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小舞女們翩然起舞,當時流行&ldquo波士頓舞&rdquo,我們還特别學習了波爾卡舞,比如蒂沃利的蘭德勒舞。
&ldquo有幾種動作,一輩子都用得着!&rdquo跛足的舞蹈教師K先生對那些怏怏不樂的左撇子女學員說。
他穿着晨禮服在&ldquo出身于良好家庭、心性孤高的孩子們&rdquo中間快速跳躍,清晰地演示那些&ldquo一輩子都用得着&rdquo的動作要領。
K先生的那個原創動作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記憶中:男舞者從背後走近女方,舞步讓人聯想到公羊的跳躍,時而從右,時而從左,踏着四三拍的節奏不時向前探身去看女伴溫柔、羞澀、充滿期待的笑臉。
胭脂膏味、孩子的頭發味、年輕軀體的汗味、永遠漏氣的煤氣燈味跟T先生桂皮型的香水味混合到一起,使廳裡到處彌漫着永不會褪色的興奮記憶,這是孩子們的愛的味道,直到今天,無論我在哪裡,隻要聽到四三拍的波爾卡舞曲,就能嗅到這股味道。
透過我們家餐廳的窗戶,可以看到方石鋪地的寬闊廣場,每天早上,運貨夫和趕集者都聚集在那裡,組成一幅色彩炫目的圖畫,就像是亞洲的某個集市。
在廣場一角,在我們家窗下,每天中午都人聲嘈雜,不是伴随着送葬隊伍的《亡人彌撒曲》,就是軍人葬禮上銅管樂隊吹的《葬禮進行曲》。
對于城裡的亡人,送葬者和神職人員隻送到這兒,在這裡祭奠靈柩,随後神父、火炬手和送葬者坐進酒館,幾匹全套殡儀披挂的黑鬃馬從那裡繼續拉着殡儀車,以更快的速度朝墓地駛去。
在我年少的十幾年裡,幾乎每天下午兩點整,當女傭端來午茶,窗下就會響起《葬禮進行曲》,都能聽到神父用拉丁語唱詩的聲音和軍樂隊嘹亮震耳的哀樂聲&mdash&mdash幾乎每天中午,惶惑和悲痛都會絞痛我的心。
我所感到的這種惶惑,其實并非源于莫名、殘酷的死亡秘密,而是母親僵化的教育原則,她有一次&mdash&mdash也是永遠地&mdash&mdash禁止我們離開餐桌去看各種各樣不知來曆的陌生死者。
如果是為軍人送葬,半小時後管樂聲會再次奏起,不過這時演奏的是歡快、跳躍的曲調,以此宣布&ldquo生命已經超越死亡的捷報&rdquo(有位教廷教師這樣向我解釋軍樂隊從墓地歸來後的歡樂情緒)。
有一段時間,軍人葬禮隆重的送行儀式也誘導了許多步兵抑郁自殺;多愁善感的農村大兵在他們的遺書裡坦言,他們羨慕那些享受隆重葬禮待遇的同村夥伴,他們也不能膽小地苟活,所以要追随他們的好戰友去死,并請求家人、熟人和哥們兒不要嫌累,一定要跟着管樂隊一起将他們送到墓地。
有一陣子,自殺像瘟疫一樣在大兵中傳播,他們競相用執勤的步槍飲彈自盡,為了能讓自己村裡的父老鄉親看到有樂隊伴奏的盛大遊行,軍樂隊會陪未婚妻一直抵達墓地。
後來,軍隊部門禁止給自殺的大兵舉行有軍樂隊送行的隆重葬禮。
瘟疫這才漸漸過去,大兵們要琢磨一下,值不值得為一個沒有音樂的葬禮去死。
在大廣場邊的一幢平房裡,有一家名為&ldquo黃金夢&rdquo的小酒館專門販賣味道很酸的赫爾梅茨葡萄酒,那裡整日擠滿了運貨夫。
這個地方曾是我童年時代的樂園。
直到中午,拉茨家的廚房都在燒飯,一群頭戴綿羊皮帽、鞑靼人長相的家夥站在趕集馬車旁,他們披着羊皮大氅,手攥馬鞭,帶着堅如磐石的尊嚴和耐心;在趕大集時,來自奧巴烏伊、伯爾索德、澤普蘭和格莫爾郡的運貨夫拉來了季節性的緊俏貨,腳蹬高筒靴、頭戴圓禮帽、身穿皮坎肩的斯洛伐克馬車夫則兜售木材、松乳菇、幹奶酪、羊乳酪、甜奶酪和填在羊肚裡的奶酪球。
在這個廣場上,巡回馬戲團支起帳篷。
這裡還搭建起全城第一座電影院,用自己開發的發電機供電,放映在各個城市間輪流放映的、可憐巴巴的幾部片子。
&ldquo薩拉蒙國王舉起了右手!&rdquo在電影院觀衆席上的一個漆黑角落,配音者大聲旁白,這時候,在劇烈抖動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個正在活動手臂的模糊人影。
那時候看電影,人們并不太注意影星、導演和布景;當然,那時的觀衆也沒見過多大的世面,他們瞠目結舌、屏息靜氣地看着屏幕上的人活了起來。
這個四方形的大廣場上,每時每刻都展現着激動人心的熱鬧景象。
演雜耍的、走繩索的、變魔術的巡回劇團在這裡安營紮寨,跑馬的、展覽全景畫的也在這裡支起帳篷,在這裡可以看到&ldquo胚胎發育&rdquo和&ldquo真人大小、躺在床上痛苦不堪、奄奄一息的列奧十二世教皇&rdquo&mdash&mdash那尊垂死教皇的恐怖蠟像很長時間都在我的噩夢裡揮之不去。
我在這裡第一次看到動物園,它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我第一次看到囚禁籠中的生靈,那幅場景刺傷了我的正義感,我們樓裡的孩子們共同掀起了一場&ldquo解放動物&rdquo運動。
在這個廣場上,我第一次看到群毆,至少看到了一觸即發的群毆序幕:在一個星期日的下午,建築工人們跟克扣他們工資的工頭打了起來,警察趕來營救那個狼狽不堪、穿大衣的家夥,廣場上越聚越多的工人轉而跟警察發生了沖突,穿鄉下花裙、戴粗布頭巾的村婦和披着羊皮襖的農夫也卷了進去,在廣場的一角很快演變成流血事件,彎刀和匕首寒光閃閃,已經誰都不知道自己在跟誰打,為什麼打,仿佛某種原始的憤怒毫無因由地驟然爆發&hellip&hellip我們從家裡的陽台上俯瞰了這場最後以憲兵隊登場告終的特殊&ldquo革命”憲兵的頭盔上雞翎飄舞,他們戴着白色手套,肩扛長槍,腰佩長刀,精神抖擻、節奏統一、步伐矯健地列隊而來,在他們展開進攻的陣勢之前,廣場上已經空無一人。
我記得那是一個下午,情景異常恐怖,人們相互并不很理解,隻是彼此發洩長期以來掩藏在某個角落的可怕的憤怒。
透過我們家漂亮居室的窗戶,我能看到這所有的一切,包括大廣場上的有趣場景。
我想,就在那天下午,我看到了世界的某個&ldquo真面目&rdquo。
11 燒木柴驅動、箱櫃外觀、像咖啡研磨機似的一路嘎嘎作響的小火車,沿着中央大街朝着位于郊外的切爾梅伊度假村方向行駛;在有軌電車出現之前,正是這種古老而特殊的交通工具擔負了城市的公交運輸任務,現在,它主要是在夏天運載郊遊的旅客。
當道路被第一場瑞雪覆蓋,小火車被關進庫房幾個月,一直要到春天,那熟悉的哨聲和悅耳的鈴聲才會重新沿着寬闊的馬路愉悅地歡叫。
長長的中央大街(熟悉當地情況的人都精确地知道,那條路整整有一公裡長)的一側是貴族們散步的地盤,仆人、大兵、平民和窮人則走在路的另一側。
享用&ldquo貴族步行街&rdquo的成員們相當謹慎,除非萬不得已,一般不會走到馬路對面無産者的那一側;幾十年來已經約定俗成,行人自動劃分成兩個群體,仆人們也很謹慎,生怕稀裡糊塗地走到老爺們專享的那一側。
既然在生活中,他們活在水火不相容的兩個世界,為什麼要在街上混到一起?&ldquo步行街&rdquo從中午十二點開始成為&ldquo老爺街&rdquo,晚上六點之後貴族們再次在那裡彙聚。
在大教堂的一角,在歐爾班鐘樓前的空場上,站着一群法學家和軍官,還有身穿波蘭裘皮大衣、腳蹬白色長靴的州郡顯貴,因為都市風流子的裝扮更符合沙洛什州的時尚。
入夜時分,在劇院門前,在大教堂和中央大街路邊的一座伯爵府邸前,許多衣着高雅、儀态莊重的人在&ldquo步行街&rdquo成群結隊地散步。
在身穿深色服裝的人群裡,偶爾可見一個亮點,那是出門散步的&ldquo白衣主教&rdquo的奶油色教袍。
這些傑出的教育者過着豐富多彩、視野開闊的社會生活。
每天晚上,劇院裡都能見到身穿黑色夜禮服和綢緞馬甲的顯赫人物站在演出大廳的前排,倚在将樂隊與觀衆席隔開的樂池壁闆上,或者雙臂抱胸,或者用戴着白手套的手将望遠鏡舉到眼前,神态自若地尋找包廂裡的熟人,感覺像路易國王的宮廷顯貴們在凡爾賽宮的劇院裡。
态度和藹的神父們,總能吸引到&ldquo步行街&rdquo上衆人的目光,他們世俗化的行為舉止,很難讓人聯想到戒律嚴格的神職人員生活;這種自由主義的世界觀,這種世俗化的、富有人味的行為舉止,不僅影響到他們的教育理念,也影響到他們的社會、科學研究工作。
大主教也住在中央大街路邊一座精緻、典雅、巴洛克風格的府邸裡,不過大家很少能夠目睹他的尊容。
他閉門索居,從來不參加社交活動,隻有在黃昏時分,他那纖弱、瘦小的身影才會在幾位政法教師和教區神父的陪同下出現在外城偏僻的街巷裡。
這位大主教可是一位大人物,他是許多公爵的恩師;即使他後來搬到小城市隐居,宮廷也不會忘記他。
羅馬和維也納方面也聽取他的建議,尊重他的意見。
他不僅聲名顯赫,還是一位苦行者,始終遠離人群,淡泊寡居,信徒們隻有在重要節慶時才能看到穿戴華麗、威儀四方的他。
其他時候,他活得像一位隐形人,睡在一張軍營用的鐵床上,就像皇帝[67]、窮人或經過嚴格教育的僧侶們。
下午,他頭戴一頂造型獨特的大主教禮冠上街散步;無論冬夏,他都戴手套,隻要遇到孩子們,他就會停下腳步,用戴着手套的手輕輕摸摸孩子們的臉。
他在貧民區荒僻的小巷裡散步,有一次我偷偷跟蹤了他很久,被他纖弱的外表、别緻的帽子和金手杖吸引,因為沒有人戴着這樣的高冠在街上行走。
在一個街角,他注意到我,停住腳,招手把我叫到他跟前,問了我的姓名,随後拉着我的手把我送回家,就像牽着一頭迷失的羔羊。
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獎賞,讓我感到十分驕傲,好長時間我都激動萬分地逢人就講,當然是講給願意聽我講的人。
我說:&ldquo大主教,一位真正的大主教,拉着我的手把我送回家。
&rdquo出于崇拜之情,我誠心誠意地決定以後要當一名神父,并跟一位骨瘦如柴的小夥伴(他是一位軍官男爵的兒子)一起用舊襯衫和破襪子縫制神職人員的行頭,做彌撒祭袍、披肩和腰帶。
好長一段時間,我們秘密地彩排彌撒、堅振禮和洗禮儀式;我演神父,他扮輔祭,我還會用拉丁語背絕大部分的彌撒禱文。
這是一個特别的遊戲:我們将柴屋布置成小教堂,搭起祭台,拿祖父用過的一隻髒水杯充當聖杯;我們還從安布魯茨大嬸那裡買來薄餅,當輔祭用刀尖輕敲水杯的邊緣,我舉起盛着葡萄酒的聖杯,毛骨悚然地品着嘴裡的薄餅,體驗《新約》裡記述的那個時刻&hellip&hellip那并不是一出好遊戲,假如讓大主教知道,他肯定不會再喜歡我。
在大主教府邸的後院有一間小屋,教會的報紙就是在那裡編輯的。
城裡總共有四份日報,大主教的報紙和兩份勞動黨宣傳物均用匈牙利語印刷,第四份是一份曆史悠久、傳播更廣泛的德文報紙。
報社是靠黨費存活,編輯換得像走馬燈。
在當時,大多數的外地編輯都是浪漫主義騎士,浪迹天涯的臨時工,他們頻繁更換城市,更換報社,當地咖啡館的大堂主管為他們的離去感到惋惜。
外地的編輯們都崇尚文學,在咖啡館裡,不打牌的時候,他們會在大理石的桌面上堆滿&ldquo最現代作家&rdquo的作品。
他們周遊全國,就像首席歌劇女演員;他們的薪水少得可憐,必須掙外快才能維持生計,靠牌桌上的運氣,或給當地團體做媒體宣傳。
在當時,媒體既有威望,又有權勢。
在靠碼字謀生的窮小子們當中,有一位本地編輯極具優勢,那是一個十分自負、渾身贅肉的胖子,一天到晚氣喘籲籲地在城裡東奔西走,領結松松地系在臘肉般的雙下巴下。
他總是&ldquo公務&rdquo繁忙,每隔一段時間就去一趟布達佩斯,回來後煞有介事地跟熟人透露,他在那裡跟&ldquo最高層人士&rdquo商讨國家大事&hellip&hellip市民階層害怕媒體。
企業商人、銀行經理和城裡的公務員都在人前虛張聲勢地競相炫耀自己與媒體的良好關系,他們實際非常害怕公衆監督。
&ldquo編輯先生&rdquo始終是一位注重精神境界的人,他崇拜阿迪和現代詩人,但是與此同時,他經常造訪外地儲蓄所的經理辦公室,在那裡當然不會讨論文學和詩歌,而是為了别的事情争執。
人們由于害怕媒體人,所以通常收買他們。
當我們家人後來聽說到這些時,我已在佩斯的報業圈混了好久,他們覺得我是個落魄之人,好像我是個剪草坪的或是屠夫。
當時,記者在外地還不屬于市民社會,人們跟他們打招呼,但不請他們吃午飯。
若論社會等級,記者隻比地方劇社的名伶靠前一點。
記者的社會和經濟狀況隻在後來這些年有所好轉,受到尊重。
&ldquo報社&rdquo大多是與印刷廠毗鄰的昏暗小屋,既是倉庫和出版社總部,也是紙張銷售點;廢紙酸腐、沉滞的氣味和印刷油墨,以及令人窒息的鉛粉塵霧混在一起。
&ldquo主編&rdquo叼着雪茄坐在出版社總部的辦公桌後,腦子裡盤算着執政黨的贊助或如何争取到利潤不菲的國家印刷業務;編輯将佩斯的電話号碼貼在隔壁的寫字台上;透過玻璃門可以聽到印刷機器的轟鳴聲和貼報紙女孩們的歌唱聲。
那是一個具有魔力的地方,誰去那裡都會被感染。
隔壁是制版車間,櫥櫃裡的字架上擺着蒙塵的鉛字。
在學生時代,有一次我悄悄溜進一家熟人開的印刷廠制版車間偷看人家工作,老巴奈科維奇負責為當地最大的一家報紙排版。
有一天他跟我說:&ldquo還缺個頭條,年輕人;讓他趕緊寫點什麼。
&rdquo我去了編輯室,可屋子裡沒人(編輯在什麼地方打牌呢),我坐到一張桌子旁,想出幾句奇言怪語,開始咬着筆杆寫了篇文章,抨擊腐敗、專斷的城市管理。
巴奈科維奇讀了文章,大為贊賞,立即開始動手排版。
我興奮地在城裡轉了一整天,感覺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不可救藥的事。
那年我十四歲。
夏季的那幾個月,有錢人家都到城外度假,住在班庫山或切爾梅伊山上的避暑山莊。
燒木柴驅動、像咖啡研磨機似的嘎嘎作響的小火車從6月1日起每天運營,一直駛到切爾梅伊泉邊那家名叫&ldquo羔羊&rdquo的小酒館。
陡峭的盤山路從那裡開始,穿過蘑菇味的野林通向山頂,通向班庫的溫泉度假村。
那是一片原始森林,城市的領地,茂密幽邃的處女地。
晴天時,從那塊名叫&ldquo歐蒂莉亞&rdquo的林間空地舉目眺望,可以看到國境上的峰巒。
森林裡到處都是野山莓、清冽的泉水、貴重的蘑菇、刺柏和藍莓。
那是&ldquo真正的&rdquo森林,以後我再沒見過能夠與之比拟的地方;無論法國還是英國的森林,都無法跟我童年時代的避暑地相比。
那片森林無邊無際,站在名叫&ldquo赫拉多瓦&rdquo的林間空地,可以俯瞰山谷和美麗的小村莊,那是一幅清爽、多彩、甯靜的風景畫,那裡的氣候、味道、香氣不同于我後來到過的國内任何一個地方。
對我來說,從&ldquo歐蒂莉亞&rdquo或&ldquo赫拉多瓦&rdquo眺望到的土地才是我真正的&ldquo祖國&rdquo,與其他陌生的州郡相比,這裡更真實,更内在。
從山頂開始,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松樹林,松濤和寂靜總響在我耳畔,就像一個生長在海邊的人,即使住在大城市裡,也永遠能聽到浪濤聲。
戰争的第一天,暴風雨席卷大地;狂風吹走了我童年時代的大森林,吹走了與之相關、值得留戀的一切。
當一部分城市家庭在這裡修建避暑别墅,或在鄉村旅店租下鼠臊味的、長滿厚厚苔藓的客房時,班庫和赫拉多瓦的山林還很茂密,充滿原始的美。
第一棟裝飾繁複的獵屋式别墅建在林間公路旁,主人是我的一位年邁的姑姑;她患病三十年,卧床不起,在病榻上萬無疏漏地操持家務,掌管财産。
每年初夏,家人都把她送到這兒&ldquo呼吸新鮮空氣&rdquo。
當然,她從來不會離開避暑小屋潮濕的房間,窗戶用布條封得死死的,屋裡的空氣令人窒息,她躺在用枕頭和鴨絨被墊得很高的床鋪上,躺在金絲雀、銅壺、籃子和鈎針織物中間,向來訪者誇獎新鮮空氣的好處。
待在房間裡的客人則因堆放的雜物、病人的體味和空氣缺氧而感到窒息,可是姑姑始終沒有注意到這點,每年都要出來&ldquo換換空氣&rdquo。
不管怎樣,這肯定對她還是有好處的,因為她确實活到很老。
在山上,人們過着享受、平和的溫泉度假生活,因為那時的市民們還不時興去遠處療養,除非病了。
晚上,馬車從城裡拉來丈夫們和第二天的食品。
旅館飯堂的餐桌上,防風罩護着蠟燭的柔光,這裡有吉蔔賽人演奏,在市民的田園生活中彌漫着某種不真實的和平氣息。
有錢人世世代代彼此依存,其生活方式的内在品質确定了家庭之間交往的基調。
誰想去陌生的地方泡溫泉呢?誰樂意去未知的世界呢?有一次,我跟父母還真去了國外泡溫泉,在東海岸附近,我們帶去了新采摘的葡萄,還有我才出生幾個月的弟弟;母親擔心嬰兒受不了旅途的颠簸,在火車車廂内的門窗之間支起一張吊床。
這個發明的結果是,旅客們要繞開我們的車廂,更倒黴的是,從我們住的城市開到柏林,睡在吊床裡的弟弟居然得了腦震蕩,結果我們在柏林什麼也沒看,隻看了醫生和一間旅館客房。
也許這是我們後來再也不去國外避暑的另一個原因。
我們也到班庫避暑,在林邊租下一棟别墅,在這裡度過生命中或許最平靜、最無憂的一段日子。
一天裡發生的重大事件,就是晚上有一戶城裡人駕駛自家的小轎車到來(或許那不僅是城裡,也是全國的第一輛,唯一的一輛小轎車),車身漆成藍精靈的顔色,開得很慢,不停地鳴笛,在小孩子們的幫助下像蝸牛一樣爬上班庫山的陡坡,在那裡,度假的人們正興奮地恭候。
鐵工廠老闆的轎車總是停在旅館門前,為度假村增添了莊重的色彩;我們這些孩子們,每天都汗流浃背、激動萬分地将這新時代的龐然大物推到那裡。
在晚上六點左右,我們站在山下等候。
鐵工廠老闆坐在駕駛室裡,點着一支煙,态度和藹地招招手,喜形于色、得意揚揚地鳴幾聲笛,朝等在那裡的孩子們喊道:&ldquo過來推吧,幫幫車輪的忙!&rdquo行至半途,我們在魔鬼溝遇到一位老律師,他可能是城裡最年長的人之一,他厭倦了律師的行當,在他辦公室的寫字台上方,挂着一塊用紅絲線繡的牌子,上面寫着:&ldquo我不收支票!&rdquo他整日在山林裡捕蝴蝶。
老先生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孩子,幫助我們推汽車。
就這樣,我們在太陽落山時抵達度假村,累得筋疲力盡,卻心滿意足。
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與時俱進,盡管有點古怪。
12 從班庫山的一個眺望台,可以俯瞰到處是鐘樓、屋頂和窄巷的城市;這裡有兩座&ldquo貴族墓園&rdquo,羅西利亞和卡瓦利亞,在那裡安息的都是富裕人家,建有氣派的靈堂,不像葬在平民公墓千墳一面的墓室内的無産者或猶太人。
羅西利亞是名人、商賈、當地大家族、缙紳和世襲貴族的墓園;在彌漫着麝香草、木犀草香氣的卡瓦利亞墓園裡,長眠着有錢的鄉紳大戶。
在城市不大的地盤上,擠滿了小街和小市場,它們之所以非常狹小,是因為建在曾經的城堡和防禦工事裡;在指向天空的屋頂之上,在密密麻麻的建築群中央,在像是用圓規标出的中心位置,尚未完工的大教堂鐘樓兀然聳立。
這座有六百年曆史的教區大教堂卓爾不群地矗立在城市上空,像是幾百年來圍繞它湧流的一切生命與思想的核心:仿佛穿越了時光和時代,維持着城市的平衡,猶如物化的思想,遠遠就可以看到它在日常的喧嚣、混亂和城市噪聲中昂首站立。
矗立在城市上空的瞭望塔高達五十三米,監視火災的發生,守衛城市的和平。
在大教堂隔壁,從五十米高的歐爾班鐘樓傳出深沉、莊重的鐘聲,早在拉庫茨[68]時代,它就宣告着喜慶、苦難與死亡。
這座三廊式、彩色陶磚鑲頂、高大鎏金的大教堂,淩駕于小城之上。
每當我從教堂門前走過,都會感到脊背發涼。
在教堂裡,昏暗的光線下總在舉行彌撒,總會有誰在哪個祭壇上高聲說話。
&ldquo當我從大教堂的門前走過,心裡會充滿什麼樣的感覺?&rdquo&mdash&mdash我們有一位匈牙利語老師,每年都給我們出這個他最鐘愛的作文題,我每年都這樣回答:站在大教堂門前,我心裡充滿了&ldquo升華感&rdquo。
大教堂,這個博大、崇高的思想化身,多少會讓這座城市誠惶誠恐。
它太磅礴太輝煌太神秘了,朦胧而崇高,讓人無法适應,無法思考,它神氣、傲慢地居住在城市上空。
在教堂的一座地宮裡,拉庫茨的骨灰保存在一口碩大的大理石棺椁裡。
石棺周圍擺滿了月桂葉花環和各種旗幟,上面刻着:為了自由。
每當我随學校郊遊或虔誠拜谒,隻要看到在破舊旗子上繡的這個詞,都會感到非常震撼。
那種感受十分特别,就像一行慷慨激昂、驚天動地的偉大詩句,每每詠讀,都會讓人感到脊背竄涼。
當我讀到這個詞時,我并不知道它确切的含義;或許并不是出于口号中常喊的&ldquo為了祖國&rdquo和&ldquo熱愛祖國&rdquo,而是僅僅由于那個詞的含義本身:自由。
每當我從大教堂門前走過,這個詞都像一句含混的暗号在我腦際響起,或許為了它,活着才有意義。
&ldquo有幾種動作,一輩子都用得着!&rdquo跛足的舞蹈教師K先生對那些怏怏不樂的左撇子女學員說。
他穿着晨禮服在&ldquo出身于良好家庭、心性孤高的孩子們&rdquo中間快速跳躍,清晰地演示那些&ldquo一輩子都用得着&rdquo的動作要領。
K先生的那個原創動作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記憶中:男舞者從背後走近女方,舞步讓人聯想到公羊的跳躍,時而從右,時而從左,踏着四三拍的節奏不時向前探身去看女伴溫柔、羞澀、充滿期待的笑臉。
胭脂膏味、孩子的頭發味、年輕軀體的汗味、永遠漏氣的煤氣燈味跟T先生桂皮型的香水味混合到一起,使廳裡到處彌漫着永不會褪色的興奮記憶,這是孩子們的愛的味道,直到今天,無論我在哪裡,隻要聽到四三拍的波爾卡舞曲,就能嗅到這股味道。
透過我們家餐廳的窗戶,可以看到方石鋪地的寬闊廣場,每天早上,運貨夫和趕集者都聚集在那裡,組成一幅色彩炫目的圖畫,就像是亞洲的某個集市。
在廣場一角,在我們家窗下,每天中午都人聲嘈雜,不是伴随着送葬隊伍的《亡人彌撒曲》,就是軍人葬禮上銅管樂隊吹的《葬禮進行曲》。
對于城裡的亡人,送葬者和神職人員隻送到這兒,在這裡祭奠靈柩,随後神父、火炬手和送葬者坐進酒館,幾匹全套殡儀披挂的黑鬃馬從那裡繼續拉着殡儀車,以更快的速度朝墓地駛去。
在我年少的十幾年裡,幾乎每天下午兩點整,當女傭端來午茶,窗下就會響起《葬禮進行曲》,都能聽到神父用拉丁語唱詩的聲音和軍樂隊嘹亮震耳的哀樂聲&mdash&mdash幾乎每天中午,惶惑和悲痛都會絞痛我的心。
我所感到的這種惶惑,其實并非源于莫名、殘酷的死亡秘密,而是母親僵化的教育原則,她有一次&mdash&mdash也是永遠地&mdash&mdash禁止我們離開餐桌去看各種各樣不知來曆的陌生死者。
如果是為軍人送葬,半小時後管樂聲會再次奏起,不過這時演奏的是歡快、跳躍的曲調,以此宣布&ldquo生命已經超越死亡的捷報&rdquo(有位教廷教師這樣向我解釋軍樂隊從墓地歸來後的歡樂情緒)。
有一段時間,軍人葬禮隆重的送行儀式也誘導了許多步兵抑郁自殺;多愁善感的農村大兵在他們的遺書裡坦言,他們羨慕那些享受隆重葬禮待遇的同村夥伴,他們也不能膽小地苟活,所以要追随他們的好戰友去死,并請求家人、熟人和哥們兒不要嫌累,一定要跟着管樂隊一起将他們送到墓地。
有一陣子,自殺像瘟疫一樣在大兵中傳播,他們競相用執勤的步槍飲彈自盡,為了能讓自己村裡的父老鄉親看到有樂隊伴奏的盛大遊行,軍樂隊會陪未婚妻一直抵達墓地。
後來,軍隊部門禁止給自殺的大兵舉行有軍樂隊送行的隆重葬禮。
瘟疫這才漸漸過去,大兵們要琢磨一下,值不值得為一個沒有音樂的葬禮去死。
在大廣場邊的一幢平房裡,有一家名為&ldquo黃金夢&rdquo的小酒館專門販賣味道很酸的赫爾梅茨葡萄酒,那裡整日擠滿了運貨夫。
這個地方曾是我童年時代的樂園。
直到中午,拉茨家的廚房都在燒飯,一群頭戴綿羊皮帽、鞑靼人長相的家夥站在趕集馬車旁,他們披着羊皮大氅,手攥馬鞭,帶着堅如磐石的尊嚴和耐心;在趕大集時,來自奧巴烏伊、伯爾索德、澤普蘭和格莫爾郡的運貨夫拉來了季節性的緊俏貨,腳蹬高筒靴、頭戴圓禮帽、身穿皮坎肩的斯洛伐克馬車夫則兜售木材、松乳菇、幹奶酪、羊乳酪、甜奶酪和填在羊肚裡的奶酪球。
在這個廣場上,巡回馬戲團支起帳篷。
這裡還搭建起全城第一座電影院,用自己開發的發電機供電,放映在各個城市間輪流放映的、可憐巴巴的幾部片子。
&ldquo薩拉蒙國王舉起了右手!&rdquo在電影院觀衆席上的一個漆黑角落,配音者大聲旁白,這時候,在劇烈抖動的畫面上出現了一個正在活動手臂的模糊人影。
那時候看電影,人們并不太注意影星、導演和布景;當然,那時的觀衆也沒見過多大的世面,他們瞠目結舌、屏息靜氣地看着屏幕上的人活了起來。
這個四方形的大廣場上,每時每刻都展現着激動人心的熱鬧景象。
演雜耍的、走繩索的、變魔術的巡回劇團在這裡安營紮寨,跑馬的、展覽全景畫的也在這裡支起帳篷,在這裡可以看到&ldquo胚胎發育&rdquo和&ldquo真人大小、躺在床上痛苦不堪、奄奄一息的列奧十二世教皇&rdquo&mdash&mdash那尊垂死教皇的恐怖蠟像很長時間都在我的噩夢裡揮之不去。
我在這裡第一次看到動物園,它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我第一次看到囚禁籠中的生靈,那幅場景刺傷了我的正義感,我們樓裡的孩子們共同掀起了一場&ldquo解放動物&rdquo運動。
在這個廣場上,我第一次看到群毆,至少看到了一觸即發的群毆序幕:在一個星期日的下午,建築工人們跟克扣他們工資的工頭打了起來,警察趕來營救那個狼狽不堪、穿大衣的家夥,廣場上越聚越多的工人轉而跟警察發生了沖突,穿鄉下花裙、戴粗布頭巾的村婦和披着羊皮襖的農夫也卷了進去,在廣場的一角很快演變成流血事件,彎刀和匕首寒光閃閃,已經誰都不知道自己在跟誰打,為什麼打,仿佛某種原始的憤怒毫無因由地驟然爆發&hellip&hellip我們從家裡的陽台上俯瞰了這場最後以憲兵隊登場告終的特殊&ldquo革命”憲兵的頭盔上雞翎飄舞,他們戴着白色手套,肩扛長槍,腰佩長刀,精神抖擻、節奏統一、步伐矯健地列隊而來,在他們展開進攻的陣勢之前,廣場上已經空無一人。
我記得那是一個下午,情景異常恐怖,人們相互并不很理解,隻是彼此發洩長期以來掩藏在某個角落的可怕的憤怒。
透過我們家漂亮居室的窗戶,我能看到這所有的一切,包括大廣場上的有趣場景。
我想,就在那天下午,我看到了世界的某個&ldquo真面目&rdquo。
11 燒木柴驅動、箱櫃外觀、像咖啡研磨機似的一路嘎嘎作響的小火車,沿着中央大街朝着位于郊外的切爾梅伊度假村方向行駛;在有軌電車出現之前,正是這種古老而特殊的交通工具擔負了城市的公交運輸任務,現在,它主要是在夏天運載郊遊的旅客。
當道路被第一場瑞雪覆蓋,小火車被關進庫房幾個月,一直要到春天,那熟悉的哨聲和悅耳的鈴聲才會重新沿着寬闊的馬路愉悅地歡叫。
長長的中央大街(熟悉當地情況的人都精确地知道,那條路整整有一公裡長)的一側是貴族們散步的地盤,仆人、大兵、平民和窮人則走在路的另一側。
享用&ldquo貴族步行街&rdquo的成員們相當謹慎,除非萬不得已,一般不會走到馬路對面無産者的那一側;幾十年來已經約定俗成,行人自動劃分成兩個群體,仆人們也很謹慎,生怕稀裡糊塗地走到老爺們專享的那一側。
既然在生活中,他們活在水火不相容的兩個世界,為什麼要在街上混到一起?&ldquo步行街&rdquo從中午十二點開始成為&ldquo老爺街&rdquo,晚上六點之後貴族們再次在那裡彙聚。
在大教堂的一角,在歐爾班鐘樓前的空場上,站着一群法學家和軍官,還有身穿波蘭裘皮大衣、腳蹬白色長靴的州郡顯貴,因為都市風流子的裝扮更符合沙洛什州的時尚。
入夜時分,在劇院門前,在大教堂和中央大街路邊的一座伯爵府邸前,許多衣着高雅、儀态莊重的人在&ldquo步行街&rdquo成群結隊地散步。
在身穿深色服裝的人群裡,偶爾可見一個亮點,那是出門散步的&ldquo白衣主教&rdquo的奶油色教袍。
這些傑出的教育者過着豐富多彩、視野開闊的社會生活。
每天晚上,劇院裡都能見到身穿黑色夜禮服和綢緞馬甲的顯赫人物站在演出大廳的前排,倚在将樂隊與觀衆席隔開的樂池壁闆上,或者雙臂抱胸,或者用戴着白手套的手将望遠鏡舉到眼前,神态自若地尋找包廂裡的熟人,感覺像路易國王的宮廷顯貴們在凡爾賽宮的劇院裡。
态度和藹的神父們,總能吸引到&ldquo步行街&rdquo上衆人的目光,他們世俗化的行為舉止,很難讓人聯想到戒律嚴格的神職人員生活;這種自由主義的世界觀,這種世俗化的、富有人味的行為舉止,不僅影響到他們的教育理念,也影響到他們的社會、科學研究工作。
大主教也住在中央大街路邊一座精緻、典雅、巴洛克風格的府邸裡,不過大家很少能夠目睹他的尊容。
他閉門索居,從來不參加社交活動,隻有在黃昏時分,他那纖弱、瘦小的身影才會在幾位政法教師和教區神父的陪同下出現在外城偏僻的街巷裡。
這位大主教可是一位大人物,他是許多公爵的恩師;即使他後來搬到小城市隐居,宮廷也不會忘記他。
羅馬和維也納方面也聽取他的建議,尊重他的意見。
他不僅聲名顯赫,還是一位苦行者,始終遠離人群,淡泊寡居,信徒們隻有在重要節慶時才能看到穿戴華麗、威儀四方的他。
其他時候,他活得像一位隐形人,睡在一張軍營用的鐵床上,就像皇帝[67]、窮人或經過嚴格教育的僧侶們。
下午,他頭戴一頂造型獨特的大主教禮冠上街散步;無論冬夏,他都戴手套,隻要遇到孩子們,他就會停下腳步,用戴着手套的手輕輕摸摸孩子們的臉。
他在貧民區荒僻的小巷裡散步,有一次我偷偷跟蹤了他很久,被他纖弱的外表、别緻的帽子和金手杖吸引,因為沒有人戴着這樣的高冠在街上行走。
在一個街角,他注意到我,停住腳,招手把我叫到他跟前,問了我的姓名,随後拉着我的手把我送回家,就像牽着一頭迷失的羔羊。
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獎賞,讓我感到十分驕傲,好長時間我都激動萬分地逢人就講,當然是講給願意聽我講的人。
我說:&ldquo大主教,一位真正的大主教,拉着我的手把我送回家。
&rdquo出于崇拜之情,我誠心誠意地決定以後要當一名神父,并跟一位骨瘦如柴的小夥伴(他是一位軍官男爵的兒子)一起用舊襯衫和破襪子縫制神職人員的行頭,做彌撒祭袍、披肩和腰帶。
好長一段時間,我們秘密地彩排彌撒、堅振禮和洗禮儀式;我演神父,他扮輔祭,我還會用拉丁語背絕大部分的彌撒禱文。
這是一個特别的遊戲:我們将柴屋布置成小教堂,搭起祭台,拿祖父用過的一隻髒水杯充當聖杯;我們還從安布魯茨大嬸那裡買來薄餅,當輔祭用刀尖輕敲水杯的邊緣,我舉起盛着葡萄酒的聖杯,毛骨悚然地品着嘴裡的薄餅,體驗《新約》裡記述的那個時刻&hellip&hellip那并不是一出好遊戲,假如讓大主教知道,他肯定不會再喜歡我。
在大主教府邸的後院有一間小屋,教會的報紙就是在那裡編輯的。
城裡總共有四份日報,大主教的報紙和兩份勞動黨宣傳物均用匈牙利語印刷,第四份是一份曆史悠久、傳播更廣泛的德文報紙。
報社是靠黨費存活,編輯換得像走馬燈。
在當時,大多數的外地編輯都是浪漫主義騎士,浪迹天涯的臨時工,他們頻繁更換城市,更換報社,當地咖啡館的大堂主管為他們的離去感到惋惜。
外地的編輯們都崇尚文學,在咖啡館裡,不打牌的時候,他們會在大理石的桌面上堆滿&ldquo最現代作家&rdquo的作品。
他們周遊全國,就像首席歌劇女演員;他們的薪水少得可憐,必須掙外快才能維持生計,靠牌桌上的運氣,或給當地團體做媒體宣傳。
在當時,媒體既有威望,又有權勢。
在靠碼字謀生的窮小子們當中,有一位本地編輯極具優勢,那是一個十分自負、渾身贅肉的胖子,一天到晚氣喘籲籲地在城裡東奔西走,領結松松地系在臘肉般的雙下巴下。
他總是&ldquo公務&rdquo繁忙,每隔一段時間就去一趟布達佩斯,回來後煞有介事地跟熟人透露,他在那裡跟&ldquo最高層人士&rdquo商讨國家大事&hellip&hellip市民階層害怕媒體。
企業商人、銀行經理和城裡的公務員都在人前虛張聲勢地競相炫耀自己與媒體的良好關系,他們實際非常害怕公衆監督。
&ldquo編輯先生&rdquo始終是一位注重精神境界的人,他崇拜阿迪和現代詩人,但是與此同時,他經常造訪外地儲蓄所的經理辦公室,在那裡當然不會讨論文學和詩歌,而是為了别的事情争執。
人們由于害怕媒體人,所以通常收買他們。
當我們家人後來聽說到這些時,我已在佩斯的報業圈混了好久,他們覺得我是個落魄之人,好像我是個剪草坪的或是屠夫。
當時,記者在外地還不屬于市民社會,人們跟他們打招呼,但不請他們吃午飯。
若論社會等級,記者隻比地方劇社的名伶靠前一點。
記者的社會和經濟狀況隻在後來這些年有所好轉,受到尊重。
&ldquo報社&rdquo大多是與印刷廠毗鄰的昏暗小屋,既是倉庫和出版社總部,也是紙張銷售點;廢紙酸腐、沉滞的氣味和印刷油墨,以及令人窒息的鉛粉塵霧混在一起。
&ldquo主編&rdquo叼着雪茄坐在出版社總部的辦公桌後,腦子裡盤算着執政黨的贊助或如何争取到利潤不菲的國家印刷業務;編輯将佩斯的電話号碼貼在隔壁的寫字台上;透過玻璃門可以聽到印刷機器的轟鳴聲和貼報紙女孩們的歌唱聲。
那是一個具有魔力的地方,誰去那裡都會被感染。
隔壁是制版車間,櫥櫃裡的字架上擺着蒙塵的鉛字。
在學生時代,有一次我悄悄溜進一家熟人開的印刷廠制版車間偷看人家工作,老巴奈科維奇負責為當地最大的一家報紙排版。
有一天他跟我說:&ldquo還缺個頭條,年輕人;讓他趕緊寫點什麼。
&rdquo我去了編輯室,可屋子裡沒人(編輯在什麼地方打牌呢),我坐到一張桌子旁,想出幾句奇言怪語,開始咬着筆杆寫了篇文章,抨擊腐敗、專斷的城市管理。
巴奈科維奇讀了文章,大為贊賞,立即開始動手排版。
我興奮地在城裡轉了一整天,感覺在我身上發生了什麼不可救藥的事。
那年我十四歲。
夏季的那幾個月,有錢人家都到城外度假,住在班庫山或切爾梅伊山上的避暑山莊。
燒木柴驅動、像咖啡研磨機似的嘎嘎作響的小火車從6月1日起每天運營,一直駛到切爾梅伊泉邊那家名叫&ldquo羔羊&rdquo的小酒館。
陡峭的盤山路從那裡開始,穿過蘑菇味的野林通向山頂,通向班庫的溫泉度假村。
那是一片原始森林,城市的領地,茂密幽邃的處女地。
晴天時,從那塊名叫&ldquo歐蒂莉亞&rdquo的林間空地舉目眺望,可以看到國境上的峰巒。
森林裡到處都是野山莓、清冽的泉水、貴重的蘑菇、刺柏和藍莓。
那是&ldquo真正的&rdquo森林,以後我再沒見過能夠與之比拟的地方;無論法國還是英國的森林,都無法跟我童年時代的避暑地相比。
那片森林無邊無際,站在名叫&ldquo赫拉多瓦&rdquo的林間空地,可以俯瞰山谷和美麗的小村莊,那是一幅清爽、多彩、甯靜的風景畫,那裡的氣候、味道、香氣不同于我後來到過的國内任何一個地方。
對我來說,從&ldquo歐蒂莉亞&rdquo或&ldquo赫拉多瓦&rdquo眺望到的土地才是我真正的&ldquo祖國&rdquo,與其他陌生的州郡相比,這裡更真實,更内在。
從山頂開始,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松樹林,松濤和寂靜總響在我耳畔,就像一個生長在海邊的人,即使住在大城市裡,也永遠能聽到浪濤聲。
戰争的第一天,暴風雨席卷大地;狂風吹走了我童年時代的大森林,吹走了與之相關、值得留戀的一切。
當一部分城市家庭在這裡修建避暑别墅,或在鄉村旅店租下鼠臊味的、長滿厚厚苔藓的客房時,班庫和赫拉多瓦的山林還很茂密,充滿原始的美。
第一棟裝飾繁複的獵屋式别墅建在林間公路旁,主人是我的一位年邁的姑姑;她患病三十年,卧床不起,在病榻上萬無疏漏地操持家務,掌管财産。
每年初夏,家人都把她送到這兒&ldquo呼吸新鮮空氣&rdquo。
當然,她從來不會離開避暑小屋潮濕的房間,窗戶用布條封得死死的,屋裡的空氣令人窒息,她躺在用枕頭和鴨絨被墊得很高的床鋪上,躺在金絲雀、銅壺、籃子和鈎針織物中間,向來訪者誇獎新鮮空氣的好處。
待在房間裡的客人則因堆放的雜物、病人的體味和空氣缺氧而感到窒息,可是姑姑始終沒有注意到這點,每年都要出來&ldquo換換空氣&rdquo。
不管怎樣,這肯定對她還是有好處的,因為她确實活到很老。
在山上,人們過着享受、平和的溫泉度假生活,因為那時的市民們還不時興去遠處療養,除非病了。
晚上,馬車從城裡拉來丈夫們和第二天的食品。
旅館飯堂的餐桌上,防風罩護着蠟燭的柔光,這裡有吉蔔賽人演奏,在市民的田園生活中彌漫着某種不真實的和平氣息。
有錢人世世代代彼此依存,其生活方式的内在品質确定了家庭之間交往的基調。
誰想去陌生的地方泡溫泉呢?誰樂意去未知的世界呢?有一次,我跟父母還真去了國外泡溫泉,在東海岸附近,我們帶去了新采摘的葡萄,還有我才出生幾個月的弟弟;母親擔心嬰兒受不了旅途的颠簸,在火車車廂内的門窗之間支起一張吊床。
這個發明的結果是,旅客們要繞開我們的車廂,更倒黴的是,從我們住的城市開到柏林,睡在吊床裡的弟弟居然得了腦震蕩,結果我們在柏林什麼也沒看,隻看了醫生和一間旅館客房。
也許這是我們後來再也不去國外避暑的另一個原因。
我們也到班庫避暑,在林邊租下一棟别墅,在這裡度過生命中或許最平靜、最無憂的一段日子。
一天裡發生的重大事件,就是晚上有一戶城裡人駕駛自家的小轎車到來(或許那不僅是城裡,也是全國的第一輛,唯一的一輛小轎車),車身漆成藍精靈的顔色,開得很慢,不停地鳴笛,在小孩子們的幫助下像蝸牛一樣爬上班庫山的陡坡,在那裡,度假的人們正興奮地恭候。
鐵工廠老闆的轎車總是停在旅館門前,為度假村增添了莊重的色彩;我們這些孩子們,每天都汗流浃背、激動萬分地将這新時代的龐然大物推到那裡。
在晚上六點左右,我們站在山下等候。
鐵工廠老闆坐在駕駛室裡,點着一支煙,态度和藹地招招手,喜形于色、得意揚揚地鳴幾聲笛,朝等在那裡的孩子們喊道:&ldquo過來推吧,幫幫車輪的忙!&rdquo行至半途,我們在魔鬼溝遇到一位老律師,他可能是城裡最年長的人之一,他厭倦了律師的行當,在他辦公室的寫字台上方,挂着一塊用紅絲線繡的牌子,上面寫着:&ldquo我不收支票!&rdquo他整日在山林裡捕蝴蝶。
老先生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孩子,幫助我們推汽車。
就這樣,我們在太陽落山時抵達度假村,累得筋疲力盡,卻心滿意足。
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與時俱進,盡管有點古怪。
12 從班庫山的一個眺望台,可以俯瞰到處是鐘樓、屋頂和窄巷的城市;這裡有兩座&ldquo貴族墓園&rdquo,羅西利亞和卡瓦利亞,在那裡安息的都是富裕人家,建有氣派的靈堂,不像葬在平民公墓千墳一面的墓室内的無産者或猶太人。
羅西利亞是名人、商賈、當地大家族、缙紳和世襲貴族的墓園;在彌漫着麝香草、木犀草香氣的卡瓦利亞墓園裡,長眠着有錢的鄉紳大戶。
在城市不大的地盤上,擠滿了小街和小市場,它們之所以非常狹小,是因為建在曾經的城堡和防禦工事裡;在指向天空的屋頂之上,在密密麻麻的建築群中央,在像是用圓規标出的中心位置,尚未完工的大教堂鐘樓兀然聳立。
這座有六百年曆史的教區大教堂卓爾不群地矗立在城市上空,像是幾百年來圍繞它湧流的一切生命與思想的核心:仿佛穿越了時光和時代,維持着城市的平衡,猶如物化的思想,遠遠就可以看到它在日常的喧嚣、混亂和城市噪聲中昂首站立。
矗立在城市上空的瞭望塔高達五十三米,監視火災的發生,守衛城市的和平。
在大教堂隔壁,從五十米高的歐爾班鐘樓傳出深沉、莊重的鐘聲,早在拉庫茨[68]時代,它就宣告着喜慶、苦難與死亡。
這座三廊式、彩色陶磚鑲頂、高大鎏金的大教堂,淩駕于小城之上。
每當我從教堂門前走過,都會感到脊背發涼。
在教堂裡,昏暗的光線下總在舉行彌撒,總會有誰在哪個祭壇上高聲說話。
&ldquo當我從大教堂的門前走過,心裡會充滿什麼樣的感覺?&rdquo&mdash&mdash我們有一位匈牙利語老師,每年都給我們出這個他最鐘愛的作文題,我每年都這樣回答:站在大教堂門前,我心裡充滿了&ldquo升華感&rdquo。
大教堂,這個博大、崇高的思想化身,多少會讓這座城市誠惶誠恐。
它太磅礴太輝煌太神秘了,朦胧而崇高,讓人無法适應,無法思考,它神氣、傲慢地居住在城市上空。
在教堂的一座地宮裡,拉庫茨的骨灰保存在一口碩大的大理石棺椁裡。
石棺周圍擺滿了月桂葉花環和各種旗幟,上面刻着:為了自由。
每當我随學校郊遊或虔誠拜谒,隻要看到在破舊旗子上繡的這個詞,都會感到非常震撼。
那種感受十分特别,就像一行慷慨激昂、驚天動地的偉大詩句,每每詠讀,都會讓人感到脊背竄涼。
當我讀到這個詞時,我并不知道它确切的含義;或許并不是出于口号中常喊的&ldquo為了祖國&rdquo和&ldquo熱愛祖國&rdquo,而是僅僅由于那個詞的含義本身:自由。
每當我從大教堂門前走過,這個詞都像一句含混的暗号在我腦際響起,或許為了它,活着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