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大多數的婚姻都不美滿。
夫妻倆都不曾預想到,随着時間的推移,有什麼會将他們分裂成對立的兩派。
他們永遠不會知道,破壞他們共同生活的潛在敵人,并不是性生活的冷卻,而是再簡單不過的階層嫉恨。
幾十年來,他們在無聊、世俗的冰河上流浪,相互嫉恨,就因為其中一方的身份優越,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姿态優雅地攥刀執叉,或是腦袋裡有某種來自童年時代的矯情、錯亂的思維。
當夫妻間的情感關系變得松懈之後,很快,階層争鬥便開始在兩個人之間醞釀并爆發,盡管他們在同一張床鋪上睡覺,在同一隻盤子裡吃飯,可許多時候連他們自己都不能理解:在他們之間表面看來并無矛盾,似乎一切正常,為什麼會在背地裡如此不誠實地彼此嫉恨?對于另一個階層,他們憎恨,蔑視,或忌妒。
假如男人的出身&ldquo比較高貴&rdquo,女人自然會樂意展示自己陽光的一面,在全世界人面前粉墨登場,試圖有尊嚴、有魅力地跻身丈夫所屬的那個更上層的社會舞台;但是回到家裡,在大床上,在餐桌旁,她們則會為自己遭受的某種内心傷害而毫不妥協地報複對方。
婚姻的一方列祖列宗所享有的尊嚴以及世代積累的财富不會傷害另一方的階層情感,這樣的婚姻鳳毛麟角,打一個比方,社會地位較高的一方總會時不時地跟對方說,&ldquo在我們家這樣&rdquo或&ldquo在我們家那樣&rdquo。
家庭裡始終存在着階層争鬥。
這種階層争鬥在我們家裡也進行着。
從來沒有誰知道這個,也從來沒有人談論這個。
我母親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所謂的&ldquo普通人”她的祖父是磨坊主,她父親則是一位木匠。
後來,由于她父親生意紅火,作坊擴大,并且雇用了許多位夥計,所以家裡人稱他為&ldquo工廠主”晚年時他成為企業家,自己不再拿着鑿子、刨子在車間裡工作,隻是簽收訂單,分派任務。
不過他這種地位提升,對我們來說幫助不大,因為在他身上永遠沾着手工勞動者的&ldquo低賤&rdquo。
當着外人的面,我們當然承認他,承認有這位謙卑的長輩,他用&ldquo自己的力量&rdquo獲得成功,成為工廠主,不需要自己勞作,隻管接收訂單。
然而我父親的家人,包括我們這些孩子,都更希望我的外祖父一輩子都是月薪隻有三十福林的市政府公務員、臨時雇員或好吃懶做的州政府秘書。
小時候,我們為外祖父曾跟膠水、木鋸、刨子打過交道而倍感羞慚。
當着小夥伴和學校同學的面,我從來不提這位身為工廠主的外祖父。
我希望那段曆史能被時光掩埋,即便我不得不提起&ldquo工廠主&rdquo的事,也會不好意思地垂下眼簾。
有一些熟人,他們用格外欽佩的語調談論我的外祖父,講述他為人謙遜、有自知之明的良好品性,他們使用的語氣仿佛在說:勞動不是一件恥辱的事。
唉,怎麼會不是?!我們之所以認這位外祖父,隻是由于我們别無選擇。
其實,他很早以前就去世了,我們這些孩子從來沒有見過他,他善解人意地消失在不幸的死亡裡,去世那年,他隻有四十七歲。
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他給家人帶來了恥辱,但我并不清楚這到底給誰帶來了恥辱。
是給我父親的家族或孩子們,還是給我?我父親總是用敬重、贊許的語調談論我母親的家族;但是孩子們的耳朵非常敏感,我們從敬重和贊許中聽出某種不由自主的禮貌和相當飽滿的騎士風度。
很有可能,即便我的外祖父是一位養犬者,父親也會接受他;或者用同樣的禮貌和騎士風度接受跟我母親相關的一切。
但是,階層争鬥仍舊以含蓄的方式、用騎士的武器進行着。
我們這些孩子已經帶有偏見、有意識地排斥我母親的家族。
我們從來不談論它。
直到上了大學,我才擺脫掉這種盲目、懦弱、虛假的恐慌,開始對我母親的家族産生興趣,開始意識到我跟那個家族的直接關聯,感到自己确實是我母親的兒子。
生命在懵懂中悄然流逝,說不出口的話語、我們當時的舉止、沉默與恐懼,這些就是生命,真實的生命。
就跟每個生命的自身平衡一樣,家庭的平衡也十分脆弱。
我認為,我們家人之間既不比大多數家庭中的成員們愛得更多,也沒有恨得更少。
猶太人家庭不是這樣,基督教家庭很難理解猶太人家庭中那種有意識的相互依賴。
在猶太人眼裡,家庭至上,之後才是家庭成員;在基督教家庭裡,每個人将自我排在首位,有多餘的情感才分給别人,時多時少,包括分給家庭。
猶太人為家庭活着,基督徒靠家庭活着。
也許存在少數的例外,不過絕大多數情況都是這樣。
當然,&ldquo我們家人彼此相愛&rdquo。
父母對孩子們溫情脈脈,傾注心血養育我們,父親的态度非常和藹,總能滿足我們的一切願望。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家有時仍分為兩派,母親一派,父親一派。
我們就像圭爾夫人和吉柏林人[69]那樣相互鬥争。
為什麼呢?因為某種情感傷害、反應敏感、防衛意識的過度激亢潛移默化地作用到我母親那派的家族成員身上,正是那些從未擺到桌面上談論的問題所造成的緊張,影響到我們的家庭氣氛,比方說,我們因為一把衣服刷争吵,背後實際另有原由。
這種無關大局的革命,在每個家庭裡都會發生,有的發生在7月14日,有的則在熱月裡。
2 我走在亡人中間,必須小聲說話。
亡人當中,有幾位對我來說已經死了,其他人則活在我的言行舉止和頭腦裡,無論我抽煙、做愛,還是品嘗某種食物,都受到他們的操控。
他們人數衆多。
一個人待在人群裡,很長時間都自覺孤獨;有一天,他來到亡人中間,感受到他們随時随地、善解人意的在場。
他們不打攪任何人。
我長到很大,才開始跟我母親的家族保持親戚關系,終于有一天,我談論起他們,聽到他們的聲音;當我向他們舉杯緻意,我清楚地看到他們的舉止。
&ldquo個性&rdquo,是人們從亡人那裡獲得的一種相當有限、很少能夠自行添加的遺産。
那些我從未見過面的人,他們還活着,他們在焦慮,在創作,在渴望,在為我擔心。
我的面孔是我外祖父的翻版,我的手是從我父親家族那裡繼承的,我的性格則是承繼我母親那支的某位親戚的。
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假如有誰侮辱我,或者我必須迅速做出某種決定,我所想的和我所說的,很可能跟七十年前我的曾外祖父在摩爾瓦地區的磨坊裡所想的一模一樣。
外祖父留給我的遺物很少,總共隻有一張老照片和一隻啤酒杯。
啤酒杯上燙印了一幅外祖父的肖像。
啤酒杯和照片上的外祖父是一位蓄着絡腮胡須、額頭很高、臉龐虛胖的漢子,他的嘴長得很敏感,肥厚的下唇向下撇着。
他身穿一件盤扣式的匈牙利民族上裝正襟端坐,下身卻穿着西褲和短靴。
他性格樂觀,整日忙碌,結過兩次婚,總共生了六個孩子。
他掙錢很多,但是從來沒有學過财會,兜兒裡揣着賬本和支票,四十七歲去世時,留下一屁股債務和一大筆亂賬。
但是在外祖父的老宅裡,大家活得非常開心。
家裡住了一大群人,夥計和學徒們也住在那兒,午餐的時候,經常二十來人圍坐在餐桌旁。
進門後的右邊是&ldquo樣品間&rdquo,裡面堆滿了新家具。
當地許多人都買外祖父的家具,埃格爾[70]大主教的幾個沙龍也是請他布置的,那些刻有&ldquoR.J.&rdquo标記的桌子和扶手椅至今仍擺在大主教的客廳裡。
外祖父的家宅和作坊占地面積很大。
的确,在他的&ldquo木工廠&rdquo裡,已經使用機器和車床進行工作,但是外祖父始終在外套口袋裡記賬,用鉛筆随手将收支記在淩亂的紙片上,過一段時間,紙片就會丢掉。
這位手工匠總是到處&ldquo流浪&rdquo,他在國外的流浪歲月應該歸在未婚的獨身時光内。
拉丁人幾十年都不離開自己的城市,那些出國的人,多少會被看成是冒險家。
大世界的缤紛色彩和混亂秩序,隻有這位手工匠和那些在奧匈帝國境内被派東派西的現役軍官們才知曉。
外祖父去過捷克和德國,當了師傅後,三天兩頭去維也納采購,學到了現代工藝的新訣竅。
總之,他要比當地那些拉丁式的鄉下人更了解世界。
他生性熱情、沖動、不安、幽默,喜歡饕餮大餐,特别能喝啤酒,而且很容易讨女人歡心。
當聽到院門外有個年輕的流浪漢用德語唱&ldquo一位窮困潦倒的旅人&hellip&hellip&rdquo,外祖父就會透過玻璃門用德語喊,&ldquo誰要窮困潦倒,就不要旅行”但是随後,他會将流浪漢請進屋裡熱情款待。
他的三個兒子都在一流的學校讀書,一個考上軍校,另外兩個讀中學;他的女兒們也都讀書識字,隻有我母親在我外祖父去世後才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
這就是我知道的關于外祖父的一切;我從來沒有見過他,他在我出生前二十年就去世了。
他的肖像挂在我房間的牆上,我長得簡直太像他了。
我的臉也是充滿渴望,虛胖,敏感的嘴角向下撇着,長了一副絡腮胡子,我跟這個從相框裡望着我的陌生人就像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我愛流浪的秉性、我的敏感、我斯拉夫人的躁動不安和開朗快樂,都是從他那裡繼承的。
這個陌生人繼續在我身上固執地活着。
也許,一個人從他祖先那裡繼承的不僅是身體特征;就像我,不僅長着他的嘴、他的額頭、他的眼睛和他的頭型,在我身上還可以看到他的動作、他的笑意、他的好色傾向,還有某種潇灑和玩世不恭。
我也喜歡将記錄我生活和事務的賬本揣在兜兒裡。
不過,我祖父也同樣活在我身上,他更簡樸、更嚴肅、更和善,他也死得很早,我從來沒有見過他。
我必須跟這些陌生人一起共同生活,并在自己身上痛苦摸索着雕刻出他們,可是他們很少允許我開口。
比方說,我的外祖父是小城市裡的福斯塔夫[71],他是當地有名的、心性快樂的啤酒友和酒桌上的領袖。
我工作的方式也是從他那裡繼承的。
我喜歡用手工藝者的方式抱怨自己所擔負的任務,喜歡體力勞動者的身體節奏,喜歡在無足輕重的日用品上不遺餘力地雕琢打磨。
應該感謝他,是他使我成了一位相當不錯的手藝人。
有時候,外祖父會跟祖父打架,假如外祖父更強勢,那麼我至少半年都會興高采烈,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充滿了某種歡愉與輕松。
每逢這種時候,我身上的流浪傾向就會突然爆發,既無計劃又沒目标地出遊幾個月,不管給家裡和作坊留下什麼樣的爛攤子。
我外祖母出嫁那年隻有十六歲。
女人臉上罩着輕柔的面紗。
我外祖母跟外祖父一起隻生活了四年,先是生下我母親,後來還懷過一個孩子,不幸的是,第二個孩子死于新生兒高熱驚厥。
家裡沒有人提這件事。
孩子的名字我也是很偶然才知道的,有一回,我母親一不小心說走了嘴。
葉蘭菲是個女孩。
家族裡面,不管是我外祖母親生的孩子,還是她非親生的後代,都對跟外祖母有關的記憶保持沉默。
外祖母隻留下一張照片,一張手工上色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副美麗憂傷的女性面孔,與其說是少婦,不如說是女孩。
即便她有什麼秘密,全家人也都守口如瓶。
非親生的孩子們不樂意提她;我母親對她也記憶寥寥。
外祖母是一個孤兒,由一位年長的女親戚拉扯大。
我猜,她那位親戚挺窮的。
我外祖父四十多歲時,帶着他跟自己前妻生的五個孩子,又娶了一位年輕女孩。
女孩茫然無措地在那幢大房子裡走來走去,感覺像是被收養的第六個孩子。
聽家裡人說,她從來不笑,一臉嚴肅地坐在長餐桌旁,坐在外祖父的右手邊,在家裡像一位陌生人。
外祖父是個樂觀開朗、說話幽默的男人,他講的故事不管誰聽了都會感到有趣。
偶爾,連那位憂傷的婦人都會禁不住發笑,這種時候,她會從桌邊站起,用手帕捂着嘴,&ldquo臨時到隔壁房間笑一會兒&rdquo。
她不好意思笑&hellip&hellip這裡有什麼秘密嗎?她覺得我母親(她的第一個孩子)長得很醜,并且為這個醜孩子感到羞愧,以至于連看她都不敢看,喂奶的時候,總用一塊手帕遮住孩子的臉。
我母親知道這個,還是從她同父異母的姐姐嘴裡聽來的。
這位少言寡語、落寞憂傷、很可能有心理疾患的女人在那個家裡總共僅生活了四年。
不管怎麼講,她對我的生活也有所影響。
我身上的絕大部分恐懼都來源于她。
很可能這個女人因為要在與自己同齡的成年孩子們面前扮演妻子的角色而感到羞窘,她不好意思在一個前任女主人的孩子們極力維護死者威信與記憶的家庭裡流露母愛。
很可能她做的一切都有過失,都不完美,都很蹩腳,内心的驚恐導緻了她歇斯底裡的自衛,因此當外祖父講笑話時,她要跑到另一個房間裡去笑,因此她總是沉默不語,因此她覺得自己的孩子&ldquo奇醜無比&rdquo,大概她試圖用這種謙卑來接受已亡女主人的記憶和那些欺負人的孩子們。
我一旦害怕,一旦瘋狂,這位陌生婦人就會在我的心裡開口絮叨。
其實我連她姓什麼都不清楚;從來沒有人當着我們的面提過她的名字。
每當應該提起她的時刻,家裡人就像天文星相,突然消失在茫茫的寰宇裡。
她給人留下的都是不好的記憶,所有認識她的人,談到她時都會眼簾低垂。
相片上的她穿着繡花坎肩,白皙、纖細的脖頸上戴着一個串在一條黑線繩上的銀十字架。
在她襯衫的領口上,繡着精緻的鈴蘭花束。
她的眼睛聰穎、清澈、傷感,簡直像是玻璃做的。
這兩個人在我身上繼續活着。
3 那個名叫耶諾的男孩,是我母親最年長的哥哥,他一心想當音樂家,但是隻加入了軍樂隊,由于失意,他在普拉服役期間飲彈自殺。
他的音樂愛好猶如咒語,始終困擾着這個家族。
大多數家庭成員都秉承了先人的藝術天賦。
一個女孩繪畫,另一個唱歌。
我母親同樣有藝術才華,走火入魔地迷戀音樂。
她的另一位姐姐遠嫁維也納,将音樂天才傳給了她的孩子們,那位姐姐有六個女兒,其中有一位至今仍是世界知名的舞蹈家;其他人不是靠着音樂謀生,就是為了音樂活着,有的作曲,有的教學,有的演奏。
音樂是生活的頂級元素,人們逃遁其中,音樂強迫我們和後代們追随它步入高尚的帝國,聽從内心的意願。
在童年時代,我聽過并且學過音樂,曾想當一名職業音樂家。
或許正因如此,我才聽音不準。
小時候我聽音樂聽膩了,以至于長大後我下意識地逃離了音樂帝國,盡管有的時候我對自己失去的東西惋惜不舍,但是出于羞惱和焦慮,我依舊遠離了各種音樂。
有一次在巴黎,我偶然聽了一場交響音樂會;當音樂響起,我感到一股荒誕可笑、無法排解的煩躁不安,最終我不得不中途退場&hellip&hellip我始終不能理解那位由于未能當上音樂家而開槍自殺的耶諾舅舅。
在我看來,音樂是一種懲罰,指法訓練時,每當我用錯誤的指法敲擊琴鍵,母親就攥着一根藤鞭坐在我身邊敲我的指甲。
直到今天,我一聽到音樂&mdash&mdash畢竟我還是想聽,就像一個想家的流亡者&mdash&mdash就會在心裡自說自話:你看啊,其實并不那麼疼。
一個兒子開槍自殺,因為沒當成音樂家;另一個兒子中學肄業,因為想幹屠夫這一行。
這個家庭真的很奇特。
耶諾的弟弟德熱,已經上到了六年級,但是腦袋一熱,向我外祖父表示,他必須放棄人文科學,因為除了屠宰行業,他什麼都不想幹。
外祖父是個嚴肅、公正的人,他歎了口氣,第一次說他需要些時間想一想。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和權衡,外祖父把德熱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聊了許久,之後狠狠地揍了他一頓。
在當時,打孩子是一種普遍接受的教育手段,扇耳光就跟祈禱或勤奮工作一樣,屬于日常性的工作範疇。
第一次打孩子,并沒有什麼特殊目的或日常意義,父母和老師大打出手隻是出于演練,隻是遵循傳統。
打完之後,外祖父說,這件事他已經想通了,德熱選擇自己的職業沒什麼錯。
十六歲那年,德熱揣着六年級的肄業證書很快去了布達佩斯,在一家屠宰場當學徒。
我跟這個怪人隻見過兩面。
家裡人提到他時都壓低嗓音,仿佛在談一個瘋子。
在我看來,這個孩子很健康,是個稀有之人,他不僅敢于而且知道怎樣按照自己的意願活着。
試想,假如德熱當時沒有&ldquo腦瓜一熱&rdquo地異想天開,而是讀完中學,拿到畢業證書,然後當一名公務員,徘徊于對他來說不僅陌生而且反感的階層裡幹他不喜歡的職業,那将會多麼可悲可憐!也許德熱會變成一個具有病态傾向的危險分子!幸好,德熱順其自然地成了一個簡單、勤勞、知足的人,他按時成家,開辦商店,把幾個女兒拉扯成人,等到自己命數已盡,帶着基督徒的平靜和謙遜安然辭世;不管怎樣,德熱都跟家族裡其他的男性成員一樣繼續活着。
當然,那些試圖融入上流世界、渴望社會名聲的家人永遠不會理解德熱的逃跑。
&ldquo工廠主&rdquo的兒子,眼前是通向上層社會的陽關大道,可以靠名銜和學位跻身于貴族行列,可是現在,他不僅還要靠手藝過活,而且跟屠夫一樣滿手血腥。
誰會理解這個呢?或許,德熱對&ldquo貴族階層&rdquo有一點恐懼。
他抱着手工藝者的傲慢做出這個決定,逃開那個讓他感到陌生、充滿繁規瑣矩的另一個世界。
的确,假如他無論如何都想當一名手工匠,也完全可以接過我外祖父的木工作坊。
但是,屠夫這個職業,對他來說有着更特别的吸引力。
如果真有&ldquo使命&rdquo一說,那麼毫無疑問,德熱是一位天生的屠夫。
童年時代,他就跟弟弟和學徒們一起玩&ldquo屠宰&rdquo遊戲。
聽我母親講,德熱将樓裡的孩子們召集到庭院内的一個角落,讓他們脫光衣服,在他們的背上和屁股上撒上鹽,然後用一把從廚房裡偷來的大宰刀将受難者淩遲碎剮。
孩子們就像受驚的羔羊,忍受着這出古
夫妻倆都不曾預想到,随着時間的推移,有什麼會将他們分裂成對立的兩派。
他們永遠不會知道,破壞他們共同生活的潛在敵人,并不是性生活的冷卻,而是再簡單不過的階層嫉恨。
幾十年來,他們在無聊、世俗的冰河上流浪,相互嫉恨,就因為其中一方的身份優越,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姿态優雅地攥刀執叉,或是腦袋裡有某種來自童年時代的矯情、錯亂的思維。
當夫妻間的情感關系變得松懈之後,很快,階層争鬥便開始在兩個人之間醞釀并爆發,盡管他們在同一張床鋪上睡覺,在同一隻盤子裡吃飯,可許多時候連他們自己都不能理解:在他們之間表面看來并無矛盾,似乎一切正常,為什麼會在背地裡如此不誠實地彼此嫉恨?對于另一個階層,他們憎恨,蔑視,或忌妒。
假如男人的出身&ldquo比較高貴&rdquo,女人自然會樂意展示自己陽光的一面,在全世界人面前粉墨登場,試圖有尊嚴、有魅力地跻身丈夫所屬的那個更上層的社會舞台;但是回到家裡,在大床上,在餐桌旁,她們則會為自己遭受的某種内心傷害而毫不妥協地報複對方。
婚姻的一方列祖列宗所享有的尊嚴以及世代積累的财富不會傷害另一方的階層情感,這樣的婚姻鳳毛麟角,打一個比方,社會地位較高的一方總會時不時地跟對方說,&ldquo在我們家這樣&rdquo或&ldquo在我們家那樣&rdquo。
家庭裡始終存在着階層争鬥。
這種階層争鬥在我們家裡也進行着。
從來沒有誰知道這個,也從來沒有人談論這個。
我母親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所謂的&ldquo普通人”她的祖父是磨坊主,她父親則是一位木匠。
後來,由于她父親生意紅火,作坊擴大,并且雇用了許多位夥計,所以家裡人稱他為&ldquo工廠主”晚年時他成為企業家,自己不再拿着鑿子、刨子在車間裡工作,隻是簽收訂單,分派任務。
不過他這種地位提升,對我們來說幫助不大,因為在他身上永遠沾着手工勞動者的&ldquo低賤&rdquo。
當着外人的面,我們當然承認他,承認有這位謙卑的長輩,他用&ldquo自己的力量&rdquo獲得成功,成為工廠主,不需要自己勞作,隻管接收訂單。
然而我父親的家人,包括我們這些孩子,都更希望我的外祖父一輩子都是月薪隻有三十福林的市政府公務員、臨時雇員或好吃懶做的州政府秘書。
小時候,我們為外祖父曾跟膠水、木鋸、刨子打過交道而倍感羞慚。
當着小夥伴和學校同學的面,我從來不提這位身為工廠主的外祖父。
我希望那段曆史能被時光掩埋,即便我不得不提起&ldquo工廠主&rdquo的事,也會不好意思地垂下眼簾。
有一些熟人,他們用格外欽佩的語調談論我的外祖父,講述他為人謙遜、有自知之明的良好品性,他們使用的語氣仿佛在說:勞動不是一件恥辱的事。
唉,怎麼會不是?!我們之所以認這位外祖父,隻是由于我們别無選擇。
其實,他很早以前就去世了,我們這些孩子從來沒有見過他,他善解人意地消失在不幸的死亡裡,去世那年,他隻有四十七歲。
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他給家人帶來了恥辱,但我并不清楚這到底給誰帶來了恥辱。
是給我父親的家族或孩子們,還是給我?我父親總是用敬重、贊許的語調談論我母親的家族;但是孩子們的耳朵非常敏感,我們從敬重和贊許中聽出某種不由自主的禮貌和相當飽滿的騎士風度。
很有可能,即便我的外祖父是一位養犬者,父親也會接受他;或者用同樣的禮貌和騎士風度接受跟我母親相關的一切。
但是,階層争鬥仍舊以含蓄的方式、用騎士的武器進行着。
我們這些孩子已經帶有偏見、有意識地排斥我母親的家族。
我們從來不談論它。
直到上了大學,我才擺脫掉這種盲目、懦弱、虛假的恐慌,開始對我母親的家族産生興趣,開始意識到我跟那個家族的直接關聯,感到自己确實是我母親的兒子。
生命在懵懂中悄然流逝,說不出口的話語、我們當時的舉止、沉默與恐懼,這些就是生命,真實的生命。
就跟每個生命的自身平衡一樣,家庭的平衡也十分脆弱。
我認為,我們家人之間既不比大多數家庭中的成員們愛得更多,也沒有恨得更少。
猶太人家庭不是這樣,基督教家庭很難理解猶太人家庭中那種有意識的相互依賴。
在猶太人眼裡,家庭至上,之後才是家庭成員;在基督教家庭裡,每個人将自我排在首位,有多餘的情感才分給别人,時多時少,包括分給家庭。
猶太人為家庭活着,基督徒靠家庭活着。
也許存在少數的例外,不過絕大多數情況都是這樣。
當然,&ldquo我們家人彼此相愛&rdquo。
父母對孩子們溫情脈脈,傾注心血養育我們,父親的态度非常和藹,總能滿足我們的一切願望。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家有時仍分為兩派,母親一派,父親一派。
我們就像圭爾夫人和吉柏林人[69]那樣相互鬥争。
為什麼呢?因為某種情感傷害、反應敏感、防衛意識的過度激亢潛移默化地作用到我母親那派的家族成員身上,正是那些從未擺到桌面上談論的問題所造成的緊張,影響到我們的家庭氣氛,比方說,我們因為一把衣服刷争吵,背後實際另有原由。
這種無關大局的革命,在每個家庭裡都會發生,有的發生在7月14日,有的則在熱月裡。
2 我走在亡人中間,必須小聲說話。
亡人當中,有幾位對我來說已經死了,其他人則活在我的言行舉止和頭腦裡,無論我抽煙、做愛,還是品嘗某種食物,都受到他們的操控。
他們人數衆多。
一個人待在人群裡,很長時間都自覺孤獨;有一天,他來到亡人中間,感受到他們随時随地、善解人意的在場。
他們不打攪任何人。
我長到很大,才開始跟我母親的家族保持親戚關系,終于有一天,我談論起他們,聽到他們的聲音;當我向他們舉杯緻意,我清楚地看到他們的舉止。
&ldquo個性&rdquo,是人們從亡人那裡獲得的一種相當有限、很少能夠自行添加的遺産。
那些我從未見過面的人,他們還活着,他們在焦慮,在創作,在渴望,在為我擔心。
我的面孔是我外祖父的翻版,我的手是從我父親家族那裡繼承的,我的性格則是承繼我母親那支的某位親戚的。
在某個特定的時刻,假如有誰侮辱我,或者我必須迅速做出某種決定,我所想的和我所說的,很可能跟七十年前我的曾外祖父在摩爾瓦地區的磨坊裡所想的一模一樣。
外祖父留給我的遺物很少,總共隻有一張老照片和一隻啤酒杯。
啤酒杯上燙印了一幅外祖父的肖像。
啤酒杯和照片上的外祖父是一位蓄着絡腮胡須、額頭很高、臉龐虛胖的漢子,他的嘴長得很敏感,肥厚的下唇向下撇着。
他身穿一件盤扣式的匈牙利民族上裝正襟端坐,下身卻穿着西褲和短靴。
他性格樂觀,整日忙碌,結過兩次婚,總共生了六個孩子。
他掙錢很多,但是從來沒有學過财會,兜兒裡揣着賬本和支票,四十七歲去世時,留下一屁股債務和一大筆亂賬。
但是在外祖父的老宅裡,大家活得非常開心。
家裡住了一大群人,夥計和學徒們也住在那兒,午餐的時候,經常二十來人圍坐在餐桌旁。
進門後的右邊是&ldquo樣品間&rdquo,裡面堆滿了新家具。
當地許多人都買外祖父的家具,埃格爾[70]大主教的幾個沙龍也是請他布置的,那些刻有&ldquoR.J.&rdquo标記的桌子和扶手椅至今仍擺在大主教的客廳裡。
外祖父的家宅和作坊占地面積很大。
的确,在他的&ldquo木工廠&rdquo裡,已經使用機器和車床進行工作,但是外祖父始終在外套口袋裡記賬,用鉛筆随手将收支記在淩亂的紙片上,過一段時間,紙片就會丢掉。
這位手工匠總是到處&ldquo流浪&rdquo,他在國外的流浪歲月應該歸在未婚的獨身時光内。
拉丁人幾十年都不離開自己的城市,那些出國的人,多少會被看成是冒險家。
大世界的缤紛色彩和混亂秩序,隻有這位手工匠和那些在奧匈帝國境内被派東派西的現役軍官們才知曉。
外祖父去過捷克和德國,當了師傅後,三天兩頭去維也納采購,學到了現代工藝的新訣竅。
總之,他要比當地那些拉丁式的鄉下人更了解世界。
他生性熱情、沖動、不安、幽默,喜歡饕餮大餐,特别能喝啤酒,而且很容易讨女人歡心。
當聽到院門外有個年輕的流浪漢用德語唱&ldquo一位窮困潦倒的旅人&hellip&hellip&rdquo,外祖父就會透過玻璃門用德語喊,&ldquo誰要窮困潦倒,就不要旅行”但是随後,他會将流浪漢請進屋裡熱情款待。
他的三個兒子都在一流的學校讀書,一個考上軍校,另外兩個讀中學;他的女兒們也都讀書識字,隻有我母親在我外祖父去世後才從女子師範學校畢業。
這就是我知道的關于外祖父的一切;我從來沒有見過他,他在我出生前二十年就去世了。
他的肖像挂在我房間的牆上,我長得簡直太像他了。
我的臉也是充滿渴望,虛胖,敏感的嘴角向下撇着,長了一副絡腮胡子,我跟這個從相框裡望着我的陌生人就像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我愛流浪的秉性、我的敏感、我斯拉夫人的躁動不安和開朗快樂,都是從他那裡繼承的。
這個陌生人繼續在我身上固執地活着。
也許,一個人從他祖先那裡繼承的不僅是身體特征;就像我,不僅長着他的嘴、他的額頭、他的眼睛和他的頭型,在我身上還可以看到他的動作、他的笑意、他的好色傾向,還有某種潇灑和玩世不恭。
我也喜歡将記錄我生活和事務的賬本揣在兜兒裡。
不過,我祖父也同樣活在我身上,他更簡樸、更嚴肅、更和善,他也死得很早,我從來沒有見過他。
我必須跟這些陌生人一起共同生活,并在自己身上痛苦摸索着雕刻出他們,可是他們很少允許我開口。
比方說,我的外祖父是小城市裡的福斯塔夫[71],他是當地有名的、心性快樂的啤酒友和酒桌上的領袖。
我工作的方式也是從他那裡繼承的。
我喜歡用手工藝者的方式抱怨自己所擔負的任務,喜歡體力勞動者的身體節奏,喜歡在無足輕重的日用品上不遺餘力地雕琢打磨。
應該感謝他,是他使我成了一位相當不錯的手藝人。
有時候,外祖父會跟祖父打架,假如外祖父更強勢,那麼我至少半年都會興高采烈,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充滿了某種歡愉與輕松。
每逢這種時候,我身上的流浪傾向就會突然爆發,既無計劃又沒目标地出遊幾個月,不管給家裡和作坊留下什麼樣的爛攤子。
我外祖母出嫁那年隻有十六歲。
女人臉上罩着輕柔的面紗。
我外祖母跟外祖父一起隻生活了四年,先是生下我母親,後來還懷過一個孩子,不幸的是,第二個孩子死于新生兒高熱驚厥。
家裡沒有人提這件事。
孩子的名字我也是很偶然才知道的,有一回,我母親一不小心說走了嘴。
葉蘭菲是個女孩。
家族裡面,不管是我外祖母親生的孩子,還是她非親生的後代,都對跟外祖母有關的記憶保持沉默。
外祖母隻留下一張照片,一張手工上色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副美麗憂傷的女性面孔,與其說是少婦,不如說是女孩。
即便她有什麼秘密,全家人也都守口如瓶。
非親生的孩子們不樂意提她;我母親對她也記憶寥寥。
外祖母是一個孤兒,由一位年長的女親戚拉扯大。
我猜,她那位親戚挺窮的。
我外祖父四十多歲時,帶着他跟自己前妻生的五個孩子,又娶了一位年輕女孩。
女孩茫然無措地在那幢大房子裡走來走去,感覺像是被收養的第六個孩子。
聽家裡人說,她從來不笑,一臉嚴肅地坐在長餐桌旁,坐在外祖父的右手邊,在家裡像一位陌生人。
外祖父是個樂觀開朗、說話幽默的男人,他講的故事不管誰聽了都會感到有趣。
偶爾,連那位憂傷的婦人都會禁不住發笑,這種時候,她會從桌邊站起,用手帕捂着嘴,&ldquo臨時到隔壁房間笑一會兒&rdquo。
她不好意思笑&hellip&hellip這裡有什麼秘密嗎?她覺得我母親(她的第一個孩子)長得很醜,并且為這個醜孩子感到羞愧,以至于連看她都不敢看,喂奶的時候,總用一塊手帕遮住孩子的臉。
我母親知道這個,還是從她同父異母的姐姐嘴裡聽來的。
這位少言寡語、落寞憂傷、很可能有心理疾患的女人在那個家裡總共僅生活了四年。
不管怎麼講,她對我的生活也有所影響。
我身上的絕大部分恐懼都來源于她。
很可能這個女人因為要在與自己同齡的成年孩子們面前扮演妻子的角色而感到羞窘,她不好意思在一個前任女主人的孩子們極力維護死者威信與記憶的家庭裡流露母愛。
很可能她做的一切都有過失,都不完美,都很蹩腳,内心的驚恐導緻了她歇斯底裡的自衛,因此當外祖父講笑話時,她要跑到另一個房間裡去笑,因此她總是沉默不語,因此她覺得自己的孩子&ldquo奇醜無比&rdquo,大概她試圖用這種謙卑來接受已亡女主人的記憶和那些欺負人的孩子們。
我一旦害怕,一旦瘋狂,這位陌生婦人就會在我的心裡開口絮叨。
其實我連她姓什麼都不清楚;從來沒有人當着我們的面提過她的名字。
每當應該提起她的時刻,家裡人就像天文星相,突然消失在茫茫的寰宇裡。
她給人留下的都是不好的記憶,所有認識她的人,談到她時都會眼簾低垂。
相片上的她穿着繡花坎肩,白皙、纖細的脖頸上戴着一個串在一條黑線繩上的銀十字架。
在她襯衫的領口上,繡着精緻的鈴蘭花束。
她的眼睛聰穎、清澈、傷感,簡直像是玻璃做的。
這兩個人在我身上繼續活着。
3 那個名叫耶諾的男孩,是我母親最年長的哥哥,他一心想當音樂家,但是隻加入了軍樂隊,由于失意,他在普拉服役期間飲彈自殺。
他的音樂愛好猶如咒語,始終困擾着這個家族。
大多數家庭成員都秉承了先人的藝術天賦。
一個女孩繪畫,另一個唱歌。
我母親同樣有藝術才華,走火入魔地迷戀音樂。
她的另一位姐姐遠嫁維也納,将音樂天才傳給了她的孩子們,那位姐姐有六個女兒,其中有一位至今仍是世界知名的舞蹈家;其他人不是靠着音樂謀生,就是為了音樂活着,有的作曲,有的教學,有的演奏。
音樂是生活的頂級元素,人們逃遁其中,音樂強迫我們和後代們追随它步入高尚的帝國,聽從内心的意願。
在童年時代,我聽過并且學過音樂,曾想當一名職業音樂家。
或許正因如此,我才聽音不準。
小時候我聽音樂聽膩了,以至于長大後我下意識地逃離了音樂帝國,盡管有的時候我對自己失去的東西惋惜不舍,但是出于羞惱和焦慮,我依舊遠離了各種音樂。
有一次在巴黎,我偶然聽了一場交響音樂會;當音樂響起,我感到一股荒誕可笑、無法排解的煩躁不安,最終我不得不中途退場&hellip&hellip我始終不能理解那位由于未能當上音樂家而開槍自殺的耶諾舅舅。
在我看來,音樂是一種懲罰,指法訓練時,每當我用錯誤的指法敲擊琴鍵,母親就攥着一根藤鞭坐在我身邊敲我的指甲。
直到今天,我一聽到音樂&mdash&mdash畢竟我還是想聽,就像一個想家的流亡者&mdash&mdash就會在心裡自說自話:你看啊,其實并不那麼疼。
一個兒子開槍自殺,因為沒當成音樂家;另一個兒子中學肄業,因為想幹屠夫這一行。
這個家庭真的很奇特。
耶諾的弟弟德熱,已經上到了六年級,但是腦袋一熱,向我外祖父表示,他必須放棄人文科學,因為除了屠宰行業,他什麼都不想幹。
外祖父是個嚴肅、公正的人,他歎了口氣,第一次說他需要些時間想一想。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和權衡,外祖父把德熱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聊了許久,之後狠狠地揍了他一頓。
在當時,打孩子是一種普遍接受的教育手段,扇耳光就跟祈禱或勤奮工作一樣,屬于日常性的工作範疇。
第一次打孩子,并沒有什麼特殊目的或日常意義,父母和老師大打出手隻是出于演練,隻是遵循傳統。
打完之後,外祖父說,這件事他已經想通了,德熱選擇自己的職業沒什麼錯。
十六歲那年,德熱揣着六年級的肄業證書很快去了布達佩斯,在一家屠宰場當學徒。
我跟這個怪人隻見過兩面。
家裡人提到他時都壓低嗓音,仿佛在談一個瘋子。
在我看來,這個孩子很健康,是個稀有之人,他不僅敢于而且知道怎樣按照自己的意願活着。
試想,假如德熱當時沒有&ldquo腦瓜一熱&rdquo地異想天開,而是讀完中學,拿到畢業證書,然後當一名公務員,徘徊于對他來說不僅陌生而且反感的階層裡幹他不喜歡的職業,那将會多麼可悲可憐!也許德熱會變成一個具有病态傾向的危險分子!幸好,德熱順其自然地成了一個簡單、勤勞、知足的人,他按時成家,開辦商店,把幾個女兒拉扯成人,等到自己命數已盡,帶着基督徒的平靜和謙遜安然辭世;不管怎樣,德熱都跟家族裡其他的男性成員一樣繼續活着。
當然,那些試圖融入上流世界、渴望社會名聲的家人永遠不會理解德熱的逃跑。
&ldquo工廠主&rdquo的兒子,眼前是通向上層社會的陽關大道,可以靠名銜和學位跻身于貴族行列,可是現在,他不僅還要靠手藝過活,而且跟屠夫一樣滿手血腥。
誰會理解這個呢?或許,德熱對&ldquo貴族階層&rdquo有一點恐懼。
他抱着手工藝者的傲慢做出這個決定,逃開那個讓他感到陌生、充滿繁規瑣矩的另一個世界。
的确,假如他無論如何都想當一名手工匠,也完全可以接過我外祖父的木工作坊。
但是,屠夫這個職業,對他來說有着更特别的吸引力。
如果真有&ldquo使命&rdquo一說,那麼毫無疑問,德熱是一位天生的屠夫。
童年時代,他就跟弟弟和學徒們一起玩&ldquo屠宰&rdquo遊戲。
聽我母親講,德熱将樓裡的孩子們召集到庭院内的一個角落,讓他們脫光衣服,在他們的背上和屁股上撒上鹽,然後用一把從廚房裡偷來的大宰刀将受難者淩遲碎剮。
孩子們就像受驚的羔羊,忍受着這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