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玩伴
關燈
小
中
大
雖然每一個認識斯蒂芬·埃弗頓的人都認為,他是天底下最不該被允許撫養孩子的人,然而對莫妮卡來說,落到他的手中是幸運的,否則可能會挨餓,或流落到某個為流浪兒和走失者設立的收容所裡。
誠然,她的父親,詩人塞巴斯蒂安·思雷福爾有許多交情泛泛的朋友,幾乎每個人都多少有點認識他,直到他的震顫性谵妄症緻命發作的時候,他還裝得像是皇家咖啡館裡最有趣的常客之一。
但人們一般不會輕易領養點頭之交的孩子,特别是當這樣的兒童還被懷疑可能遺傳了相當多的人類弱點。
至于莫妮卡的母親,毫不誇張地說人們對她一無所知。
似乎沒有人知道她是死是活。
也許很久之前她就抛棄了思雷福爾,去找了某個有能力和願意讓她衣食無憂的人。
埃弗頓對思雷福爾的了解并不比他衆多點頭之交的朋友多得了多少,而他們之中根本沒人知道他有一個女兒,直到他的死成為文學和藝術圈子裡的一個新話題。
人們疑惑不解,開始想要知道“那孩子”會怎麼樣。
正當他們還在猜測不定的時候,埃弗頓悄悄領養了她。
《名人錄》會告訴你埃弗頓的出生年份、他的母校(溫徹斯特公學和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他的著作書名,以及他對滑冰和登山的嗜好,但是有必要對這個人的外表作一點粗略的介紹。
那時,他離五十歲還差一兩歲,但看上去要更老上十來歲,長得又高又瘦,淡淡的粉紅色皮膚、橢圓形的腦袋、鷹鈎鼻,一雙藍眼睛透過深度的鏡片溫和地往外看着,薄薄的直線條嘴唇緊緊遮蓋着微微突出的牙齒。
他那高聳的前額光光的沒有遮蓋,因為他的頭發秃到了顱底,剩下的頭發修剪得短短的,顔色介于黑、灰之間。
他刻意把自己弄得一看就是嚴肅又暴躁,既有學究氣又非常敏銳的樣子。
像夏洛克·福爾摩斯那樣,或許還帶有一點老處男的味道。
世人都知道他是個作家,寫的是有關曆史危機的書籍,那是一些題材重大的巨著,是一個學者寫給其他學者看的書。
它們給他帶來名聲和不少的金錢。
其實沒有錢進賬他也承受得了,因為他繼承了一些遺産,所以經濟寬裕,衣食無憂。
從本質上說,他是個冷血動物,一個單身漢,一個有規律、有節制、愛挑剔,喜歡安靜、簡單和安逸的人。
可能沒有人知道,埃弗頓為什麼會收養這樣一個孤女,她的父親隻是他的點頭之交,是他既不喜歡,更稱不上敬重的人。
他并不喜歡孩子,他的這個古怪念頭與其說是一種柔情,不如說是對自己的一種譏諷。
我這樣說隻是在鬥膽猜測,像許多沒有孩子的人一樣,他對如何養育孩子有自己的理論,并希望看它得到驗證。
因此可以肯定,莫妮卡本已非常特别的童年會從不幸又演變為怪異。
埃弗頓把莫妮卡從布魯姆斯伯裡“公寓”裡領出來,因為那個已經承擔了一大筆壞賬的女房東正在考慮怎樣處置這個孩子。
那時莫妮卡八歲,作為一個小女孩,生活在自己微不足道的小小世界裡,忍受着酗酒、貧困、肮髒;從來沒有玩過遊戲,也沒有玩伴;除了生活的醜惡面,什麼也看不到;隻是學會了運用她父親那套小心眼的手段和低劣的計謀。
她神情嚴肅、性格陰郁,她相貌平平、臉色蒼白,這個孩子從來不知道童年意味着什麼。
她很少說話,說話的時候,聲音又硬又粗。
這個可憐的小東西,她的生活使她的吸引力蕩然無存。
她沒有質疑或抗辯,和埃弗頓一起走了。
就像一件留在寄存處的死氣沉沉的行李,她不會再去質疑他人對她的擁有權。
她曾經是屬于她父親的,如今他去了自己的世界,她就成了任何人的所有物,隻要他們選擇要她。
埃弗頓對她的态度是一種冷漠的慈仁,既不是愛,也不是同情;作為回報,她既沒有給他愛,也沒有給他感激,而隻是像一個受薪的仆人,按照他的要求行事。
埃弗頓不喜歡現代的兒童,他把原因歸咎于現代的學校。
也許正是這個理由,他沒有送莫妮卡去學校,或許他想看看孩子是怎樣自學成才的。
莫妮卡已經能讀能寫,有了這種能力,她就能自由出入他那個龐大的藏書室,凡你能想到的書籍,裡面幾乎都有,從主題深奧的大部著作到沒有價值的當代小說——格裡賓小姐買來放在這裡的。
埃弗頓不禁止她讀什麼,也不向她推薦什麼,他隻是看着樹苗自然生長,既不予以照料,又不給予修剪。
格裡賓小姐是埃弗頓的秘書,是那種臉型瘦削、平胸、性冷淡的中年婦女,可以安全地和一個單身漢共居一屋而不為流言蜚語所困擾。
現在她的職責又增加了一項——指導莫妮卡的小學課程。
就這樣,莫妮卡知道了1066年有一個名叫威廉的征服者抵達英格蘭;但是要弄清楚威廉是個什麼樣的人,她必須去藏書室,去閱讀幾位曆史學家對他作的相互矛盾的陳述。
從格裡賓小姐那裡,她學到的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至于其他的則留給她自己去探究。
在藏書室裡,她發現自己被各種各樣現實和夢幻的王國所包圍,每一扇門都誘人地微微打開着。
莫妮卡喜歡閱讀,的确,這幾乎是她唯一的娛樂,因為埃弗頓不認識與她同齡的孩子,又視她如成年的家庭成員,于是從《伊裡亞特》[《伊裡亞特》(Iliad),希臘遊吟詩人荷馬所著古希臘史詩。
]到漢斯·安徒生的譯本,從《聖經》到現代女性小說作者的愛情小說,她任何書籍都讀。
盡管埃弗頓密切地注意她,并不斷問她一些聽起來很天真的問題,但從沒能窺視到她的内心。
她究竟對漢普斯特德住宅周圍這個陌生世界會有怎樣混亂的夢境——一個充滿神祇、精靈、惡魔,以及強悍而沉默的男人向庸俗的少婦示愛的世界——她保持獨來獨往。
緘默是她與正常兒童的共同之處,埃弗頓注意到她從不玩耍。
大多數小孩喜歡在自然狀态中玩樂,可她不是,也許由于她父親活着時的生活現實,這樣的天性從她身上泯滅了。
大多數孤獨的孩子會即興創造自己的遊戲,為自己提供大量的虛拟空間。
但是莫妮卡看上去就像關在籠子裡的不快樂的動物,沒有兒童的頑皮和魅力。
她很少哭,笑的時候更為罕見,她在屋子裡走來走去,安靜得快成木頭人了。
偶爾,埃弗頓——這個實驗主義者——的良心會感到不安,甚至有點害怕…… 在莫妮卡十二歲的時候,埃弗頓把他的家從漢普斯特德搬到薩福克中部一座僻靜的宅子裡,那是他新近所獲遺産的一部分。
這是一幢安妮女王時代的高大矩形住宅,坐落在一個小山丘上,山下是沼澤地和被風吹彎了的山毛榉樹林。
它曾經是莊園主的宅邸,但現在隻附有小塊的土地。
一條短車道從成排的冬青樹之間穿過,進入沉重的鍛鐵大門後,通往屋子前面一個由草地和花壇組成的圓環。
屋後是一個半荒蕪的花園,有一英畝大,被野草和金盞花所占據。
房間很高,也非常明亮,但卻彌漫着一種壓抑的氣氛,仿佛是一個無法擺脫某種古老憂郁的活物。
出于種種原因,埃弗頓不得不住進這座屋子。
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裡,他都在試圖出租它或出售它,但徒勞無功,當他發現輕而易舉就可以處置他漢普斯特德的房産時,就作了搬家的決定。
這座老屋距一個偏僻的薩福克村莊一英裡遠,給了所有他需要的孤寂。
此外,還因為他擔心自己的健康——他的神經系統從來不怎麼健康——醫生建議他去呼吸東盎格利亞[東盎格利亞(EastAnglia),是東英格蘭一個地區的傳統稱呼。
]的新鮮空氣。
他發現這座屋子對他來說太大,但他一點也不在乎。
他隻動用了與他的漢普斯特德住宅相同數量的房間,在裡面布置了家具,其餘房間則任它們空着。
他也依然用着三個室内仆人和一個園丁,一點沒有增加。
格裡賓小姐陪伴着他,但如今再不像以前那樣可有可無了;和他們一起搬過來的還有莫妮卡,她看到了生活的另一個方面,仍然保持着埃弗頓第一次遇見她時覺察到的那種笨拙的自制力。
那時,格裡賓小姐對莫妮卡的職責愈來愈像是一份閑差事了,每天的“課程”所占用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
随着年齡的增長,莫妮卡能更好地利用大藏書室來獲得教育。
莫妮卡和格裡賓小姐之間既沒有愛,也沒有同情,也沒有對它們的任何虛假造作。
在她們對埃弗頓的共同責任中,她們相互虧欠同時也相互履行了一定的責任。
她們的溝通始于此,也止于此。
埃弗頓和格裡賓小姐起初都喜歡這座屋子,它适合他們同樣郁郁寡歡的性格。
如果問莫妮卡是否也喜歡,她會簡單地回答“是的”,語氣中隐含着的是冷淡和無所謂。
三個人各自以他們漢普斯特德時期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但在莫妮卡身上,開始出現一個緩慢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如此細小和微妙,以至過去了好幾個星期,埃弗頓或格裡賓小姐都沒有注意。
直到後來,在一個早春的下午,埃弗頓才漸漸意識到莫妮卡的舉動有些不同尋常。
他在藏書室尋找一本他自己的著作——《英聯邦的衰亡》——沒有找到,于是去找格裡賓小姐,卻在長長的橡木樓梯下碰到了莫妮卡。
他順便問她這本書,她突然歡快地擡起頭,露出難得有的笑容回答他: “是的,我在讀它。
我想我把它留在
誠然,她的父親,詩人塞巴斯蒂安·思雷福爾有許多交情泛泛的朋友,幾乎每個人都多少有點認識他,直到他的震顫性谵妄症緻命發作的時候,他還裝得像是皇家咖啡館裡最有趣的常客之一。
但人們一般不會輕易領養點頭之交的孩子,特别是當這樣的兒童還被懷疑可能遺傳了相當多的人類弱點。
至于莫妮卡的母親,毫不誇張地說人們對她一無所知。
似乎沒有人知道她是死是活。
也許很久之前她就抛棄了思雷福爾,去找了某個有能力和願意讓她衣食無憂的人。
埃弗頓對思雷福爾的了解并不比他衆多點頭之交的朋友多得了多少,而他們之中根本沒人知道他有一個女兒,直到他的死成為文學和藝術圈子裡的一個新話題。
人們疑惑不解,開始想要知道“那孩子”會怎麼樣。
正當他們還在猜測不定的時候,埃弗頓悄悄領養了她。
《名人錄》會告訴你埃弗頓的出生年份、他的母校(溫徹斯特公學和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他的著作書名,以及他對滑冰和登山的嗜好,但是有必要對這個人的外表作一點粗略的介紹。
那時,他離五十歲還差一兩歲,但看上去要更老上十來歲,長得又高又瘦,淡淡的粉紅色皮膚、橢圓形的腦袋、鷹鈎鼻,一雙藍眼睛透過深度的鏡片溫和地往外看着,薄薄的直線條嘴唇緊緊遮蓋着微微突出的牙齒。
他那高聳的前額光光的沒有遮蓋,因為他的頭發秃到了顱底,剩下的頭發修剪得短短的,顔色介于黑、灰之間。
他刻意把自己弄得一看就是嚴肅又暴躁,既有學究氣又非常敏銳的樣子。
像夏洛克·福爾摩斯那樣,或許還帶有一點老處男的味道。
世人都知道他是個作家,寫的是有關曆史危機的書籍,那是一些題材重大的巨著,是一個學者寫給其他學者看的書。
它們給他帶來名聲和不少的金錢。
其實沒有錢進賬他也承受得了,因為他繼承了一些遺産,所以經濟寬裕,衣食無憂。
從本質上說,他是個冷血動物,一個單身漢,一個有規律、有節制、愛挑剔,喜歡安靜、簡單和安逸的人。
可能沒有人知道,埃弗頓為什麼會收養這樣一個孤女,她的父親隻是他的點頭之交,是他既不喜歡,更稱不上敬重的人。
他并不喜歡孩子,他的這個古怪念頭與其說是一種柔情,不如說是對自己的一種譏諷。
我這樣說隻是在鬥膽猜測,像許多沒有孩子的人一樣,他對如何養育孩子有自己的理論,并希望看它得到驗證。
因此可以肯定,莫妮卡本已非常特别的童年會從不幸又演變為怪異。
埃弗頓把莫妮卡從布魯姆斯伯裡“公寓”裡領出來,因為那個已經承擔了一大筆壞賬的女房東正在考慮怎樣處置這個孩子。
那時莫妮卡八歲,作為一個小女孩,生活在自己微不足道的小小世界裡,忍受着酗酒、貧困、肮髒;從來沒有玩過遊戲,也沒有玩伴;除了生活的醜惡面,什麼也看不到;隻是學會了運用她父親那套小心眼的手段和低劣的計謀。
她神情嚴肅、性格陰郁,她相貌平平、臉色蒼白,這個孩子從來不知道童年意味着什麼。
她很少說話,說話的時候,聲音又硬又粗。
這個可憐的小東西,她的生活使她的吸引力蕩然無存。
她沒有質疑或抗辯,和埃弗頓一起走了。
就像一件留在寄存處的死氣沉沉的行李,她不會再去質疑他人對她的擁有權。
她曾經是屬于她父親的,如今他去了自己的世界,她就成了任何人的所有物,隻要他們選擇要她。
埃弗頓對她的态度是一種冷漠的慈仁,既不是愛,也不是同情;作為回報,她既沒有給他愛,也沒有給他感激,而隻是像一個受薪的仆人,按照他的要求行事。
埃弗頓不喜歡現代的兒童,他把原因歸咎于現代的學校。
也許正是這個理由,他沒有送莫妮卡去學校,或許他想看看孩子是怎樣自學成才的。
莫妮卡已經能讀能寫,有了這種能力,她就能自由出入他那個龐大的藏書室,凡你能想到的書籍,裡面幾乎都有,從主題深奧的大部著作到沒有價值的當代小說——格裡賓小姐買來放在這裡的。
埃弗頓不禁止她讀什麼,也不向她推薦什麼,他隻是看着樹苗自然生長,既不予以照料,又不給予修剪。
格裡賓小姐是埃弗頓的秘書,是那種臉型瘦削、平胸、性冷淡的中年婦女,可以安全地和一個單身漢共居一屋而不為流言蜚語所困擾。
現在她的職責又增加了一項——指導莫妮卡的小學課程。
就這樣,莫妮卡知道了1066年有一個名叫威廉的征服者抵達英格蘭;但是要弄清楚威廉是個什麼樣的人,她必須去藏書室,去閱讀幾位曆史學家對他作的相互矛盾的陳述。
從格裡賓小姐那裡,她學到的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至于其他的則留給她自己去探究。
在藏書室裡,她發現自己被各種各樣現實和夢幻的王國所包圍,每一扇門都誘人地微微打開着。
莫妮卡喜歡閱讀,的确,這幾乎是她唯一的娛樂,因為埃弗頓不認識與她同齡的孩子,又視她如成年的家庭成員,于是從《伊裡亞特》[《伊裡亞特》(Iliad),希臘遊吟詩人荷馬所著古希臘史詩。
]到漢斯·安徒生的譯本,從《聖經》到現代女性小說作者的愛情小說,她任何書籍都讀。
盡管埃弗頓密切地注意她,并不斷問她一些聽起來很天真的問題,但從沒能窺視到她的内心。
她究竟對漢普斯特德住宅周圍這個陌生世界會有怎樣混亂的夢境——一個充滿神祇、精靈、惡魔,以及強悍而沉默的男人向庸俗的少婦示愛的世界——她保持獨來獨往。
緘默是她與正常兒童的共同之處,埃弗頓注意到她從不玩耍。
大多數小孩喜歡在自然狀态中玩樂,可她不是,也許由于她父親活着時的生活現實,這樣的天性從她身上泯滅了。
大多數孤獨的孩子會即興創造自己的遊戲,為自己提供大量的虛拟空間。
但是莫妮卡看上去就像關在籠子裡的不快樂的動物,沒有兒童的頑皮和魅力。
她很少哭,笑的時候更為罕見,她在屋子裡走來走去,安靜得快成木頭人了。
偶爾,埃弗頓——這個實驗主義者——的良心會感到不安,甚至有點害怕…… 在莫妮卡十二歲的時候,埃弗頓把他的家從漢普斯特德搬到薩福克中部一座僻靜的宅子裡,那是他新近所獲遺産的一部分。
這是一幢安妮女王時代的高大矩形住宅,坐落在一個小山丘上,山下是沼澤地和被風吹彎了的山毛榉樹林。
它曾經是莊園主的宅邸,但現在隻附有小塊的土地。
一條短車道從成排的冬青樹之間穿過,進入沉重的鍛鐵大門後,通往屋子前面一個由草地和花壇組成的圓環。
屋後是一個半荒蕪的花園,有一英畝大,被野草和金盞花所占據。
房間很高,也非常明亮,但卻彌漫着一種壓抑的氣氛,仿佛是一個無法擺脫某種古老憂郁的活物。
出于種種原因,埃弗頓不得不住進這座屋子。
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裡,他都在試圖出租它或出售它,但徒勞無功,當他發現輕而易舉就可以處置他漢普斯特德的房産時,就作了搬家的決定。
這座老屋距一個偏僻的薩福克村莊一英裡遠,給了所有他需要的孤寂。
此外,還因為他擔心自己的健康——他的神經系統從來不怎麼健康——醫生建議他去呼吸東盎格利亞[東盎格利亞(EastAnglia),是東英格蘭一個地區的傳統稱呼。
]的新鮮空氣。
他發現這座屋子對他來說太大,但他一點也不在乎。
他隻動用了與他的漢普斯特德住宅相同數量的房間,在裡面布置了家具,其餘房間則任它們空着。
他也依然用着三個室内仆人和一個園丁,一點沒有增加。
格裡賓小姐陪伴着他,但如今再不像以前那樣可有可無了;和他們一起搬過來的還有莫妮卡,她看到了生活的另一個方面,仍然保持着埃弗頓第一次遇見她時覺察到的那種笨拙的自制力。
那時,格裡賓小姐對莫妮卡的職責愈來愈像是一份閑差事了,每天的“課程”所占用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
随着年齡的增長,莫妮卡能更好地利用大藏書室來獲得教育。
莫妮卡和格裡賓小姐之間既沒有愛,也沒有同情,也沒有對它們的任何虛假造作。
在她們對埃弗頓的共同責任中,她們相互虧欠同時也相互履行了一定的責任。
她們的溝通始于此,也止于此。
埃弗頓和格裡賓小姐起初都喜歡這座屋子,它适合他們同樣郁郁寡歡的性格。
如果問莫妮卡是否也喜歡,她會簡單地回答“是的”,語氣中隐含着的是冷淡和無所謂。
三個人各自以他們漢普斯特德時期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但在莫妮卡身上,開始出現一個緩慢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如此細小和微妙,以至過去了好幾個星期,埃弗頓或格裡賓小姐都沒有注意。
直到後來,在一個早春的下午,埃弗頓才漸漸意識到莫妮卡的舉動有些不同尋常。
他在藏書室尋找一本他自己的著作——《英聯邦的衰亡》——沒有找到,于是去找格裡賓小姐,卻在長長的橡木樓梯下碰到了莫妮卡。
他順便問她這本書,她突然歡快地擡起頭,露出難得有的笑容回答他: “是的,我在讀它。
我想我把它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