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許會殺了我,也許能幫助我;事實上,我沒有什麼擔心失去的東西。
真相就是,我不能因為自己的心靈秉性和命運蹉跎而責難任何人。
痛苦體驗加速了這個反叛的進程。
反叛從十四歲時就在我身上爆發,之後一直持續到現在,周而複始地頻頻發作;我并且清楚,隻要我活着,就永遠會這樣。
我不屬于任何人。
我沒有一個自己人,沒有能在一起相處長久的朋友、女性朋友和親戚,沒有我能夠跻身其中的人群、團體或階層;在我的處世态度、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上,我是一個市民,但我不管到哪兒,都要比在市民們中間更快地找到良好的感覺;我生活在感覺缺少道德規範的無政府狀态,又很難忍受這種狀态。
創傷很早就已經發生,也許是我繼承來的,從前生前世&hellip&hellip有時我甚至這樣想,也許在我體内泛濫着一個瀕臨滅絕階層的無根性。
人們生活在混沌之中;有一天雲開霧散,但光明已沒有太大的幫助。
為什麼有人會在某一天出走,并且&ldquo毫無緣由&rdquo地出走,逃離殷實、安全的家庭,逃離溫暖的小窩,逃離潮悶、甜蜜的藏身處和自己的歸屬,而那個歸屬從在母親子宮裡就已然開始,并從那時起始終呵護并掩護所有忠誠于它的人:在家庭中,在擴大到階層或國家概念上的另一個更廣義、更寬泛的&ldquo家庭&rdquo中。
你隻需要留在那兒,隻要你不跨出那個魔法圈,就會從你的第一次心跳開始,有一雙慈愛的大手喂你吃飯,幫你穿衣,替你擔負責任,給你遮風避雨,一直到你的最後一次心跳&hellip&hellip為什麼有這麼一種人,他們非要掙脫安全感,非要逃離對溫順的生命來說陽光普照、悠然舒适的桃花源呢?有一天上午,我逃離了姨父的莊園,不想讓任何人&mdash&mdash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人那裡、在自己家裡&mdash&mdash再找到我。
有時候我真的認為,或許這種生活狀态是一種精神上的代價;或許這是&ldquo勞動&rdquo代價&hellip&hellip世上沒有東西可以不勞而獲,即使這種作為創作氛圍與前提條件的痛苦,也不會平白無故地從天而降。
幸福也不會被無償地賜予。
作家的工作&mdash&mdash無論質量如何&mdash&mdash要求我們比普通人具有對生活更敏銳更警醒的心髒、神經和意識。
沒有挑三揀四,沒有讨價還價&mdash&mdash沒有人能跟&ldquo狂熱&rdquo讨價還價,這種狂熱被别人稱為&ldquo獻身&rdquo,可被貼上各種可愛的标簽;不管把它叫得多麼赤裸,多麼粗魯,在我看來,它都是狂熱&hellip&hellip&ldquo幸福&rdquo的人不讨價還價;幸福的人就簡簡單單地享受幸福。
我從來沒被&ldquo幸福&rdquo誘惑過,從來沒把它視為某種能夠有條不紊地接近的生活目标;反之,我有一點蔑視它。
毫無疑問,這種行為舉止是病态的。
隻是,一個人很難&ldquo用明智的頭腦&rdquo理解擺在面前的東西,很難理智地背棄生活&ldquo陽光的那面&rdquo,先是背棄家庭,而後背棄那個由家族團結打造而成的富裕、興旺、溫馨的生活群體;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條康莊大道,我隻需坐享其成,隻需跟這個龐大的家族,跟這個與生俱來、我原本歸屬的階層和睦相處&hellip&hellip在生活的另一面,我肯定會有張寫字台,會有比現在更舒适的家什、更幸福的日子,會有多麼美好的親情、财富和記憶等着我啊!但是有一天,我踏上了阿索德[128]的國家公路,這條路不通向任何地方。
但有的時候我還是認為,或許這條路還是通向哪裡。
當我偶然地想到自己時,我能感覺到有少數者存在,感覺到我跟他們之間的親屬關系,感覺到他們的命運,即便散在天涯,他們也是屬于我的。
為什麼有一天,我們會跟那個田園詩般祥和有序的龐大群體、階層或社會進行決裂,并毫不理智地投身于毀滅性的冒險之中?&hellip&hellip為什麼一個人不能在地球上好好地活着?當然,當我沿着阿索德國家公路逃離家庭,在外流浪時(不僅逃離了直接或狹義上的家庭,還逃離了從種群、階層等其他各種意義上界定的大家庭),我并未用這種富于詩意或演講般的措辭表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隻是默默無聲、充滿惆怅地在我胸中響起。
一直回響了二十年。
我嘴裡經常談别的,但我無時無刻沒有聽到它。
有位作家曾這樣勸導我,不滿足和不安分是西方人讨厭的通病。
有個女人曾告訴我說,這是&ldquo作家職業病&rdquo,不讓精神追求者去享受另一種他本來能夠得到的滿足。
也許,我是作家。
這種逃離的欲望從那時候開始就伴随着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在我身上爆發,炸毀我的生活框架,使我陷入醜聞之中,卷入痛苦、艱難的漩渦裡。
就這樣,我後來逃脫了家人為我指定的職業;就這樣,我一次又一次地逃離婚姻;就這樣,我投身一次次的&ldquo冒險&rdquo,有時我又逃避冒險;就這樣,我逃避情感關系,逃避友情;就這樣,我在青年時代從一座城市逃到另一座城市,從已經熟悉、習慣了的氣候,逃到他鄉的陌生氣候,直到這種永遠沒家的狀态變成我的常态,我的神經系統适應了這種危機的處境,但又出于某種人為的&ldquo自律&rdquo,我最終開始工作&hellip&hellip今天我仍舊這樣過活,兩列火車,兩種逃跑,在兩次&ldquo逃亡&rdquo之間;好像一個人永遠不知道自己一覺醒來時,正走在内心深處哪條危機四伏的冒險路上。
我習慣了這種狀态。
我的生活就是這樣開始的。
4 家庭會議,決定了我的遷居;他們要把我送到布達佩斯上寄宿學校。
所有人都贊成這個解決方案,隻有我父親反對。
我自己堅持要走。
我非常樂意離開家庭,我自然這樣想象,我已跟家鄉沒有什麼關系了&hellip&hellip我父親永遠平靜沉穩,他是家庭的牧羊人,即使在這種時候,他也想方設法地極力調節,試圖恢複失衡了的家庭重心,但他最後傷感、絕望地意識到,有什麼東西已經破碎,破碎的瓦礫已經失去了拼貼的意義。
暑假結束前,我倆一起去了首都。
不管怎麼說,我還是把什麼人丢在了家鄉:我童年時代一個柔情似水、充滿同情心的人,一位朋友,也許他是我這一輩子得到過的唯一朋友。
那是男孩間的第一次友誼,是一段多麼純潔、永遠不可能重複、任何關系都無法彌補的曆險啊!在後來的生活中,我再也未能獲得那種我曾從童年友誼中獲得過的感受。
家人的忌妒心、榮譽感、價值觀浸透到我的情感中,即使愛情的痛苦而熱烈、多愁善感、虛幻失真的高燒狀态,也不能像那段既無利益關系,也無客觀目的、僅僅出于善良與真摯的羅曼司那樣帶給人平和與溫暖,那是一段發生在兩個男孩之間的友誼&hellip&hellip誰也沒有等待什麼,甚至未曾期待忠誠。
我們就懷着這樣的情感,一起散步了許多年,就像在某種風和日麗、永遠晴朗的氣候裡。
我的第一位朋友是一個極其敏感、天性善良、内心純淨的男孩。
在青少年的敏感期,這段友情始終伴随着我們倆;成年之後,我們的關系開始惡化,但那也是我故意為之,因為那種關系變成了負擔。
有一天,我無情無義地逃離了他。
後來,在我們&ldquo分手&rdquo之後,也是他率先跟我握手言和;不管怎麼說,他都是我唯一的摯友,直到他死去的最後一刻。
英年早逝,他離世時剛滿三十周歲。
德尼,他是一位&ldquo富家子弟&rdquo,但從不看重自己家族的聲望。
他的祖父母在附近租下一片土地,他父親住在自家的房子裡,并靠家産的利息生活。
德尼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是疲憊、年長的父母很晚才生下的兒子;或許對這個晚得不成體統的新生命,家裡人并未抱太大的熱情。
德尼是一個胖墩墩、慢性子、眼神惶惑的男孩。
我跟這個孩子交朋友,讓我的家人覺得有些意外;不過他們并沒有反對。
在德尼身上,一切都與衆不同,令人感到陌生和躁動不安。
他的父親脾氣火暴,像《聖經》裡刻畫的老朽人物,一天到晚坐在窗前,用懷疑的眼神監視我們的友誼,從不跟我說一句話;即使我跟他打招呼,他也隻用憤懑的嗓音咕噜一聲。
我認識德尼時,他母親就已經去世了,母親的位置被他的父親、孩子們和一位女伴以及走馬燈一樣數不過來的女親戚們占據。
我的朋友是衆多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在鳏夫身邊孤獨地長大,為父親的财産感到羞恥,為老家夥總愛傲慢炫耀的富有感到羞恥。
有一次,德尼用罕見的誠實和尖銳告訴我說,他們家不是&ldquo莊園主&rdquo,隻是土地經營商,當時他還未滿十四歲。
他是一個充滿感染力的孩子,不僅聰明,而且有驚人的修養。
當我連作業裡的句子都不敢自己寫時,德尼就已經寫詩了&hellip&hellip他愛讀&ldquo現代&rdquo詩歌,是他第一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塞到我手裡;閱讀時,他持有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評論,非常鄙視我們同齡人喜好的那些娛樂。
我們沉浸在文字裡。
我們倆由衷地對字母發誓,有一天我們會成為作家或詩人&hellip&hellip我們并不是幻想這個,而是由于我倆的相識,在心裡萌生出這樣的想法。
我總是認為德尼比我更聰明,更&ldquo貨真價實&rdquo。
假若有一天我告訴他,在我倆的交往中,我為自己想象力的&ldquo低下&rdquo感到痛苦,他聽了肯定會吃驚,不過我從沒跟他講過。
他是一個怪人,比我更有修養,更具原創思維。
總之,跟我相比,他這個人要好得多,耐心得多,也更有男人味。
相識後不久,我就對這位小夥伴感覺形影難分,在我看來,那是一種嚴肅的、令人敬重的關系;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人們都能容忍我們,至少在開始的時候,大家耷拉下眼皮視而不見。
後來他們意識到,德尼是我的&ldquo附體惡魔”但那時我們倆已相互發誓,為了抵抗所有來自父母和學校的恐怖進攻,我們緊密結盟。
德尼在&ldquo文學世界&rdquo遊刃自如,就像一位真正的作家;除了字母帶給他的生活和滿足之外,他一無所知。
我們一起做文學遊戲,就像同班的同學們玩警匪遊戲&hellip&hellip從某種角度講,我們從來就不曾是文學愛好者。
一個人如何成為作家?&hellip&hellip我不知道。
我不記得有過什麼特别的&ldquo體驗&rdquo促使我&ldquo下決心&rdquo當作家,他沒給我灌輸過作家觀念,也沒讓我覺得自己在視覺、聽覺和表達能力上有什麼與衆不同。
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已經開始寫作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用字母記錄下自己的思想,會成為自我表達的另一種工具。
我覺得,自己十四歲時就已跟現在的我一樣是一位有經驗的作家了;我的意思是說,雖然我不會寫,但我感覺到了讀書是我表達生命的一種可能,我對文學這種樂器高度敏感;或許出于天性,就跟今天一樣,即便我被懷疑、教訓和無數次嘗試搞得暈頭轉向,有過不少失誤,但我總是抱着職責、使命的信念投入工作,總是惶惑不安,自虐般不甘于現狀,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能力的限度。
我覺得,我和德尼一起選擇的起點有一點高;我們一開始就讀莎士比亞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們藐視一切不&ldquo純&rdquo的文學&hellip&hellip我們并不知道,也無從知道,文學不隻是傑作的總和;我們一點都不謙虛,彼此之間也不,所以很快出現了分歧。
德尼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隻寫了短短的幾行字,因為他什麼都不敢開始,他對寫作抱着宗教般的虔敬;當我稀裡糊塗地開始給報紙寫文章時,他不無忌妒地懇求我,就像一位僧侶懇求一位想要放棄信仰的同伴那樣;後來,他不再搭理我&hellip&hellip小時候我們玩&ldquo當作家&rdquo的遊戲,并沒有想到文章還可以有另外的寫法。
我現在覺得,我從剛一懂事起就為寫作做準備,我從童年時代就開始工作,并不是完成一項任務,而是完成一件&ldquo大作&rdquo,即便這部作品并不完美,粗糙笨拙,充滿劣質、多餘的材料,但除了每次完成的任務之外,我努力把握整體,試圖概觀它的整體輪廓;但毫無疑問,&ldquo整體&rdquo始終隐在朦胧之中,無法看見&hellip&hellip 德尼告訴我說,隻可以用清晰的嗓音、喜慶的眼神開口說話。
但是,我似乎直到今天,都被死亡的恐懼催促着,着急慌忙,開口就說。
總之,他是那個沉默之人,在三十歲那年,在他想要開口之前。
5 父親陪我去佩斯時,對我的态度非常好&hellip&hellip在那些天裡,他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我很好。
我們投宿在布達的一家旅館,十天後我才該去學校報到。
我的勇氣逐漸喪失,但即便如此,哪怕把天下的财寶都給我,也不能讓我流露出一絲的惶恐。
距離搬進學校、換上校服的日子越來越近,我牙齒打顫、滿腹幽怨地等待那一時刻來臨,仿佛要被關進監獄長期服刑。
我們在城裡走了一整天;佩斯既可怕又可惡,陌生得恐怖,大得無邊無際,特别是那股&ldquo佩斯的味道&rdquo,簡直讓人難以忍受,喧嚣,喜慶,就像一出舞台劇,如虛如幻,很不真實&hellip&hellip我覺得,我的家鄉(像一座微縮模型)是&ldquo更真實&rdquo的城市;隻是後來才得到驗證,我的疑惑是對的。
這座大城市給我的印象更多的是貧瘠和乏味。
以前我曾到過佩斯,在一次考試之後,父母帶我上來住了幾日,走了走親戚;就是在那回,我們親眼目睹布萊裡奧特用鐵絲捆綁的飛行器在拉庫什區上空飄過;但是,那次難得的飛行表演并未能讓我感覺到震撼,反正我覺得那很自然,我說,我見識過更加神奇的事情&hellip&hellip但在這種失落中,缺少浪蕩不羁的青春期狂傲;我沒敢跟任何人談這個,在當時,包括&ldquo奇迹&rdquo在内,我覺得一切都&ldquo很自然&rdquo,至少我覺得走在地上的人跟飛在空中的人一樣神奇。
我腦子裡裝的都是文學,敏感而高傲;我猜想在世界的後面隐藏着比現實更複雜的奇迹&hellip&hellip在那些時刻,在我十四歲時,或許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是一位詩人。
我跟父親一起度過了幾天刻意為之的慈愛日子,就像一個人在溫情脈脈、非常人道的瘋人院裡可能體驗到的幾個瞬間。
慈愛的高潮是我們倆坐在馬車上跑了一整天,坐在膠皮車輪的出租小馬車上,兩耳聽到的永遠是車輪柔軟、清晰的吱呀聲,馬蹄輕輕踏在用木樁鋪成的安德拉什大街上;我從來沒見過父親如此雍容顯貴,我根本不知道居然還會有這樣的生活&hellip&hellip即便如此,我還是為這種殷實的生活感到自罪;這種&ldquo自罪感&rdquo,好像我對什麼人做了什麼邪惡的事,即使當我活得很好時(我是多麼想&ldquo好好地活着!&rdquo),這種感覺也不會消失,會始終伴随我的餘生。
我不太考慮生活的彼岸,我不能解釋這種自罪感;孩子們都是天生的&ldquo有産階級&rdquo,直到生活迫使他們戒掉無盡的欲求。
我貪婪地享受着這種優雅閑适的新感受&mdash&mdash當時正值和煦的秋日,我們每天中午都出門到城市公園的豪華飯店用午餐,那裡的人都認識我父親,侍者們更是百般殷勤,我是多麼地為他自豪!&mdash&mdash與此同時,我還是覺得内心焦慮,惴惴不安,在這種貴族的奢華中,我既沒有絕對的安全感,也不覺得像在家裡那麼舒适&hellip&hellip父親對博物館百逛不厭,他讓我選擇,我根據自己的
真相就是,我不能因為自己的心靈秉性和命運蹉跎而責難任何人。
痛苦體驗加速了這個反叛的進程。
反叛從十四歲時就在我身上爆發,之後一直持續到現在,周而複始地頻頻發作;我并且清楚,隻要我活着,就永遠會這樣。
我不屬于任何人。
我沒有一個自己人,沒有能在一起相處長久的朋友、女性朋友和親戚,沒有我能夠跻身其中的人群、團體或階層;在我的處世态度、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上,我是一個市民,但我不管到哪兒,都要比在市民們中間更快地找到良好的感覺;我生活在感覺缺少道德規範的無政府狀态,又很難忍受這種狀态。
創傷很早就已經發生,也許是我繼承來的,從前生前世&hellip&hellip有時我甚至這樣想,也許在我體内泛濫着一個瀕臨滅絕階層的無根性。
人們生活在混沌之中;有一天雲開霧散,但光明已沒有太大的幫助。
為什麼有人會在某一天出走,并且&ldquo毫無緣由&rdquo地出走,逃離殷實、安全的家庭,逃離溫暖的小窩,逃離潮悶、甜蜜的藏身處和自己的歸屬,而那個歸屬從在母親子宮裡就已然開始,并從那時起始終呵護并掩護所有忠誠于它的人:在家庭中,在擴大到階層或國家概念上的另一個更廣義、更寬泛的&ldquo家庭&rdquo中。
你隻需要留在那兒,隻要你不跨出那個魔法圈,就會從你的第一次心跳開始,有一雙慈愛的大手喂你吃飯,幫你穿衣,替你擔負責任,給你遮風避雨,一直到你的最後一次心跳&hellip&hellip為什麼有這麼一種人,他們非要掙脫安全感,非要逃離對溫順的生命來說陽光普照、悠然舒适的桃花源呢?有一天上午,我逃離了姨父的莊園,不想讓任何人&mdash&mdash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人那裡、在自己家裡&mdash&mdash再找到我。
有時候我真的認為,或許這種生活狀态是一種精神上的代價;或許這是&ldquo勞動&rdquo代價&hellip&hellip世上沒有東西可以不勞而獲,即使這種作為創作氛圍與前提條件的痛苦,也不會平白無故地從天而降。
幸福也不會被無償地賜予。
作家的工作&mdash&mdash無論質量如何&mdash&mdash要求我們比普通人具有對生活更敏銳更警醒的心髒、神經和意識。
沒有挑三揀四,沒有讨價還價&mdash&mdash沒有人能跟&ldquo狂熱&rdquo讨價還價,這種狂熱被别人稱為&ldquo獻身&rdquo,可被貼上各種可愛的标簽;不管把它叫得多麼赤裸,多麼粗魯,在我看來,它都是狂熱&hellip&hellip&ldquo幸福&rdquo的人不讨價還價;幸福的人就簡簡單單地享受幸福。
我從來沒被&ldquo幸福&rdquo誘惑過,從來沒把它視為某種能夠有條不紊地接近的生活目标;反之,我有一點蔑視它。
毫無疑問,這種行為舉止是病态的。
隻是,一個人很難&ldquo用明智的頭腦&rdquo理解擺在面前的東西,很難理智地背棄生活&ldquo陽光的那面&rdquo,先是背棄家庭,而後背棄那個由家族團結打造而成的富裕、興旺、溫馨的生活群體;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條康莊大道,我隻需坐享其成,隻需跟這個龐大的家族,跟這個與生俱來、我原本歸屬的階層和睦相處&hellip&hellip在生活的另一面,我肯定會有張寫字台,會有比現在更舒适的家什、更幸福的日子,會有多麼美好的親情、财富和記憶等着我啊!但是有一天,我踏上了阿索德[128]的國家公路,這條路不通向任何地方。
但有的時候我還是認為,或許這條路還是通向哪裡。
當我偶然地想到自己時,我能感覺到有少數者存在,感覺到我跟他們之間的親屬關系,感覺到他們的命運,即便散在天涯,他們也是屬于我的。
為什麼有一天,我們會跟那個田園詩般祥和有序的龐大群體、階層或社會進行決裂,并毫不理智地投身于毀滅性的冒險之中?&hellip&hellip為什麼一個人不能在地球上好好地活着?當然,當我沿着阿索德國家公路逃離家庭,在外流浪時(不僅逃離了直接或狹義上的家庭,還逃離了從種群、階層等其他各種意義上界定的大家庭),我并未用這種富于詩意或演講般的措辭表述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隻是默默無聲、充滿惆怅地在我胸中響起。
一直回響了二十年。
我嘴裡經常談别的,但我無時無刻沒有聽到它。
有位作家曾這樣勸導我,不滿足和不安分是西方人讨厭的通病。
有個女人曾告訴我說,這是&ldquo作家職業病&rdquo,不讓精神追求者去享受另一種他本來能夠得到的滿足。
也許,我是作家。
這種逃離的欲望從那時候開始就伴随着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在我身上爆發,炸毀我的生活框架,使我陷入醜聞之中,卷入痛苦、艱難的漩渦裡。
就這樣,我後來逃脫了家人為我指定的職業;就這樣,我一次又一次地逃離婚姻;就這樣,我投身一次次的&ldquo冒險&rdquo,有時我又逃避冒險;就這樣,我逃避情感關系,逃避友情;就這樣,我在青年時代從一座城市逃到另一座城市,從已經熟悉、習慣了的氣候,逃到他鄉的陌生氣候,直到這種永遠沒家的狀态變成我的常态,我的神經系統适應了這種危機的處境,但又出于某種人為的&ldquo自律&rdquo,我最終開始工作&hellip&hellip今天我仍舊這樣過活,兩列火車,兩種逃跑,在兩次&ldquo逃亡&rdquo之間;好像一個人永遠不知道自己一覺醒來時,正走在内心深處哪條危機四伏的冒險路上。
我習慣了這種狀态。
我的生活就是這樣開始的。
4 家庭會議,決定了我的遷居;他們要把我送到布達佩斯上寄宿學校。
所有人都贊成這個解決方案,隻有我父親反對。
我自己堅持要走。
我非常樂意離開家庭,我自然這樣想象,我已跟家鄉沒有什麼關系了&hellip&hellip我父親永遠平靜沉穩,他是家庭的牧羊人,即使在這種時候,他也想方設法地極力調節,試圖恢複失衡了的家庭重心,但他最後傷感、絕望地意識到,有什麼東西已經破碎,破碎的瓦礫已經失去了拼貼的意義。
暑假結束前,我倆一起去了首都。
不管怎麼說,我還是把什麼人丢在了家鄉:我童年時代一個柔情似水、充滿同情心的人,一位朋友,也許他是我這一輩子得到過的唯一朋友。
那是男孩間的第一次友誼,是一段多麼純潔、永遠不可能重複、任何關系都無法彌補的曆險啊!在後來的生活中,我再也未能獲得那種我曾從童年友誼中獲得過的感受。
家人的忌妒心、榮譽感、價值觀浸透到我的情感中,即使愛情的痛苦而熱烈、多愁善感、虛幻失真的高燒狀态,也不能像那段既無利益關系,也無客觀目的、僅僅出于善良與真摯的羅曼司那樣帶給人平和與溫暖,那是一段發生在兩個男孩之間的友誼&hellip&hellip誰也沒有等待什麼,甚至未曾期待忠誠。
我們就懷着這樣的情感,一起散步了許多年,就像在某種風和日麗、永遠晴朗的氣候裡。
我的第一位朋友是一個極其敏感、天性善良、内心純淨的男孩。
在青少年的敏感期,這段友情始終伴随着我們倆;成年之後,我們的關系開始惡化,但那也是我故意為之,因為那種關系變成了負擔。
有一天,我無情無義地逃離了他。
後來,在我們&ldquo分手&rdquo之後,也是他率先跟我握手言和;不管怎麼說,他都是我唯一的摯友,直到他死去的最後一刻。
英年早逝,他離世時剛滿三十周歲。
德尼,他是一位&ldquo富家子弟&rdquo,但從不看重自己家族的聲望。
他的祖父母在附近租下一片土地,他父親住在自家的房子裡,并靠家産的利息生活。
德尼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是疲憊、年長的父母很晚才生下的兒子;或許對這個晚得不成體統的新生命,家裡人并未抱太大的熱情。
德尼是一個胖墩墩、慢性子、眼神惶惑的男孩。
我跟這個孩子交朋友,讓我的家人覺得有些意外;不過他們并沒有反對。
在德尼身上,一切都與衆不同,令人感到陌生和躁動不安。
他的父親脾氣火暴,像《聖經》裡刻畫的老朽人物,一天到晚坐在窗前,用懷疑的眼神監視我們的友誼,從不跟我說一句話;即使我跟他打招呼,他也隻用憤懑的嗓音咕噜一聲。
我認識德尼時,他母親就已經去世了,母親的位置被他的父親、孩子們和一位女伴以及走馬燈一樣數不過來的女親戚們占據。
我的朋友是衆多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在鳏夫身邊孤獨地長大,為父親的财産感到羞恥,為老家夥總愛傲慢炫耀的富有感到羞恥。
有一次,德尼用罕見的誠實和尖銳告訴我說,他們家不是&ldquo莊園主&rdquo,隻是土地經營商,當時他還未滿十四歲。
他是一個充滿感染力的孩子,不僅聰明,而且有驚人的修養。
當我連作業裡的句子都不敢自己寫時,德尼就已經寫詩了&hellip&hellip他愛讀&ldquo現代&rdquo詩歌,是他第一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塞到我手裡;閱讀時,他持有自己的觀點并進行評論,非常鄙視我們同齡人喜好的那些娛樂。
我們沉浸在文字裡。
我們倆由衷地對字母發誓,有一天我們會成為作家或詩人&hellip&hellip我們并不是幻想這個,而是由于我倆的相識,在心裡萌生出這樣的想法。
我總是認為德尼比我更聰明,更&ldquo貨真價實&rdquo。
假若有一天我告訴他,在我倆的交往中,我為自己想象力的&ldquo低下&rdquo感到痛苦,他聽了肯定會吃驚,不過我從沒跟他講過。
他是一個怪人,比我更有修養,更具原創思維。
總之,跟我相比,他這個人要好得多,耐心得多,也更有男人味。
相識後不久,我就對這位小夥伴感覺形影難分,在我看來,那是一種嚴肅的、令人敬重的關系;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人們都能容忍我們,至少在開始的時候,大家耷拉下眼皮視而不見。
後來他們意識到,德尼是我的&ldquo附體惡魔”但那時我們倆已相互發誓,為了抵抗所有來自父母和學校的恐怖進攻,我們緊密結盟。
德尼在&ldquo文學世界&rdquo遊刃自如,就像一位真正的作家;除了字母帶給他的生活和滿足之外,他一無所知。
我們一起做文學遊戲,就像同班的同學們玩警匪遊戲&hellip&hellip從某種角度講,我們從來就不曾是文學愛好者。
一個人如何成為作家?&hellip&hellip我不知道。
我不記得有過什麼特别的&ldquo體驗&rdquo促使我&ldquo下決心&rdquo當作家,他沒給我灌輸過作家觀念,也沒讓我覺得自己在視覺、聽覺和表達能力上有什麼與衆不同。
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已經開始寫作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用字母記錄下自己的思想,會成為自我表達的另一種工具。
我覺得,自己十四歲時就已跟現在的我一樣是一位有經驗的作家了;我的意思是說,雖然我不會寫,但我感覺到了讀書是我表達生命的一種可能,我對文學這種樂器高度敏感;或許出于天性,就跟今天一樣,即便我被懷疑、教訓和無數次嘗試搞得暈頭轉向,有過不少失誤,但我總是抱着職責、使命的信念投入工作,總是惶惑不安,自虐般不甘于現狀,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能力的限度。
我覺得,我和德尼一起選擇的起點有一點高;我們一開始就讀莎士比亞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們藐視一切不&ldquo純&rdquo的文學&hellip&hellip我們并不知道,也無從知道,文學不隻是傑作的總和;我們一點都不謙虛,彼此之間也不,所以很快出現了分歧。
德尼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隻寫了短短的幾行字,因為他什麼都不敢開始,他對寫作抱着宗教般的虔敬;當我稀裡糊塗地開始給報紙寫文章時,他不無忌妒地懇求我,就像一位僧侶懇求一位想要放棄信仰的同伴那樣;後來,他不再搭理我&hellip&hellip小時候我們玩&ldquo當作家&rdquo的遊戲,并沒有想到文章還可以有另外的寫法。
我現在覺得,我從剛一懂事起就為寫作做準備,我從童年時代就開始工作,并不是完成一項任務,而是完成一件&ldquo大作&rdquo,即便這部作品并不完美,粗糙笨拙,充滿劣質、多餘的材料,但除了每次完成的任務之外,我努力把握整體,試圖概觀它的整體輪廓;但毫無疑問,&ldquo整體&rdquo始終隐在朦胧之中,無法看見&hellip&hellip 德尼告訴我說,隻可以用清晰的嗓音、喜慶的眼神開口說話。
但是,我似乎直到今天,都被死亡的恐懼催促着,着急慌忙,開口就說。
總之,他是那個沉默之人,在三十歲那年,在他想要開口之前。
5 父親陪我去佩斯時,對我的态度非常好&hellip&hellip在那些天裡,他有目的、有意識地對我很好。
我們投宿在布達的一家旅館,十天後我才該去學校報到。
我的勇氣逐漸喪失,但即便如此,哪怕把天下的财寶都給我,也不能讓我流露出一絲的惶恐。
距離搬進學校、換上校服的日子越來越近,我牙齒打顫、滿腹幽怨地等待那一時刻來臨,仿佛要被關進監獄長期服刑。
我們在城裡走了一整天;佩斯既可怕又可惡,陌生得恐怖,大得無邊無際,特别是那股&ldquo佩斯的味道&rdquo,簡直讓人難以忍受,喧嚣,喜慶,就像一出舞台劇,如虛如幻,很不真實&hellip&hellip我覺得,我的家鄉(像一座微縮模型)是&ldquo更真實&rdquo的城市;隻是後來才得到驗證,我的疑惑是對的。
這座大城市給我的印象更多的是貧瘠和乏味。
以前我曾到過佩斯,在一次考試之後,父母帶我上來住了幾日,走了走親戚;就是在那回,我們親眼目睹布萊裡奧特用鐵絲捆綁的飛行器在拉庫什區上空飄過;但是,那次難得的飛行表演并未能讓我感覺到震撼,反正我覺得那很自然,我說,我見識過更加神奇的事情&hellip&hellip但在這種失落中,缺少浪蕩不羁的青春期狂傲;我沒敢跟任何人談這個,在當時,包括&ldquo奇迹&rdquo在内,我覺得一切都&ldquo很自然&rdquo,至少我覺得走在地上的人跟飛在空中的人一樣神奇。
我腦子裡裝的都是文學,敏感而高傲;我猜想在世界的後面隐藏着比現實更複雜的奇迹&hellip&hellip在那些時刻,在我十四歲時,或許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是一位詩人。
我跟父親一起度過了幾天刻意為之的慈愛日子,就像一個人在溫情脈脈、非常人道的瘋人院裡可能體驗到的幾個瞬間。
慈愛的高潮是我們倆坐在馬車上跑了一整天,坐在膠皮車輪的出租小馬車上,兩耳聽到的永遠是車輪柔軟、清晰的吱呀聲,馬蹄輕輕踏在用木樁鋪成的安德拉什大街上;我從來沒見過父親如此雍容顯貴,我根本不知道居然還會有這樣的生活&hellip&hellip即便如此,我還是為這種殷實的生活感到自罪;這種&ldquo自罪感&rdquo,好像我對什麼人做了什麼邪惡的事,即使當我活得很好時(我是多麼想&ldquo好好地活着!&rdquo),這種感覺也不會消失,會始終伴随我的餘生。
我不太考慮生活的彼岸,我不能解釋這種自罪感;孩子們都是天生的&ldquo有産階級&rdquo,直到生活迫使他們戒掉無盡的欲求。
我貪婪地享受着這種優雅閑适的新感受&mdash&mdash當時正值和煦的秋日,我們每天中午都出門到城市公園的豪華飯店用午餐,那裡的人都認識我父親,侍者們更是百般殷勤,我是多麼地為他自豪!&mdash&mdash與此同時,我還是覺得内心焦慮,惴惴不安,在這種貴族的奢華中,我既沒有絕對的安全感,也不覺得像在家裡那麼舒适&hellip&hellip父親對博物館百逛不厭,他讓我選擇,我根據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