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讀者朋友
關燈
小
中
大
萦繞着我們的心頭但無以言表的東西,加以意識。
在那讓人開心甚至令人捧腹的《愚人頌》中,在那十分俏皮尖刻但不論說什麼都是出于好心的《聊天》中,在那所向披靡、鐵面無情的《維納斯的勝利》以及《深不可測的人們的書信》&mdash&mdash對這些書信我們曾不止一次地從頭讀到尾,這些書信在整個古代典籍中也屬罕見,大概也隻有一個路吉阿諾斯可以與之匹敵&mdash&mdash這些著述裡面,我們看見了那些屬于我們自身的、至今尚是霧一般朦胧的觀點。
然而,這正是那種非常時代,一提起這個時代如今人們常常會這樣說:誰要是在1523年不死去,在1524年不掉到水裡去,而在1525年不被槍殺&mdash&mdash那他就應當為這奇迹去感謝上帝。
但是我們整天沉潛于同那些極為高尚的智者在書海裡進行交談,可以說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當代社會生活中那些黑色的風暴幾乎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與興趣。
我們一點也不同情弗蘭茨·馮·濟金根騎士對特裡爾的進攻(13)。
某些人曾把這個濟金根當作最善良人們的一位朋友來加以贊揚,可是實際上此公乃是一個有劣迹的老派人物,他出身于那些把自己的腦袋系在褲帶上而去對過路人進行劫奪的綠林強盜。
我們的大主教曾對這個強暴者進行了抨擊,他指出弗洛尼澤爾·尼肯斯基(14)的時代已經成為祖輩的财富。
此後兩年,整個德國大地仿佛一下子成了撒旦的舞場,到處席卷着人民的騷亂與暴動,在我們這個小城裡,人們剛剛還在街頭巷尾談論那些起義是如何被平息的,但即使在這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兩年裡,我們也不曾中止我們的學業。
弗裡德利希這個幻想家起初還覺得,這些來勢洶洶與血流成河的風暴,将有助于在我們這個國家确立更多的秩序與公正,但不久連他也确信,從那些還太粗野太無知的德國農民那兒是沒什麼好期待的。
所發生的一切,恰恰證實了一位作家所說的苦澀之言:&ldquo當農民哭泣時,他們比誰都好;當他們高興時則比誰都壞。
&rdquo 有關馬丁·路德的那些最初的流言蜚語曾在我們之間引起了一些争執。
馬丁·路德(15)&mdash&mdash這個&ldquo不可戰勝的異端&rdquo,在那年月在有權勢的侯爵們當中已有不少擁護者。
有人揚言,仿佛十分之九的德國在那些日子裡都在贊揚這個人,都可聽見&ldquo路德萬歲&rdquo的呼聲,可是後來,在西班牙,人們卻說我們德國的宗教像天氣一樣變化無常,五月的金龜子在三個教堂之間飛來飛去。
我本人絲毫也不為這種是否神賜幸福、是否身後不朽之類的争論所分心。
我任何時候也弄不明白,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谟這樣舉世無雙的天才為何居然對僧侶的布道感興趣。
我與當代最優秀的人們一道意識到,信仰乃存在于心靈深處,而不是存在于那些外在的表現之中,我恪守這一信條,不論在年輕時,還是在不惑之年;不論是置身于那平和善良的天主教徒們之中,還是滞留于那激動發狂的路德教派信徒們之間,我從不曾感覺到有什麼窘迫與為難。
弗裡德利希則恰恰相反,他這個人在宗教中每邁出一步都要遭遇到那陰森森的深淵的驚吓,但他卻在路德的那小冊子當中找到了某種直讓我發懵的參悟。
路德的著述的确詞藻華麗,行文不曾失去那打動人心的魅力,但我們倆各執己見,并且我們的争論有時竟衍生成争吵,讓彼此都頗感委屈的争吵。
在1526年初,就在複活節剛剛過去的時候,二姐路易莎帶着她的丈夫住進了我們家。
有她們加入進來的生活,可讓我全然無法忍受了,她們不知倦怠地把指責與批評向我傾瀉過來:什麼&ldquo已是二十歲的男子漢還滞留在家&rdquo,什麼&ldquo父親肩上的累贅&rdquo,什麼&ldquo母親眼前的磨盤&rdquo,沒完沒了。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騎士格奧爾格·馮·弗隆德斯貝格,這個以&ldquo法國人征服者&rdquo而聞名遐迩的騎士,受國王之托,來我們這個地區招募新兵。
于是我的頭腦中立即閃現出一個念頭:去當一名自由的雇傭步兵,因為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其他的途徑來改變我自己的生活,我當時那種生活眼看着就要僵滞就要變味了,猶如池塘中那停滞過久而終會腐敗的水。
弗裡德利希先前曾幻想我成為一位知名作家&mdash&mdash因為我與他都曾嘗試模仿我們所喜愛的作者&mdash&mdash這一來他為我的從軍而非常傷心,可是他也找不出勸動我放棄這個決定的理由。
我果斷而執拗地對父親宣布,我擇定軍人這一職業,因為對我這個人更适宜的是箭,而不是柳葉刀。
父親呢,正如我所預料到的那樣,頓時大動肝火,禁止我去想當兵這事。
父親說:&ldquo我一生都志在康複人的身體,我不願讓我的兒子把人的身體變得畸形。
&rdquo購置武器與服裝的錢呢,我自己的手頭沒有,我的朋友也沒有,因此我決定偷偷地離開這個我在其中長大的家。
夜間,我記得,6月5日那天的夜間,我終于偷偷地從家中出走,随身帶上25個萊茵盾。
我記得非常清楚,弗裡德利希怎樣把我一直送到那通向田野的出口,怎樣熱烈地擁抱我&mdash&mdash嗚呼,那可是一生中的最後一次!&mdash&mdash他悲傷地哭泣着,伫立在那棵灰色的白柳樹旁,臉色那麼蒼白,在月光清輝的映照下,看上去簡直就像一個死人。
我在那一天并沒有感受到心頭壓上了那分手的沉重,因為當時在我眼前閃耀着的是新生活的霞光,就像五月的清晨天空深處的輝煌。
那時我正年輕力壯,征兵人員沒有任何争議就收下了我,于是我就進入弗隆德斯貝格的意大利軍團。
每一個人都不難明白,從這之後的那些日日夜夜對我來說絕非好過。
如果大家能回憶起,我們的雇傭步兵的軍旅生活乃是這麼一回事:那裡的人們&
在那讓人開心甚至令人捧腹的《愚人頌》中,在那十分俏皮尖刻但不論說什麼都是出于好心的《聊天》中,在那所向披靡、鐵面無情的《維納斯的勝利》以及《深不可測的人們的書信》&mdash&mdash對這些書信我們曾不止一次地從頭讀到尾,這些書信在整個古代典籍中也屬罕見,大概也隻有一個路吉阿諾斯可以與之匹敵&mdash&mdash這些著述裡面,我們看見了那些屬于我們自身的、至今尚是霧一般朦胧的觀點。
然而,這正是那種非常時代,一提起這個時代如今人們常常會這樣說:誰要是在1523年不死去,在1524年不掉到水裡去,而在1525年不被槍殺&mdash&mdash那他就應當為這奇迹去感謝上帝。
但是我們整天沉潛于同那些極為高尚的智者在書海裡進行交談,可以說一心隻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當代社會生活中那些黑色的風暴幾乎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與興趣。
我們一點也不同情弗蘭茨·馮·濟金根騎士對特裡爾的進攻(13)。
某些人曾把這個濟金根當作最善良人們的一位朋友來加以贊揚,可是實際上此公乃是一個有劣迹的老派人物,他出身于那些把自己的腦袋系在褲帶上而去對過路人進行劫奪的綠林強盜。
我們的大主教曾對這個強暴者進行了抨擊,他指出弗洛尼澤爾·尼肯斯基(14)的時代已經成為祖輩的财富。
此後兩年,整個德國大地仿佛一下子成了撒旦的舞場,到處席卷着人民的騷亂與暴動,在我們這個小城裡,人們剛剛還在街頭巷尾談論那些起義是如何被平息的,但即使在這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兩年裡,我們也不曾中止我們的學業。
弗裡德利希這個幻想家起初還覺得,這些來勢洶洶與血流成河的風暴,将有助于在我們這個國家确立更多的秩序與公正,但不久連他也确信,從那些還太粗野太無知的德國農民那兒是沒什麼好期待的。
所發生的一切,恰恰證實了一位作家所說的苦澀之言:&ldquo當農民哭泣時,他們比誰都好;當他們高興時則比誰都壞。
&rdquo 有關馬丁·路德的那些最初的流言蜚語曾在我們之間引起了一些争執。
馬丁·路德(15)&mdash&mdash這個&ldquo不可戰勝的異端&rdquo,在那年月在有權勢的侯爵們當中已有不少擁護者。
有人揚言,仿佛十分之九的德國在那些日子裡都在贊揚這個人,都可聽見&ldquo路德萬歲&rdquo的呼聲,可是後來,在西班牙,人們卻說我們德國的宗教像天氣一樣變化無常,五月的金龜子在三個教堂之間飛來飛去。
我本人絲毫也不為這種是否神賜幸福、是否身後不朽之類的争論所分心。
我任何時候也弄不明白,德西德裡烏斯·伊拉斯谟這樣舉世無雙的天才為何居然對僧侶的布道感興趣。
我與當代最優秀的人們一道意識到,信仰乃存在于心靈深處,而不是存在于那些外在的表現之中,我恪守這一信條,不論在年輕時,還是在不惑之年;不論是置身于那平和善良的天主教徒們之中,還是滞留于那激動發狂的路德教派信徒們之間,我從不曾感覺到有什麼窘迫與為難。
弗裡德利希則恰恰相反,他這個人在宗教中每邁出一步都要遭遇到那陰森森的深淵的驚吓,但他卻在路德的那小冊子當中找到了某種直讓我發懵的參悟。
路德的著述的确詞藻華麗,行文不曾失去那打動人心的魅力,但我們倆各執己見,并且我們的争論有時竟衍生成争吵,讓彼此都頗感委屈的争吵。
在1526年初,就在複活節剛剛過去的時候,二姐路易莎帶着她的丈夫住進了我們家。
有她們加入進來的生活,可讓我全然無法忍受了,她們不知倦怠地把指責與批評向我傾瀉過來:什麼&ldquo已是二十歲的男子漢還滞留在家&rdquo,什麼&ldquo父親肩上的累贅&rdquo,什麼&ldquo母親眼前的磨盤&rdquo,沒完沒了。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騎士格奧爾格·馮·弗隆德斯貝格,這個以&ldquo法國人征服者&rdquo而聞名遐迩的騎士,受國王之托,來我們這個地區招募新兵。
于是我的頭腦中立即閃現出一個念頭:去當一名自由的雇傭步兵,因為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其他的途徑來改變我自己的生活,我當時那種生活眼看着就要僵滞就要變味了,猶如池塘中那停滞過久而終會腐敗的水。
弗裡德利希先前曾幻想我成為一位知名作家&mdash&mdash因為我與他都曾嘗試模仿我們所喜愛的作者&mdash&mdash這一來他為我的從軍而非常傷心,可是他也找不出勸動我放棄這個決定的理由。
我果斷而執拗地對父親宣布,我擇定軍人這一職業,因為對我這個人更适宜的是箭,而不是柳葉刀。
父親呢,正如我所預料到的那樣,頓時大動肝火,禁止我去想當兵這事。
父親說:&ldquo我一生都志在康複人的身體,我不願讓我的兒子把人的身體變得畸形。
&rdquo購置武器與服裝的錢呢,我自己的手頭沒有,我的朋友也沒有,因此我決定偷偷地離開這個我在其中長大的家。
夜間,我記得,6月5日那天的夜間,我終于偷偷地從家中出走,随身帶上25個萊茵盾。
我記得非常清楚,弗裡德利希怎樣把我一直送到那通向田野的出口,怎樣熱烈地擁抱我&mdash&mdash嗚呼,那可是一生中的最後一次!&mdash&mdash他悲傷地哭泣着,伫立在那棵灰色的白柳樹旁,臉色那麼蒼白,在月光清輝的映照下,看上去簡直就像一個死人。
我在那一天并沒有感受到心頭壓上了那分手的沉重,因為當時在我眼前閃耀着的是新生活的霞光,就像五月的清晨天空深處的輝煌。
那時我正年輕力壯,征兵人員沒有任何争議就收下了我,于是我就進入弗隆德斯貝格的意大利軍團。
每一個人都不難明白,從這之後的那些日日夜夜對我來說絕非好過。
如果大家能回憶起,我們的雇傭步兵的軍旅生活乃是這麼一回事:那裡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