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傳奇·曆史·現實

關燈
&mdash&mdash譯後記 周啟超 《燃燒的天使》是俄羅斯名作家瓦列裡·勃留索夫(1873&mdash1924)于1905年夏天動手創作、于1907年發表的長篇曆史小說,是俄國象征派詩人對長篇曆史題材的叙事文學進行擴張的第一次成功的标志。

    在象征派圈子内,這部小說被看成是勃留索夫小說創作中最優秀的作品,甚至為勃留索夫赢得了與普希金比肩的經典作家的聲譽。

    小說叙述一個發生在十六世紀德國的愛情故事&mdash&mdash但這是一個情境異常奇特的神話,它講述一個魔鬼三番五次地喬扮成上帝的使者下凡,去捉弄一個多情的少女,勾引她去犯各種各樣的罪過,講述宗教界如何審判這個雖有過失但已志願隐身于修道院自新的魔女,講述騎士與浮士德博士相遇,設法拯救這個不幸的少女&hellip&hellip小說情節的主線,是萊娜塔與魯蔔列希特之間那種&ldquo近乎于痛苦的、緻命的決鬥&rdquo的愛情心理曆程。

    情節的副線是魯蔔列希特與&ldquo天使般的&rdquo亨利希伯爵之間的相遇與決鬥。

    因而這部小說首先是一種以二男一女為主要人物的三角愛情故事,但是,作家以這愛情情節為中心,藝術地呈現出十六世紀德國曆史文化氛圍,以異域異時的&ldquo可愛可親的古風遺習&rdquo來&ldquo比興&rdquo、來折射俄國社會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種曆史轉折關頭的時代氣氛,是&ldquo令人放心不下的沸騰的當代生活&rdquo的象征。

    然而,小說的象征意味又不僅局限于這兩個曆史時代在類型上的相似。

    小說的三位主要人物魯蔔列希特&mdash&mdash萊娜塔&mdash&mdash亨利希之間的三角關系,直接地影射着當時俄國象征派内部三位作家之間的感情生活中的糾葛,小說中的三角戀愛正呈現出1904年至1905年間勃留索夫與尼娜·彼得羅夫斯卡娅(1884&mdash1928)與别雷他們三人在莫斯科文壇的現實關系;可是,這種影射又不局限于三人感情生活的隐秘世界。

    理性主義者魯蔔列希特,與神秘主義者亨利希,與沉潛于情欲深淵的萊娜塔在心理氣質上的個性與沖突,正含納着他們在文學家立場上的分野與文學生活中的争論,含納着當時俄國象征派内部&ldquo老一代&rdquo與&ldquo新一代&rdquo之間的美學、詩學、文學方面的對話與争鳴。

    亨利希與魯蔔列希特分别作為&ldquo光明的天使&rdquo、從星空下凡的天使,&ldquo米哈依爾&rdquo的化身與&ldquo神秘莫測的魔法師&rdquo、地獄的魔王&ldquo路西勿羅&rdquo的化身。

    在這兩個形象的面具被剝落之後,它們又正是别雷與勃留索夫當時在象征派圈子内的形象的&ldquo象征&rdquo。

    亨利希與魯蔔列希特在小說中的決鬥,恰恰是别雷與勃留索夫兩人在私人感情與世界觀上、在文學創作與理論上的各種沖突的&ldquo象征&rdquo。

    總之,《燃燒的天使》這部長篇曆史小說,以其多層面的象征意蘊,對曆史與當代,對時代文化與流派生活,對感情糾葛與心理沖突等許多方面的現象,作出了生動深切、引人入勝、趣味橫生的形象呈現。

    正是小說的這種象征世界,使它赢得一片贊譽。

     《燃燒的天使》1907年在俄國象征派文學的正式刊物《天秤》上連載,1908年由天蠍星座出版社以二卷本形式出版,1909年又由該出版社以一卷本形式再版。

    這部小說被贊譽為俄國文學史上長篇曆史小說的經典之作。

    一些文學家當時就從這部作品看出&ldquo在外在的與心理的故事之後,還有更深切的、更為隐秘的意蘊&mdash&mdash那些長着與之相應的耳朵的人才會聽出來的意蘊&rdquo。

    (1)在這部小說中有三重面具:這個故事的中世紀德國的叙述者,這部小說的俄文翻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