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書掙錢。
幾十年裡,他先是當匈牙利偉大的浪漫主義者克拉斯諾霍爾卡伊·安德拉什伯爵的私人教師,之後擔任他的法律顧問。
他倆有一次吵翻了,大伯父返回維也納,開始在特蕾西亞大學執教。
他教授法律,用他的話說是&ldquo法律哲學&rdquo。
安德拉什在信裡給他寄了最後一筆薪金,六萬福林,六十張一千面值的鈔票;伯爵沒寄挂号信,信封裡裝了那麼多張的千元巨鈔,可連一個字也沒寫。
大伯父收下那疊千元巨鈔,在維也納生活,住在特蕾西亞學校一套兩室的公寓裡,培養匈牙利和奧地利的貴族精英。
他很早就結婚了,蓄着跟上帝一樣的白色絡腮胡。
他是一位謹慎、敏感、高貴的思想者。
作為著名的法學教育家、特蕾西亞學校教師、匈牙利伯爵的法律顧問和親信,他是奧地利第一批在公開講演中承認自己是社會主義信徒的人之一,要比維克托·阿德勒[76]早幾十年。
他的觀點十分純粹,不受黨派利益的影響。
他為手工業者和工人們舉辦講座,介紹社會主義、馬克思和拉薩爾[77]。
他創辦了奧地利的第一家工人聯合會,捐出一萬福林作為援助基金,旨在改善工人的生活。
那些工人運動領袖和職業革命家利用了他的善心和輕信,接受了他的捐款,稱他為&ldquo基督教社會主義者&rdquo(在當時,這還是一個陌生概念)。
大伯父對此沒有惱火。
他撰寫文章宣揚基督教的&ldquo社會主義内容&rdquo。
90年代,英國下議院曾朗讀過一篇他撰寫的這方面文章,将他尊為&ldquo理想社會主義&rdquo的偉大榜樣。
黨派從來沒有接納過他,他至死都是一位孤獨的鬥士,被人尊為&ldquo懷有浪漫主義理念的社會主義者&rdquo,試圖用博愛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必須承認,在這位非職業的社會主義者身上&mdash&mdash不僅在他身上,而且在他的文字裡&mdash&mdash确實有着某種與衆不同的孤傲,某種無法置身于任何集體之中的精神追求者的孤傲。
他把大部分财産捐給了工人運動,因為他堅信工人運動終會成功,但他并未加入到他們的隊伍裡。
大伯父一輩子都在特蕾西亞學校執教,後來當上了校長。
這個人是我樂觀開朗、放浪不羁的外祖父的大哥,我母親最年長的伯父。
跟我母親家族的所有成員一樣,我的這位大舅公也是摩拉維亞人,但他自小在奧地利長大,從身心上講,他都覺得自己是奧地利人。
或許,他是這個家族裡唯一一位用無私和善良之心對待我母親的人。
有一次,他帶這個小姑娘去了摩拉維亞,讓她看了我外祖父的磨坊。
在我母親可憐、不幸福的童年時代,留給她唯一的美好記憶,可能就是那一次旅行,就是她跟這位既有名又有錢的大伯父一起度過的那幾個星期。
他們先去了伊赫拉瓦[78],看望了一家住在伊赫拉瓦市中心廣場邊一幢漂亮樓房裡的親戚。
當時,大伯父有一個弟弟住在那兒,家境富裕,留在摩拉維亞,買了一幢大房子,在那座富有的城市裡算得上是一位有威望的市民。
就我母親而言,那次旅行是對她自尊心的一種呵護,削減了她在童年時代萌生出的卑賤感,讓她知道在自己的家族裡還有幾位令人尊敬的親戚,在維也納生活的馬伽什大伯父,家境富裕、住在市中心廣場的伊赫拉瓦親戚。
拂曉,他們離開了摩拉維亞城市,翻山越嶺,見到外祖父那座建在一塊空地上的磨坊。
大伯父穿着一件莊重的黑色風衣,牽着侄女的手走在林間小路上,一邊走一邊講小時候的故事。
那時候他和他的弟弟們,其中包括我的外祖父,每天拂曉都要沿着這條從磨坊通向城裡的林間小路步行幾公裡去上學。
我們從生活賜予的厚禮中汲取信仰與善良,許多時候,隻是這樣一些無意中偶得、貌似無足輕重的禮物,就像我母親在摩拉維亞山林中探訪我外祖父磨坊的那次清晨散步。
那天,大伯父的心情也格外舒朗,這位蓄着長髯、受人尊敬的長者聲如洪鐘。
關于那次在陌生山林裡的清晨散步,關于知道自己家族的存在和自己的歸屬之後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我母親講述過許多次。
當時,住在磨坊裡的已是外人,可他倆還是在那裡一直待到晚上,大伯父帶我母親看了他們小時候的秘密樂園、獨特的地理風景和破落家族的昔日疆界。
在單身漢的私巢裡,或許有不少年輕女孩能夠得到溫情的關愛&mdash&mdash我對馬伽什大伯父的清教徒生活始終感到不解&mdash&mdash從沒有人聽說過任何關于他的英勇事迹或感情故事,他把秘密帶進了墳冢。
他以自己笨拙、蹩腳的方式試圖幫我母親減輕童年時代留給她的陰影。
我母親的童年記憶還沒有完全毀掉,馬伽什大伯父盡他所能,能挽救出多少就挽救出多少。
他是一位出色的教師,一個好人。
他非常富有,全家人都懷着期待和尊敬仰望他。
我們既不敢寫信打攪他,也不敢前去看望他。
不過,有一次我們還是在維也納看望了他,那次過程複雜的造訪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感覺像闖入巨人國。
就連&ldquo大伯父&rdquo這個詞,一提起來都讓人帶着巨大的想象,這個半神的造物以非同尋常、不成比例的龐大之軀淩駕于我們頭上:大伯父&ldquo特别&rdquo好,大伯父&ldquo非常&rdquo有錢,大伯父是&ldquo歐洲知名&rdquo的法學家和教育家,大伯父會講&ldquo所有的語言&rdquo,他的名望&ldquo極高&rdquo。
一句話,他是家族裡的超人,隻有懷着宗教的虔誠才可能接近他。
我們就是懷着這樣的情感穿着節日盛裝、膝蓋發抖地到特蕾西亞學校找他。
大伯父坐在飯廳裡,身材非常高大。
他穿着睡袍坐在餐桌前,用一個比平常的杯子大好多的陶瓷缸喝早餐咖啡,用湯勺在陶壺一樣的杯子裡攪着白糖。
他所使用的其他物品也都尺寸獨特,大得誇張,跟家族大人物的身份十分相符。
不過他有些耳背,我們扯着嗓子談話;我懷着孩子的惶恐偷偷發現,這位大舅公跟其他老人一樣聽不見,要想讓他聽見我們說的話,必須大聲嚷嚷。
我們渾身僵硬地坐在他周圍,看這個大人物吃早餐。
後來很長時間我都以為,當時大伯父在維也納使用的物品之所以感覺尺寸大得誇張,隻是出于孩子的侏儒視角;但是在他去世之後,家族分配遺産時,有一隻那樣的陶瓷缸到了我們家,拿在手裡,我們都驚訝于它的尺寸。
陶瓷缸短粗,非常深,感覺像是一隻湯盤。
大伯父肯定是一位與衆不同的人,他用另外一種與一般的同時代人不同的尺度評判好壞、社會與家庭、錢财和使用的物品,他有自己的生活準則,無論在環境、思想、道德,還是判斷方面,他都可以獨立于世。
那個時代偏愛這種古怪的家夥,那是獨特思想、個人主義世界觀的黃金時代。
大伯父作為社會主義的一位非職業先驅,當然不是&ldquo集體&rdquo的人。
他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身心,在他與衆不同的外貌和内心裡,均能我行我素,做一個在品行方面都非常可愛、自律的人。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秘密,因為他利用我們在維也納看望他的機會,讓我了解了一個奧地利伐木場的機械設施。
看來他真是一位無可救藥的教師啊,他認為我這個家裡年齡最小的後生有必要在離開維也納之前獲得一些&ldquo實用知識&rdquo。
吃早飯時,他皺着眉頭看了我許久;下午,他拉着我的手上了有軌電車,我們一起去了維也納郊區,沿着荒僻、殘破的街道步行到一個蒸汽鋸木場的大門口。
在辦公室裡,他鄭重其事地自我介紹,說了自己所有的頭銜,向略感意外但還是滿懷敬仰洗耳恭聽的經理介紹說,他想讓遠道而來的孫子了解一下蒸汽鋸木的技術手段。
經理顯然很吃驚。
我非常害怕。
整整一路,大伯父都緊攥着我的手不放,好像生怕我會逃跑;現在沒有别的辦法,我隻能跟這位身材高大的老人一起度過這個下午了,感覺有些沉重和倒黴。
經理叫來技術負責人,讓他帶我們去伐木場,在那裡我看到了在一個鋸木場裡所能看到的一切,既不多,也不少。
蒸汽鋸帶着尖聲的呼嘯在鋸原木;如果在更随意、更自然、不那麼鄭重其事的環境下,我很可能會對眼前的一切感興趣,可是這樣,我的手被大伯父的鐵爪緊緊攥着,技術負責人的講解我一個字都聽不懂,感覺自己很不舒服。
我簡直不能理解,維也納有那麼多的博物館、動物園和其他景點,大伯父為什麼非要帶我來這裡?非要我聽技術負責人講課?非要那個人在蒸汽鋸刺耳的尖叫聲中努力用很專業的語言對着大伯父的聾耳朵大聲叫喊?那個大聲呐喊的人,用手掌在耳朵後作卷筒狀、帶着滿意的表情聽對方講解的大伯父,呼嘯刺耳的蒸汽鋸,維也納日常的噪聲和混亂,在那一刻将我團團圍住,我感到自己馬上就要暈厥。
大伯父的話,蒸汽鋸原理,生活,這個那個,我什麼都聽不懂!&hellip&hellip我絕望地想。
&ldquo這就是蒸汽鋸嗎?&rdquo大伯父大聲地問,手掌在耳後做成個聽筒,皺着眉頭彎着身子,對技術負責人的講解生怕漏掉一個字。
&ldquo對,這就是蒸汽鋸!&rdquo他突然轉向我,操着教師誨人不倦的教導語氣抑揚頓挫地告訴我。
就這樣,我們在大聲的呐喊和講解中參觀了整個鋸木場。
之後,他帶我乘有軌電車回到特蕾西亞學校,他始終沒有透露,這次郊遊是如何滿足了他的教師榮譽感。
那一次,除了大伯父的家和郊外的鋸木場,我在維也納什麼都沒看到。
他一輩子都在親戚中間分贈财産。
我母親得到了兩萬福林,我們用這筆錢買了一棟&ldquo自己的房子&rdquo。
我的那位嫁到維也納的小姨也得到了兩萬福林;但是我父親在幾十年裡一直向大伯父支付那筆預付遺産的利息,而維也納的親戚們則免付利息,他們像獲取禮物一樣獲得巨款。
在戰争爆發的第三年,大伯父去世了,确切地說是餓死的;維也納的親戚們描述說,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裡,他将自己的一切都捐給了窮人,連副食票也捐了。
6 我的維也納親戚們整天都在彈琴。
六個女兒輪流着拉小提琴,彈鋼琴,甚至還拉大提琴,吹單簧管。
她們把音樂之外所剩無幾的時間,全花在了跳舞上。
位于希特金區的那套底層公寓被音樂聲、姑娘們的尖叫聲和歌聲震得嗡嗡作響。
整棟樓都搖搖欲墜,十口人住在三間屋裡:父母,六個女兒,後來在戰争中陣亡的唯一的兒子弗蘭茨爾,還有三十年前就已經很老了的老女傭瑪麗,她隻能忍着腿腳的疼痛挪着碎步在半地下室内潮濕、昏暗的廚房裡為一家人做飯。
樓後有一個狹長的花園,那裡有一棵枝繁葉茂的黃香李樹、兩棵隻結雜交小核桃的老核桃樹、一片野草莓矮叢和長在花園盡頭角落的一株芬芳撲鼻的接骨木。
核桃樹周圍擺着長凳和桌子,從開春到晚秋,這一大家人都在這裡安營紮寨。
男主人弗朗茨一天到晚地站在那兒,他是位畫家,長發飄舞,脖子上系着藝術家的領花,長了一個小辣椒楊奇[79]那樣又紅又長的鼻子,戴着眼鏡,總是滿腹心事地盯着畫架上剛開始落筆的油畫布,同時聽着從孩子們房間敞開的窗戶裡傳出的小提琴或鋼琴聲&hellip&hellip&ldquo不行,跑調了!&rdquo特魯黛或瑪爾塔的手下剛有偏差,老弗朗茨就扯着脖子大聲喊。
他同時培養六個女兒,畫油畫,跟在廚房裡轉來轉去的老女傭瑪麗或妻子羅莎争吵。
希特金區家裡的所有春夏秋冬都是這樣度過的;生活就在這麼悄然地流逝。
這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相當拮據;他們沒錢,隻是在希特金區的公寓裡、在奇思妙想中掙錢。
許多要交的雜費,七個孩子的穿衣、教育和食品開銷,我姨父買顔料、畫筆和畫布的錢,還有生活中不得不花的醫藥費,買衣服買書交房租,還要避暑度假,這一切都仰仗天上掉餡餅的偶然幸運。
靠音樂和藝術是無法糊口的。
姨父畫了很多畫。
他為妻子和六個女兒畫過各個年齡段的肖像,畫完這幢房子和花園後,又畫維也納的公共建築,畫拉因茨和默德林[80]鄉下的門窗;他為親戚們畫過肖像,還臨摹過照片,畫過一年四季的風景,畫過他喜歡的所有花束;他看見什麼就畫什麼,連地下室和閣樓都沒漏下。
在他的畫上要什麼有什麼,大畫家将生活中的一切都記錄到了畫布上。
姨父的畫作非常精美,手法細膩,用色敏銳,光影斑駁,景物和人物的布局比例和諧,第一眼看上去誰都會喜歡。
這些畫完美無缺,有大師的風範。
但是如果仔細審視,在欣賞了我姨父的多幅作品之後,就會覺得畫裡缺了點什麼。
畫裡缺的就是他,我姨父自己。
他是那麼謙遜,那麼内向,以至于不敢在作品裡發聲。
他是藝術家,但從來不把最後一句話說出口。
他們真的就像鳥兒一樣生活,過着節儉的日子,在希特金區的公寓裡叽叽喳喳,等待幸運降臨。
偶爾,有一兩個閨女飛了出去,飛到外面闖蕩世界,出嫁或&mdash&mdash踩着華爾茲的舞步&mdash&mdash卷入一場突如其來的感情風暴。
而後,等到婚姻或者華爾茲舞曲結束,她們又重新回到希特金區。
瑪麗已經老得看不出年紀了,就像《聖經》裡的女性人物。
他們在琴房裡或封閉的門廊裡放下一張吊床[81],讓逃跑者在家裡搖搖欲墜的房檐下落腳。
女孩們和父親仍不知疲倦地演奏,畫畫。
他們生活在維也納,生活在樂聲悠揚、芳香醉人、和諧優雅的城市節奏裡,并用充滿激情的歌聲、畫面、旋律、觀點和動作表達着生活。
就這樣,這家人跟畫架、跑音了的鋼琴、吊床、歡快而優雅的貧寒、動蕩不安的生活方式和平共處,享受維也納賜予他們的最大恩惠。
老弗朗茨和六個女兒至少跟聖斯蒂芬教堂和&ldquo鐵樹&rdquo[82]一樣屬于維也納。
我們隻要想起維也納,就不可能不想起他們。
施尼茨勒[83]和霍夫曼斯塔爾[84]一起去過他們家,在希特金區的花園裡做過客;阿爾滕貝格[85]曾給女孩們寫過情書,後來又認真地要了回去,賣給了報社,收入自己的文集。
有三個女兒學芭蕾舞,後來跳到了大世界,當然也是邁着華爾茲舞步,永遠不會踩錯點。
這三個小女兒跳着輕快的華爾茲,她們的腳步聲和笑聲從聖彼得堡傳到紐約,她們是維也納的特使,渾身充滿了情感豐富、旋律優美的四三拍節奏。
老畫家站在院子裡的畫架前,畫剩下的模特,跟我母親的大姐&mdash&mdash女孩們的母親羅莎吵架。
他們吵了五十年的架,即使在銀婚、金婚的晚餐上也吵得好幾次要背過氣去,但喘上氣之後繼續吵。
一旦合同到期或跟丈夫離婚後,女孩們就會返回娘家,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
曾在許多大都市豪華飯店套間下榻的世界著名女舞蹈家,回到家後,晚上一聲不響地爬上吊床,睡在姐妹們中間&hellip&hellip 畫家有時到城裡散步,經常帶回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戰利品;比如說,從破産了的歌劇院買回一套鍍金的客廳家具,或在多羅泰宮[86]用合理的價格買下幾副淺紫色的女士長手套。
這一切散布在全家人的記憶裡,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受到精神刺激。
舞台家具不得不擺在大屋裡,淺紫色的手套女兒們戴了許多年。
不過,藝術家弗朗茨有時候也悄悄溜到街上,因為家庭的田園詩生活顯然無法滿足他奔逸的想象力。
在婚姻的模式之外,有時也需要積累一些不潔的體驗。
他在維也納人口密集的老城區租下一間畫室,在那裡可以擺脫家人的監視,享受女性的繪畫之美。
女孩們了解藝術家渴望美的心靈火花,她們為這間秘密畫室和模特埋單,想方設法地跟父親&ldquo做戲&rdquo。
老畫家已經七十多歲,仍然有時下午出門,穿着深色西服,系着白色領花,手裡攥着一束裹在報紙裡的野花&hellip&hellip羅莎透過廚房的窗口望着丈夫的背影,即使五十年的婚姻也無法減輕她心裡難言的苦澀。
這種時候,瑪麗總是深有感歎地說:&ldquo藝術家都是這樣!&rdquo女傭站在女主人身邊,從廚房的窗口一起望着遠行者的背影。
與此同時,永不枯竭的音樂從公寓的某個角落裡涓涓流出。
在這幢房子裡,大家不會單獨坐下來彈鋼琴或拉小提琴;當然也有偶然的例外,不知疲倦的演奏、練習、教學偶爾會因突然發生的某種不和諧、不抒情的噪音而中斷。
格萊特在房間的一個角落裡,正在練習一套将在維也納歌劇院表演的芭蕾舞;特魯黛在鋼琴旁為一位準備到音樂學院任教的學生輔導;希爾達和瑪爾塔在前廳拉小提琴。
在這永遠不會停息的洪流裡,老畫家有時也丢下畫筆,抄起樂器&mdash&mdash他有樂感極好的耳朵,能拉一手出色的大提琴,事實上他對所有樂器都有研究&mdash&mdash或者在震耳欲聾的喧嚣中,平靜地坐在某出輕歌劇裡用過的、桌腿描金的道具桌前,拿出鋼筆、墨水和羊皮紙,修改五幕曆史悲劇中某一幕的手稿。
七十年裡,他總共寫了四十部戲劇,用揚抑格和長短格的形式再現哈布斯堡王朝的曆史,講述了許多類似霍費爾·安德拉什[87]那樣的奧地利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
在外人看來,這家人的精神狀态有問題,家庭成員是那麼需要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而置身于崇高的藝術境界。
無論畫筆,還是琴弓,對他們來講并沒什麼區别,都不過是用來表達和讴歌他們為之獻身的藝術和諧的工具而已。
從更高層、更複雜的意義上講,在他們中間其實隻有老畫家自己,不但畫畫漂亮,拉大提琴出色,還能用揚抑格寫劇本,總是讴歌生活和藝術。
他聳着架了一副眼鏡的鼻子,嗅着芳香在世界上逍遙,以同樣的喜悅享受噴香的古雅什湯、格萊特在歌劇院的演出、舒曼的音樂和維也納老城内畫室裡的不潔體驗。
女兒們經常懷着理解的善意幫助他&hellip&he
幾十年裡,他先是當匈牙利偉大的浪漫主義者克拉斯諾霍爾卡伊·安德拉什伯爵的私人教師,之後擔任他的法律顧問。
他倆有一次吵翻了,大伯父返回維也納,開始在特蕾西亞大學執教。
他教授法律,用他的話說是&ldquo法律哲學&rdquo。
安德拉什在信裡給他寄了最後一筆薪金,六萬福林,六十張一千面值的鈔票;伯爵沒寄挂号信,信封裡裝了那麼多張的千元巨鈔,可連一個字也沒寫。
大伯父收下那疊千元巨鈔,在維也納生活,住在特蕾西亞學校一套兩室的公寓裡,培養匈牙利和奧地利的貴族精英。
他很早就結婚了,蓄着跟上帝一樣的白色絡腮胡。
他是一位謹慎、敏感、高貴的思想者。
作為著名的法學教育家、特蕾西亞學校教師、匈牙利伯爵的法律顧問和親信,他是奧地利第一批在公開講演中承認自己是社會主義信徒的人之一,要比維克托·阿德勒[76]早幾十年。
他的觀點十分純粹,不受黨派利益的影響。
他為手工業者和工人們舉辦講座,介紹社會主義、馬克思和拉薩爾[77]。
他創辦了奧地利的第一家工人聯合會,捐出一萬福林作為援助基金,旨在改善工人的生活。
那些工人運動領袖和職業革命家利用了他的善心和輕信,接受了他的捐款,稱他為&ldquo基督教社會主義者&rdquo(在當時,這還是一個陌生概念)。
大伯父對此沒有惱火。
他撰寫文章宣揚基督教的&ldquo社會主義内容&rdquo。
90年代,英國下議院曾朗讀過一篇他撰寫的這方面文章,将他尊為&ldquo理想社會主義&rdquo的偉大榜樣。
黨派從來沒有接納過他,他至死都是一位孤獨的鬥士,被人尊為&ldquo懷有浪漫主義理念的社會主義者&rdquo,試圖用博愛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必須承認,在這位非職業的社會主義者身上&mdash&mdash不僅在他身上,而且在他的文字裡&mdash&mdash确實有着某種與衆不同的孤傲,某種無法置身于任何集體之中的精神追求者的孤傲。
他把大部分财産捐給了工人運動,因為他堅信工人運動終會成功,但他并未加入到他們的隊伍裡。
大伯父一輩子都在特蕾西亞學校執教,後來當上了校長。
這個人是我樂觀開朗、放浪不羁的外祖父的大哥,我母親最年長的伯父。
跟我母親家族的所有成員一樣,我的這位大舅公也是摩拉維亞人,但他自小在奧地利長大,從身心上講,他都覺得自己是奧地利人。
或許,他是這個家族裡唯一一位用無私和善良之心對待我母親的人。
有一次,他帶這個小姑娘去了摩拉維亞,讓她看了我外祖父的磨坊。
在我母親可憐、不幸福的童年時代,留給她唯一的美好記憶,可能就是那一次旅行,就是她跟這位既有名又有錢的大伯父一起度過的那幾個星期。
他們先去了伊赫拉瓦[78],看望了一家住在伊赫拉瓦市中心廣場邊一幢漂亮樓房裡的親戚。
當時,大伯父有一個弟弟住在那兒,家境富裕,留在摩拉維亞,買了一幢大房子,在那座富有的城市裡算得上是一位有威望的市民。
就我母親而言,那次旅行是對她自尊心的一種呵護,削減了她在童年時代萌生出的卑賤感,讓她知道在自己的家族裡還有幾位令人尊敬的親戚,在維也納生活的馬伽什大伯父,家境富裕、住在市中心廣場的伊赫拉瓦親戚。
拂曉,他們離開了摩拉維亞城市,翻山越嶺,見到外祖父那座建在一塊空地上的磨坊。
大伯父穿着一件莊重的黑色風衣,牽着侄女的手走在林間小路上,一邊走一邊講小時候的故事。
那時候他和他的弟弟們,其中包括我的外祖父,每天拂曉都要沿着這條從磨坊通向城裡的林間小路步行幾公裡去上學。
我們從生活賜予的厚禮中汲取信仰與善良,許多時候,隻是這樣一些無意中偶得、貌似無足輕重的禮物,就像我母親在摩拉維亞山林中探訪我外祖父磨坊的那次清晨散步。
那天,大伯父的心情也格外舒朗,這位蓄着長髯、受人尊敬的長者聲如洪鐘。
關于那次在陌生山林裡的清晨散步,關于知道自己家族的存在和自己的歸屬之後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我母親講述過許多次。
當時,住在磨坊裡的已是外人,可他倆還是在那裡一直待到晚上,大伯父帶我母親看了他們小時候的秘密樂園、獨特的地理風景和破落家族的昔日疆界。
在單身漢的私巢裡,或許有不少年輕女孩能夠得到溫情的關愛&mdash&mdash我對馬伽什大伯父的清教徒生活始終感到不解&mdash&mdash從沒有人聽說過任何關于他的英勇事迹或感情故事,他把秘密帶進了墳冢。
他以自己笨拙、蹩腳的方式試圖幫我母親減輕童年時代留給她的陰影。
我母親的童年記憶還沒有完全毀掉,馬伽什大伯父盡他所能,能挽救出多少就挽救出多少。
他是一位出色的教師,一個好人。
他非常富有,全家人都懷着期待和尊敬仰望他。
我們既不敢寫信打攪他,也不敢前去看望他。
不過,有一次我們還是在維也納看望了他,那次過程複雜的造訪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感覺像闖入巨人國。
就連&ldquo大伯父&rdquo這個詞,一提起來都讓人帶着巨大的想象,這個半神的造物以非同尋常、不成比例的龐大之軀淩駕于我們頭上:大伯父&ldquo特别&rdquo好,大伯父&ldquo非常&rdquo有錢,大伯父是&ldquo歐洲知名&rdquo的法學家和教育家,大伯父會講&ldquo所有的語言&rdquo,他的名望&ldquo極高&rdquo。
一句話,他是家族裡的超人,隻有懷着宗教的虔誠才可能接近他。
我們就是懷着這樣的情感穿着節日盛裝、膝蓋發抖地到特蕾西亞學校找他。
大伯父坐在飯廳裡,身材非常高大。
他穿着睡袍坐在餐桌前,用一個比平常的杯子大好多的陶瓷缸喝早餐咖啡,用湯勺在陶壺一樣的杯子裡攪着白糖。
他所使用的其他物品也都尺寸獨特,大得誇張,跟家族大人物的身份十分相符。
不過他有些耳背,我們扯着嗓子談話;我懷着孩子的惶恐偷偷發現,這位大舅公跟其他老人一樣聽不見,要想讓他聽見我們說的話,必須大聲嚷嚷。
我們渾身僵硬地坐在他周圍,看這個大人物吃早餐。
後來很長時間我都以為,當時大伯父在維也納使用的物品之所以感覺尺寸大得誇張,隻是出于孩子的侏儒視角;但是在他去世之後,家族分配遺産時,有一隻那樣的陶瓷缸到了我們家,拿在手裡,我們都驚訝于它的尺寸。
陶瓷缸短粗,非常深,感覺像是一隻湯盤。
大伯父肯定是一位與衆不同的人,他用另外一種與一般的同時代人不同的尺度評判好壞、社會與家庭、錢财和使用的物品,他有自己的生活準則,無論在環境、思想、道德,還是判斷方面,他都可以獨立于世。
那個時代偏愛這種古怪的家夥,那是獨特思想、個人主義世界觀的黃金時代。
大伯父作為社會主義的一位非職業先驅,當然不是&ldquo集體&rdquo的人。
他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身心,在他與衆不同的外貌和内心裡,均能我行我素,做一個在品行方面都非常可愛、自律的人。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秘密,因為他利用我們在維也納看望他的機會,讓我了解了一個奧地利伐木場的機械設施。
看來他真是一位無可救藥的教師啊,他認為我這個家裡年齡最小的後生有必要在離開維也納之前獲得一些&ldquo實用知識&rdquo。
吃早飯時,他皺着眉頭看了我許久;下午,他拉着我的手上了有軌電車,我們一起去了維也納郊區,沿着荒僻、殘破的街道步行到一個蒸汽鋸木場的大門口。
在辦公室裡,他鄭重其事地自我介紹,說了自己所有的頭銜,向略感意外但還是滿懷敬仰洗耳恭聽的經理介紹說,他想讓遠道而來的孫子了解一下蒸汽鋸木的技術手段。
經理顯然很吃驚。
我非常害怕。
整整一路,大伯父都緊攥着我的手不放,好像生怕我會逃跑;現在沒有别的辦法,我隻能跟這位身材高大的老人一起度過這個下午了,感覺有些沉重和倒黴。
經理叫來技術負責人,讓他帶我們去伐木場,在那裡我看到了在一個鋸木場裡所能看到的一切,既不多,也不少。
蒸汽鋸帶着尖聲的呼嘯在鋸原木;如果在更随意、更自然、不那麼鄭重其事的環境下,我很可能會對眼前的一切感興趣,可是這樣,我的手被大伯父的鐵爪緊緊攥着,技術負責人的講解我一個字都聽不懂,感覺自己很不舒服。
我簡直不能理解,維也納有那麼多的博物館、動物園和其他景點,大伯父為什麼非要帶我來這裡?非要我聽技術負責人講課?非要那個人在蒸汽鋸刺耳的尖叫聲中努力用很專業的語言對着大伯父的聾耳朵大聲叫喊?那個大聲呐喊的人,用手掌在耳朵後作卷筒狀、帶着滿意的表情聽對方講解的大伯父,呼嘯刺耳的蒸汽鋸,維也納日常的噪聲和混亂,在那一刻将我團團圍住,我感到自己馬上就要暈厥。
大伯父的話,蒸汽鋸原理,生活,這個那個,我什麼都聽不懂!&hellip&hellip我絕望地想。
&ldquo這就是蒸汽鋸嗎?&rdquo大伯父大聲地問,手掌在耳後做成個聽筒,皺着眉頭彎着身子,對技術負責人的講解生怕漏掉一個字。
&ldquo對,這就是蒸汽鋸!&rdquo他突然轉向我,操着教師誨人不倦的教導語氣抑揚頓挫地告訴我。
就這樣,我們在大聲的呐喊和講解中參觀了整個鋸木場。
之後,他帶我乘有軌電車回到特蕾西亞學校,他始終沒有透露,這次郊遊是如何滿足了他的教師榮譽感。
那一次,除了大伯父的家和郊外的鋸木場,我在維也納什麼都沒看到。
他一輩子都在親戚中間分贈财産。
我母親得到了兩萬福林,我們用這筆錢買了一棟&ldquo自己的房子&rdquo。
我的那位嫁到維也納的小姨也得到了兩萬福林;但是我父親在幾十年裡一直向大伯父支付那筆預付遺産的利息,而維也納的親戚們則免付利息,他們像獲取禮物一樣獲得巨款。
在戰争爆發的第三年,大伯父去世了,确切地說是餓死的;維也納的親戚們描述說,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裡,他将自己的一切都捐給了窮人,連副食票也捐了。
6 我的維也納親戚們整天都在彈琴。
六個女兒輪流着拉小提琴,彈鋼琴,甚至還拉大提琴,吹單簧管。
她們把音樂之外所剩無幾的時間,全花在了跳舞上。
位于希特金區的那套底層公寓被音樂聲、姑娘們的尖叫聲和歌聲震得嗡嗡作響。
整棟樓都搖搖欲墜,十口人住在三間屋裡:父母,六個女兒,後來在戰争中陣亡的唯一的兒子弗蘭茨爾,還有三十年前就已經很老了的老女傭瑪麗,她隻能忍着腿腳的疼痛挪着碎步在半地下室内潮濕、昏暗的廚房裡為一家人做飯。
樓後有一個狹長的花園,那裡有一棵枝繁葉茂的黃香李樹、兩棵隻結雜交小核桃的老核桃樹、一片野草莓矮叢和長在花園盡頭角落的一株芬芳撲鼻的接骨木。
核桃樹周圍擺着長凳和桌子,從開春到晚秋,這一大家人都在這裡安營紮寨。
男主人弗朗茨一天到晚地站在那兒,他是位畫家,長發飄舞,脖子上系着藝術家的領花,長了一個小辣椒楊奇[79]那樣又紅又長的鼻子,戴着眼鏡,總是滿腹心事地盯着畫架上剛開始落筆的油畫布,同時聽着從孩子們房間敞開的窗戶裡傳出的小提琴或鋼琴聲&hellip&hellip&ldquo不行,跑調了!&rdquo特魯黛或瑪爾塔的手下剛有偏差,老弗朗茨就扯着脖子大聲喊。
他同時培養六個女兒,畫油畫,跟在廚房裡轉來轉去的老女傭瑪麗或妻子羅莎争吵。
希特金區家裡的所有春夏秋冬都是這樣度過的;生活就在這麼悄然地流逝。
這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相當拮據;他們沒錢,隻是在希特金區的公寓裡、在奇思妙想中掙錢。
許多要交的雜費,七個孩子的穿衣、教育和食品開銷,我姨父買顔料、畫筆和畫布的錢,還有生活中不得不花的醫藥費,買衣服買書交房租,還要避暑度假,這一切都仰仗天上掉餡餅的偶然幸運。
靠音樂和藝術是無法糊口的。
姨父畫了很多畫。
他為妻子和六個女兒畫過各個年齡段的肖像,畫完這幢房子和花園後,又畫維也納的公共建築,畫拉因茨和默德林[80]鄉下的門窗;他為親戚們畫過肖像,還臨摹過照片,畫過一年四季的風景,畫過他喜歡的所有花束;他看見什麼就畫什麼,連地下室和閣樓都沒漏下。
在他的畫上要什麼有什麼,大畫家将生活中的一切都記錄到了畫布上。
姨父的畫作非常精美,手法細膩,用色敏銳,光影斑駁,景物和人物的布局比例和諧,第一眼看上去誰都會喜歡。
這些畫完美無缺,有大師的風範。
但是如果仔細審視,在欣賞了我姨父的多幅作品之後,就會覺得畫裡缺了點什麼。
畫裡缺的就是他,我姨父自己。
他是那麼謙遜,那麼内向,以至于不敢在作品裡發聲。
他是藝術家,但從來不把最後一句話說出口。
他們真的就像鳥兒一樣生活,過着節儉的日子,在希特金區的公寓裡叽叽喳喳,等待幸運降臨。
偶爾,有一兩個閨女飛了出去,飛到外面闖蕩世界,出嫁或&mdash&mdash踩着華爾茲的舞步&mdash&mdash卷入一場突如其來的感情風暴。
而後,等到婚姻或者華爾茲舞曲結束,她們又重新回到希特金區。
瑪麗已經老得看不出年紀了,就像《聖經》裡的女性人物。
他們在琴房裡或封閉的門廊裡放下一張吊床[81],讓逃跑者在家裡搖搖欲墜的房檐下落腳。
女孩們和父親仍不知疲倦地演奏,畫畫。
他們生活在維也納,生活在樂聲悠揚、芳香醉人、和諧優雅的城市節奏裡,并用充滿激情的歌聲、畫面、旋律、觀點和動作表達着生活。
就這樣,這家人跟畫架、跑音了的鋼琴、吊床、歡快而優雅的貧寒、動蕩不安的生活方式和平共處,享受維也納賜予他們的最大恩惠。
老弗朗茨和六個女兒至少跟聖斯蒂芬教堂和&ldquo鐵樹&rdquo[82]一樣屬于維也納。
我們隻要想起維也納,就不可能不想起他們。
施尼茨勒[83]和霍夫曼斯塔爾[84]一起去過他們家,在希特金區的花園裡做過客;阿爾滕貝格[85]曾給女孩們寫過情書,後來又認真地要了回去,賣給了報社,收入自己的文集。
有三個女兒學芭蕾舞,後來跳到了大世界,當然也是邁着華爾茲舞步,永遠不會踩錯點。
這三個小女兒跳着輕快的華爾茲,她們的腳步聲和笑聲從聖彼得堡傳到紐約,她們是維也納的特使,渾身充滿了情感豐富、旋律優美的四三拍節奏。
老畫家站在院子裡的畫架前,畫剩下的模特,跟我母親的大姐&mdash&mdash女孩們的母親羅莎吵架。
他們吵了五十年的架,即使在銀婚、金婚的晚餐上也吵得好幾次要背過氣去,但喘上氣之後繼續吵。
一旦合同到期或跟丈夫離婚後,女孩們就會返回娘家,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
曾在許多大都市豪華飯店套間下榻的世界著名女舞蹈家,回到家後,晚上一聲不響地爬上吊床,睡在姐妹們中間&hellip&hellip 畫家有時到城裡散步,經常帶回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戰利品;比如說,從破産了的歌劇院買回一套鍍金的客廳家具,或在多羅泰宮[86]用合理的價格買下幾副淺紫色的女士長手套。
這一切散布在全家人的記憶裡,讓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受到精神刺激。
舞台家具不得不擺在大屋裡,淺紫色的手套女兒們戴了許多年。
不過,藝術家弗朗茨有時候也悄悄溜到街上,因為家庭的田園詩生活顯然無法滿足他奔逸的想象力。
在婚姻的模式之外,有時也需要積累一些不潔的體驗。
他在維也納人口密集的老城區租下一間畫室,在那裡可以擺脫家人的監視,享受女性的繪畫之美。
女孩們了解藝術家渴望美的心靈火花,她們為這間秘密畫室和模特埋單,想方設法地跟父親&ldquo做戲&rdquo。
老畫家已經七十多歲,仍然有時下午出門,穿着深色西服,系着白色領花,手裡攥着一束裹在報紙裡的野花&hellip&hellip羅莎透過廚房的窗口望着丈夫的背影,即使五十年的婚姻也無法減輕她心裡難言的苦澀。
這種時候,瑪麗總是深有感歎地說:&ldquo藝術家都是這樣!&rdquo女傭站在女主人身邊,從廚房的窗口一起望着遠行者的背影。
與此同時,永不枯竭的音樂從公寓的某個角落裡涓涓流出。
在這幢房子裡,大家不會單獨坐下來彈鋼琴或拉小提琴;當然也有偶然的例外,不知疲倦的演奏、練習、教學偶爾會因突然發生的某種不和諧、不抒情的噪音而中斷。
格萊特在房間的一個角落裡,正在練習一套将在維也納歌劇院表演的芭蕾舞;特魯黛在鋼琴旁為一位準備到音樂學院任教的學生輔導;希爾達和瑪爾塔在前廳拉小提琴。
在這永遠不會停息的洪流裡,老畫家有時也丢下畫筆,抄起樂器&mdash&mdash他有樂感極好的耳朵,能拉一手出色的大提琴,事實上他對所有樂器都有研究&mdash&mdash或者在震耳欲聾的喧嚣中,平靜地坐在某出輕歌劇裡用過的、桌腿描金的道具桌前,拿出鋼筆、墨水和羊皮紙,修改五幕曆史悲劇中某一幕的手稿。
七十年裡,他總共寫了四十部戲劇,用揚抑格和長短格的形式再現哈布斯堡王朝的曆史,講述了許多類似霍費爾·安德拉什[87]那樣的奧地利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
在外人看來,這家人的精神狀态有問題,家庭成員是那麼需要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而置身于崇高的藝術境界。
無論畫筆,還是琴弓,對他們來講并沒什麼區别,都不過是用來表達和讴歌他們為之獻身的藝術和諧的工具而已。
從更高層、更複雜的意義上講,在他們中間其實隻有老畫家自己,不但畫畫漂亮,拉大提琴出色,還能用揚抑格寫劇本,總是讴歌生活和藝術。
他聳着架了一副眼鏡的鼻子,嗅着芳香在世界上逍遙,以同樣的喜悅享受噴香的古雅什湯、格萊特在歌劇院的演出、舒曼的音樂和維也納老城内畫室裡的不潔體驗。
女兒們經常懷着理解的善意幫助他&hellip&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