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小店
關燈
小
中
大
彼得·伍德的遺囑執行人發現他們的工作很簡單,因為他已經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有條不紊的安排。
唯一令人驚奇的是那個封了口的信封,它被放在他井然有序的寫字桌上,信封上面寫着:“我從沒讓人看過裡面的内容,因為我不想惹上熱心的研究學會。
但我死後,所有的人都可以閱讀它,就我所知,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 這份手稿的書寫日期是作者去世的前三年,内容如下: 我一直希望把我年輕時的經曆記錄下來,我不會做任何說明,也不下結論,僅僅叙述某些事實: 一個霧蒙蒙的傍晚,當時的我剛剛獲得律師資格,被強迫待在辦公室裡無所事事了一整天後,我正非常沮喪地走回住所,突然我的注意力被一家商店的明亮櫥窗吸引,它的招牌上寫有“古玩”兩字。
我想起要送一件結婚禮物給一位古董愛好者,于是握住那綠色店門的把手,随着一串歡樂的、叮叮當當的鈴聲,門開了,我進入了寬大而淩亂的店堂。
裡面密密麻麻擺滿了各種古董店的傳統珍品和無甚價值的垃圾。
成套的盔甲、長柄暖床器、破裂而模糊的鏡子、教堂法衣、紡車、銅壺、枝形吊燈、鑼、棋子——各個時期、各種大小的器具。
盡管所有的東西都放得雜亂無章,但這些收藏品中,沒有一件給人灰塵蒙蒙和陰郁幽暗的感覺。
店堂非但不昏暗反而燈火通明,壁爐裡的火焰在噼噼啪啪的響聲中跳躍着。
事實上,在經曆了外面陰冷潮濕的霧氣之後,我覺得這裡的空氣如此溫暖、令人愉悅,給我留下了極為惬意的印象。
當我進入店裡時,一個年輕的女子和一個女孩從扶手椅上站起來,我覺得她們長得這般相似,顯然是姐妹倆。
她們愉快、活躍,衣着花哨,顯得很特别,與通常經營這類商品的人不一樣。
也許,她們更适合在一家花店或蛋糕店裡現身。
看她們把店堂保持得如此明淨,我内心深為佩服,默默祝願這對姐妹有一個良好的夜晚。
她們的微笑和落落大方的舉止留給我十分美好的印象。
雖然她們很熱心地讓我看店裡所有的珍品,展現了非凡的見解和鑒賞力,但她們似乎并不在意我是不是會購買。
我找到一隻價格很适中的鍍銀小銅盤,決定用它作為贈送朋友的禮物。
我解釋因為沒有帶足現金,問那位姐姐是否願意收支票。
“當然,”她回答,迅速拿出筆和墨水,“請你把它開給‘街角古玩店’好嗎?” 我帶着不舍離開了這個賓至如歸的店堂,回到橘黃色的霧霭中。
“先生,晚安。
随時歡迎您的光臨!”突然傳來了那姐姐悅耳的聲音,這是一種如此迷人的聲音,使我幾乎帶着交了朋友的心情離開了。
我想那一定是在一個星期以後,在一個寒冷徹骨的夜晚我步行回家,粉狀的雪花撲在我臉上,利刃般的寒風沿街追逼着我,我記起那家讓人舒心的街角小店的殷勤熱情,決定再去光顧。
我發現自己剛好走在那條街上,在那裡,是的!正是那個角落。
沒想到的是,我懷着極大的期望,卻發現這家店竟莫名其妙地擺出一副閉門謝客的架勢,我看到了那個毫不含糊的告示:“打烊”。
一陣刺骨的寒風從拐角處呼嘯而過,我的濕褲子輕輕地拍打着我開裂的腳踝。
由于渴望裡面的溫暖和光亮,受挫感激起了我的惱怒,明知門是鎖了的,卻非常孩子氣地抓住把手搖着。
出乎我的意料,它在我的手中轉動了,但不是因為我的用力。
門是從裡面打開了,暗淡的光線中,我發覺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張非常衰老、虛弱的小個子男人的臉。
“請進,先生。
”他用一種溫和而帶點顫抖的聲音說,以虛弱的腳步踏着地面,從我面前走開。
我簡直無法描述這個地方發生的變化。
我猜想一定是斷電了,因為偌大一個黑洞洞的房間,僅僅在靠兩支忽暗忽明的蠟燭照明。
在搖曳的火光中,以前那些明亮的家具,此刻現出黑色的輪廓,朦朦胧胧地高聳着,顯得神秘莫測,投射出怪異、幾乎帶有威脅感的陰影。
爐火熄滅了,隻剩一團發着微光的餘燼,證明不久前它的生氣勃勃。
再沒有其他證據,因為我從沒體驗過這樣冷酷的氣氛,用“讓人發冷”來表達,都可笑又蒼白無力了!回想起來,在街上反倒舒服些,至少那刺骨的寒冷讓人清醒。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商店的氣氛和之前的明亮一樣陰森。
我有一種立刻離開的強烈意願,但是周圍的黑暗變得淡薄了,我看見那個老人在走來走去,忙着把蠟燭點亮。
“先生,我能讓你看些什麼嗎?”他顫抖着聲音說,他走過來,手中拿着細細的蠟燭。
我現在能更清楚地看到他,他的外貌此刻給我一種難以言喻的印象。
當我盯着他的時候,倫勃朗[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荷蘭黃金時代的偉大畫家,尤為擅長肖像畫,講究光影效果,有大量自畫像傳世。
少年成名,半生潦倒。
]從我腦中掠過,還有誰能搞懂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上的奇怪陰影呢?“疲憊”這個詞我們平常用得輕描淡寫,此前我從來不知道它的真正含義,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積勞成疾的疲倦!那雙眼睛深深地嵌在那憔悴的臉上,就像是火熄滅了一樣。
顫抖和彎曲着的小身軀是那樣虛弱無力! “塵歸塵,土歸土。
”這句話在我腦中徘徊不去。
你們可能還記得,在我第一次造訪時,我因店堂的異常明淨而吃驚,而如今給我留下的奇幻印象是,這老者本身就是一件存積物,在這樣一個塵埃遍布的地方被發現是極正常的。
看上去他幾乎不比一團灰塵和蜘蛛網的混合物更牢固,輕輕一吹或輕輕一碰就可能散開。
多麼奇異的一個老人,被兩個看上去頗為富裕的姑娘雇用!我想,他可能是個老雇員,出于仁慈的緣故被繼續聘用。
“先生,我能給你看些什麼嗎?”老人重複着。
他的聲音比扯破一張蜘蛛網稍響
唯一令人驚奇的是那個封了口的信封,它被放在他井然有序的寫字桌上,信封上面寫着:“我從沒讓人看過裡面的内容,因為我不想惹上熱心的研究學會。
但我死後,所有的人都可以閱讀它,就我所知,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 這份手稿的書寫日期是作者去世的前三年,内容如下: 我一直希望把我年輕時的經曆記錄下來,我不會做任何說明,也不下結論,僅僅叙述某些事實: 一個霧蒙蒙的傍晚,當時的我剛剛獲得律師資格,被強迫待在辦公室裡無所事事了一整天後,我正非常沮喪地走回住所,突然我的注意力被一家商店的明亮櫥窗吸引,它的招牌上寫有“古玩”兩字。
我想起要送一件結婚禮物給一位古董愛好者,于是握住那綠色店門的把手,随着一串歡樂的、叮叮當當的鈴聲,門開了,我進入了寬大而淩亂的店堂。
裡面密密麻麻擺滿了各種古董店的傳統珍品和無甚價值的垃圾。
成套的盔甲、長柄暖床器、破裂而模糊的鏡子、教堂法衣、紡車、銅壺、枝形吊燈、鑼、棋子——各個時期、各種大小的器具。
盡管所有的東西都放得雜亂無章,但這些收藏品中,沒有一件給人灰塵蒙蒙和陰郁幽暗的感覺。
店堂非但不昏暗反而燈火通明,壁爐裡的火焰在噼噼啪啪的響聲中跳躍着。
事實上,在經曆了外面陰冷潮濕的霧氣之後,我覺得這裡的空氣如此溫暖、令人愉悅,給我留下了極為惬意的印象。
當我進入店裡時,一個年輕的女子和一個女孩從扶手椅上站起來,我覺得她們長得這般相似,顯然是姐妹倆。
她們愉快、活躍,衣着花哨,顯得很特别,與通常經營這類商品的人不一樣。
也許,她們更适合在一家花店或蛋糕店裡現身。
看她們把店堂保持得如此明淨,我内心深為佩服,默默祝願這對姐妹有一個良好的夜晚。
她們的微笑和落落大方的舉止留給我十分美好的印象。
雖然她們很熱心地讓我看店裡所有的珍品,展現了非凡的見解和鑒賞力,但她們似乎并不在意我是不是會購買。
我找到一隻價格很适中的鍍銀小銅盤,決定用它作為贈送朋友的禮物。
我解釋因為沒有帶足現金,問那位姐姐是否願意收支票。
“當然,”她回答,迅速拿出筆和墨水,“請你把它開給‘街角古玩店’好嗎?” 我帶着不舍離開了這個賓至如歸的店堂,回到橘黃色的霧霭中。
“先生,晚安。
随時歡迎您的光臨!”突然傳來了那姐姐悅耳的聲音,這是一種如此迷人的聲音,使我幾乎帶着交了朋友的心情離開了。
我想那一定是在一個星期以後,在一個寒冷徹骨的夜晚我步行回家,粉狀的雪花撲在我臉上,利刃般的寒風沿街追逼着我,我記起那家讓人舒心的街角小店的殷勤熱情,決定再去光顧。
我發現自己剛好走在那條街上,在那裡,是的!正是那個角落。
沒想到的是,我懷着極大的期望,卻發現這家店竟莫名其妙地擺出一副閉門謝客的架勢,我看到了那個毫不含糊的告示:“打烊”。
一陣刺骨的寒風從拐角處呼嘯而過,我的濕褲子輕輕地拍打着我開裂的腳踝。
由于渴望裡面的溫暖和光亮,受挫感激起了我的惱怒,明知門是鎖了的,卻非常孩子氣地抓住把手搖着。
出乎我的意料,它在我的手中轉動了,但不是因為我的用力。
門是從裡面打開了,暗淡的光線中,我發覺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張非常衰老、虛弱的小個子男人的臉。
“請進,先生。
”他用一種溫和而帶點顫抖的聲音說,以虛弱的腳步踏着地面,從我面前走開。
我簡直無法描述這個地方發生的變化。
我猜想一定是斷電了,因為偌大一個黑洞洞的房間,僅僅在靠兩支忽暗忽明的蠟燭照明。
在搖曳的火光中,以前那些明亮的家具,此刻現出黑色的輪廓,朦朦胧胧地高聳着,顯得神秘莫測,投射出怪異、幾乎帶有威脅感的陰影。
爐火熄滅了,隻剩一團發着微光的餘燼,證明不久前它的生氣勃勃。
再沒有其他證據,因為我從沒體驗過這樣冷酷的氣氛,用“讓人發冷”來表達,都可笑又蒼白無力了!回想起來,在街上反倒舒服些,至少那刺骨的寒冷讓人清醒。
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商店的氣氛和之前的明亮一樣陰森。
我有一種立刻離開的強烈意願,但是周圍的黑暗變得淡薄了,我看見那個老人在走來走去,忙着把蠟燭點亮。
“先生,我能讓你看些什麼嗎?”他顫抖着聲音說,他走過來,手中拿着細細的蠟燭。
我現在能更清楚地看到他,他的外貌此刻給我一種難以言喻的印象。
當我盯着他的時候,倫勃朗[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荷蘭黃金時代的偉大畫家,尤為擅長肖像畫,講究光影效果,有大量自畫像傳世。
少年成名,半生潦倒。
]從我腦中掠過,還有誰能搞懂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上的奇怪陰影呢?“疲憊”這個詞我們平常用得輕描淡寫,此前我從來不知道它的真正含義,這是一種難以形容的、積勞成疾的疲倦!那雙眼睛深深地嵌在那憔悴的臉上,就像是火熄滅了一樣。
顫抖和彎曲着的小身軀是那樣虛弱無力! “塵歸塵,土歸土。
”這句話在我腦中徘徊不去。
你們可能還記得,在我第一次造訪時,我因店堂的異常明淨而吃驚,而如今給我留下的奇幻印象是,這老者本身就是一件存積物,在這樣一個塵埃遍布的地方被發現是極正常的。
看上去他幾乎不比一團灰塵和蜘蛛網的混合物更牢固,輕輕一吹或輕輕一碰就可能散開。
多麼奇異的一個老人,被兩個看上去頗為富裕的姑娘雇用!我想,他可能是個老雇員,出于仁慈的緣故被繼續聘用。
“先生,我能給你看些什麼嗎?”老人重複着。
他的聲音比扯破一張蜘蛛網稍響