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橋上站了兩名士兵,他們穿着潇灑的系帶式過膝長靴和灰綠色制服,制服看上去更像獵裝風格的運動裝。
他們将戴着手套的兩手抱在胸前,用冷漠的目光警惕地望着那列向西行駛、眼看就要散架的客貨混編列車。
&ldquo快瞧啊,&rdquo我對妻子說,&ldquo這裡已經是歐洲士兵把守。
&rdquo 我異常興奮地盯着他們,心髒已跳到了喉嚨口。
我感覺自己就像一位深入險境的旅行家,就像斯坦利[138]或斯坦因·奧裡爾[139]。
當時,我們兩人都很年輕。
我剛滿二十三歲,剛剛結婚幾個星期。
羅拉[140]坐在車窗旁,坐在這列已被法國人淘汰的列車上,這列火車曾經跑過巴黎沿線,如今被流放到臨近德國&mdash比利時邊境的窮鄉僻壤&mdash&mdash亞琛。
包廂裡的窗戶缺了一塊玻璃,被扯斷的橡膠封條耷拉着,破舊的行李網低垂着,座椅裡頭露出了彈簧。
&ldquo給他們用這個就不錯了。
&rdquo當這列舊車被調到亞琛時,法國鐵路公司巴黎辦事處的人這樣想。
的确,我們能搭乘這列火車旅行已經很知足了。
我們坐在沒有玻璃的車窗旁,凍得渾身哆嗦,盯着那兩位&ldquo歐洲&rdquo士兵(從德國邊境起的幾公裡路程,火車由英國人開),一想到這個我就牙齒打顫。
噢,在比利時&mdash德國邊境上,我們就像沒見過世面的非洲人!在我們眼裡,這一切是多麼&ldquo歐洲&rdquo啊:這列氣味酸臭、颠簸搖晃的火車,那位挺着啤酒肚、穿着印有銀灰色字母的外套、好像渾身蓋滿郵戳似的比利時檢票員,那盞挂在車廂棚頂、光亮微弱、咝咝作響的煤油燈,那張可以從考薩旅行到波普拉德菲爾卡的火車票&hellip&hellip毫無疑問,車廂破爛座位上垂下的穗子,還有我們在沿途火車站購買的煙灰色、很難吃的法國巧克力,對我們來說都很&ldquo歐洲&rdquo。
夏末帶着尖酸煙味的&ldquo歐洲&rdquo空氣吹進了包廂,包廂内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焦慮和自我意識,都讓我們感到自己非常的&ldquo歐洲&rdquo。
我們牙關咬緊,内心堅定,我已經感覺到巴黎正在向我們招手&hellip&hellip(後來,在所有誤入巴黎的中歐人身上,我都能體會到這種渾身發抖的優越感)我們是多麼的好奇啊,激動得感覺脊背蹿涼。
那時候,我們已經讀過&ldquo全部的法國文學&rdquo&mdash&mdash我讀了左拉的書,讀了阿納托爾·法朗士和莫泊桑的幾部小說,隻要有匈牙利文或德文譯本的作品我都讀了;多多少少我聽人講過一點柏格森,我&ldquo了解&rdquo法國曆史,但主要是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争到現在的這一段曆史。
我們知道法國香水和頭油的品牌,我用原文讀過波德萊爾的幾首詩。
巴黎就像一座&ldquo高大的巴孔尼山&rdquo,奧迪[141]曾在那裡駐足徘徊,咀嚼他那類人命運的痛楚,與此同時,他們肯定喝了許多苦艾酒,摟抱過許多&ldquo穿蕾絲襪的法蘭西女郎&rdquo。
是的,我們并不是野蠻人,我們預習了許多西方的功課。
瞧我們的打扮,是不是跟法國人一模一樣?(後來我們發現,我們打扮得比法國人&ldquo更優雅&rdquo,我們的穿着跟西方的男女有明顯的不同。
)我們是否拜倒在法國女郎的石榴裙下,過着優越、舒适的市民生活?我們是否跟女教師克雷門汀學習法語?我們的女士們是否緊追&ldquo最新潮的法國時尚&rdquo?&hellip&hellip沒有,但我們确确實實了解了西方文化,我們十分自信地前往巴黎,我們的階層和我們的教養不會讓我們在那裡感到自慚形穢。
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還要坐在西方人派來接我們的冰冷、腌臜的車廂裡?為什麼我們懷着羞怯與驚恐坐在這兒,就像鄉下的親戚進城拜訪有錢有勢的大人物那樣又清嗓子又擦皮鞋?想來,&ldquo西方文化&rdquo套在我們身上有點松松垮垮,就像讓非洲人穿燕尾服。
我們的神經出于自罪感而進行反叛。
我們在歐洲的大門口開始忏悔,&ldquo西方&rdquo畢竟不同于阿納托爾·法朗士著作蹩腳至極的匈牙利語譯本,不同于奧迪的巴黎印象,不同于法國時尚雜志和法國刮胡刀,不同于在學校讀的曆史課本,不同于在家鄉日常會話中很容易被接受的、糟糕透頂的法語發音。
我們開始猜測&mdash&mdash其實隻是出于在比利時&mdash德國邊境上對周圍氛圍的印象!&mdash&mdash西方人理解的市民概念,跟在我們國家所理解的并不相同;它不隻意味着四個房間都有蒸汽供暖,有雇用的仆人、書櫥裡的歌德著作、優雅的紳士談吐、對奧維德[142]和塔西佗[143]作品的了解,這所有的一切隻不過是對一種文化最表面的接觸,跟我們現在前去造訪的另一種真正的市民社會隻存在皮毛的聯系。
我們通過自己十分敏感的神經感覺到困惑,感覺到在南特[144]做一位市民跟在我們的&ldquo大城市&rdquo考紹[145]不完全一樣;在我們家鄉,市民們感到尴尬内疚,我們試圖像小學生一樣勤奮地履行市民階層的義務,不遺餘力地文明化。
在南特,人們很可能隻是生活在一種生活方式裡,并沒有特别的階層野心。
我惶惶不安地環視四周。
我感到恐懼和緊張,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一遇到某道難題,就想通過自身的勤奮和讓他人敵視的方式予以解答&hellip&hellip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符合歐洲氣質。
羅拉聰明地坐在車窗旁,望着歐洲沉默不語。
在後來的現實生活中,也總是出現這種情況:我說話,她沉默。
她和我出生在同一座城市。
我們倆相識已久,可以追溯到神話般的童年時代,換句話說,我們隻使用符号性的語言;從我倆出生的那天起,我們就共同呼吸同一座城市、同一個階層、同一個人口密集的州的空氣,當然,我們遇到的事情并不取決于我們。
她用聰慧的目光眺望窗外,惴惴不安,因為她帶着與生俱來的危機感來到歐洲,她知道,&ldquo她必須格外小心&rdquo。
我則左顧右盼,坐立不安,口無遮攔地喋喋不休。
她靜靜地聽着,偶爾說一句這類的話:&ldquo在柏林要多買些漱口水。
現在那裡肯定會便宜一些。
&rdquo我在過邊境時想到的是,柏林的煙鬥或長筒襪吊帶會比巴黎便宜。
假如她說的要買的是這些東西,會更合我意。
&ldquo歐洲士兵&rdquo走到車窗前,他們踱步的樣子,就像家鄉的老爺們晚上打完獵回家。
按照英國人的習慣,行李都放在公共使用的行李車廂,不給憑據。
我問他們,到了巴黎我怎樣可以取回我的行李?&ldquo到時候,你指一下就行。
&rdquo其中一位士兵回答,表情顯得非常驚詫。
&ldquo他們會相信嗎?&rdquo我問。
那人從嘴裡取下叼着的煙卷。
&ldquo您說什麼?&rdquo這位歐洲士兵不解地反問,帶着誠實的想象和不大友善的傲氣反問,&ldquo您總不會撒謊吧&hellip&hellip?&rdquo 他用英語跟同伴說了幾句什麼,搖搖頭繼續往前走,不時懷疑地扭頭看看。
2 火車開了,羅拉始終一言不發。
大概她也感到好奇,但她隻用審慎的目光眺望風景,似乎所有的變化與陌生都令她害怕。
她在德國時沒感到害怕,也許,她現在正為離開那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感到遺憾;在那裡我們行動自如,德國的城市,德語,那裡的生活習慣,那個龐大的帝國,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熟悉可信。
在那裡,我們往面包片上抹植物黃油,女士們戴着樣子滑稽、小孩子式的皮帽子;但在那裡,我們一起到雷恩哈特劇院看斯特林堡的《一出夢的戲劇》和《格拉夫·馮·夏洛萊斯》,看完之後我們覺得,世界上的劇院都差不多。
我們覺得德語挺有趣的,我們的情緒也挺輕松(一個人要想了解一個民族的&ldquo不同之處&rdquo,還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還有德國人的住宅、華麗的服飾或我們住在那兒的親戚,都會讓人感到開心。
據我們觀察,雖然德國人觀察世界的态度有幾分戲谑,但又并不是不可愛。
從本質上說,他們總是很真誠。
這個大民族尊重所有的外國人,有點懼怕外國人,他們在我們面前顯得局促和窘迫&mdash&mdash的确,這話聽起來有些古怪,在德國,我們這些風風火火的、可憐的匈牙利人,覺得自己是&ldquo上等的外國人&rdquo。
我們看什麼都聚精會神,心懷敬意。
當然,我們都是名字裡帶&ldquo馮&rdquo[146]字的人,護照上标明了我們的貴族身份,在德國人眼裡是男爵名銜;那些樸實的萊比錫和法蘭克福飯店的店員們,根本不知道名字裡帶&ldquo馮&rdquo字的匈牙利人在我們的國家多如牛毛。
不過,我們在德國見到的熟人是有靈性之人;雖然我們在異國他鄉,但感覺卻像在自己家裡。
有一種文化的靈性,讓人跨越了時間與疆界。
在我們家鄉,在考紹和整個菲爾維迪克[147]地區,我們有意識地,或許也不是完全有意識地,多少有點按照德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
我講一口流利的德語,至少我自己認為,我在童年時代就已經講得挺不錯了。
我出生的時候,我們國家的首都&mdash&mdash布達佩斯剛好盛行匈牙利化,到處都是匈牙利風格,在新修繕的房子上畫滿了郁金香。
在德累斯頓或魏瑪,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像後來在法國、英國的城市裡經常感到的那種陌生感: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哪兒,不知道在牆後發生着什麼,不知道人們吃什麼想什麼談論什麼,他們會不會像蝙蝠一樣抓着懸吊的繩子睡覺?抵達柏林的那年,我二十一歲。
在那個大得可怖的城市裡過的第一個夜晚,在睡覺之前,在把自己被初來乍到的印象搞得疲憊不堪的腦袋撂到枕頭上之前,我給父親寫了一封信:&ldquo在這裡,所有的一切都大得驚人,就像一個不同尋常的外地城市。
&rdquo這句話聽起來可能像個毛頭小子那樣沒心沒肺,但我心裡很清楚,我這麼寫并非出于無禮,而是出于可怕的想象。
我在二十一歲那年抵達了一座大得無邊無際的外地城市,在這座城市裡有四百萬人過着外地人的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當時就已開始修建摩天大廈,在這裡演出最完美的戲劇,在這裡我第一次聽到令我震撼的音樂,城市裡到處可見各種富麗堂皇的大都市建築;在神奇的工廠和實驗室内,外國的天才們在做實驗,聰明認真的德國人将全世界躁動、焦慮的靈魂都吸納到一個系統内,使他們變得完美無缺&mdash&mdash這是一座包容萬象的世界大都市,無所不有,無所不容:民衆、部件和領導方針。
當時我二十一歲,被龐雜的印象搞得頭暈腦漲,那隻是我在柏林的第一夜,就感覺到自己抵達了一個大得無法想象的異國首府。
不僅是我一個人感覺如此。
當時,在德國戰敗後的第三、四年,柏林城擠滿了外國人,下午,當我們在林登大道或庫弗斯坦達姆大街上散步,大家彼此問候,就像在我們木碉樓相望的家鄉或在外地小城的林蔭道上悠閑散步。
我熟悉德國&hellip&hellip就在那一刻,當我(我跟羅拉在四年前的一個夜晚,在亞琛坐進一列劇烈颠簸的法國混編列車包廂)抵達萊比錫,準備在大學讀新聞專業,我便感到自己熟悉德國。
家人為我報的是報學研究院[148]下屬的文學系&hellip&hellip從我踏上德國土地的第一刻起,我心裡就充滿了特别的安全感,感覺在那裡不會遇到任何麻煩;那裡人也跟别的地方的人一樣,充滿了強烈的激情、偏見、品位和性情;不過除此之外,在我離别的家鄉與龐大而神秘的德國之間,還在氣候上存在着某些共同點&mdash&mdash噢,肯定不是&ldquo血緣&rdquo、&ldquo種族&rdquo或使用其他什麼口号标榜自己的時髦團體,而是更神秘、更簡單的親屬關系。
後來,當我生活在另一種氣候裡,家教、成長和經驗将我們區别開來;當政治與世界觀将我推到另一側河岸,我對無法否認的親屬關系進行了許多痛苦思考,試圖用出身和起源進行解釋,但如果讓我實話實說,我有一個猜測獲得了證實:一名符騰堡的德國學生對歌德的一行詩句所産生的内心情感,跟我或我在考紹和佩斯學校的同學們心裡喚起的共鳴是一樣的。
戰後移居德國的匈牙利人感受到的這種熟悉感和輕松感,是某種高傲自負、不盡信實的安全感和優越感:我們在那裡虛張聲勢,就像萊萬特[149]人在巴黎;我們跟當地人稱兄道弟,自以為比當地人更谙世故;我們認為他們有些幼稚,覺得我們隻要憑借自己思維敏捷的大腦、不拘一格的方式方法、靈活機動的騎兵式勇敢,就能輕松愉快地生活在他們中間。
德國人什麼都相信,就連佩斯的咖啡館跑堂和偏遠地區心地善良的小法官都不會相信的東西他們都會輕信!從某種角度講,我們的生活态度不那麼認真,不那麼踏實,不那麼專注,但也不是那麼拖拉&hellip&hellip我們在家鄉時疲疲沓沓,而在柏林的那幾年,第三天就想事業有成。
我們了解德國人,也彼此了解,我們了解那些在戰後流浪異鄉,學識和理解力都不很紮實,但精力充沛、百折不撓的同胞們,也了解&ldquo事業&rdquo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對一個聰明的匈牙利男孩來說,沒有什麼要比成功地&ldquo跻身&rdquo德國人中間更容易了,就像佩斯人用土話稱那些被成船運走、用來換取德國金羊毛的鹦鹉螺是&ldquo進口給德國人&rdquo。
我們戰後的這一代人意志堅定,神經裡帶着大毀滅的恐慌,我們毫不遲疑、滿懷熱望、義無反顧地闖到疲憊、萎靡、善良的德國&hellip&hellip我們疾走在萎靡不振的柏林城,仿佛想給那些英俊、笨拙、遲鈍的德國人一些教訓。
瑞典人也這樣東奔西走,為所欲為的萊萬特人也是如此。
他們成群結夥地坐進德國人的辦公室、工廠、編輯部、劇院或畫室,用當地人聽不懂的語言絮絮叨叨,隔着德國人的腦袋相視微笑。
我跟羅拉一起坐進列車的包廂,永遠離開了那個陌生、沉悶、時常在貨币貶值的舞蹈病中歇斯底裡地抽搐、既陌生又熟悉的不幸的德國,當時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次永别是多麼的悲怆與無奈。
火車開始在黑暗中緩慢行駛,搖搖晃晃、氣喘籲籲地将我們從那個熟悉而神秘的國度拉走,在德國,我們多少能有一點在家的感覺;列車沿着那條不見橫杆和界标的優雅路線駛出很遠,穿過邊境,離開那個名叫&ldquo中歐&rdquo的地方,離開我們在那裡降生并長大的人文、種族與教養的輻射圈。
雖然那個地方跟另一個歐洲有機地團結并融合在一起,但還是有着神秘的不同,難怪當時羅斯柴爾德家族[150]猶豫不定:&ldquo究竟有沒有意義把鐵路修到那裡?&hellip&hellip&rdquo 3 不過,後來還是修建了幾條鐵路。
有一天,我搭乘其中的一列火車抵達萊比錫,我到那裡的第一周,就被女房東引誘了。
這個婦人跟她當屠夫的丈夫一起從梅斯[151]逃到這裡,他們到了萊比錫後什麼也不幹,隻是享受富人的生活,因為他們把在梅斯賣掉肉鋪得到的法郎作為外彙拿到德國,可以兌換很多的鈔票。
那年我十九歲。
屠夫每天泡在啤酒館和工商會,晚上回到家,用戰争中的英雄事迹逗法國人開心,挖苦他們。
那時候,我對于人,對于文字的重要性,對于人心的叵測和自發的卑鄙都所知甚少,跟倫敦動物園從國外請來的傻瓜喂獅員對歐洲文明的組成和僞裝的了解程度差不多。
我生活在長期病态的驚歎之中。
對于人,我通常輕信他們看上去的樣子,認為他們的言行是真實的。
來自梅斯的屠夫和他的妻子懷着特别的激情撒謊。
我覺得他們喜歡我,男人也喜歡我,但我厭恨他們,因為我是外國人,我的身心與他們的不同;他們用奴顔媚骨的無禮方式糾纏我。
在他們眼裡,我成了萊比錫小巷内一間出租房裡的童話王子&mdash&mdash穿着與衆不同的西裝,捧着用他們不懂的語言印刷的書籍,帶着矯揉造作的物什: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像、小黑人木雕和仙人掌,那盆仙人掌我始終不離不棄地帶在身邊,穿越曆史,穿越革命,穿越邊境;說老實話,我對金錢根本沒有概念&hellip&hellip我找到我在萊比錫時期留下的第一張相片。
我瘦得吓人,一副黑眼圈,額頭上耷拉着頗具詩人氣質的發绺,兩隻手将一本書緊緊貼在胸口。
我就這樣于1919年秋天出現在萊比錫,出現在梅斯屠夫的妻子的生活裡。
婦人懷着鬼祟不宣的目的讨好我。
我住在她家的第三天晚上,她溜進我的房間誘惑我。
我驚詫地看着她,我還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女人。
我整日在城裡遊蕩,或在某家咖啡館一動不動地坐幾個小時,怯生生地品嘗食物和飲料的滋味,我是那麼孤獨,仿佛在一座孤島上。
梅斯屠夫的妻子不能分擔我的孤獨。
我喜歡這樣的萊比錫,就像一座獨一無二的巨大農莊,一座用鋼筋水泥建造的農貿市場,在那裡什麼都可以買到:毛皮,南方水果,哲學,音樂,最與衆不同的思維方式。
屠夫的妻子是阿爾薩斯[152]人,靈活好動,肌肉健壯,是一個矮個子混血後裔;她從法蘭西母親身上繼承了譏諷、聰明、烏黑的大眼睛,那雙令人難忘的法國女人的眼睛長在一張德國人的面孔上,閃爍着外邦人生動的光亮,仿佛它們待在那裡隻是作客。
她想知道我的一切,她會偷走我的匈牙利語家書,懷着令人感動、難以克制的好奇心一連拼讀幾個小時;她從早到晚幫我刷衣服,擺弄我的書籍和紀念品;她總用竊竊的耳語跟我講話,好像擔心她的嗓音或發音會讓我高貴的耳朵感到不适。
出于一個嬌貴少年屈尊俯就的友善,我接受了這種可怕的調情。
我隐隐約約、并不經意地意識到什麼,自己就像一個隐匿名銜的過客住在這裡,住在他們中間,住在萊比錫的小巷深處;而在我的家鄉,我習慣的完全是另一種生活環境,比方說,在飯廳裡有立式壁爐,有一段時間我們還雇用幫工&hellip&hellip 關于這個婦人的記憶,直接讓我聯想到傳說中女巫廚房裡的魔法考驗,或許因為她是我第一個通過每個汗孔和每寸肌膚,通過她難以名狀、無法克服、隐秘莫測的陌生感認識的第一個&ldquo外國女人&rdquo,第一個真正的&ldquo陌生人”對于這種陌生感,即便感情潮汐再洶湧也難以消解,肉體接觸再熾烈也無濟于事:總存在一扇陌生的身心無法沖破的絕密大門,即使用親吻也難以打開,難以撬開;這是最後的秘密,這是黃金法則。
我不相信愛情是所向披靡、能用符号性語言解開種族秘密的世界語。
無論跟哪個熱情洋溢、激情充沛的蘇瓦達人交談,這種陌生語言的愛情也會結結巴巴。
人用母語夢想所愛之人。
我在這個陌生女人身邊,在我認識的第一個異族人身邊,感到一種複雜的無奈:我不能将自己全部地給予她,有些東西無法用擁抱表達,即使被翻譯成親吻或耳鬓厮磨,但其本意仍永遠是我自己的秘密;所有女人的秘密都要用母語講述,梅斯屠夫的妻子就是這樣&hellip&hellip她總是顯得既有點神秘,又有點原始;早上,當她一臉虔誠地踮着腳尖将淡咖啡和黃油小面包端到我跟前,頭上戴了一隻花環,腰間纏了一條藤蔓,我一點都不會感到驚訝&hellip&hellip她是我見到的第
他們将戴着手套的兩手抱在胸前,用冷漠的目光警惕地望着那列向西行駛、眼看就要散架的客貨混編列車。
&ldquo快瞧啊,&rdquo我對妻子說,&ldquo這裡已經是歐洲士兵把守。
&rdquo 我異常興奮地盯着他們,心髒已跳到了喉嚨口。
我感覺自己就像一位深入險境的旅行家,就像斯坦利[138]或斯坦因·奧裡爾[139]。
當時,我們兩人都很年輕。
我剛滿二十三歲,剛剛結婚幾個星期。
羅拉[140]坐在車窗旁,坐在這列已被法國人淘汰的列車上,這列火車曾經跑過巴黎沿線,如今被流放到臨近德國&mdash比利時邊境的窮鄉僻壤&mdash&mdash亞琛。
包廂裡的窗戶缺了一塊玻璃,被扯斷的橡膠封條耷拉着,破舊的行李網低垂着,座椅裡頭露出了彈簧。
&ldquo給他們用這個就不錯了。
&rdquo當這列舊車被調到亞琛時,法國鐵路公司巴黎辦事處的人這樣想。
的确,我們能搭乘這列火車旅行已經很知足了。
我們坐在沒有玻璃的車窗旁,凍得渾身哆嗦,盯着那兩位&ldquo歐洲&rdquo士兵(從德國邊境起的幾公裡路程,火車由英國人開),一想到這個我就牙齒打顫。
噢,在比利時&mdash德國邊境上,我們就像沒見過世面的非洲人!在我們眼裡,這一切是多麼&ldquo歐洲&rdquo啊:這列氣味酸臭、颠簸搖晃的火車,那位挺着啤酒肚、穿着印有銀灰色字母的外套、好像渾身蓋滿郵戳似的比利時檢票員,那盞挂在車廂棚頂、光亮微弱、咝咝作響的煤油燈,那張可以從考薩旅行到波普拉德菲爾卡的火車票&hellip&hellip毫無疑問,車廂破爛座位上垂下的穗子,還有我們在沿途火車站購買的煙灰色、很難吃的法國巧克力,對我們來說都很&ldquo歐洲&rdquo。
夏末帶着尖酸煙味的&ldquo歐洲&rdquo空氣吹進了包廂,包廂内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焦慮和自我意識,都讓我們感到自己非常的&ldquo歐洲&rdquo。
我們牙關咬緊,内心堅定,我已經感覺到巴黎正在向我們招手&hellip&hellip(後來,在所有誤入巴黎的中歐人身上,我都能體會到這種渾身發抖的優越感)我們是多麼的好奇啊,激動得感覺脊背蹿涼。
那時候,我們已經讀過&ldquo全部的法國文學&rdquo&mdash&mdash我讀了左拉的書,讀了阿納托爾·法朗士和莫泊桑的幾部小說,隻要有匈牙利文或德文譯本的作品我都讀了;多多少少我聽人講過一點柏格森,我&ldquo了解&rdquo法國曆史,但主要是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争到現在的這一段曆史。
我們知道法國香水和頭油的品牌,我用原文讀過波德萊爾的幾首詩。
巴黎就像一座&ldquo高大的巴孔尼山&rdquo,奧迪[141]曾在那裡駐足徘徊,咀嚼他那類人命運的痛楚,與此同時,他們肯定喝了許多苦艾酒,摟抱過許多&ldquo穿蕾絲襪的法蘭西女郎&rdquo。
是的,我們并不是野蠻人,我們預習了許多西方的功課。
瞧我們的打扮,是不是跟法國人一模一樣?(後來我們發現,我們打扮得比法國人&ldquo更優雅&rdquo,我們的穿着跟西方的男女有明顯的不同。
)我們是否拜倒在法國女郎的石榴裙下,過着優越、舒适的市民生活?我們是否跟女教師克雷門汀學習法語?我們的女士們是否緊追&ldquo最新潮的法國時尚&rdquo?&hellip&hellip沒有,但我們确确實實了解了西方文化,我們十分自信地前往巴黎,我們的階層和我們的教養不會讓我們在那裡感到自慚形穢。
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還要坐在西方人派來接我們的冰冷、腌臜的車廂裡?為什麼我們懷着羞怯與驚恐坐在這兒,就像鄉下的親戚進城拜訪有錢有勢的大人物那樣又清嗓子又擦皮鞋?想來,&ldquo西方文化&rdquo套在我們身上有點松松垮垮,就像讓非洲人穿燕尾服。
我們的神經出于自罪感而進行反叛。
我們在歐洲的大門口開始忏悔,&ldquo西方&rdquo畢竟不同于阿納托爾·法朗士著作蹩腳至極的匈牙利語譯本,不同于奧迪的巴黎印象,不同于法國時尚雜志和法國刮胡刀,不同于在學校讀的曆史課本,不同于在家鄉日常會話中很容易被接受的、糟糕透頂的法語發音。
我們開始猜測&mdash&mdash其實隻是出于在比利時&mdash德國邊境上對周圍氛圍的印象!&mdash&mdash西方人理解的市民概念,跟在我們國家所理解的并不相同;它不隻意味着四個房間都有蒸汽供暖,有雇用的仆人、書櫥裡的歌德著作、優雅的紳士談吐、對奧維德[142]和塔西佗[143]作品的了解,這所有的一切隻不過是對一種文化最表面的接觸,跟我們現在前去造訪的另一種真正的市民社會隻存在皮毛的聯系。
我們通過自己十分敏感的神經感覺到困惑,感覺到在南特[144]做一位市民跟在我們的&ldquo大城市&rdquo考紹[145]不完全一樣;在我們家鄉,市民們感到尴尬内疚,我們試圖像小學生一樣勤奮地履行市民階層的義務,不遺餘力地文明化。
在南特,人們很可能隻是生活在一種生活方式裡,并沒有特别的階層野心。
我惶惶不安地環視四周。
我感到恐懼和緊張,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一遇到某道難題,就想通過自身的勤奮和讓他人敵視的方式予以解答&hellip&hellip我暗下決心,一定要符合歐洲氣質。
羅拉聰明地坐在車窗旁,望着歐洲沉默不語。
在後來的現實生活中,也總是出現這種情況:我說話,她沉默。
她和我出生在同一座城市。
我們倆相識已久,可以追溯到神話般的童年時代,換句話說,我們隻使用符号性的語言;從我倆出生的那天起,我們就共同呼吸同一座城市、同一個階層、同一個人口密集的州的空氣,當然,我們遇到的事情并不取決于我們。
她用聰慧的目光眺望窗外,惴惴不安,因為她帶着與生俱來的危機感來到歐洲,她知道,&ldquo她必須格外小心&rdquo。
我則左顧右盼,坐立不安,口無遮攔地喋喋不休。
她靜靜地聽着,偶爾說一句這類的話:&ldquo在柏林要多買些漱口水。
現在那裡肯定會便宜一些。
&rdquo我在過邊境時想到的是,柏林的煙鬥或長筒襪吊帶會比巴黎便宜。
假如她說的要買的是這些東西,會更合我意。
&ldquo歐洲士兵&rdquo走到車窗前,他們踱步的樣子,就像家鄉的老爺們晚上打完獵回家。
按照英國人的習慣,行李都放在公共使用的行李車廂,不給憑據。
我問他們,到了巴黎我怎樣可以取回我的行李?&ldquo到時候,你指一下就行。
&rdquo其中一位士兵回答,表情顯得非常驚詫。
&ldquo他們會相信嗎?&rdquo我問。
那人從嘴裡取下叼着的煙卷。
&ldquo您說什麼?&rdquo這位歐洲士兵不解地反問,帶着誠實的想象和不大友善的傲氣反問,&ldquo您總不會撒謊吧&hellip&hellip?&rdquo 他用英語跟同伴說了幾句什麼,搖搖頭繼續往前走,不時懷疑地扭頭看看。
2 火車開了,羅拉始終一言不發。
大概她也感到好奇,但她隻用審慎的目光眺望風景,似乎所有的變化與陌生都令她害怕。
她在德國時沒感到害怕,也許,她現在正為離開那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感到遺憾;在那裡我們行動自如,德國的城市,德語,那裡的生活習慣,那個龐大的帝國,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熟悉可信。
在那裡,我們往面包片上抹植物黃油,女士們戴着樣子滑稽、小孩子式的皮帽子;但在那裡,我們一起到雷恩哈特劇院看斯特林堡的《一出夢的戲劇》和《格拉夫·馮·夏洛萊斯》,看完之後我們覺得,世界上的劇院都差不多。
我們覺得德語挺有趣的,我們的情緒也挺輕松(一個人要想了解一個民族的&ldquo不同之處&rdquo,還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還有德國人的住宅、華麗的服飾或我們住在那兒的親戚,都會讓人感到開心。
據我們觀察,雖然德國人觀察世界的态度有幾分戲谑,但又并不是不可愛。
從本質上說,他們總是很真誠。
這個大民族尊重所有的外國人,有點懼怕外國人,他們在我們面前顯得局促和窘迫&mdash&mdash的确,這話聽起來有些古怪,在德國,我們這些風風火火的、可憐的匈牙利人,覺得自己是&ldquo上等的外國人&rdquo。
我們看什麼都聚精會神,心懷敬意。
當然,我們都是名字裡帶&ldquo馮&rdquo[146]字的人,護照上标明了我們的貴族身份,在德國人眼裡是男爵名銜;那些樸實的萊比錫和法蘭克福飯店的店員們,根本不知道名字裡帶&ldquo馮&rdquo字的匈牙利人在我們的國家多如牛毛。
不過,我們在德國見到的熟人是有靈性之人;雖然我們在異國他鄉,但感覺卻像在自己家裡。
有一種文化的靈性,讓人跨越了時間與疆界。
在我們家鄉,在考紹和整個菲爾維迪克[147]地區,我們有意識地,或許也不是完全有意識地,多少有點按照德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
我講一口流利的德語,至少我自己認為,我在童年時代就已經講得挺不錯了。
我出生的時候,我們國家的首都&mdash&mdash布達佩斯剛好盛行匈牙利化,到處都是匈牙利風格,在新修繕的房子上畫滿了郁金香。
在德累斯頓或魏瑪,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像後來在法國、英國的城市裡經常感到的那種陌生感: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哪兒,不知道在牆後發生着什麼,不知道人們吃什麼想什麼談論什麼,他們會不會像蝙蝠一樣抓着懸吊的繩子睡覺?抵達柏林的那年,我二十一歲。
在那個大得可怖的城市裡過的第一個夜晚,在睡覺之前,在把自己被初來乍到的印象搞得疲憊不堪的腦袋撂到枕頭上之前,我給父親寫了一封信:&ldquo在這裡,所有的一切都大得驚人,就像一個不同尋常的外地城市。
&rdquo這句話聽起來可能像個毛頭小子那樣沒心沒肺,但我心裡很清楚,我這麼寫并非出于無禮,而是出于可怕的想象。
我在二十一歲那年抵達了一座大得無邊無際的外地城市,在這座城市裡有四百萬人過着外地人的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當時就已開始修建摩天大廈,在這裡演出最完美的戲劇,在這裡我第一次聽到令我震撼的音樂,城市裡到處可見各種富麗堂皇的大都市建築;在神奇的工廠和實驗室内,外國的天才們在做實驗,聰明認真的德國人将全世界躁動、焦慮的靈魂都吸納到一個系統内,使他們變得完美無缺&mdash&mdash這是一座包容萬象的世界大都市,無所不有,無所不容:民衆、部件和領導方針。
當時我二十一歲,被龐雜的印象搞得頭暈腦漲,那隻是我在柏林的第一夜,就感覺到自己抵達了一個大得無法想象的異國首府。
不僅是我一個人感覺如此。
當時,在德國戰敗後的第三、四年,柏林城擠滿了外國人,下午,當我們在林登大道或庫弗斯坦達姆大街上散步,大家彼此問候,就像在我們木碉樓相望的家鄉或在外地小城的林蔭道上悠閑散步。
我熟悉德國&hellip&hellip就在那一刻,當我(我跟羅拉在四年前的一個夜晚,在亞琛坐進一列劇烈颠簸的法國混編列車包廂)抵達萊比錫,準備在大學讀新聞專業,我便感到自己熟悉德國。
家人為我報的是報學研究院[148]下屬的文學系&hellip&hellip從我踏上德國土地的第一刻起,我心裡就充滿了特别的安全感,感覺在那裡不會遇到任何麻煩;那裡人也跟别的地方的人一樣,充滿了強烈的激情、偏見、品位和性情;不過除此之外,在我離别的家鄉與龐大而神秘的德國之間,還在氣候上存在着某些共同點&mdash&mdash噢,肯定不是&ldquo血緣&rdquo、&ldquo種族&rdquo或使用其他什麼口号标榜自己的時髦團體,而是更神秘、更簡單的親屬關系。
後來,當我生活在另一種氣候裡,家教、成長和經驗将我們區别開來;當政治與世界觀将我推到另一側河岸,我對無法否認的親屬關系進行了許多痛苦思考,試圖用出身和起源進行解釋,但如果讓我實話實說,我有一個猜測獲得了證實:一名符騰堡的德國學生對歌德的一行詩句所産生的内心情感,跟我或我在考紹和佩斯學校的同學們心裡喚起的共鳴是一樣的。
戰後移居德國的匈牙利人感受到的這種熟悉感和輕松感,是某種高傲自負、不盡信實的安全感和優越感:我們在那裡虛張聲勢,就像萊萬特[149]人在巴黎;我們跟當地人稱兄道弟,自以為比當地人更谙世故;我們認為他們有些幼稚,覺得我們隻要憑借自己思維敏捷的大腦、不拘一格的方式方法、靈活機動的騎兵式勇敢,就能輕松愉快地生活在他們中間。
德國人什麼都相信,就連佩斯的咖啡館跑堂和偏遠地區心地善良的小法官都不會相信的東西他們都會輕信!從某種角度講,我們的生活态度不那麼認真,不那麼踏實,不那麼專注,但也不是那麼拖拉&hellip&hellip我們在家鄉時疲疲沓沓,而在柏林的那幾年,第三天就想事業有成。
我們了解德國人,也彼此了解,我們了解那些在戰後流浪異鄉,學識和理解力都不很紮實,但精力充沛、百折不撓的同胞們,也了解&ldquo事業&rdquo的現實意義。
我們知道,對一個聰明的匈牙利男孩來說,沒有什麼要比成功地&ldquo跻身&rdquo德國人中間更容易了,就像佩斯人用土話稱那些被成船運走、用來換取德國金羊毛的鹦鹉螺是&ldquo進口給德國人&rdquo。
我們戰後的這一代人意志堅定,神經裡帶着大毀滅的恐慌,我們毫不遲疑、滿懷熱望、義無反顧地闖到疲憊、萎靡、善良的德國&hellip&hellip我們疾走在萎靡不振的柏林城,仿佛想給那些英俊、笨拙、遲鈍的德國人一些教訓。
瑞典人也這樣東奔西走,為所欲為的萊萬特人也是如此。
他們成群結夥地坐進德國人的辦公室、工廠、編輯部、劇院或畫室,用當地人聽不懂的語言絮絮叨叨,隔着德國人的腦袋相視微笑。
我跟羅拉一起坐進列車的包廂,永遠離開了那個陌生、沉悶、時常在貨币貶值的舞蹈病中歇斯底裡地抽搐、既陌生又熟悉的不幸的德國,當時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次永别是多麼的悲怆與無奈。
火車開始在黑暗中緩慢行駛,搖搖晃晃、氣喘籲籲地将我們從那個熟悉而神秘的國度拉走,在德國,我們多少能有一點在家的感覺;列車沿着那條不見橫杆和界标的優雅路線駛出很遠,穿過邊境,離開那個名叫&ldquo中歐&rdquo的地方,離開我們在那裡降生并長大的人文、種族與教養的輻射圈。
雖然那個地方跟另一個歐洲有機地團結并融合在一起,但還是有着神秘的不同,難怪當時羅斯柴爾德家族[150]猶豫不定:&ldquo究竟有沒有意義把鐵路修到那裡?&hellip&hellip&rdquo 3 不過,後來還是修建了幾條鐵路。
有一天,我搭乘其中的一列火車抵達萊比錫,我到那裡的第一周,就被女房東引誘了。
這個婦人跟她當屠夫的丈夫一起從梅斯[151]逃到這裡,他們到了萊比錫後什麼也不幹,隻是享受富人的生活,因為他們把在梅斯賣掉肉鋪得到的法郎作為外彙拿到德國,可以兌換很多的鈔票。
那年我十九歲。
屠夫每天泡在啤酒館和工商會,晚上回到家,用戰争中的英雄事迹逗法國人開心,挖苦他們。
那時候,我對于人,對于文字的重要性,對于人心的叵測和自發的卑鄙都所知甚少,跟倫敦動物園從國外請來的傻瓜喂獅員對歐洲文明的組成和僞裝的了解程度差不多。
我生活在長期病态的驚歎之中。
對于人,我通常輕信他們看上去的樣子,認為他們的言行是真實的。
來自梅斯的屠夫和他的妻子懷着特别的激情撒謊。
我覺得他們喜歡我,男人也喜歡我,但我厭恨他們,因為我是外國人,我的身心與他們的不同;他們用奴顔媚骨的無禮方式糾纏我。
在他們眼裡,我成了萊比錫小巷内一間出租房裡的童話王子&mdash&mdash穿着與衆不同的西裝,捧着用他們不懂的語言印刷的書籍,帶着矯揉造作的物什: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像、小黑人木雕和仙人掌,那盆仙人掌我始終不離不棄地帶在身邊,穿越曆史,穿越革命,穿越邊境;說老實話,我對金錢根本沒有概念&hellip&hellip我找到我在萊比錫時期留下的第一張相片。
我瘦得吓人,一副黑眼圈,額頭上耷拉着頗具詩人氣質的發绺,兩隻手将一本書緊緊貼在胸口。
我就這樣于1919年秋天出現在萊比錫,出現在梅斯屠夫的妻子的生活裡。
婦人懷着鬼祟不宣的目的讨好我。
我住在她家的第三天晚上,她溜進我的房間誘惑我。
我驚詫地看着她,我還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女人。
我整日在城裡遊蕩,或在某家咖啡館一動不動地坐幾個小時,怯生生地品嘗食物和飲料的滋味,我是那麼孤獨,仿佛在一座孤島上。
梅斯屠夫的妻子不能分擔我的孤獨。
我喜歡這樣的萊比錫,就像一座獨一無二的巨大農莊,一座用鋼筋水泥建造的農貿市場,在那裡什麼都可以買到:毛皮,南方水果,哲學,音樂,最與衆不同的思維方式。
屠夫的妻子是阿爾薩斯[152]人,靈活好動,肌肉健壯,是一個矮個子混血後裔;她從法蘭西母親身上繼承了譏諷、聰明、烏黑的大眼睛,那雙令人難忘的法國女人的眼睛長在一張德國人的面孔上,閃爍着外邦人生動的光亮,仿佛它們待在那裡隻是作客。
她想知道我的一切,她會偷走我的匈牙利語家書,懷着令人感動、難以克制的好奇心一連拼讀幾個小時;她從早到晚幫我刷衣服,擺弄我的書籍和紀念品;她總用竊竊的耳語跟我講話,好像擔心她的嗓音或發音會讓我高貴的耳朵感到不适。
出于一個嬌貴少年屈尊俯就的友善,我接受了這種可怕的調情。
我隐隐約約、并不經意地意識到什麼,自己就像一個隐匿名銜的過客住在這裡,住在他們中間,住在萊比錫的小巷深處;而在我的家鄉,我習慣的完全是另一種生活環境,比方說,在飯廳裡有立式壁爐,有一段時間我們還雇用幫工&hellip&hellip 關于這個婦人的記憶,直接讓我聯想到傳說中女巫廚房裡的魔法考驗,或許因為她是我第一個通過每個汗孔和每寸肌膚,通過她難以名狀、無法克服、隐秘莫測的陌生感認識的第一個&ldquo外國女人&rdquo,第一個真正的&ldquo陌生人”對于這種陌生感,即便感情潮汐再洶湧也難以消解,肉體接觸再熾烈也無濟于事:總存在一扇陌生的身心無法沖破的絕密大門,即使用親吻也難以打開,難以撬開;這是最後的秘密,這是黃金法則。
我不相信愛情是所向披靡、能用符号性語言解開種族秘密的世界語。
無論跟哪個熱情洋溢、激情充沛的蘇瓦達人交談,這種陌生語言的愛情也會結結巴巴。
人用母語夢想所愛之人。
我在這個陌生女人身邊,在我認識的第一個異族人身邊,感到一種複雜的無奈:我不能将自己全部地給予她,有些東西無法用擁抱表達,即使被翻譯成親吻或耳鬓厮磨,但其本意仍永遠是我自己的秘密;所有女人的秘密都要用母語講述,梅斯屠夫的妻子就是這樣&hellip&hellip她總是顯得既有點神秘,又有點原始;早上,當她一臉虔誠地踮着腳尖将淡咖啡和黃油小面包端到我跟前,頭上戴了一隻花環,腰間纏了一條藤蔓,我一點都不會感到驚訝&hellip&hellip她是我見到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