神經症折磨,在這個方面工人們跟女伯爵或貴族們并無區别。
&ldquo健康人&rdquo跟白象一樣稀有;人們抱有深深的偏見,在三百年的天主教統治之後,德國人開始習慣于政治思考。
在這些人的言行舉止裡有着某種機械和固執。
隻有在這裡,公務員們戴十厘米高、硬邦邦的立領;在&ldquo自由&rdquo中有着某些他們并不知曉、難以忍受的東西無從解決,無可慰藉。
在柏林,剛開始的時候我逃避自我。
我不去文學咖啡館,不鑽孤獨的迷宮,不給熟人打電話。
我在布呂切爾大街租賃房裡隐居,就像一個逃債者。
房間是一位經紀人租給我的,煤油燈照明,牆上挂着宗教題材的東西,地闆上撒滿綠色的粉末,由于房子裡有許多蟑螂,所以撒了某種殺蟲劑。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住過這樣的地方。
我搬進去後,整整四天沒有出屋,我買來紙筆,晝夜&ldquo工作&rdquo。
四天四夜,我寫了一部戲劇,為此我在法蘭克福已準備了一年。
那部戲寫得并不好,後來被一位經紀人買走了,在一座德國小城市的實驗劇院上演,但遭到令人蒙羞的失敗。
那時候,&ldquo成功&rdquo對我來說并不那麼重要。
但是,我在柏林的前四天,第一次敢在生活中構建什麼。
從那之後,我十五年沒有再碰戲劇,打消了所有嘗試的念頭。
在柏林,在爬滿蟑螂、點煤油燈的客房裡,我頭一次感覺到當一個人在憑空創作自己的某種想象時所能感受到的那種特殊的興奮與揪心的責任感。
某種并不完美但屬于他自己的東西,某種從前、今後都不會有人為他代勞的東西。
那是一種令人驚駭的感覺。
第一次感受到它的人,多少會感到在生命中迷惘,失掉一切,不知道該怎樣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生命感受。
在四天四夜忘我的狀态下&mdash&mdash在某種冰冷和極度的忘我狀态下,我坐在布呂切爾大街的客房裡,密密麻麻寫滿了好幾疊稿紙,随後将手稿塞進皮箱,試圖忘掉這次嘗試。
我出門去逛柏林城。
在我周圍有什麼東西活着并咚咚拍案,鼓勵我工作。
我感覺到力量、誘惑、巨大人群與機會。
我生活的新階段開始了,而且開始得并不賴。
2 在柏林,我開始了意外的曆險:青年時代的曆險&hellip&hellip現在我已經明白,青年時代并不是能用時間來衡量的生命階段,它隻不過是一種狀态,其開始和結束都不能用年份标記。
青年時代既沒有伴着青春期開始,也不是在某一天(比方說,在我們四十歲某個星期天下午六點鐘)結束。
青年時代,這種格外奇特、根本不是&ldquo暴風驟雨式&rdquo的生命感受可以在我們最不經意的時候,在我們對此毫無準備且無特别期待的時候發生在我們身上。
這是一種憂傷、純潔、無私的狀态。
你不由自主地被各種力量所席卷。
你也為此倍感折磨,還有一點羞慚。
你想盡快地度過這段時光,變成留胡蓄須、滿口都是原則和冷酷而明确理論的&ldquo成年人&rdquo。
有一天你睜眼醒來,發現四周是别樣的照明,别樣的客觀含義,别樣的詞語意味。
從你護照上寫的資料和你身體儲蓄的能量來看,你還很年輕;也許從幻想破滅和責任感的意義上說,你還沒成為一位男子漢。
但在青年時代的初期,那種蟄伏的、怨惱而無辜的狀态已經在你身上發生了,已經有别的什麼開始替代它,生活的一幕過去了。
我從魔法中醒來,感到驚訝不已。
這是一種怎樣的&ldquo已經發生過了&rdquo的感覺,跟任何種類的肉身體驗都截然不同,但在内心深處苦澀滋生,幻想短暫易逝。
隻要青年時代尚未過去,你就會刀槍不入。
毫無疑問,我的青年時代是在柏林開始的。
對于那種狀态,人們後來以青年時代的名義蓦然回溯。
每天醒來,我都感覺在我的身上發生了什麼。
也說不上多麼隆重,就是這樣,我的青年時代在柏林開始,并且持續了一段時間;但也不能說平平淡淡。
那是一個過渡狀态,有着非同尋常的儀式、與衆不同的戲服和重大的轉折。
在柏林,在我周圍誰都沒有時間做任何事情,我則做什麼都有時間。
城市生活正處于一個這樣的階段,不僅富于異鄉風情,而且在大多數時候或從某些特殊領域看,它都給人留下國際大都市的印象。
外國人布滿了城市的犄角旮旯。
在這座城市的迷宮内,擠滿了俄羅斯人和挪威人,每個人都要創建什麼,德國人會為所有人的創業鋪墊基礎,哪怕外國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生意能夠成功。
德國人追着無所事事的外國人給他們錢。
有一天下午,兩個從符騰堡來到柏林的德國人在一家咖啡館裡跟我搭讪,随後我們聯手創辦了一份畫報。
兩個星期後,我們在弗裡德裡希大街一棟公寓樓的樓上租了一套有好幾間房子的辦公室,不僅配備了電話和打字機,還雇了會計、收銀員和打字員。
畫報還真的出版了,内容荒唐得不可思議,并且暢銷了很長時間。
創刊号剛一問世,我就與他們分道揚镳,我實在忍受不了他們那副一本正經的空洞無知。
這類的&ldquo創業&rdquo在這座城裡比比皆是。
在選帝侯大街的一條小巷内,我在一家午夜酒吧裡結識了兩位退役的德國軍官,他倆在半小時前剛剛相識,很快就成立了一家投資百萬的鉛筆進口公司,他們為我不肯加入這樁一本萬利的生意大惑不解。
幾個月後,他們就用進口鉛筆賺的錢購置了住房。
那些年的柏林并不浪漫。
不過,那座巨大的城市是獨一無二的大實驗室;外國人可以在德國的工廠、劇院、電影院、編輯部和辦公室裡随心所欲地小試身手。
戰後的柏林對抱有敵意的外國人俯首帖耳,百依百順。
乍看上去,那是一個到處散發着可卡因和威士忌味的冒險世界,但在醉生夢死的享樂背後,格調日益潰腐,觀點日漸清晰。
在柏林當年輕人,一刻都不會感到無聊。
我在柏林的那幾年,遇到許多善良的德國人,後來不管我去過多少地方,都再沒有遇到過那麼多的好心人。
他們是那麼迷惘,靈魂中充滿了困惑、恐懼和複仇的欲望。
那座城市是那般饑渴,渴望生命的快樂,渴望風格,渴望新的表現方式。
我喜歡它的憂郁和無邊無際。
我喜歡上午步行穿過動物園,看身穿騎馬服的女士們在那裡散步,手執的馬鞭不僅表明她們熱愛運動,有時還暗示了另一種癖好,邀你跳神秘的死亡之舞。
人們按性别分撥結派;開始隻是出于時髦,後來同性戀像瘟疫一樣播散。
為了解決泛濫的欲望,巨大的色情産業應運而生。
在那段時間裡,我體内燃燒着溫度不同、光亮各異的火焰,那是純粹、自然的厄洛斯[207]的快樂,讓我既能投身于他,之後又不會感到自責或怨悔。
那是一種特别的情感,就像在做愛之後我必須逃離&ldquo現場&rdquo,不會在體内蓄勢累積。
我伸出兩手見什麼抓什麼,既無恐懼,也沒願望,不放過柏林給我的任何東西。
那個時候,我年輕得那般純粹,那樣無辜&hellip&hellip人們能從我身上感受到這種年輕。
我所到之處,萬物都向我張開臂膀。
生活中存在這樣的階段,在一個人身上可以感受到厄洛斯的呼吸,他在别人中間随意穿行,仿佛是大自然挑選的靈物,既不能被傷害,也不會被玷污。
初到柏林的那段時間,充滿了不期而至的愛情體驗。
在這座躁動不安的城市裡,性别混亂,情色不羁。
我認識的女人裡,有的是秘密的普魯士軍官,她們在家裡戴單片眼鏡,抽雪茄煙,更有甚者,在她們的床頭櫃裡放着軍事書籍。
而男人們呢,白天管理工廠,夜裡打扮得像弄蛇人。
柏林的冬季,有開不完的假面舞會。
有的時候,情侶們戴着吓人的面具。
我神情自若、心情愉快地出沒在混亂不堪的舞會上,仿佛清楚地知道在尋找誰,不會迷失在瘋狂情侶們的肢體之間。
有一天下午,羅拉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她已經從卡薩來到柏林,想約我見面聊聊天。
就在那天,假面舞會以全新的形式改變了我的生活。
3 漢斯·埃裡希無條件地相信階級鬥争和無産階級專政,相信在歐洲至高無上的德國精神;但是與此同時,他同樣無條件地相信阿司匹林的療效,相信穿用羊毛線織成的内褲可以保護他在冬天不得感冒。
我興奮不安地跟他交往,因為像他這樣誤入左翼陣營的德國市民階層男孩,我從來沒有遇到過。
我無法理解他的脾性、他的品位、他的傾向和他的觀點。
在柏林,我認識不少瑞典人、法國人、羅馬尼亞人、俄羅斯人,但從來沒有遇到過像這位德國年輕人那樣魅力十足、令人不安的外國人。
他談話的時候思路清晰,但在清晰的思路背後迷霧重重,無措無序。
他既讀伏爾泰、伊拉斯谟的著作,也心懷崇拜地談論一位名叫華德瑪爾·邦塞斯[208]的德國作家鼓吹的&ldquo現代神秘主義&rdquo,他從中感覺到&ldquo建設的力量&rdquo。
但是我感覺到的,隻是一個蹩腳的末流作家。
我們兩個都讀馬汀·布伯[209]的傳奇故事,吸引我的是作家率直、剛硬、傳統的德國性,吸引他的則是猶太神秘主義的模糊性。
許多年裡,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交談,幾乎沒有歇嘴的時候,我們的談話碩果累累,這是由于我們永遠不能讓對方理解自己。
我不能也不想擺脫他,因為從他的&ldquo存在&rdquo和&ldquo思想&rdquo中我嗅到了&ldquo德國人的秘密&rdquo,那是一個難以言喻的,基于語言、環境和記憶能讓一個人無可救藥、确鑿無疑地成為德國人的綜合體。
就我而言,我從來不是薩克森人,不是摩爾維亞人,而是無可置疑的匈牙利人&mdash&mdash但我綜合了他們的不同特質而成為了自己。
與此同時我也可以想象,假如二十年後我在北京變成了一個中國人,我也不會覺得自己滑稽或可悲。
究竟是什麼樣的内心,使這個年輕的德國人成為無可仿效的孤獨者?我們了解的所有德國人特征都不适合用來形容他。
首先,他不是&ldquo典型的秩序癖&rdquo&mdash&mdash事實上在他的内心深處,對秩序懷着痛楚不堪的思鄉之情,隻是在他的生活和世界觀裡不能夠實現而已。
一個人永遠不能通過文學了解世界和種族差别(那種能讓人群成為種族并與衆不同之物),隻能通過親曆和咖啡勺了解。
漢斯·埃裡希對秩序的渴望,就像一頭野獸渴望自由。
然而,秩序顯然不能像漢斯·埃裡希想象的那樣唾手可得;盡管他循規守矩地生活,盡管他每天上午十點到十二點準時散步(一分鐘都不會多),盡管他在客房牆上釘了鞋刷袋(因為&ldquo鞋刷不能随便放在櫥櫃上&rdquo),盡管他在讀過的書上用紅鉛筆做了标記(以防萬一再讀一遍),但是仍舊無濟于事:漢斯·埃裡希的内心仍紛亂無序。
他的生活和工作隻有一個努力目标&mdash&mdash實現秩序,這是他聖潔的遠大理想。
但是他所到之處,絕大多數隻是制度,從不是秩序。
這個信念是他最崇高的理想:龐大的制度,完美的生活方式。
一切&ldquo龐然&rdquo之物都盛大輝煌,他生活在&ldquo量的欣狂&rdquo中。
但在必須當機立斷的日常小事上,他卻思前想後,絞盡腦汁,猶豫不決。
他對一切都追求&ldquo形式&rdquo,同時又擔心生活對他追求的形式難以容忍,一切全都雜亂無序,超出唯有死亡才能界定的可憐框架。
他總是手忙腳亂地捕捉細節。
他本性驚人:驚人的善良,同時驚人的無助。
他每天上午都來找我,置身于我所栖身的混亂中,他說無序是&ldquo我的生活方式&rdquo&mdash&mdash我毫無目标的無序讓他難以忍受,他試圖在無序的背後找到形式、制度和觀點&mdash&mdash他問我晚上去哪兒。
假如我跟我的律師朋友一起用晚餐,他會問我那個人住在哪兒,他的公寓什麼樣子,有幾個房間,他住在那裡多久了。
聽到回答之後他沉思片刻,然後又問:我們吃了什麼?我們喝沒喝葡萄酒,還是隻喝了啤酒?誰坐在主人的右側?他雇了幾位仆人?晚飯前我們聊了些什麼?随後又問:吃飯的時候聊了什麼?吃完飯呢?另外,關于拉特瑙[210]我們談了些什麼?誰先提起拉特瑙的名字?我不記得了嗎?我得好好想想。
邀請我的那個人是不是音樂教師?這個人怎麼樣?多少歲?一位音樂教師掙多少錢?在城市樂團工作是否也能得到家庭補貼?音樂教育由國家統一管理或推行音樂私教,我認為哪個模式更有效?音樂教師讀拉特瑙的哪本書?他是哪個政治黨派的成員?他的扣眼裡戴沒戴像章?(漢斯·埃裡希戴。
)我覺得拉特瑙的财産如今都到哪兒去了?我在拉特瑙的文字裡是否發現了神秘主義元素?拉特瑙的實用政治是否可行?晚飯後有沒有上咖啡?牆上有沒有挂知名畫家的畫作?我是否無條件地相信一個人的才華早晚都會實現,還是隻覺得有實現的可能?在當今的社會秩序裡,是不是天才也會迷失? 後來,我們休息了片刻。
他直眉瞪眼地擦着眼鏡,消化從我嘴裡獲得的細節。
我從來不能與他&ldquo交談”總是跟他聊些什麼&hellip&hellip跟這位年輕的德國人交談,我感覺就像複雜的法院開庭、檢查或警察聽審。
一個細節都不容含糊;他并不知道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保持含糊。
漢斯·埃裡希病态地渴望清晰、秩序和詳細。
他一旦抓住什麼就不會松手,必須連筋帶肉、一絲不剩地剝下來。
随後他無精打采地盯着光秃的骨頭、交談的結果和剩餘的話題,心滿意足地想:謝天謝地,剩下的隻有這些了。
休息之後,他又開始刨根問底。
昨天上午我去哪兒了?去醫院了?我有沒有看醫院的花園?有幾公頃大?我都看到了什麼?有沒有看到鳥?大概幾點鐘?下午三點?朝哪個方向飛?我不知道?往北還是往西?我不知道哪邊是北?鴿子的大小?直線飛,還是繞道飛?灰色的,還是灰綠色的?真的很奇怪。
說來說去,那到底是一種什麼鳥?他又開始折磨人地從頭問起。
飛得快還是慢?說完了鳥,我們接下來的話題是革命或愛默生的曆史觀。
他是那樣痛苦地渴望秩序,就像孩子們想要長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